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魯漢斯克百合花
關燈
小
中
大
倒是不容易發生火災的,它太大了,火苗無法竄過水汽騰騰的沼地、縱橫交錯的小河谷、洶湧的激流,還有那高聳的終年積雪的山脊——正是這山脊護衛着無力自衛的原始森林。
其實有些東西看來比火還要可怕,這就是樹蚜、木蠹蛾、蠕蟲以及各種毛蟲,其中最厲害的是一種永無餍足,整天無休無止地啃食樹木的蠶蛾。
它們給西伯利亞森林帶來了浩劫。
蠶蛾最早出現在阿爾泰邊區,随後便轉移到——确切說是蜂擁到薩彥嶺,活像一條洶湧、渾濁的大河一瀉千裡。
但凡這條大河流過的地方無不樹木枯萎,滿目瘡痍。
這和森林瘟疫一旦像膿血般流至西伯利亞大鐵路時,連火車輪子也要打滑。
這些害人蟲一路造孽,自己也鬧得精疲力竭,于是紛紛躲進薩彥嶺的小河谷裡,停在稠李和醋栗的嫩枝上,停在一切比較柔嫩香甜的枝幹上。
隻要它們餓得發軟的颌齒還能啃得動,它們就悄悄地吐絲編網,織出一個個小袋,生兒育女。
皮色發綠、貌似無害的小蠕蟲在一個個小袋裡慢慢蠕動,身子縮成一團,相互間你推我搡,把新長的嫩枝也給蹭折了;待到它們稍稍長大,便把絲織的窩扯成碎片,然後自個兒順着樹幹爬行,尾巴縮向頭部,身子一伸一蹶,爬得挺快。
凡是讓這些小蟲笨拙地、模怪樣地爬過的小樹都發黑打蔫。
這些寄生蟲長成之後又大模大樣地湧進森林、果園、别墅,乃至房前屋後的小花園。
我曾親眼看見我們家的老朋友,護林員彼得·普金采夫的兒子彼得·彼得羅維奇戴着像元帥帽那樣神氣的護林人制帽,坐在卡拉烏爾卡街當地護林所的圍牆根下,可他頭頂上的稠李樹卻已經因蟲咬而枯死,而且這些不聲不響的敵人沿着小河河岸爬上爬下,像一陣黑煙似的燎遍低地和山坡,先把白楊和柳樹吃個精光,然後就開始品嘗針葉的滋味兒。
它們就這樣代代相傳,毫不懈怠,年複一年地結成一個個小包,吊滿在孤寂無援的樹林枝條上。
林中雄杜鵑在雀躍,松鴉咯咯鳴叫,生性快活的喜鵲吱吱喳喳——在我們這裡隻有這些鳥兒能治那毛茸茸的小蟲,真個是一物降一物,有的快樂,有的抽泣。
我從未想過,也沒有料到,這些頑敵居然會千裡迢迢不辭勞苦地爬到奧錫諾夫斯基石灘,并順着中通古斯卡河和下通古斯卡河繼續挺進。
這種毛蟲最早發源于南方,但是那兒有它們的天敵,大自然本身不斷同它們搏鬥。
而在這兒北方地區,在樹葉稀疏的樹林裡,卻長滿了柳葉菜,一到盛夏,它們便到處蔓生——這是俄羅斯苦難土地的伴侶,老百姓贊許地管它們叫伊凡茶。
它們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能掩蓋大地的痛苦,慰藉人們的眼睛:它們茂密的葉叢使土地保持濕潤和溫暖,鮮豔香甜的花朵招來成群的蜜蜂、丸花蜂和各種小生物,這些小生物的小毛腿、尖嘴巴甚至腹部都可能把各式各樣的種子帶到這裡來,散落在這土溫和濕度都适于植物生長的地方,而這種土溫和濕度正是靠了柳葉菜才得以保持的;于是種子就在這裡發芽生長,有的開花,有的變成小灌木,或是小白楊、小枞樹。
它們占地越來越多,很快便把柳葉菜排擠掉了。
到後來,柳葉菜終于完全凋萎,它舍了自身,成全了他人。
大自然真會巧安排!但是它的英明能永駐人間嗎? 圖魯漢斯克的風貌跟它附近一帶的沒有什麼兩樣。
