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徐燕若
關燈
小
中
大
套的,隻剩下《說部叢書》。
要母親識字念書,這是在還沒有楊憲益之前就開始了,要求她每天看書寫字,《說部叢書》買來,整整一櫃子,父親對母親說的,看書她就該從這看起。
懷上楊憲益之後,父親還對她說,如果是個男孩,就把她扶正,和娘平起平坐,姊妹相稱。
父親去世後,這話沒人提了,當然母親也沒争過,隻是和我們說說。
母親的運氣不錯,但這是撞上的,她還是恨外公将她賣了,提起來就恨。
進了楊家她就再沒見過外公,不能見,也不想見。
按照賣身契,進來之後她就得和娘家一刀兩斷,再不能有來往了。
外公病重時說要見母親一面,母親就是不見。
但後來她和外婆倒是見過,偷偷地借着看電影在外面見。
我還記得小時有次她領我和她的丫頭來鳳去看電影,看一會兒她人不見了,再回來眼睛紅紅的。
再往後,母親和小姨、舅舅也是有來往的,不僅來往,還總是想辦法幫助他們。
小姨上婦女職業學校,舅舅念中學,都是她供的。
我舅舅上的是教會學校,彙文中學。
外公賣了母親,就是為了讓舅舅這個獨養兒子讀書,但上彙文這樣的中學上不起,還是要靠母親。
母親最看重的就是讀書,她在家裡是老二,上面有個姐姐,早早就得肺結核死了,這樣她就成了長姐,照顧弟弟妹妹,培養他們成人,首先就是要讓他們讀書。
舅舅畢業後,母親原本想讓他上燕京,他的成績好,可以保送的,母親眼中,教會學校是最好的。
但舅舅不願意,他給母親寫信,說他不願再花母親賣身的錢繼續念書,不願再靠楊家,他可以獨立了。
信是我念給母親聽的。
念信時的情形,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母親跟着父親學文化,已經可以看書看報,讀信不成問題,但她看過了,還是會叫我念。
我當時正迷話劇,喜歡話劇腔,念什麼都喜歡模仿話劇的腔調,抑揚頓挫,跟念台詞似的。
我拿着舅舅的信自顧自念得起勁,母親半天一點動靜都沒有,我往她那兒看一眼,發現她正拿着手絹在擦眼淚。
我知道,她是心疼舅舅懂事,同時一說到楊家,就又把賣身的事勾起了,這是她碰不得的痛處。
舅舅後來上了一個無線電方面的專科學校,不要學費,吃住都不花錢。
民國時,師範院校是公費,其他學校一般都是要花錢的,或多或少。
舅舅上的這學校是國民黨辦的,他們要招攬人才,培養自己的人,所以免費。
大概也因為電台這樣的地方很關鍵吧。
學生畢業了,十有八九是去電台工作。
舅舅也是。
他工作很勤奮,後來做到了漢口台的台長。
武漢快解放時亂得很,舅舅不想去台灣,就一個人跑到了天津,在母親那兒暫住。
當時天津已解放,我正在母親那裡生孩子,也住在耀華裡。
舅舅沒工作,家眷在武漢,一天到晚在家裡,挺苦悶的。
那時我的地下黨朋友李之楠是天津政協秘書長,還有别的什麼官職,我就讓他給想辦法。
我說,我擔保我舅舅一點問題也沒有。
他一聽就笑了,說,靜如,你太天真了,要是我有個親弟弟像你舅舅的情況,我都不敢說他一點問題沒有,你憑什麼擔保?我說,就是沒問題嘛。
他說,他念的是什麼學校?為什麼那學校不交學費?國民黨的嘛,何況還是電台台長,這叫“沒問題”? 說是這麼說,他還是通過熟人給我舅舅在四機部找了個工作。
這樣舅舅就去了北京。
沒多久,有一天,他太太忽然出現了,帶着兩個孩子。
他太太長得很漂亮,結了婚後一直待在家裡做太太,一天到晚似乎隻知打麻将。
這時要舅舅跟她走,先到南邊還沒解放的地方,然後去台灣,要是不去,那就離婚,攤牌似的。
舅舅要留下來,說新社會了,太太把兩個很小的孩子往他桌子上一擱,真的走了。
