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魯漢斯克百合花
關燈
小
中
大
”的。
不是聽不見,而是聽慣了,像我們熟悉挂鐘的滴答響和貓的呼噜聲一樣。
總之他聽多了,他懂得各種石頭發出的聲音,憑石灘的轟鳴就能分辨這時是什麼天氣:是漲水期,平水期,還是秋天。
秋天一到,河面就變得像一條藍灰色的小徑,溜到水底的茴魚懶洋洋地來回遊動覓食,本地已不常見到的斑鳟則不停地甩動着尾巴遊來遊去。
“我是在契爾努什卡附近長大的,我們村的小河一到盛夏季節,河水就讓母牛給喝幹了,”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又說了起來,“不知怎的,我就是喜歡水,總想着大江大河。
大概是錯投娘胎,生就一副水手的天性吧!”他突然停住,沉吟片刻,目光凝視着石灘和對岸的河岔,那兒隆起一個小小的石島,島上稀疏的樹木被風刮得光秃秃的。
小島周圍橫七豎八地躺着被河水沖來的樹木。
在石灘的下遊,有許多破爛沖積到岸上;這些東西正在燃燒,一縷灰蒙蒙的煙飄漾在河面上。
河兩岸層巒疊嶂,蜿蜒連綿,有的峭然兀立,有的密集重疊,有的卻似波浪起伏,漸漸推向遠方;在這千古蒼莽之間,幾座童山秃嶺泛出銀針似的白光;是狂風驟雨,霹靂驚雷,使它們成了不毛之地。
可是山麓下面卻别是一番景色:白楊、白桦、山楂、金銀花色彩斑斓,交相輝映,石坡上也長滿了野生刺槐。
“就這樣,我徒步走遍了全國,”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輕輕噓了口氣,接下去說,“我那時年輕,有的是力氣,從小喜歡砍砍鋸鋸的。
我居然靠這兩條腿來到了安尼塞河!” “是個貝爾米人。
真見鬼,完全叫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給同化了,學我們的樣,把葉尼塞河叫做安尼塞河!”我思忖着。
“信也罷,不信也罷,我走到了安尼塞河邊,隻瞅了一眼,便覺得渾身舒坦。
‘就是這裡,巴維爾!’我的心告訴我說。
‘這兒就是你落戶的地方哎!’我當上了水手,跑遍了安尼塞河,有一次,來到了這裡,我簡直驚呆了:‘我的爺!這不是做夢吧?得在這兒住下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目不轉睛地望着石灘,聽它歡叫。
我暗暗地想,看來他那種驚奇的感情并未消失,他對這兒的奇觀異景始終感到新鮮,為之贊歎不已。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為什麼在石灘一帶的老頭兒臨終前總要人家把他擡到戶外去。
老太婆一個勁兒地叨叨:“還惦着這安尼塞呀!你難道還沒受夠嗎?你在河上吃苦受累了一輩子,胳膊腿都叫它給累折了……” 大概人們都願意相信,在墳墓裡,在漸趨沉寂的黑暗中,仍然能看到這親愛的江河。
也許,正是為了要證實在他離開人世之後生命還将繼續,河流仍會奔騰不息,石灘将喧鬧如舊,高山密林也将一如既往,依然巍然屹立,直插雲天——也許正是為了要證實這一切,人們才在彌留之時被召喚,被吸引到河邊來。
強烈的信仰能産生力量,生命不朽的信念能幫助人們莊重地離開人間,走向另一個世界。
“我看守了一輩子浮标。
如今可用不着我們了……” 卡紮欽斯克石灘上星星點點的自動航标燈,像一朵朵正在怒放的碩大火紅的豬鼻花。
而右岸的小村卻冷落凋零,荒無人煙;左岸石灘區内也是一片空曠荒涼。