陡峭的溝壑深谷,縱橫的溪流湖泊,把它分割成衆多的小塊。
圖魯漢斯克一直在惴惴不安中過日子,它擔心:地質學家能在這兒的地層深處找到什麼嗎?若是找到,城市便會繁榮發展;找不着呢,它隻好繼續衰落下去。
不過人們總能發現點什麼吧,不會什麼也找不出來的,要知道這個區沿着葉尼塞河綿延達八百俄裡,縱橫伸展直入原始森林腹地,不過它究竟有多大呢?傳說裡“說是魔鬼和某個塔拉斯曾經丈量過,不過繩子在這兒的沼地裡斷了……”原始森林的居民常常争論說:“從飛機上丈量還準得了嗎?從那上面往下看,尺寸可就短多了。
” 圖魯漢斯克坐落在下通古斯卡河的河口,也就是這條河跟葉尼塞河的彙合處。
圖魯漢斯克城以前叫修道院村,後來皮貨貿易興起,便改叫新曼加澤亞。
層巒疊嶂的巉岩把通古斯卡河與葉尼塞河隔開,陡峭的石牆,白雪皚皚的群峰把背後的一切全都遮擋住了。
河水穿過亂石、峭壁和礫石,繞過駁船的大撐杆,悠然自得地緩緩而流,但有的地方卻白浪滾滾,使小船忽兒跌入浪谷漩渦,忽兒又沖上波峰,硬鋁的船幫被沖打得啪啪直響。
每到這種地方,小船就會像木片似的随波逐流,東搖西擺,在浪谷和浪峰中間上下掙紮,船舵已起不了多少作用,船身也不怎麼肯往前走了。
不過,倘若再走上十五到二十公裡,便會出現另一個天地:水波不興,寂然無聲,甚至叫人感到有點興味索然。
巨大的岩石堆疊在河口;礁石有的灰黑,有的褐紅,有的嶙峋突兀,有的光潔平滑,但都直插水底;它們形成了一堵堵陡直的石壁,分别從兩岸夾逼着河道——這景象令人毛骨悚然,簡直是對神經和意志的一場考驗,待把你考驗過後,它便悄然隐退。
當然,再往前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這條河有兩千多俄裡長,若順流而下,你得吃點苦頭,卻也能飽覽奇異風光,這兒有石灘,漩渦,還有那迷宮似的河灣。
有個從外地遷來圖魯漢斯克的婦女說過,你要是撞進河灣裡,那就非暈頭轉向不可。
……在三十年代,不知是什麼人認為有必要把一些葉爾博加欽的居民遷至圖魯漢斯克,同時讓一些圖魯漢斯克的居民遷往葉爾博加欽。
從葉爾博加欽出發坐的是木筏。
有人對遷移的人說:“你們在圖魯漢斯克可以販賣木材嘛,有了錢就可以大興土木,安家立業了。
”不過能夠到達圖魯漢斯克的人家實在寥寥無幾,多少木筏都毀在這條愁河裡了!河水把木筏沖到急流石灘上,撞得七零八散,有時又把它們拽向暗礁,弄得粉身碎骨。
有個遷往圖魯漢斯克的婦女,在途中看見一個男人兩手一字張開,像被釘在山崖上,他大概是被一根圓木從下面頂到上邊去的,等到退潮他就留在上面了。
他身上赤條條的,汗毛特别重,胡須随風飄動,張開了黑洞洞的大嘴,似乎在對天呼叫;他張開雙臂,好像不讓人們再往前走,因為他居高臨下,看得見那叫人喪命的河口。
盡管事隔三十年了,但這位婦女講起她當初在通古斯卡河一路上的可怕遭遇時還是餘悸未消,頻頻地東張西望,用勞累過度而曲了的手指揉着眼睛,說道:“有一回木筏給沖到兩道河灣當中一個沒有出口的深潭裡,在那兒轉悠了一天又一天。
三天三夜過去了,岸靠不上,出又出不去,人給折騰得沒有半點力氣。
木筏上有五個孩子,可是既沒吃的,也不會有人前來搭救——既然人們都被攆出了家門,有的往東,有的往西,都去送死,還能有誰來搭救喲?當時我那當家的在木筏上躺下,叫孩子們也全躺下,沖着木筏中間的縫縫兒叫喚:‘主啊,救救我們吧!要不就懲罰我們吧!懲罰我們這些在人世間作過孽的人吧!’我那當家的原是個不信教的人,有好幾回把正教的聖像扔出了家門,興許是因為他禱告半天賭錢還是賭輸的緣故吧。
