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父親去世以後,我們家一直在走下坡路,沒什麼客人登門,冷冷清清的,就剩下婦孺。父親生前喜歡京戲,常把一些角兒請到家裡唱戲,譚鑫培、梅蘭芳、周信芳,都到家裡來唱過。現在當然都沒了,大人,還有用人們常常議論誰誰如何如何,某次來家裡唱的是哪一出,聽上去就像戲文裡說的“前朝舊事”。
但小孩子是感覺不到什麼的,我一點比較也沒有,更是沒有什麼異樣感。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照舊,對我來說,好像從來就是那樣。家裡有固定的菜金,每天是五元大洋,當時用人一個月隻有兩元錢的工錢,這一比就相當奢侈了。不過我也并沒覺得家裡很有錢——我都還常常吃不飽嘛。再一個是我一點也不知别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直生活在花園街宅子裡,家裡是不讓出去玩的,除了後來上中西女校時的同學,的确也沒跟别人家的孩子玩過,而中西又是貴族學校。
偶爾出門,要不就是逢年過節走親戚、拜年,或是什麼親戚結婚了,給當花童。當花童特别開心,牽着新娘子的紗裙在後面走,走一步,腳一并停一下,再走一步并腳停一下。還有就是跟母親逛店、看戲、吃西餐,印象也特别深,因為平常不出門,在外面看到什麼都很新奇。
我覺得特好玩的一個地方是中原公司,那是個吃喝玩樂的地方,在日租界,模仿的是上海的大世界,挺熱鬧的。記不清是幾層樓了,好像是七層,不然為什麼最上面一層叫“七重天”呢?裡面什麼都有,下面幾層賣百貨,四層、五層有好多唱戲的、說書的、講相聲的、變戲法的。這邊唱,那邊也在唱。本地的之外,還有從南邊來的班子,天津人稱為“蘇灘”,評彈、滬劇、越劇什麼的都歸在裡面。還有海派的京戲,一看就知道是從南邊來的。
老派的京戲看得多了,海派的布景什麼的都不一樣,看着新鮮。我還記得有一出《石頭人招親》,說幾個姑娘春天出遊,拎着菜籃子,一路嬉鬧,見到石像,就拿菜籃子套到石像頭上去當帽子。不想石像突然出聲了,要她們嫁給他,意思是套上他的頭就像抛繡球似的,等于定親。姑娘又羞又急沒辦法,隻好跟石頭人成親。在小孩看來,劇情很滑稽,唱詞特别大白話,一下就記着了,我哥回家還大聲唱:“你們出來就該正派,你不該菜籃子套上我的腦袋,現在我們拜了天地成了恩愛,你為何又哭起來?”
還有一出戲,忘記名字了,是說捉奸兇案的。台上有床,拉着帳子,表示正在通奸,丈夫上來捉奸,拿着刀做捅人的樣子,而後帳子裡就跑出人來,身上全是血,臉像是被劈成了兩半,挺吓人的。觀衆看到這裡就驚叫,傳統京戲裡絕對沒有這樣刺激的表演。母親說,都什麼烏七八糟的!以後就不讓我們去看了。
還有起士林,一要去那裡,我就很興奮。起士林是天津有名的吃西餐的地方,德國兩兄弟開的。西餐是新鮮事兒,母親會領我們去吃。起士林英文店名是KiesslingandBoder,給中國人一叫,落了單,就剩Kiessling了。後來上海開了“凱司令”,倒是更接近英文的發音。有人說是從天津開過去的,有人說不是一家。張愛玲的散文裡就提到過起士林的蛋糕。
起士林不是西餐裡最貴的,但因為是第一家,在天津就成西餐的代表了,說“去吃起士林”,就等于說去吃像模像樣的西餐。名流、有錢人都愛往那裡跑,梅蘭芳經常出現的。有一次在那裡就看到他們一大幫子人。
印象更深的是有次看到張學良和趙四。應該是九一八事變以後的事,我們在等着上菜時,就見張學良他們進來。除了趙四,都是男的,穿着馬褲、靴子,像是剛騎了馬回來,纨绔子弟的樣子。趙四穿着很時髦,手裡拿着個白色的長煙嘴,翹着蘭花指。張學良照片常在報上出現,又因丢了東三省,名聲很壞的,當然認得出。我們都恨日本人,不喜歡張學良,不過我特别喜歡好看的人,看到趙四,也想不起這些了。母親看我老盯着那邊看,就說,要看你就過去看呗。我真的就跑過去,近了點站在他們桌子附近盯着看,覺得趙四真是好看。趙四發現了,就逗我兩句,還摸摸我頭發。我那時大概十來歲,比桌子高不了多少,見趙四指甲血紅的,還是後來才知道那叫蔻丹。