但凡年輕一點的人都遠走高飛了,不過在石灘的浪濤聲中呱呱墜地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會把這聲音牢記在心底;隻要他的雙目還明亮,他就會看到那幅熟悉的畫面:排排巨浪卷着雪白的浪花一刻不停地湧過石灘,撞到礁石上,水花四濺,随即化為陣陣青煙;而一到冬天,冰封的河面上就會堆起層層疊疊的冰山,到了流冰的季節,連堅硬的大地也會發出隆隆的巨響,似乎它就要被削平,就要遭到傾覆。
出生在石灘區内的人每逢憶起當年秋夜的情景,心口就像針刺似的疼。
在茫茫的夜色中,兩個渺小而又勇敢的人——爺爺和孫子,駕着一葉小舟,向一隻隻浮标燈劃去。
他們從藏在貼近心口的内衣口袋裡,掏出一盒火柴,劃了一根又一根,祖孫倆都絕望了——白費力氣,火總被吹滅,熄了的浮标燈點不着;四周的石灘在咆哮,耀武揚威地狂吼——既看不到岸,也看不到一片陸地,但是決不能玩忽職守。
一夜之間,浮标看守人豈止一兩回離開溫暖的小木屋,走入夜間狂嘯着的無底深淵,去點燃熄滅了的浮标燈,正因為如此,這些導航的燈火在漆黑的夜裡,不論暴雨如注,不論風雪彌漫,不論狂風大作,都始終放射出光芒。
我至今還記得那些老式的裡面點火的浮标燈,于是情不自禁地對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贊歎起當地航運工人的本領和勇敢精神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聽了隻是聳聳肩膀,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是工作嘛,是分内的事,做做就習慣了。
後來我又跟他說,我小時候乘坐“魯德祖塔卡”号或者别的什麼輪船時見過好些浮标燈,當中很可能有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親手點燃的,他有好一會兒陷入了沉思,然後喟歎一聲,說道: “沒什麼稀奇的。
大好的年華已經過去了……” 起網了——這種袋網又窄又長,編得結結實實,它下在礁石之間的縫隙中,袋口迎着水流張開。
網上挂滿了黏糊糊的苔藓,裡面有條髭須滿腮的鮈魚,樣子一點也不機靈,看來已經被水沖得奄奄一息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厭惡地把這惡心的東西從袋網裡抖了出去。
鮈魚翻了幾下,沿着石岬順水漂走。
幾隻海鷗為它你争我奪,尖叫着撲打起來。
小鮈魚一下沉到水裡,不見了。
于是海鷗又安安靜靜地在水面上盤旋,耐心等待大自然另外的恩賜。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把網上的髒東西甩幹淨,我此刻才弄明白,為什麼石灘邊上和石灘上到處濺滿像牛糞稀似的髒東西。
“水電站,”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解釋道,“現在是水電站管治着這條河;說漲水,一個鐘頭就漲上來,說落,一個鐘頭又會落下去。
河水這樣一漲一落,河岸就永遠沒有幹透的時候,這些髒玩意兒就像黏糊糊的鼻涕,總這麼拖着,拖着……” 第二張網也下在礁石的裂縫中間。
這裡像條小小的石走廊,兩邊是平滑的石壁,河水乖巧地經過這兒流入網内。
“這些裂口可不是天然的,”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興緻勃勃地對我們講,“這是人開出來的。
古時候人們用火來燒石頭,不知燒掉了多少樹木。
石頭受熱就爆裂,人們又使勁把它弄松動,拿楔子鑿開,辛辛苦苦勞累了不知多少年月,到如今,家家戶戶總算能夠又快又巧地捕到大量魚鮮。
噢,到了我這一輩,都會用硝氨炸藥幫忙了;可也不能平白無故把石頭削平,雖說那些石頭在這裡真是多得要命,好像挺礙事,但也不能濫炸一氣;要不然,河上盡是尖利的礁石,河道就不能通航啦!石灘能夠調節水流,說實話,從前它就調節來着。