這回他按多神教的規矩做起禱告來了:先削出好多爿松明,關照全家點着,叫孩子們挨個把松明抛入水裡。
最小那個孩子的松明落下來時搭出了一個十字,火也不熄滅,于是當家的命令全家大小把頭朝着十字躺下,雙手交叉,口裡一遍遍地念叨:‘水呀,你不要降災!風呀,你行行好,半夜裡不要刮了,白天再使勁兒吹吧!給我們一家大小行行好吧!……’反正他念了許多禱文,結果,嗬,真的得救啦!風助水推,木筏終于回到河道上了。
” ……看過風浪交加的河口之後,再看眼前這段平靜的河流,我不由得想起一位美麗的埃文基婦女,像這樣的天生麗姝我在戰前還從沒碰見過。
過去她們全都是羅圈腿,翻鼻孔。
可這位埃文基婦女穿一身色彩絢麗的日本衣裙,坐在圖魯漢斯克浮船碼頭附近的圓木上。
在她身旁歪歪倒倒地坐着一個像從髒水裡爬出來的男人,臉上頭上全是傷疤,手指隻有半截——在北方就有這種人,他們在那些簡易木房、過冬小屋和形形色色的栖身之處耗得精力殆盡、疲憊不堪,叫你一下子都分辨不出是男是女,多大年紀。
還有一個埃文基男人,好像是一家子的,又像不是一家子的,坐在那婦女的另一側,他穿着一雙齊大腿根的膠皮靴,嘴裡叼着濕煙頭。
在這三人面前的石塊上擺着一瓶名貴的白蘭地和一隻被髒手抓過的杯子。
那個埃太基姑娘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隻有她才看得見的什麼東西,用手摸索到酒瓶,往杯裡倒滿酒,慢慢地呷着,接着用牙從整包的香煙裡叼出一支,不由分說地抓起同鄉的手,借他的煙對上火,然後把人家的手往旁邊一甩,又凝神看着前方。
深沉憂郁的眼神流露出極度的悲痛,這種充滿古老情趣的哀傷使人對她産生無限的憐愛,真想了解了解她在想什麼,她在白雪皚皚的山峰那邊看見了些什麼,還是在想“怎樣閑蕩一番”? 我的第一個想法(那是通過思考得出的):她是個酒鬼,而且是個放蕩的女人。
這個美麗得出奇的北方女人穿的是最時髦的衣衫,卻又沾着髒膩,等不到這衣服由髒變壞,她很快就會把它扔掉,馬上裹上一件新的。
我接着産生的另一個想法是下意識的,但更強烈。
其實不是什麼意識,不是的,這隻是一種男性常有的不安本分的情緒,我覺得這個自由自在的美人兒正在向我發出呼喚。
第二天,我坐在下通古斯卡河岸邊釣魚,忍受着蚊子叮咬,心裡想着那個美人,我感到痛苦煩惱。
她像誰?她讓我想起誰來了呢?我忽然發現:像它,像這條河流——下通古斯卡河。
我領悟到,它,這條下通古斯卡河,從今往後将以無言的悲戚呼喚着人們,把人們招引到它身旁。
它身穿石制衣裙,沿邊鑲着各種飾物:有的地方是永不消融的冰晶,像光耀奪目的沉甸甸的金剛鑽;有的地方是兩岸火紅姣豔的鮮花,像兩條花邊;有的地方是長着水珠晶瑩的羊胡子草的石岬、青青的草地、滿布礫石的河灣,還有那不顧一切從密林裡寒氣森森的殘枝敗葉中沖出來的湍急的溪流,以及一切有生命的、能發出聲響的、使河水得到慰藉的生物,所有這一切都将使人們永遠銘記着這條飽經憂患的愁河。
在原始森林和林中沼澤地的上空,虛幻地呈現出遠山白色的群峰,遠近錯落,高下相間,此刻,一切生靈連跑帶爬,逃向群山那邊,以躲避蠓蚊的圍攻。
