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徐燕若
關燈
小
中
大
父親去世時,母親才二十四五歲。
她當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不過說我母親,得先交代父親整個的婚姻狀況,不然現在的人聽起來又是亂的。
過去有地位的男性,三妻四妾是常有的事。
祖父雖然反對父親納妾,父親也沒興趣,但還是有三個夫人。
正妻是揚州的大小姐,按北邊的習慣,我們都得叫“娘”。
庶出的孩子叫自己的親生母親“姆媽”(五叔家的姨太太,我們從孩子這邊說,就稱“五叔家的姆媽”)。
外人則分别稱“太太”“大姨太”“二姨太”(或“大姨奶”“二姨奶”)。
“大姨太”是母親在楊家的身份,也是她的“不平等的起源”,是她一輩子想擺脫又擺脫不了的。
解放後我們把不好的稱呼叫作“帽子”,定性為“地、富、反、壞、右”叫“戴帽子”,在過去,可以說“妾”“姨太太”“小老婆”也是“帽子”,戴上了就摘不下來了。
五十年代初母親去世後,對她的稱呼有了變化,按照揚州那邊的習慣,晚輩喊她“大媽”。
好像比“大姨太”“大姨奶”升級了,但又不是“太太”,有些暧昧含糊。
但多少年喊慣了,我堂弟,七叔家的纮武有次見了母親,順口就喊了聲“大姨太”,喊出口才意識到不對,沖着我直吐舌頭,表示犯了錯了。
我母親是河北南皮人。
外公在天津開車行,就像《駱駝祥子》裡虎妞她爹那樣的吧,論成分應該是“城市貧民”,要不怎麼會賣女兒?但也不好說,按解放後的劃分,像駱駝祥子那樣拉車的當然是“勞動人民”,可他把車租給人家去拉,就屬于“剝削階級”了。
後來我姐參加革命後對母親的出身很忌諱,不提開車行,隻說是“城市貧民”。
母親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姐姐早早就死了,外公要供舅舅讀書,供不起,就将母親賣給楊家做妾。
這是外公和楊家的老仆人潘爺談好的,簽了賣身契。
對楊家來說,父親這一房一直沒男孩,娘進楊家多年,生了八胎,隻有兩個活下來,就是大姐、二姐,二姐年紀輕輕就病故,剩下大姐,就是後來我們背地裡叫“大公主”的。
娶我母親進門,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的問題。
母親進楊家時十五歲,父親那時三十多了。
沒想到母親第一胎就是男孩,就是我哥哥楊憲益。
母親在楊家的地位是因生了哥哥改變的——為楊家立了大功嘛。
但是我哥生下來就讓娘抱走了,算是她名下的,一直跟着她住一塊兒。
雖然每天吃飯都在一起,但是是娘管他。
除了母親,還有個二姨太,原來是丫頭,别家送給父親的。
大姑媽開始時張嘴就叫母親和她“金姑娘”“銀姑娘”,後來家裡都是稱“大姨太”“二姨太”。
父親喜歡母親,待她很好,對二姨太就不那麼好了。
我想這不僅是因為母親生了我哥,父親對她還是有感情的,母親應該也比二姨太聽話,性格上更讨父親喜歡。
父親曾帶母親悄悄去照相館照相,讓她照一張,抱着我哥照一張,他也抱着我哥照一張。
他和母親沒有合過影——母親是姨太太,不可能有合影的。
當然我也沒見過父親和娘的合影。
社會上時興結婚照是後來才有的。
母親常說起父親,她有兩個福建那邊做得很漂亮的漆盒,裡面放着父親的照片、詩稿什麼的,還有一隻德國造的金表。
我大了之後,她會時不時一一拿出來跟我念叨。
有些情詩是父親在日本留學時和一個下女好(算他的初戀吧),寫給那個下女的。
這些父親都跟母親說,什麼都跟她說。
娘是富家大小姐,比母親有文化,但舊詩詞呀這些的,他甯可跟沒什麼文化的母親說,要緊的東西也放母親這裡。
父親教母親讀書,母親原來識字不多,也就小學二年級吧,後來能念書,都是父親教的。