但小孩子是感覺不到什麼的,我一點比較也沒有,更是沒有什麼異樣感。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照舊,對我來說,好像從來就是那樣。家裡有固定的菜金,每天是五元大洋,當時用人一個月隻有兩元錢的工錢,這一比就相當奢侈了。不過我也并沒覺得家裡很有錢——我都還常常吃不飽嘛。再一個是我一點也不知别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直生活在花園街宅子裡,家裡是不讓出去玩的,除了後來上中西女校時的同學,的确也沒跟别人家的孩子玩過,而中西又是貴族學校。
偶爾出門,要不就是逢年過節走親戚、拜年,或是什麼親戚結婚了,給當花童。當花童特别開心,牽着新娘子的紗裙在後面走,走一步,腳一并停一下,再走一步并腳停一下。還有就是跟母親逛店、看戲、吃西餐,印象也特别深,因為平常不出門,在外面看到什麼都很新奇。
我覺得特好玩的一個地方是中原公司,那是個吃喝玩樂的地方,在日租界,模仿的是上海的大世界,挺熱鬧的。記不清是幾層樓了,好像是七層,不然為什麼最上面一層叫“七重天”呢?裡面什麼都有,下面幾層賣百貨,四層、五層有好多唱戲的、說書的、講相聲的、變戲法的。這邊唱,那邊也在唱。本地的之外,還有從南邊來的班子,天津人稱為“蘇灘”,評彈、滬劇、越劇什麼的都歸在裡面。還有海派的京戲,一看就知道是從南邊來的。
老派的京戲看得多了,海派的布景什麼的都不一樣,看着新鮮。我還記得有一出《石頭人招親》,說幾個姑娘春天出遊,拎着菜籃子,一路嬉鬧,見到石像,就拿菜籃子套到石像頭上去當帽子。不想石像突然出聲了,要她們嫁給他,意思是套上他的頭就像抛繡球似的,等于定親。姑娘又羞又急沒辦法,隻好跟石頭人成親。在小孩看來,劇情很滑稽,唱詞特别大白話,一下就記着了,我哥回家還大聲唱:“你們出來就該正派,你不該菜籃子套上我的腦袋,現在我們拜了天地成了恩愛,你為何又哭起來?”
還有一出戲,忘記名字了,是說捉奸兇案的。台上有床,拉着帳子,表示正在通奸,丈夫上來捉奸,拿着刀做捅人的樣子,而後帳子裡就跑出人來,身上全是血,臉像是被劈成了兩半,挺吓人的。觀衆看到這裡就驚叫,傳統京戲裡絕對沒有這樣刺激的表演。母親說,都什麼烏七八糟的!以後就不讓我們去看了。
還有起士林,一要去那裡,我就很興奮。起士林是天津有名的吃西餐的地方,德國兩兄弟開的。西餐是新鮮事兒,母親會領我們去吃。起士林英文店名是KiesslingandBoder,給中國人一叫,落了單,就剩Kiessling了。後來上海開了“凱司令”,倒是更接近英文的發音。有人說是從天津開過去的,有人說不是一家。張愛玲的散文裡就提到過起士林的蛋糕。
起士林不是西餐裡最貴的,但因為是第一家,在天津就成西餐的代表了,說“去吃起士林”,就等于說去吃像模像樣的西餐。名流、有錢人都愛往那裡跑,梅蘭芳經常出現的。有一次在那裡就看到他們一大幫子人。
印象更深的是有次看到張學良和趙四。應該是九一八事變以後的事,我們在等着上菜時,就見張學良他們進來。除了趙四,都是男的,穿着馬褲、靴子,像是剛騎了馬回來,纨绔子弟的樣子。趙四穿着很時髦,手裡拿着個白色的長煙嘴,翹着蘭花指。張學良照片常在報上出現,又因丢了東三省,名聲很壞的,當然認得出。我們都恨日本人,不喜歡張學良,不過我特别喜歡好看的人,看到趙四,也想不起這些了。母親看我老盯着那邊看,就說,要看你就過去看呗。我真的就跑過去,近了點站在他們桌子附近盯着看,覺得趙四真是好看。趙四發現了,就逗我兩句,還摸摸我頭發。我那時大概十來歲,比桌子高不了多少,見趙四指甲血紅的,還是後來才知道那叫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