隻有我和阿基姆聽任蚊子肆虐,依舊流連在林中水流湍急的小溪旁,觀賞着野性難馴的流水繪出的那幅煙霧缭繞、令人心醉的奇景。
我們那頂橙黃色的帳篷轉眼之間變得灰黃灰黃的,顯得有點兒髒。
原來那是蚊子嗅到了人血的腥味,立刻飛來,在帳篷上密密麻麻地蓋了一大片。
它們叫人不得安生,叫人無法吃飯、睡覺、思索。
烈日當空的時候,北方的蚊子,寒地的産兒,受不了這熱氣,紛紛躲到草叢裡,于是林邊灰白的草便微微顫動起來,發出一陣咝咝聲。
阿基姆點着煙草,熏趕帳篷裡的蚊子。
他穿好“拉鎖衣”,坐在那兒,屏住呼吸,聽着頭頂上一陣陣的嗡嗡聲,不時大聲地喊着,叫我快躲起來,見我不理睬,他便慢條斯理地說:“唉,你不懂!要是讓它們叮上了,可就沒命啦!” 我帶着一小瓶“德塔”牌防蚊油,身上穿着一件海軍的塗膠輕便上衣,裡面還有衣服和襯衣,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的了,但蚊子照樣還找到可以叮咬的地方,像眼皮、鼻孔、嘴唇,甚至還鑽到手表底下叮手腕,穿過長耳風帽蜇腦袋。
多少年來我夢寐以求地想在北方的河邊坐坐,釣上一些還不知道怕人的魚兒,領略一下大自然的靜谧——我未必還會有機會來北方了,年齡、身體都不允許了,現在我難道能因為蚊子而放棄難得的機會,打退堂鼓嗎? 茴魚和折樂魚沿通古斯卡河溯流而上,三三兩兩地竄進各條冰冷的支流裡藏身,淡水鲑魚的汛期已經結束。
不過,間或還能釣到本地的西伯利亞茴魚和一些懶散的、喜歡中途歇息時随意離群戲耍的淡水長尾鲑魚。
魚兒咬鈎時可有意思啦!釣魚竿我下了兩根,一長一短。
不知怎的,魚兒都愛找長的那一根,我把它下在林中溪流的下方,這兒的水喧鬧着湧進傲慢洶湧的通古斯卡河。
釣
其實有些東西看來比火還要可怕,這就是樹蚜、木蠹蛾、蠕蟲以及各種毛蟲,其中最厲害的是一種永無餍足,整天無休無止地啃食樹木的蠶蛾。
它們給西伯利亞森林帶來了浩劫。
蠶蛾最早出現在阿爾泰邊區,随後便轉移到——确切說是蜂擁到薩彥嶺,活像一條洶湧、渾濁的大河一瀉千裡。
但凡這條大河流過的地方無不樹木枯萎,滿目瘡痍。
這和森林瘟疫一旦像膿血般流至西伯利亞大鐵路時,連火車輪子也要打滑。
這些害人蟲一路造孽,自己也鬧得精疲力竭,于是紛紛躲進薩彥嶺的小河谷裡,停在稠李和醋栗的嫩枝上,停在一切比較柔嫩香甜的枝幹上。
隻要它們餓得發軟的颌齒還能啃得動,它們就悄悄地吐絲編網,織出一個個小袋,生兒育女。
皮色發綠、貌似無害的小蠕蟲在一個個小袋裡慢慢蠕動,身子縮成一團,相互間你推我搡,把新長的嫩枝也給蹭折了;待到它們稍稍長大,便把絲織的窩扯成碎片,然後自個兒順着樹幹爬行,尾巴縮向頭部,身子一伸一蹶,爬得挺快。
凡是讓這些小蟲笨拙地、模怪樣地爬過的小樹都發黑打蔫。
這些寄生蟲長成之後又大模大樣地湧進森林、果園、别墅,乃至房前屋後的小花園。
我曾親眼看見我們家的老朋友,護林員彼得·普金采夫的兒子彼得·彼得羅維奇戴着像元帥帽那樣神氣的護林人制帽,坐在卡拉烏爾卡街當地護林所的圍牆根下,可他頭頂上的稠李樹卻已經因蟲咬而枯死,而且這些不聲不響的敵人沿着小河河岸爬上爬下,像一陣黑煙似的燎遍低地和山坡,先把白楊和柳樹吃個精光,然後就開始品嘗針葉的滋味兒。
它們就這樣代代相傳,毫不懈怠,年複一年地結成一個個小包,吊滿在孤寂無援的樹林枝條上。
