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壩橋楊柳
關燈
小
中
大
來你們和咱村下輩孩子們說起來時,告訴他們,赤楊崗還有一戶人家,他叫陳柱子,他是個好人!”
陳柱子說罷,又和徐秋齋、梁晴告辭,春義把他送到西關,兩個灑淚而别。
第二天夜裡,徐秋齋把人家叫到一起說話了。
他說:“咱何必一定要等火車。
人不是有兩條腿嗎?兩條腿就是走路的。
叫我說,咱們起旱路回家,從西安到咱老家也不過是一千多裡路,咱們走!” 李麥說:“徐大叔,我們都好說,你年紀大了,天又這麼熱。
我倒是有個主意。
我們大家湊錢給你買一張票,你坐火車先到洛陽,我們起旱……” 沒有等李麥說完,徐秋齋拍着胸膛說:“我不拖累你們。
你們一天走一百,我走一百,走八十我走八十。
我不含糊,螺子馬還知道撲家,何況還是個人?” 春義也早等得不耐煩了。
他說:“咱就是一天能走五十裡,一個月也到家了。
我看這個主意好。
” 梁晴急着和天亮會面,巴不得大家立刻動身。
她說着:“徐大爺,我把咱的小車推上,路上你走不動,我推上你。
” 徐秋齋說:“孩子,你們别操我的心,隻要是回老家,你大爺還能給你拉根繩!……” 七月下旬,李麥、徐秋齋、梁晴、春義等人,推着兩輛小車,帶着鍋碗行李,離别西安向東出發了。
過了壩橋,上了公路,才發現滿路上全是推車挑擔的難民,他們也是等不得火車,起旱路回鄉的。
徐秋齋回頭望了望西安城,眼睛有些潮濕了。
他想到藍五,想到雪梅和嫦蛾,還想到很多一同逃難出來的鄉親。
有多少家出來時,還是完完整整的一家人,可是如今回去有幾家是完全的?有的“溝死溝埋,路死路葬”,有的妻離子散,找不到下落,有的出來時還帶點首飾衣物和幾件行李,如今回老家時卻隻剩下兩個破筐和幾隻籃子了。
在西安整整住了八年,還是要感謝這裡的人民,他們總算在陝西活下來了。
他想着這一輩子不可能再來西安了,他頻頻回頭望着這個煙火萬家的古老城市,真有些依依惜别之情。
壩橋上有幾十棵合抱粗的大柳樹,他從古書上讀過,壩橋的柳枝是作為送别留念的。
他折了一枝柳枝插在草帽上,又默默地拱起手向長安告别。
…… 八月中旬,大家來到了洛陽。
李麥帶着他們來到燒窯溝長松的家裡。
長松也正準備回老家去。
楊杏不在家,她到渑池縣和洛甯縣看望秀蘭和玉蘭去了。
因為兩個閨女都賣在那裡,臨回老家前,楊杏想和她們打個招呼。
在路上曉行夜宿,馬不停蹄地走了二十多天,一個個都累得疲憊不堪,像散了架子。
徐秋齋臉消瘦得像刀條一樣,眼窩也深凹下去了。
大家都想在洛陽休息幾天。
春義的小車軸一路上也磨壞了,需要找一根棗木心換上。
長松也希望和他們搭幫走,就把他們留下,住在窯洞裡。
下午,李麥到西關老清嬸家去了。
愛愛和雁雁都不在家。
老清嬸正在給一個一歲多的男孩在盆裡洗澡。
那個小孩胖墩墩的像條芝麻蟲一樣,在水盆裡亂舞亂跳,李麥和老清嬸寒暄後,指着小孩問:“這是愛愛那個孩子?” “咋不是!”老清嬸臉上飛過一陣紅暈說:“可淘氣了,我就收拾不住他。
” 李麥拍着小孩的頭說:“多靈巧的一個孩子,叫個啥名字?” 沒等老清嬸回答,那個孩子結巴着嘴說:“我叫牛郎,姥姥說我是天下掉下來的星星。
” 兩個老太婆都笑了。
李麥感動地說:“嘿!看這張小嘴多會說。
”老清嬸說:“可懂事了!我給他煮了個雞蛋,他舍不得吃,要給他媽留着。
” 到了夜裡,愛愛從書場回來了。
雁雁也回來了。
說到回老家的事,雁雁最積極。
她說:“媽,咱趕快回去吧,要不好地都叫人家開完了,将來給咱剩點賴地。
