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姐和二姨太
關燈
小
中
大
不會用一個整版來捧她了。
既然唱戲丢人現眼,中國銀行就跟戲院打招呼,不許捧四姐。
銀行界捧戲子是有名的,不讓捧誰,戲院也得買銀行的賬。
雖然不是封殺令,但楊家發了話,比較像樣的戲院就不敢讓四姐演了。
我們那次看四姐票戲,是在“春和”,中國大戲院建好之前,春和差不多是天津最好的戲院,四姐下了海,就再不能在春和唱了。
春和在法租界、日租界的戲園子要差一等,後來她在日租界的戲園也站不住腳,隻好到“中國地”的“下天仙”這樣的地方唱——聽名字就知道,那是下等的戲院。
在天津唱不出名堂,四姐隻好到外地去唱。
我知道她去過南京,還到過山東的濟南。
但是她不懂唱戲是要拜碼頭的,而且她還拒絕唱堂會,達官貴人喝着酒吃着飯,讓她在那兒唱,她不幹。
也不是沒唱過堂會,但都是唱完了就走,陪酒什麼的就不幹了。
好像是在山東,據說韓複榘還是什麼人,反正是個軍閥,土皇帝式的人物,讓她去唱,像叫條子似的,她就拒絕了,說她“賣藝不賣身”。
她還到過僞滿洲國,又不肯給日本人唱。
這樣在哪兒都站不住腳,又回到了天津。
回來之後比之前情況更糟了,隻能在等級最低的小戲園唱。
這時她已不能不唱了,因為一大家子都指着她。
那個奶媽和陸二有兩個孩子,陸二和二姨太又生了倆還是仨,那麼多口人,全靠她養着。
她們剛從花園街搬出去時,住的地方在英租界,當然貴,後來就住不起,也不知搬到了哪裡。
二姨太的錢早花完了,四姐要置辦行頭,要請人教戲,都要花不少錢。
她不是童子功,隻能靠苦練,學刀馬旦的戲很苦,一直就那麼撐着。
最後一次唱戲,早上剛打了胎,晚上就登台。
打胎是因為她和一個北昆名角好上了,懷了他的孩子。
其實一直有人追她,追她的人裡,還有大學生,她有文化,會說英文,會唱戲,人又長得漂亮,挺拿得出去的,但是她偏偏喜歡上了那個名角。
那人是北昆的頭牌,早有家室,将四姐明媒正娶是不可能的,有了孩子,隻能打掉,何況她也不能不唱戲養家。
據說那天晚上唱完了戲,到後台她就倒下了,大出血。
她躺在地闆上,用草紙墊着,十刀草紙也不夠用,全浸透了,簡直就是躺在血泊裡。
四姐就這麼沒了。
這些都是解放後聽說才知道的。
抗戰後,二姨太、四姐她們完全沒了音信。
事實上二姨太她們搬出去後,和楊家基本上就斷了來往,隻是在四姐票戲那陣子,來請了,去看過她的戲,四姐當真下海唱戲,就徹底斷了。
我最後一次見到四姐還是三八年離開天津以前,是有天下午,我去中西,算是對母校最後的告别吧。
車夫小本兒(因為駝背,也喊他“羅鍋”)拉着車忽然慢下來,對我說,看,是四姑娘吧?一輛洋車過來,車篷拉着的,因是迎面而來,我還是馬上認出了四姐。
從看她票戲《女起解》之後,幾年了,再沒見過她。
我吃驚不小,她變化太大了。
她大概是下了戲回去,很濃的妝,臉色憔悴,顯老,穿着旗袍,下面是緞子帶花邊的大腳褲,顔色搭配很俗豔,有一種風塵感,就像人們印象裡的那種下等戲子。
我們對視了一下,她肯定是認出我了,但裝作沒看見,我沒和她打招呼,小本兒也隻是頓了一下,很快就過去了。
回家後他把遇到四姐的事跟我母親說,母親叮囑他,下次老遠見着就繞道走,還跟我說,如果再見着四姐,也别招呼。
雖然如此,母親心裡其實一直挺可憐四姐,替她惋惜,後來不止一次跟我說,當年二姨太離開時,若是硬留四姐,也就留下了(父親遺囑裡說她是“楊家骨血”嘛),要是留下來,她就不會下海,更不會死得那麼慘。
當然這都是假設,人的命運經常是料不到的。
母親的叮囑對我也是多餘的了,因為我很快就離開天津,再也沒見過四姐。
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那次街上的相遇,是我見四姐的最後一面。
幾十年過去,我好多次想起她,也曾想把她的故事寫出來。
那時我姐還在,她不反對我寫二姐(事實上我也寫了),寫四姐她卻不贊成,覺得有點家醜外揚。
我倒不覺得這算什麼“家醜”,四姐,還有二姨太,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不過也就沒寫。
沒寫,還是老想起,她在家裡扮戲的情形,《北洋畫報》上她的照片,最後是她坐在洋車上的樣子,那是最後的定格,連細節都清清楚楚,就像電影畫面一樣。