林中雄杜鵑在雀躍,松鴉咯咯鳴叫,生性快活的喜鵲吱吱喳喳——在我們這裡隻有這些鳥兒能治那毛茸茸的小蟲,真個是一物降一物,有的快樂,有的抽泣。
我從未想過,也沒有料到,這些頑敵居然會千裡迢迢不辭勞苦地爬到奧錫諾夫斯基石灘,并順着中通古斯卡河和下通古斯卡河繼續挺進。
這種毛蟲最早發源于南方,但是那兒有它們的天敵,大自然本身不斷同它們搏鬥。
而在這兒北方地區,在樹葉稀疏的樹林裡,卻長滿了柳葉菜,一到盛夏,它們便到處蔓生——這是俄羅斯苦難土地的伴侶,老百姓贊許地管它們叫伊凡茶。
它們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能掩蓋大地的痛苦,慰藉人們的眼睛:它們茂密的葉叢使土地保持濕潤和溫暖,鮮豔香甜的花朵招來成群的蜜蜂、丸花蜂和各種小生物,這些小生物的小毛腿、尖嘴巴甚至腹部都可能把各式各樣的種子帶到這裡來,散落在這土溫和濕度都适于植物生長的地方,而這種土溫和濕度正是靠了柳葉菜才得以保持的;于是種子就在這裡發芽生長,有的開花,有的變成小灌木,或是小白楊、小枞樹。
它們占地越來越多,很快便把柳葉菜排擠掉了。
到後來,柳葉菜終于完全凋萎,它舍了自身,成全了他人。
大自然真會巧安排!但是它的英明能永駐人間嗎? 圖魯漢斯克的風貌跟它附近一帶的沒有什麼兩樣。
陡峭的溝壑深谷,縱橫的溪流湖泊,把它分割成衆多的小塊。
圖魯漢斯克一直在惴惴不安中過日子,它擔心:地質學家能在這兒的地層深處找到什麼嗎?若是找到,城市便會繁榮發展;找不着呢,它隻好繼續衰落下去。
不過人們總能發現點什麼吧,不會什麼也找不出來的,要知道這個區沿着葉尼塞河綿延達八百俄裡,縱橫伸展直入原始森林腹地,不過它究竟有多大呢?傳說裡“說是魔鬼和某個塔拉斯曾經丈量過,不過繩子在這兒的沼地裡斷了……”原始森林的居民常常争論說:“從飛機上丈量還準得了嗎?從那上面往下看,尺寸可就短多了。
” 圖魯漢斯克坐落在下通古斯卡河的河口,也就是這條河跟葉尼塞河的彙合處。
圖魯漢斯克城以前叫修道院村,後來皮貨貿易興起,便改叫新曼加澤亞。
層巒疊嶂的巉岩把通古斯卡河與葉尼塞河隔開,陡峭的石牆,白雪皚皚的群峰把背後的一切全都遮擋住了。
河水穿過亂石、峭壁和礫石,繞過駁船的大撐杆,悠然自得地緩緩而流,但有的地方卻白浪滾滾,使小船忽兒跌入浪谷漩渦,忽兒又沖上波峰,硬鋁的船幫被沖打得啪啪直響。
每到這種地方,小船就會像木片似的随波逐流,東搖西擺,在浪谷和浪峰中間上下掙紮,船舵已起不了多少作用,船身也不怎麼肯往前走了。
不過,倘若再走上十五到二十公裡,便會出現另一個天地:水波不興,寂然無聲,甚至叫人感到有點興味索然。
巨大的岩石堆疊在河口;礁石有的灰黑,有的褐紅,有的嶙峋突兀,有的光潔平滑,但都直插水底;它們形成了一堵堵陡直的石壁,分别從兩岸夾逼着河道——這景象令人毛骨悚然,簡直是對神經和意志的一場考驗,待把你考驗過後,它便悄然隐退。
當然,再往前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這條河有兩千多俄裡長,若順流而下,你得吃點苦頭,卻也能飽覽奇異風光,這兒有石灘,漩渦,還有那迷宮似的河灣。
有個從外地遷來圖魯漢斯克的婦女說過,你要是撞進河灣裡,那就非暈頭轉向不可。