你不用擔心,我會種莊稼,犁地、耙地、搖耧、撒籽,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我全知道。
” 老清嬸說:“回去也不是吃白糖果子。
連間茅草房都沒有。
” “搭呗!”雁雁不在乎地說:“總比住人家這破房子強,山牆都快要倒了,就這一個月還得交幾十塊房租。
” 大夥你一言我一語地說着,愛愛歪在床上拍着孩子睡覺,卻不吭聲。
李麥問她:“愛愛,你是怎麼打算的?” 愛愛說:“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要是俺爹活着,回老家開幾十畝地種種,肯定比這裡過得好。
如今我爹去世了,就是分點地誰去種?叫我媽和雁雁回去吧,我還帶着這個孩子沒人照看,依我看,我們就在這裡混吧!好歹我還有這個說書的營生,隻要沒有大的兵荒馬亂,我一個人也能養活他們。
”接着她又歎口氣說,“赤楊崗,我是沒有臉再回那個村子了。
我甯可把臉丢在洛陽城,也不能把臉丢在鄉親們面前。
” 老清嬸這時也歎息着說:“她嬸子,我也在作這個難哪!農村不比城市,關住門自家過自家。
愛愛要是帶着她這個冤孽回咱老家,他沒爹沒姓,還不叫村裡人說死?再說,回去開荒種地,也不是像說句話那麼容易。
我如今老了,還得了腰疼病。
到鄉下,醫院沒有醫院,大夫沒有大夫,要是犯了病我可怎麼辦?我是不想回去了。
在這裡好賴我們能吃個機器面條,如今再讓我擀面,我也擀不動了。
” 李麥聽她說的口氣,知道她這些年在城市裡過慣了,不想再回農村了。
從實際考慮,她家沒有個男孩子,回到鄉下也确有困難!愛愛既然說了多年書,何必再回去學種地?隻是想到海老清種了一輩子地,結果全家人流落在城市,替他有點惋惜。
李麥是個精明人,她看透老清嬸的心事,就安慰她說:
第二天夜裡,徐秋齋把人家叫到一起說話了。
他說:“咱何必一定要等火車。
人不是有兩條腿嗎?兩條腿就是走路的。
叫我說,咱們起旱路回家,從西安到咱老家也不過是一千多裡路,咱們走!” 李麥說:“徐大叔,我們都好說,你年紀大了,天又這麼熱。
我倒是有個主意。
我們大家湊錢給你買一張票,你坐火車先到洛陽,我們起旱……” 沒有等李麥說完,徐秋齋拍着胸膛說:“我不拖累你們。
你們一天走一百,我走一百,走八十我走八十。
我不含糊,螺子馬還知道撲家,何況還是個人?” 春義也早等得不耐煩了。
他說:“咱就是一天能走五十裡,一個月也到家了。
我看這個主意好。
” 梁晴急着和天亮會面,巴不得大家立刻動身。
她說着:“徐大爺,我把咱的小車推上,路上你走不動,我推上你。
” 徐秋齋說:“孩子,你們别操我的心,隻要是回老家,你大爺還能給你拉根繩!……” 七月下旬,李麥、徐秋齋、梁晴、春義等人,推着兩輛小車,帶着鍋碗行李,離别西安向東出發了。
過了壩橋,上了公路,才發現滿路上全是推車挑擔的難民,他們也是等不得火車,起旱路回鄉的。
徐秋齋回頭望了望西安城,眼睛有些潮濕了。
他想到藍五,想到雪梅和嫦蛾,還想到很多一同逃難出來的鄉親。
有多少家出來時,還是完完整整的一家人,可是如今回去有幾家是完全的?有的“溝死溝埋,路死路葬”,有的妻離子散,找不到下落,有的出來時還帶點首飾衣物和幾件行李,如今回老家時卻隻剩下兩個破筐和幾隻籃子了。
在西安整整住了八年,還是要感謝這裡的人民,他們總算在陝西活下來了。
他想着這一輩子不可能再來西安了,他頻頻回頭望着這個煙火萬家的古老城市,真有些依依惜别之情。