如今是水電站統管一切了……” 第三張網内捉到的是一對死魚,還有一條撞得滿身淤青,縮成一團的斜齒鳊魚。
“瞧,我還想請你們吃魚呐!親愛的客人!”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攤開捏住三條可憐巴巴的小魚的手,看了看這些捕獲物,搖搖頭,撲通一聲把它們全扔回水裡去了。
他把幾張網擱在岩石上,默默地站起身來,走到被高處流水沖出的一條荒溝,溝邊長着一叢叢卷曲的越橘。
我們用水擦洗全身——這裡沒法遊泳,這個号稱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蓄的水那麼深,太陽也曬不暖和,隆冬盛夏水溫都幾乎不變。
在西伯利亞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常常無可奈何地開玩笑說:誰想遊泳,就請到北極圈以北去吧! 人們仍然按照慣例,在入冬之前把舢闆都拖上岸,大小船隻統統停靠在河灣的船塢裡。
隻有被人遺棄的寒氣漫漫的葉尼塞河,在睡意矇昽中不聲不響地在寒霧籠罩的兩岸當中奔流不息。
水上杳無一人,岸上也不見人影;隻是在一群巨大的礁岩附近忽閃着那些使用魚叉的偷漁人的微弱火光,但轉瞬之間這火光也被無邊的黑暗吞沒了。
在一個高坡上,仿佛在陰森森的地獄裡,星星點點的火光突然穿透那濃重的霧霭——原來是小心翼翼在山間行進的車隊!但凡嚴寒時節,車燈都得晝夜亮着。
薄薄的冰塊順着疲憊不堪的河流漂着,漂着,有時也慢慢地打個轉轉,每當漂到一處風吹不着的僻靜地方,它們便悄悄地靠岸歇息,于是一下子便凍在一起——河流多想停下來稍事休息,靜靜地蓋上一層冰被啊! 但如今葉尼塞河已不得安甯,而且再也别想安靜了。
不知安靜為何物的人類,總是兇狠倔強地要把大自然駕馭、征服。
然而大自然是不會被你玩弄于股掌之間的。
就拿水草來說——老百姓很貼切地把它叫做水裡的瘟疫——現在已孳生到一千五百多種,遍布全世界各種水塘水庫,尤其在尚未種植東西的新辟的水域裡長得就更迅速。
僅僅一個基輔水庫,這種讨厭的水生廢物一個夏天就長出了一千五百萬噸,這已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庫裡有多少——誰也沒去算過。
我們被冰水刺得發痛,便爬到石岬之間淤積起來的平坦沙地上曬太陽,打算在石灘的喧鬧聲中打個盹兒。
正在這時,我們看見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沿着荒溝向下走來,他洩氣地,但也似有所得地微笑着。
“瞧!”當年的浮标看守人邊說邊打開一小塊破布。
“有三條寶貝鑽進我街坊的網裡去了。
我好說歹說要來了一條。
” 我們不多一會兒就做好了鲟魚湯。
“你們吃吧,吃吧!”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再三勸讓着。
“我們在這兒嘗得多啦!”他得意地說,又拿起湯勺指着葉尼塞河對岸石灘下遊的一排礁石繼續講道:“那邊有兩個水潭,過去一到冬天名貴的上等魚就在那裡邊‘歇着’啦。
嗬,多得簡直像一大堆劈柴,一尾摞一尾。
”接着他又說:“那會兒,派了人拿槍看着,誰也不許到水潭來禍害。
水潭封凍前允許每家用大網撒兩網,撒過兩網就算完!不過這就夠吃一個冬天了。
那時人們在河上自己當家做主,自己監守着,對那些貪得無厭的家夥是絕不會客氣的。
” 可是現在,連盛夏寒秋,這些水潭裡也沒有上等魚了。
它們離開石灘遊到葉尼塞河的下遊和安加拉河去了,是黴爛的污物把這些調皮而又怕髒的魚攆走的。
隻有為數不多的鲟魚還聽從大自然的召喚,按照自古以來的規矩勉強遊到石灘這裡來。