……在三十年代,不知是什麼人認為有必要把一些葉爾博加欽的居民遷至圖魯漢斯克,同時讓一些圖魯漢斯克的居民遷往葉爾博加欽。
從葉爾博加欽出發坐的是木筏。
有人對遷移的人說:“你們在圖魯漢斯克可以販賣木材嘛,有了錢就可以大興土木,安家立業了。
”不過能夠到達圖魯漢斯克的人家實在寥寥無幾,多少木筏都毀在這條愁河裡了!河水把木筏沖到急流石灘上,撞得七零八散,有時又把它們拽向暗礁,弄得粉身碎骨。
有個遷往圖魯漢斯克的婦女,在途中看見一個男人兩手一字張開,像被釘在山崖上,他大概是被一根圓木從下面頂到上邊去的,等到退潮他就留在上面了。
他身上赤條條的,汗毛特别重,胡須随風飄動,張開了黑洞洞的大嘴,似乎在對天呼叫;他張開雙臂,好像不讓人們再往前走,因為他居高臨下,看得見那叫人喪命的河口。
盡管事隔三十年了,但這位婦女講起她當初在通古斯卡河一路上的可怕遭遇時還是餘悸未消,頻頻地東張西望,用勞累過度而曲了的手指揉着眼睛,說道:“有一回木筏給沖到兩道河灣當中一個沒有出口的深潭裡,在那兒轉悠了一天又一天。
三天三夜過去了,岸靠不上,出又出不去,人給折騰得沒有半點力氣。
木筏上有五個孩子,可是既沒吃的,也不會有人前來搭救——既然人們都被攆出了家門,有的往東,有的往西,都去送死,還能有誰來搭救喲?當時我那當家的在木筏上躺下,叫孩子們也全躺下,沖着木筏中間的縫縫兒叫喚:‘主啊,救救我們吧!要不就懲罰我們吧!懲罰我們這些在人世間作過孽的人吧!’我那當家的原是個不信教的人,有好幾回把正教的聖像扔出了家門,興許是因為他禱告半天賭錢還是賭輸的緣故吧。
這回他按多神教的規矩做起禱告來了:先削出好多爿松明,關照全家點着,叫孩子們挨個把松明抛入水裡。
最小那個孩子的松明落下來時搭出了一個十字,火也不熄滅,于是當家的命令全家大小把頭朝着十字躺下,雙手交叉,口裡一遍遍地念叨:‘水呀,你不要降災!風呀,你行行好,半夜裡不要刮了,白天再使勁兒吹吧!給我們一家大小行行好吧!……’反正他念了許多禱文,結果,嗬,真的得救啦!風助水推,木筏終于回到河道上了。
” ……看過風浪交加的河口之後,再看眼前這段平靜的河流,我不由得想起一位美麗的埃文基婦女,像這樣的天生麗姝我在戰前還從沒碰見過。
過去她們全都是羅圈腿,翻鼻孔。
可這位埃文基婦女穿一身色彩絢麗的日本衣裙,坐在圖魯漢斯克浮船碼頭附近的圓木上。
在她身旁歪歪倒倒地坐着一個像從髒水裡爬出來的男人,臉上頭上全是傷疤,手指隻有半截——在北方就有這種人,他們在那些簡易木房、過冬小屋和形形色色的栖身之處耗得精力殆盡、疲憊不堪,叫你一下子都分辨不出是男是女,多大年紀。
還有一個埃文基男人,好像是一家子的,又像不是一家子的,坐在那婦女的另一側,他穿着一雙齊大腿根的膠皮靴,嘴裡叼着濕煙頭。
在這三人面前的石塊上擺着一瓶名貴的白蘭地和一隻被髒手抓過的杯子。
那個埃太基姑娘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隻有她才看得見的什麼東西,用手摸索到酒瓶,往杯裡倒滿酒,慢慢地呷着,接着用牙從整包的香煙裡叼出一支,不由分說地抓起同鄉的手,借他的煙對上火,然後把人家的手往旁邊一甩,又凝神看着前方。