壩橋上有幾十棵合抱粗的大柳樹,他從古書上讀過,壩橋的柳枝是作為送别留念的。
他折了一枝柳枝插在草帽上,又默默地拱起手向長安告别。
…… 八月中旬,大家來到了洛陽。
李麥帶着他們來到燒窯溝長松的家裡。
長松也正準備回老家去。
楊杏不在家,她到渑池縣和洛甯縣看望秀蘭和玉蘭去了。
因為兩個閨女都賣在那裡,臨回老家前,楊杏想和她們打個招呼。
在路上曉行夜宿,馬不停蹄地走了二十多天,一個個都累得疲憊不堪,像散了架子。
徐秋齋臉消瘦得像刀條一樣,眼窩也深凹下去了。
大家都想在洛陽休息幾天。
春義的小車軸一路上也磨壞了,需要找一根棗木心換上。
長松也希望和他們搭幫走,就把他們留下,住在窯洞裡。
下午,李麥到西關老清嬸家去了。
愛愛和雁雁都不在家。
老清嬸正在給一個一歲多的男孩在盆裡洗澡。
那個小孩胖墩墩的像條芝麻蟲一樣,在水盆裡亂舞亂跳,李麥和老清嬸寒暄後,指着小孩問:“這是愛愛那個孩子?” “咋不是!”老清嬸臉上飛過一陣紅暈說:“可淘氣了,我就收拾不住他。
” 李麥拍着小孩的頭說:“多靈巧的一個孩子,叫個啥名字?” 沒等老清嬸回答,那個孩子結巴着嘴說:“我叫牛郎,姥姥說我是天下掉下來的星星。
” 兩個老太婆都笑了。
李麥感動地說:“嘿!看這張小嘴多會說。
”老清嬸說:“可懂事了!我給他煮了個雞蛋,他舍不得吃,要給他媽留着。
” 到了夜裡,愛愛從書場回來了。
雁雁也回來了。
說到回老家的事,雁雁最積極。
她說:“媽,咱趕快回去吧,要不好地都叫人家開完了,将來給咱剩點賴地。
你不用擔心,我會種莊稼,犁地、耙地、搖耧、撒籽,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我全知道。
” 老清嬸說:“回去也不是吃白糖果子。
連間茅草房都沒有。
” “搭呗!”雁雁不在乎地說:“總比住人家這破房子強,山牆都快要倒了,就這一個月還得交幾十塊房租。
” 大夥你一言我一語地說着,愛愛歪在床上拍着孩子睡覺,卻不吭聲。
李麥問她:“愛愛,你是怎麼打算的?” 愛愛說:“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要是俺爹活着,回老家開幾十畝地種種,肯定比這裡過得好。
如今我爹去世了,就是分點地誰去種?叫我媽和雁雁回去吧,我還帶着這個孩子沒人照看,依我看,我們就在這裡混吧!好歹我還有這個說書的營生,隻要沒有大的兵荒馬亂,我一個人也能養活他們。
”接着她又歎口氣說,“赤楊崗,我是沒有臉再回那個村子了。
我甯可把臉丢在洛陽城,也不能把臉丢在鄉親們面前。
” 老清嬸這時也歎息着說:“她嬸子,我也在作這個難哪!農村不比城市,關住門自家過自家。
愛愛要是帶着她這個冤孽回咱老家,他沒爹沒姓,還不叫村裡人說死?再說,回去開荒種地,也不是像說句話那麼容易。
我如今老了,還得了腰疼病。
到鄉下,醫院沒有醫院,大夫沒有大夫,要是犯了病我可怎麼辦?我是不想回去了。
在這裡好賴我們能吃個機器面條,如今再讓我擀面,我也擀不動了。
” 李麥聽她說的口氣,知道她這些年在城市裡過慣了,不想再回農村了。
從實際考慮,她家沒有個男孩子,回到鄉下也确有困難!愛愛既然說了多年書,何必再回去學種地?隻是想到海老清種了一輩子地,結果全家人流落在城市,替他有點惋惜。
李麥是個精明人,她看透老清嬸的心事,就安慰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