在牽引船“葉尼塞”号上,再也吃不到鲟魚,隻能吃吃稀飯,紅甜菜湯,油炸竹莢魚和劣等的赫克魚。
“給我們鎮上商店運來的也是什麼茄汁虎魚,”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歎了口氣,“還有這個,叫什麼來着?可怎麼說呢?當着婦女的面都說不出口。
哦,叫那個什麼勃列度加[1]。
給安尼塞運來的——竟是這類勃列度加!往後還叫我們怎麼活?!” “這人也在為‘往後’操心!我們全都在為将來擔憂呀!然而隻是在腦子裡擔憂,而我們的兩隻手卻在幹什麼呢?……”我心想。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不再做聲了,我也感到悶悶不樂,于是也就不想再提他故鄉的種種情況了:譬如說,他的家鄉烏拉爾,受人禍害最早,也最厲害;許多湖泊、池塘和河流水色像生了鏽似的,什麼生物也不長;美麗的喬索瓦亞河受盡了傷害和折磨;還有那卡馬水庫,它附近的土地遭罪已經二十五年多了,也曾有人想弄個堤岸把水擋住,但不成啊,土塊不斷地塌落、塌落…… 有誰會反對讓幾百萬千瓦乃至數十億千瓦的電能供我們使用,為我們大家造福呢?當然,誰也不會反對!可是到何年何月我們才能學會不僅僅向大自然索取——索取千百萬噸、千百萬立方米和千百萬千瓦的資源,同時也學會給予大自然些什麼呢?到何年何月我們才學會像操持有方的當家人那樣,管好自己的家業呢?…… 石灘在狂号。
它還像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一樣喧鬧不息,可是鲟魚——這些給河流增輝的生靈,已經不再回到石灘的激流中魚躍翻騰了,不再在這兒忽閃着它那刀刃似的銀脊嬉戲了。
……我從卡紮欽斯克石灘出發,來到了一千多俄裡外的下通古斯卡河,這一帶據說還沒有發生過戕害大自然的現象。
投入過路人眼簾的,隻是葉尼塞河至通古斯卡河之間綿亘數百公裡的河岸,是一大片甜味四溢的柳葉菜彙成的玫瑰色海洋,當中長着一些筆直但不太高大的北方樹木,酸果藤密密纏繞,馬林漿果、合葉子、毒莓和各種各樣的小灌木到處叢生,這一片貧瘠之地
不是聽不見,而是聽慣了,像我們熟悉挂鐘的滴答響和貓的呼噜聲一樣。
總之他聽多了,他懂得各種石頭發出的聲音,憑石灘的轟鳴就能分辨這時是什麼天氣:是漲水期,平水期,還是秋天。
秋天一到,河面就變得像一條藍灰色的小徑,溜到水底的茴魚懶洋洋地來回遊動覓食,本地已不常見到的斑鳟則不停地甩動着尾巴遊來遊去。
“我是在契爾努什卡附近長大的,我們村的小河一到盛夏季節,河水就讓母牛給喝幹了,”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又說了起來,“不知怎的,我就是喜歡水,總想着大江大河。
大概是錯投娘胎,生就一副水手的天性吧!”他突然停住,沉吟片刻,目光凝視着石灘和對岸的河岔,那兒隆起一個小小的石島,島上稀疏的樹木被風刮得光秃秃的。
小島周圍橫七豎八地躺着被河水沖來的樹木。
在石灘的下遊,有許多破爛沖積到岸上;這些東西正在燃燒,一縷灰蒙蒙的煙飄漾在河面上。
河兩岸層巒疊嶂,蜿蜒連綿,有的峭然兀立,有的密集重疊,有的卻似波浪起伏,漸漸推向遠方;在這千古蒼莽之間,幾座童山秃嶺泛出銀針似的白光;是狂風驟雨,霹靂驚雷,使它們成了不毛之地。
可是山麓下面卻别是一番景色:白楊、白桦、山楂、金銀花色彩斑斓,交相輝映,石坡上也長滿了野生刺槐。
“就這樣,我徒步走遍了全國,”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輕輕噓了口氣,接下去說,“我那時年輕,有的是力氣,從小喜歡砍砍鋸鋸的。
我居然靠這兩條腿來到了安尼塞河!” “是個貝爾米人。