既然唱戲丢人現眼,中國銀行就跟戲院打招呼,不許捧四姐。
銀行界捧戲子是有名的,不讓捧誰,戲院也得買銀行的賬。
雖然不是封殺令,但楊家發了話,比較像樣的戲院就不敢讓四姐演了。
我們那次看四姐票戲,是在“春和”,中國大戲院建好之前,春和差不多是天津最好的戲院,四姐下了海,就再不能在春和唱了。
春和在法租界、日租界的戲園子要差一等,後來她在日租界的戲園也站不住腳,隻好到“中國地”的“下天仙”這樣的地方唱——聽名字就知道,那是下等的戲院。
在天津唱不出名堂,四姐隻好到外地去唱。
我知道她去過南京,還到過山東的濟南。
但是她不懂唱戲是要拜碼頭的,而且她還拒絕唱堂會,達官貴人喝着酒吃着飯,讓她在那兒唱,她不幹。
也不是沒唱過堂會,但都是唱完了就走,陪酒什麼的就不幹了。
好像是在山東,據說韓複榘還是什麼人,反正是個軍閥,土皇帝式的人物,讓她去唱,像叫條子似的,她就拒絕了,說她“賣藝不賣身”。
她還到過僞滿洲國,又不肯給日本人唱。
這樣在哪兒都站不住腳,又回到了天津。
回來之後比之前情況更糟了,隻能在等級最低的小戲園唱。
這時她已不能不唱了,因為一大家子都指着她。
那個奶媽和陸二有兩個孩子,陸二和二姨太又生了倆還是仨,那麼多口人,全靠她養着。
她們剛從花園街搬出去時,住的地方在英租界,當然貴,後來就住不起,也不知搬到了哪裡。
二姨太的錢早花完了,四姐要置辦行頭,要請人教戲,都要花不少錢。
她不是童子功,隻能靠苦練,學刀馬旦的戲很苦,一直就那麼撐着。
最後一次唱戲,早上剛打了胎,晚上就登台。
打胎是因為她和一個北昆名角好上了,懷了他的孩子。
其實一直有人追她,追她的人裡,還有大學生,她有文化,會說英文,會唱戲,人又長得漂亮,挺拿得出去的,但是她偏偏喜歡上了那個名角。
那人是北昆的頭牌,早有家室,将四姐明媒正娶是不可能的,有了孩子,隻能打掉,何況她也不能不唱戲養家。
據說那天晚上唱完了戲,到後台她就倒下了,大出血。
她躺在地闆上,用草紙墊着,十刀草紙也不夠用,全浸透了,簡直就是躺在血泊裡。
四姐就這麼沒了。
這些都是解放後聽說才知道的。
抗戰後,二姨太、四姐她們完全沒了音信。
事實上二姨太她們搬出去後,和楊家基本上就斷了來往,隻是在四姐票戲那陣子,來請了,去看過她的戲,四姐當真下海唱戲,就徹底斷了。
我最後一次見到四姐還是三八年離開天津以前,是有天下午,我去中西,算是對母校最後的告别吧。
車夫小本兒(因為駝背,也喊他“羅鍋”)拉着車忽然慢下來,對我說,看,是四姑娘吧?一輛洋車過來,車篷拉着的,因是迎面而來,我還是馬上認出了四姐。
從看她票戲《女起解》之後,幾年了,再沒見過她。
我吃驚不小,她變化太大了。
她大概是下了戲回去,很濃的妝,臉色憔悴,顯老,穿着旗袍,下面是緞子帶花邊的大腳褲,顔色搭配很俗豔,有一種風塵感,就像人們印象裡的那種下等戲子。
我們對視了一下,她肯定是認出我了,但裝作沒看見,我沒和她打招呼,小本兒也隻是頓了一下,很快就過去了。
回家後他把遇到四姐的事跟我母親說,母親叮囑他,下次老遠見着就繞道走,還跟我說,如果再見着四姐,也别招呼。
雖然如此,母親心裡其實一直挺可憐四姐,替她惋惜,後來不止一次跟我說,當年二姨太離開時,若是硬留四姐,也就留下了(父親遺囑裡說她是“楊家骨血”嘛),要是留下來,她就不會下海,更不會死得那麼慘。
當然這都是假設,人的命運經常是料不到的。
母親的叮囑對我也是多餘的了,因為我很快就離開天津,再也沒見過四姐。
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那次街上的相遇,是我見四姐的最後一面。
幾十年過去,我好多次想起她,也曾想把她的故事寫出來。
那時我姐還在,她不反對我寫二姐(事實上我也寫了),寫四姐她卻不贊成,覺得有點家醜外揚。
我倒不覺得這算什麼“家醜”,四姐,還有二姨太,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不過也就沒寫。
沒寫,還是老想起,她在家裡扮戲的情形,《北洋畫報》上她的照片,最後是她坐在洋車上的樣子,那是最後的定格,連細節都清清楚楚,就像電影畫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