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養生主
關燈
小
中
大
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
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
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于刀刃的運轉和回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
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于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
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蕲畜乎樊中。
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适來,夫子時也;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 指窮于為蕲,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隻有一隻腳呢?是天生隻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
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隻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
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裡。
生活在樊籠裡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
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
”弟子們又問:“那麼吊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
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随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并不是這樣的。
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
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裡,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
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
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
安于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
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于刀刃的運轉和回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
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于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
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蕲畜乎樊中。
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适來,夫子時也;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 指窮于為蕲,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隻有一隻腳呢?是天生隻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
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隻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
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裡。
生活在樊籠裡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
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
”弟子們又問:“那麼吊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
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随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并不是這樣的。
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
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裡,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
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
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
安于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