真見鬼,完全叫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給同化了,學我們的樣,把葉尼塞河叫做安尼塞河!”我思忖着。
“信也罷,不信也罷,我走到了安尼塞河邊,隻瞅了一眼,便覺得渾身舒坦。
‘就是這裡,巴維爾!’我的心告訴我說。
‘這兒就是你落戶的地方哎!’我當上了水手,跑遍了安尼塞河,有一次,來到了這裡,我簡直驚呆了:‘我的爺!這不是做夢吧?得在這兒住下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目不轉睛地望着石灘,聽它歡叫。
我暗暗地想,看來他那種驚奇的感情并未消失,他對這兒的奇觀異景始終感到新鮮,為之贊歎不已。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為什麼在石灘一帶的老頭兒臨終前總要人家把他擡到戶外去。
老太婆一個勁兒地叨叨:“還惦着這安尼塞呀!你難道還沒受夠嗎?你在河上吃苦受累了一輩子,胳膊腿都叫它給累折了……” 大概人們都願意相信,在墳墓裡,在漸趨沉寂的黑暗中,仍然能看到這親愛的江河。
也許,正是為了要證實在他離開人世之後生命還将繼續,河流仍會奔騰不息,石灘将喧鬧如舊,高山密林也将一如既往,依然巍然屹立,直插雲天——也許正是為了要證實這一切,人們才在彌留之時被召喚,被吸引到河邊來。
強烈的信仰能産生力量,生命不朽的信念能幫助人們莊重地離開人間,走向另一個世界。
“我看守了一輩子浮标。
如今可用不着我們了……” 卡紮欽斯克石灘上星星點點的自動航标燈,像一朵朵正在怒放的碩大火紅的豬鼻花。
而右岸的小村卻冷落凋零,荒無人煙;左岸石灘區内也是一片空曠荒涼。
但凡年輕一點的人都遠走高飛了,不過在石灘的浪濤聲中呱呱墜地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會把這聲音牢記在心底;隻要他的雙目還明亮,他就會看到那幅熟悉的畫面:排排巨浪卷着雪白的浪花一刻不停地湧過石灘,撞到礁石上,水花四濺,随即化為陣陣青煙;而一到冬天,冰封的河面上就會堆起層層疊疊的冰山,到了流冰的季節,連堅硬的大地也會發出隆隆的巨響,似乎它就要被削平,就要遭到傾覆。
出生在石灘區内的人每逢憶起當年秋夜的情景,心口就像針刺似的疼。
在茫茫的夜色中,兩個渺小而又勇敢的人——爺爺和孫子,駕着一葉小舟,向一隻隻浮标燈劃去。
他們從藏在貼近心口的内衣口袋裡,掏出一盒火柴,劃了一根又一根,祖孫倆都絕望了——白費力氣,火總被吹滅,熄了的浮标燈點不着;四周的石灘在咆哮,耀武揚威地狂吼——既看不到岸,也看不到一片陸地,但是決不能玩忽職守。
一夜之間,浮标看守人豈止一兩回離開溫暖的小木屋,走入夜間狂嘯着的無底深淵,去點燃熄滅了的浮标燈,正因為如此,這些導航的燈火在漆黑的夜裡,不論暴雨如注,不論風雪彌漫,不論狂風大作,都始終放射出光芒。
我至今還記得那些老式的裡面點火的浮标燈,于是情不自禁地對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贊歎起當地航運工人的本領和勇敢精神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聽了隻是聳聳肩膀,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是工作嘛,是分内的事,做做就習慣了。
後來我又跟他說,我小時候乘坐“魯德祖塔卡”号或者别的什麼輪船時見過好些浮标燈,當中很可能有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親手點燃的,他有好一會兒陷入了沉思,然後喟歎一聲,說道: “沒什麼稀奇的。