後來再沒消息。
要母親識字念書,這是在還沒有楊憲益之前就開始了,要求她每天看書寫字,《說部叢書》買來,整整一櫃子,父親對母親說的,看書她就該從這看起。
懷上楊憲益之後,父親還對她說,如果是個男孩,就把她扶正,和娘平起平坐,姊妹相稱。
父親去世後,這話沒人提了,當然母親也沒争過,隻是和我們說說。
母親的運氣不錯,但這是撞上的,她還是恨外公将她賣了,提起來就恨。
進了楊家她就再沒見過外公,不能見,也不想見。
按照賣身契,進來之後她就得和娘家一刀兩斷,再不能有來往了。
外公病重時說要見母親一面,母親就是不見。
但後來她和外婆倒是見過,偷偷地借着看電影在外面見。
我還記得小時有次她領我和她的丫頭來鳳去看電影,看一會兒她人不見了,再回來眼睛紅紅的。
再往後,母親和小姨、舅舅也是有來往的,不僅來往,還總是想辦法幫助他們。
小姨上婦女職業學校,舅舅念中學,都是她供的。
我舅舅上的是教會學校,彙文中學。
外公賣了母親,就是為了讓舅舅這個獨養兒子讀書,但上彙文這樣的中學上不起,還是要靠母親。
母親最看重的就是讀書,她在家裡是老二,上面有個姐姐,早早就得肺結核死了,這樣她就成了長姐,照顧弟弟妹妹,培養他們成人,首先就是要讓他們讀書。
舅舅畢業後,母親原本想讓他上燕京,他的成績好,可以保送的,母親眼中,教會學校是最好的。
但舅舅不願意,他給母親寫信,說他不願再花母親賣身的錢繼續念書,不願再靠楊家,他可以獨立了。
信是我念給母親聽的。
念信時的情形,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母親跟着父親學文化,已經可以看書看報,讀信不成問題,但她看過了,還是會叫我念。
我當時正迷話劇,喜歡話劇腔,念什麼都喜歡模仿話劇的腔調,抑揚頓挫,跟念台詞似的。
我拿着舅舅的信自顧自念得起勁,母親半天一點動靜都沒有,我往她那兒看一眼,發現她正拿着手絹在擦眼淚。
我知道,她是心疼舅舅懂事,同時一說到楊家,就又把賣身的事勾起了,這是她碰不得的痛處。
舅舅後來上了一個無線電方面的專科學校,不要學費,吃住都不花錢。
民國時,師範院校是公費,其他學校一般都是要花錢的,或多或少。
舅舅上的這學校是國民黨辦的,他們要招攬人才,培養自己的人,所以免費。
大概也因為電台這樣的地方很關鍵吧。
學生畢業了,十有八九是去電台工作。
舅舅也是。
他工作很勤奮,後來做到了漢口台的台長。
武漢快解放時亂得很,舅舅不想去台灣,就一個人跑到了天津,在母親那兒暫住。
當時天津已解放,我正在母親那裡生孩子,也住在耀華裡。
舅舅沒工作,家眷在武漢,一天到晚在家裡,挺苦悶的。
那時我的地下黨朋友李之楠是天津政協秘書長,還有别的什麼官職,我就讓他給想辦法。
我說,我擔保我舅舅一點問題也沒有。
他一聽就笑了,說,靜如,你太天真了,要是我有個親弟弟像你舅舅的情況,我都不敢說他一點問題沒有,你憑什麼擔保?我說,就是沒問題嘛。
他說,他念的是什麼學校?為什麼那學校不交學費?國民黨的嘛,何況還是電台台長,這叫“沒問題”? 說是這麼說,他還是通過熟人給我舅舅在四機部找了個工作。
這樣舅舅就去了北京。
沒多久,有一天,他太太忽然出現了,帶着兩個孩子。
他太太長得很漂亮,結了婚後一直待在家裡做太太,一天到晚似乎隻知打麻将。
這時要舅舅跟她走,先到南邊還沒解放的地方,然後去台灣,要是不去,那就離婚,攤牌似的。
舅舅要留下來,說新社會了,太太把兩個很小的孩子往他桌子上一擱,真的走了。
後來再沒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