父親去世後,他的很多書都讓其他各房拿走了,一大套一大
她當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不過說我母親,得先交代父親整個的婚姻狀況,不然現在的人聽起來又是亂的。
過去有地位的男性,三妻四妾是常有的事。
祖父雖然反對父親納妾,父親也沒興趣,但還是有三個夫人。
正妻是揚州的大小姐,按北邊的習慣,我們都得叫“娘”。
庶出的孩子叫自己的親生母親“姆媽”(五叔家的姨太太,我們從孩子這邊說,就稱“五叔家的姆媽”)。
外人則分别稱“太太”“大姨太”“二姨太”(或“大姨奶”“二姨奶”)。
“大姨太”是母親在楊家的身份,也是她的“不平等的起源”,是她一輩子想擺脫又擺脫不了的。
解放後我們把不好的稱呼叫作“帽子”,定性為“地、富、反、壞、右”叫“戴帽子”,在過去,可以說“妾”“姨太太”“小老婆”也是“帽子”,戴上了就摘不下來了。
五十年代初母親去世後,對她的稱呼有了變化,按照揚州那邊的習慣,晚輩喊她“大媽”。
好像比“大姨太”“大姨奶”升級了,但又不是“太太”,有些暧昧含糊。
但多少年喊慣了,我堂弟,七叔家的纮武有次見了母親,順口就喊了聲“大姨太”,喊出口才意識到不對,沖着我直吐舌頭,表示犯了錯了。
我母親是河北南皮人。
外公在天津開車行,就像《駱駝祥子》裡虎妞她爹那樣的吧,論成分應該是“城市貧民”,要不怎麼會賣女兒?但也不好說,按解放後的劃分,像駱駝祥子那樣拉車的當然是“勞動人民”,可他把車租給人家去拉,就屬于“剝削階級”了。
後來我姐參加革命後對母親的出身很忌諱,不提開車行,隻說是“城市貧民”。
母親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姐姐早早就死了,外公要供舅舅讀書,供不起,就将母親賣給楊家做妾。
這是外公和楊家的老仆人潘爺談好的,簽了賣身契。
對楊家來說,父親這一房一直沒男孩,娘進楊家多年,生了八胎,隻有兩個活下來,就是大姐、二姐,二姐年紀輕輕就病故,剩下大姐,就是後來我們背地裡叫“大公主”的。
娶我母親進門,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的問題。
母親進楊家時十五歲,父親那時三十多了。
沒想到母親第一胎就是男孩,就是我哥哥楊憲益。
母親在楊家的地位是因生了哥哥改變的——為楊家立了大功嘛。
但是我哥生下來就讓娘抱走了,算是她名下的,一直跟着她住一塊兒。
雖然每天吃飯都在一起,但是是娘管他。
除了母親,還有個二姨太,原來是丫頭,别家送給父親的。
大姑媽開始時張嘴就叫母親和她“金姑娘”“銀姑娘”,後來家裡都是稱“大姨太”“二姨太”。
父親喜歡母親,待她很好,對二姨太就不那麼好了。
我想這不僅是因為母親生了我哥,父親對她還是有感情的,母親應該也比二姨太聽話,性格上更讨父親喜歡。
父親曾帶母親悄悄去照相館照相,讓她照一張,抱着我哥照一張,他也抱着我哥照一張。
他和母親沒有合過影——母親是姨太太,不可能有合影的。
當然我也沒見過父親和娘的合影。
社會上時興結婚照是後來才有的。
母親常說起父親,她有兩個福建那邊做得很漂亮的漆盒,裡面放着父親的照片、詩稿什麼的,還有一隻德國造的金表。
我大了之後,她會時不時一一拿出來跟我念叨。
有些情詩是父親在日本留學時和一個下女好(算他的初戀吧),寫給那個下女的。
這些父親都跟母親說,什麼都跟她說。
娘是富家大小姐,比母親有文化,但舊詩詞呀這些的,他甯可跟沒什麼文化的母親說,要緊的東西也放母親這裡。
父親教母親讀書,母親原來識字不多,也就小學二年級吧,後來能念書,都是父親教的。
父親去世後,他的很多書都讓其他各房拿走了,一大套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