大好的年華已經過去了……” 起網了——這種袋網又窄又長,編得結結實實,它下在礁石之間的縫隙中,袋口迎着水流張開。
網上挂滿了黏糊糊的苔藓,裡面有條髭須滿腮的鮈魚,樣子一點也不機靈,看來已經被水沖得奄奄一息了。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厭惡地把這惡心的東西從袋網裡抖了出去。
鮈魚翻了幾下,沿着石岬順水漂走。
幾隻海鷗為它你争我奪,尖叫着撲打起來。
小鮈魚一下沉到水裡,不見了。
于是海鷗又安安靜靜地在水面上盤旋,耐心等待大自然另外的恩賜。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把網上的髒東西甩幹淨,我此刻才弄明白,為什麼石灘邊上和石灘上到處濺滿像牛糞稀似的髒東西。
“水電站,”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解釋道,“現在是水電站管治着這條河;說漲水,一個鐘頭就漲上來,說落,一個鐘頭又會落下去。
河水這樣一漲一落,河岸就永遠沒有幹透的時候,這些髒玩意兒就像黏糊糊的鼻涕,總這麼拖着,拖着……” 第二張網也下在礁石的裂縫中間。
這裡像條小小的石走廊,兩邊是平滑的石壁,河水乖巧地經過這兒流入網内。
“這些裂口可不是天然的,”巴維爾·葉戈羅維奇興緻勃勃地對我們講,“這是人開出來的。
古時候人們用火來燒石頭,不知燒掉了多少樹木。
石頭受熱就爆裂,人們又使勁把它弄松動,拿楔子鑿開,辛辛苦苦勞累了不知多少年月,到如今,家家戶戶總算能夠又快又巧地捕到大量魚鮮。
噢,到了我這一輩,都會用硝氨炸藥幫忙了;可也不能平白無故把石頭削平,雖說那些石頭在這裡真是多得要命,好像挺礙事,但也不能濫炸一氣;要不然,河上盡是尖利的礁石,河道就不能通航啦!石灘能夠調節水流,說實話,從前它就調節來着。
如今是水電站統管一切了……” 第三張網内捉到的是一對死魚,還有一條撞得滿身淤青,縮成一團的斜齒鳊魚。
“瞧,我還想請你們吃魚呐!親愛的客人!”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攤開捏住三條可憐巴巴的小魚的手,看了看這些捕獲物,搖搖頭,撲通一聲把它們全扔回水裡去了。
他把幾張網擱在岩石上,默默地站起身來,走到被高處流水沖出的一條荒溝,溝邊長着一叢叢卷曲的越橘。
我們用水擦洗全身——這裡沒法遊泳,這個号稱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蓄的水那麼深,太陽也曬不暖和,隆冬盛夏水溫都幾乎不變。
在西伯利亞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常常無可奈何地開玩笑說:誰想遊泳,就請到北極圈以北去吧! 人們仍然按照慣例,在入冬之前把舢闆都拖上岸,大小船隻統統停靠在河灣的船塢裡。
隻有被人遺棄的寒氣漫漫的葉尼塞河,在睡意矇昽中不聲不響地在寒霧籠罩的兩岸當中奔流不息。
水上杳無一人,岸上也不見人影;隻是在一群巨大的礁岩附近忽閃着那些使用魚叉的偷漁人的微弱火光,但轉瞬之間這火光也被無邊的黑暗吞沒了。
在一個高坡上,仿佛在陰森森的地獄裡,星星點點的火光突然穿透那濃重的霧霭——原來是小心翼翼在山間行進的車隊!但凡嚴寒時節,車燈都得晝夜亮着。
薄薄的冰塊順着疲憊不堪的河流漂着,漂着,有時也慢慢地打個轉轉,每當漂到一處風吹不着的僻靜地方,它們便悄悄地靠岸歇息,于是一下子便凍在一起——河流多想停下來稍事休息,靜靜地蓋上一層冰被啊! 但如今葉尼塞河已不得安甯,而且再也别想安靜了。
不知安靜為何物的人類,總是兇狠倔強地要把大自然駕馭、征服。
然而大自然是不會被你玩弄于股掌之間的。