深沉憂郁的眼神流露出極度的悲痛,這種充滿古老情趣的哀傷使人對她産生無限的憐愛,真想了解了解她在想什麼,她在白雪皚皚的山峰那邊看見了些什麼,還是在想“怎樣閑蕩一番”? 我的第一個想法(那是通過思考得出的):她是個酒鬼,而且是個放蕩的女人。
這個美麗得出奇的北方女人穿的是最時髦的衣衫,卻又沾着髒膩,等不到這衣服由髒變壞,她很快就會把它扔掉,馬上裹上一件新的。
我接着産生的另一個想法是下意識的,但更強烈。
其實不是什麼意識,不是的,這隻是一種男性常有的不安本分的情緒,我覺得這個自由自在的美人兒正在向我發出呼喚。
第二天,我坐在下通古斯卡河岸邊釣魚,忍受着蚊子叮咬,心裡想着那個美人,我感到痛苦煩惱。
她像誰?她讓我想起誰來了呢?我忽然發現:像它,像這條河流——下通古斯卡河。
我領悟到,它,這條下通古斯卡河,從今往後将以無言的悲戚呼喚着人們,把人們招引到它身旁。
它身穿石制衣裙,沿邊鑲着各種飾物:有的地方是永不消融的冰晶,像光耀奪目的沉甸甸的金剛鑽;有的地方是兩岸火紅姣豔的鮮花,像兩條花邊;有的地方是長着水珠晶瑩的羊胡子草的石岬、青青的草地、滿布礫石的河灣,還有那不顧一切從密林裡寒氣森森的殘枝敗葉中沖出來的湍急的溪流,以及一切有生命的、能發出聲響的、使河水得到慰藉的生物,所有這一切都将使人們永遠銘記着這條飽經憂患的愁河。
在原始森林和林中沼澤地的上空,虛幻地呈現出遠山白色的群峰,遠近錯落,高下相間,此刻,一切生靈連跑帶爬,逃向群山那邊,以躲避蠓蚊的圍攻。
隻有我和阿基姆聽任蚊子肆虐,依舊流連在林中水流湍急的小溪旁,觀賞着野性難馴的流水繪出的那幅煙霧缭繞、令人心醉的奇景。
我們那頂橙黃色的帳篷轉眼之間變得灰黃灰黃的,顯得有點兒髒。
原來那是蚊子嗅到了人血的腥味,立刻飛來,在帳篷上密密麻麻地蓋了一大片。
它們叫人不得安生,叫人無法吃飯、睡覺、思索。
烈日當空的時候,北方的蚊子,寒地的産兒,受不了這熱氣,紛紛躲到草叢裡,于是林邊灰白的草便微微顫動起來,發出一陣咝咝聲。
阿基姆點着煙草,熏趕帳篷裡的蚊子。
他穿好“拉鎖衣”,坐在那兒,屏住呼吸,聽着頭頂上一陣陣的嗡嗡聲,不時大聲地喊着,叫我快躲起來,見我不理睬,他便慢條斯理地說:“唉,你不懂!要是讓它們叮上了,可就沒命啦!” 我帶着一小瓶“德塔”牌防蚊油,身上穿着一件海軍的塗膠輕便上衣,裡面還有衣服和襯衣,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的了,但蚊子照樣還找到可以叮咬的地方,像眼皮、鼻孔、嘴唇,甚至還鑽到手表底下叮手腕,穿過長耳風帽蜇腦袋。
多少年來我夢寐以求地想在北方的河邊坐坐,釣上一些還不知道怕人的魚兒,領略一下大自然的靜谧——我未必還會有機會來北方了,年齡、身體都不允許了,現在我難道能因為蚊子而放棄難得的機會,打退堂鼓嗎? 茴魚和折樂魚沿通古斯卡河溯流而上,三三兩兩地竄進各條冰冷的支流裡藏身,淡水鲑魚的汛期已經結束。
不過,間或還能釣到本地的西伯利亞茴魚和一些懶散的、喜歡中途歇息時随意離群戲耍的淡水長尾鲑魚。
魚兒咬鈎時可有意思啦!釣魚竿我下了兩根,一長一短。
不知怎的,魚兒都愛找長的那一根,我把它下在林中溪流的下方,這兒的水喧鬧着湧進傲慢洶湧的通古斯卡河。
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