外篇 繕性
關燈
小
中
大
民心與物情。
道德再度衰退,到了唐堯、虞舜統治天下,開啟了治理和教化的風氣,淳厚質樸之風受到幹擾與破壞,背離大道而為,寡有德行而行,這之後也就舍棄了本性而順從于各自的私心。
人們彼此間都相互知道和了解,也就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定,然後又貼附上浮華的文飾,增加了衆多的俗學。
文飾浮華毀壞了質樸之風,廣博的俗學掩沒了純真的心靈,然後人民才開始迷惑和紛亂,沒有什麼辦法返歸本真而回複原始的情狀。
由此觀之,世間喪失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喪失了人世。
社會和道交相喪失,有道之人怎麼能立腳于人世間,人世間又怎麼能從自然之道得到振興呢?道沒有辦法在人世間興起,人世間沒有辦法讓道得以振興,即使聖人不生活在少有人煙的山林之中,他的德行也必将隐沒而不為人知。
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當時命而不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來,寄者也。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譯文】 談到隐沒于世,時逢昏暗不必韬光便已自隐。
古時候的所謂隐士,并不是為了隐伏身形而不願顯現于世,并不是為了緘默不言而不願吐露真情,也不是為了深藏才智而不願有所發揮,是因為時遇和命運乖妄、背謬啊。
當時遇和命運順應自然而通行于天下,就會返歸渾沌純一之境而不顯露蹤迹。
當時遇不順、命運乖違而窮困于天下,就固守根本、保有甯寂至極之性而靜心等待;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時候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辯說來巧飾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擾,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處的環境而返歸本性與真情,又何須一定得去做些什麼呢!大道廣蕩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夠遵循,大德周遍萬物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夠鑒識。
小有所知會傷害德行,小有所成會傷害大道。
所以說,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
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稱作是心意自得而自适。
古時候所說的自得自适的人,不是指高官厚祿地位尊顯,說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沒有必要再添加什麼罷了。
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适,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
榮華富貴在身,并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的東西。
外物寄托,它們到來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也不必加以勸止。
所以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姿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榮華與窮困貧乏,其間的快意相同,因而沒有憂愁罷了。
如今寄托之物離去便覺不能快意,由此觀之,即使真正有過快意也未嘗不是迷亂了真性。
所以說,由于外物而喪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卻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道德再度衰退,到了唐堯、虞舜統治天下,開啟了治理和教化的風氣,淳厚質樸之風受到幹擾與破壞,背離大道而為,寡有德行而行,這之後也就舍棄了本性而順從于各自的私心。
人們彼此間都相互知道和了解,也就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定,然後又貼附上浮華的文飾,增加了衆多的俗學。
文飾浮華毀壞了質樸之風,廣博的俗學掩沒了純真的心靈,然後人民才開始迷惑和紛亂,沒有什麼辦法返歸本真而回複原始的情狀。
由此觀之,世間喪失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喪失了人世。
社會和道交相喪失,有道之人怎麼能立腳于人世間,人世間又怎麼能從自然之道得到振興呢?道沒有辦法在人世間興起,人世間沒有辦法讓道得以振興,即使聖人不生活在少有人煙的山林之中,他的德行也必将隐沒而不為人知。
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謂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當時命而不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來,寄者也。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譯文】 談到隐沒于世,時逢昏暗不必韬光便已自隐。
古時候的所謂隐士,并不是為了隐伏身形而不願顯現于世,并不是為了緘默不言而不願吐露真情,也不是為了深藏才智而不願有所發揮,是因為時遇和命運乖妄、背謬啊。
當時遇和命運順應自然而通行于天下,就會返歸渾沌純一之境而不顯露蹤迹。
當時遇不順、命運乖違而窮困于天下,就固守根本、保有甯寂至極之性而靜心等待;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時候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辯說來巧飾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擾,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處的環境而返歸本性與真情,又何須一定得去做些什麼呢!大道廣蕩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夠遵循,大德周遍萬物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夠鑒識。
小有所知會傷害德行,小有所成會傷害大道。
所以說,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
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稱作是心意自得而自适。
古時候所說的自得自适的人,不是指高官厚祿地位尊顯,說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沒有必要再添加什麼罷了。
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适,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
榮華富貴在身,并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的東西。
外物寄托,它們到來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也不必加以勸止。
所以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姿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榮華與窮困貧乏,其間的快意相同,因而沒有憂愁罷了。
如今寄托之物離去便覺不能快意,由此觀之,即使真正有過快意也未嘗不是迷亂了真性。
所以說,由于外物而喪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卻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