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人間世
關燈
小
中
大
《人間世》的中心是讨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
全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懼邪”,以下為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個故事:孔子在顔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将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顔阖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
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
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歸結到一點仍舊是“無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達“無用”之為有用,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和支離疏形體不全卻避除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最後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便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結語。
前後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
“無用”之用決定了莊子“虛無”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滿了辯證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
顔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曰:“将之衛。
”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é!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争,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诏,王公必将乘人而鬥其捷。
而目将熒之,而色将平之,口将營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纣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
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譯文】 顔回拜見老師仲尼,請求同意他出遠門。
孔子說:“到哪裡去呢?”顔回回答:“打算去衛國。
”孔子說:“去衛國幹什麼呢?”顔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他正年輕,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輕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國不可稱數,就像大澤中的草芥一樣,百姓都失去了可以歸往的地方。
我曾聽老師說:‘治理得好的國家可以離開它。
治理得不好的國家卻要去到那裡,就好像醫生門前病人多一樣’。
我希望根據先生的這些教誨思考治理衛國的辦法,衛國也許還可以逐步恢複元氣吧!” 孔子說:“嘻!你恐怕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産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
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
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裡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嗎?道德的毀敗在于追求名聲,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辯是非。
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鬥的工具。
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一個人雖然德行純厚誠實笃守,可未必能和對方聲氣相通,一個人雖然不争名聲,可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
而勉強把仁義和規範之類的言辭述說于暴君面前,這就好比用别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害人。
害人的人一定會被别人所害,你這樣做恐怕會遭到别人的傷害的呀!況且,假如說衛君喜好賢能而讨厭惡人,那麼,哪裡還用得着等待你去才有所改變?你果真去到衛國也隻能是不向衛君進言,否則衛君一定會緊緊抓住你偶然說漏嘴的機會快捷地向你展開争辯。
你必将眼花缭亂,而面色将佯作平和,你說話自顧不暇,容顔将被迫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認同衛君的所作所為了。
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
有了依順他的開始,以後順從他的旨意便會沒完沒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進言,那麼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面前。
“從前,夏桀殺害了敢于直谏的關龍逢,商纣王殺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幹,這些賢臣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以臣下的地位撫愛人君的百姓,同時也以臣下的地位違逆了他們的國君,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道德修養高尚而排斥他們、殺害了他們。
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
當年帝堯征伐叢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國的土地變成廢墟,人民全都死盡,而國君自身也遭受殺戳,原因就是三國不停地使用武力,貪求别國的土地和人口。
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結果,你偏偏就沒有聽說過嗎?名聲和實利,就是聖人也不可
全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懼邪”,以下為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個故事:孔子在顔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将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顔阖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
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
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歸結到一點仍舊是“無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達“無用”之為有用,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和支離疏形體不全卻避除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最後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便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結語。
前後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
“無用”之用決定了莊子“虛無”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滿了辯證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
顔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曰:“将之衛。
”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é!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争,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诏,王公必将乘人而鬥其捷。
而目将熒之,而色将平之,口将營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纣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
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譯文】 顔回拜見老師仲尼,請求同意他出遠門。
孔子說:“到哪裡去呢?”顔回回答:“打算去衛國。
”孔子說:“去衛國幹什麼呢?”顔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他正年輕,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輕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國不可稱數,就像大澤中的草芥一樣,百姓都失去了可以歸往的地方。
我曾聽老師說:‘治理得好的國家可以離開它。
治理得不好的國家卻要去到那裡,就好像醫生門前病人多一樣’。
我希望根據先生的這些教誨思考治理衛國的辦法,衛國也許還可以逐步恢複元氣吧!” 孔子說:“嘻!你恐怕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産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
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
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裡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嗎?道德的毀敗在于追求名聲,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辯是非。
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鬥的工具。
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一個人雖然德行純厚誠實笃守,可未必能和對方聲氣相通,一個人雖然不争名聲,可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
而勉強把仁義和規範之類的言辭述說于暴君面前,這就好比用别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害人。
害人的人一定會被别人所害,你這樣做恐怕會遭到别人的傷害的呀!況且,假如說衛君喜好賢能而讨厭惡人,那麼,哪裡還用得着等待你去才有所改變?你果真去到衛國也隻能是不向衛君進言,否則衛君一定會緊緊抓住你偶然說漏嘴的機會快捷地向你展開争辯。
你必将眼花缭亂,而面色将佯作平和,你說話自顧不暇,容顔将被迫俯就,内心也就姑且認同衛君的所作所為了。
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
有了依順他的開始,以後順從他的旨意便會沒完沒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進言,那麼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面前。
“從前,夏桀殺害了敢于直谏的關龍逢,商纣王殺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幹,這些賢臣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以臣下的地位撫愛人君的百姓,同時也以臣下的地位違逆了他們的國君,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道德修養高尚而排斥他們、殺害了他們。
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
當年帝堯征伐叢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國的土地變成廢墟,人民全都死盡,而國君自身也遭受殺戳,原因就是三國不停地使用武力,貪求别國的土地和人口。
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結果,你偏偏就沒有聽說過嗎?名聲和實利,就是聖人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