就拿水草來說——老百姓很貼切地把它叫做水裡的瘟疫——現在已孳生到一千五百多種,遍布全世界各種水塘水庫,尤其在尚未種植東西的新辟的水域裡長得就更迅速。
僅僅一個基輔水庫,這種讨厭的水生廢物一個夏天就長出了一千五百萬噸,這已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庫裡有多少——誰也沒去算過。
我們被冰水刺得發痛,便爬到石岬之間淤積起來的平坦沙地上曬太陽,打算在石灘的喧鬧聲中打個盹兒。
正在這時,我們看見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沿着荒溝向下走來,他洩氣地,但也似有所得地微笑着。
“瞧!”當年的浮标看守人邊說邊打開一小塊破布。
“有三條寶貝鑽進我街坊的網裡去了。
我好說歹說要來了一條。
” 我們不多一會兒就做好了鲟魚湯。
“你們吃吧,吃吧!”巴維爾·葉戈羅維奇再三勸讓着。
“我們在這兒嘗得多啦!”他得意地說,又拿起湯勺指着葉尼塞河對岸石灘下遊的一排礁石繼續講道:“那邊有兩個水潭,過去一到冬天名貴的上等魚就在那裡邊‘歇着’啦。
嗬,多得簡直像一大堆劈柴,一尾摞一尾。
”接着他又說:“那會兒,派了人拿槍看着,誰也不許到水潭來禍害。
水潭封凍前允許每家用大網撒兩網,撒過兩網就算完!不過這就夠吃一個冬天了。
那時人們在河上自己當家做主,自己監守着,對那些貪得無厭的家夥是絕不會客氣的。
” 可是現在,連盛夏寒秋,這些水潭裡也沒有上等魚了。
它們離開石灘遊到葉尼塞河的下遊和安加拉河去了,是黴爛的污物把這些調皮而又怕髒的魚攆走的。
隻有為數不多的鲟魚還聽從大自然的召喚,按照自古以來的規矩勉強遊到石灘這裡來。
在牽引船“葉尼塞”号上,再也吃不到鲟魚,隻能吃吃稀飯,紅甜菜湯,油炸竹莢魚和劣等的赫克魚。
“給我們鎮上商店運來的也是什麼茄汁虎魚,”巴維爾·葉戈羅維奇歎了口氣,“還有這個,叫什麼來着?可怎麼說呢?當着婦女的面都說不出口。
哦,叫那個什麼勃列度加[1]。
給安尼塞運來的——竟是這類勃列度加!往後還叫我們怎麼活?!” “這人也在為‘往後’操心!我們全都在為将來擔憂呀!然而隻是在腦子裡擔憂,而我們的兩隻手卻在幹什麼呢?……”我心想。
巴維爾·葉戈羅維奇不再做聲了,我也感到悶悶不樂,于是也就不想再提他故鄉的種種情況了:譬如說,他的家鄉烏拉爾,受人禍害最早,也最厲害;許多湖泊、池塘和河流水色像生了鏽似的,什麼生物也不長;美麗的喬索瓦亞河受盡了傷害和折磨;還有那卡馬水庫,它附近的土地遭罪已經二十五年多了,也曾有人想弄個堤岸把水擋住,但不成啊,土塊不斷地塌落、塌落…… 有誰會反對讓幾百萬千瓦乃至數十億千瓦的電能供我們使用,為我們大家造福呢?當然,誰也不會反對!可是到何年何月我們才能學會不僅僅向大自然索取——索取千百萬噸、千百萬立方米和千百萬千瓦的資源,同時也學會給予大自然些什麼呢?到何年何月我們才學會像操持有方的當家人那樣,管好自己的家業呢?…… 石灘在狂号。
它還像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一樣喧鬧不息,可是鲟魚——這些給河流增輝的生靈,已經不再回到石灘的激流中魚躍翻騰了,不再在這兒忽閃着它那刀刃似的銀脊嬉戲了。
……我從卡紮欽斯克石灘出發,來到了一千多俄裡外的下通古斯卡河,這一帶據說還沒有發生過戕害大自然的現象。
投入過路人眼簾的,隻是葉尼塞河至通古斯卡河之間綿亘數百公裡的河岸,是一大片甜味四溢的柳葉菜彙成的玫瑰色海洋,當中長着一些筆直但不太高大的北方樹木,酸果藤密密纏繞,馬林漿果、合葉子、毒莓和各種各樣的小灌木到處叢生,這一片貧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