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壩橋楊柳
關燈
小
中
大
逃難八年回到家,
看見土地想叫媽。
…… ——黃泛區民歌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這天夜裡,天氣悶熱,暑氣熏人。
徐秋齋剛睡着覺,忽然被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驚醒了。
初開始,他還以為西安市又出了什麼兵變,趕快披上小褂,來到院子一看,隻見滿城裡火鞭、小炮、天地兩響和大雷子炮,像炒豆子似地響作一團。
夜空中,火星迸射,煙花飛濺,整個西安城,隔着古老的青磚城牆看去,活像一個鋼水沸騰的大鐵爐。
李麥和梁晴這時也被驚醒了。
李麥慌忙走到院子裡問着:“徐大叔,這是咋啦!又不是大年初一,也不是十五,怎麼放這麼多鞭炮?” 徐秋齋興奮地說:“說不定有火大變化了!你們在家等着,我到城裡看看。
” 徐秋齋剛走進城門,隻見城裡大街上已經變成一片鞭炮炸響的火河,各個商号把鑼鼓擡出來敲打着,人群像潮水一樣向街頭湧着。
“日本人投降了!” “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天下要太平了!” “該回老家了!” 人們像瘋了一樣喊着、跳着。
不管認識不認識,互相奔走相告,狂喊擁抱,有的人竟然高興得在大街上放聲大哭。
徐秋齋默默地看着街上狂歡的人群,他的眼睛被淚水模糊了。
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他沒有錢去買一個炮放,也沒有錢去打一兩酒喝。
可是他看到街上每一個人,都覺得是那麼可親可愛。
他和大家分享着抗戰勝利的歡樂。
在八年漫長的歲月裡,中國人民遭受了戰争的巨大痛苦。
黃泛區的難民們,更是在這痛苦深淵的最底層。
他們的土地被淹沒了,房舍被沖毀了,他們背井離鄉過着讨飯的生活,沒有住過一間有牆壁的房子,沒有睡過一張真正的床,他們唯一的财産就是一根棍子和一隻籃子。
如果說“容忍”是“勇敢”的母體,那麼黃泛區的難民們,在抗戰八年裡表現了最大的容忍。
他們好像被壓在兩扇沉重的磨扇下生活着,他們沒有去搶劫路人,沒有去打家劫舍,搶銀行砸倉庫,他們隻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道德标準生活着、等待着。
…… 當徐秋齋回到自己的窩棚時候,李麥和梁晴也知道日本鬼子投降這個消息了。
梁晴被這個消息激動得哭了。
李麥也在一邊擦眼淚。
徐秋齋歎息着說:“别哭了,好也罷,歹也罷,總算勝利了。
日本鬼子到底也有這一天!” 李麥說:“我現在都不敢想,這七八年,人是怎麼熬過來的?什麼苦都吃了,什麼罪也受了,老蔣這個龜孫,他知道不知道?” 徐秋齋說:“他怎麼能不知道?算了,現在咱誰都不埋怨了。
不管怎麼說,這抗日戰争總算勝利了,這是咱中國人的大福氣。
老蔣他要有良心,趕快把咱這些難民送回老家,隻要把土地給咱們,什麼也不向他要。
” 李麥說:“恐怕他未必有這份善心。
他要是心裡有咱老百姓,也不會扒開黃河了。
” 徐秋齋說:“咱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還不是為了抗戰,他要是再不管咱們,那可就太違悖天理了。
”接着他又歎着氣說:“唉,人到這個時候,思家的心更切了。
好在路能通了,趕快回老家吧,在這裡什麼也沒有心思幹了。
” 三個人一直談論到天亮。
街上又響起了鑼鼓聲。
徐秋齋無心睡覺,也不想去擺代書攤子,喝了一碗玉米糊糊後,拔起腿又到城裡打聽消息了。
西安市東半個城住了黃泛區幾萬難民。
這些天來,從難民中傳來了各種消息。
有人說:“政府馬上要難民登記了,西安火車站準備每天發出兩列火車,專門運送難民回鄉。
” 還有人說:“政府要發難民免票證了。
大人小孩每人發一張,有免票證,什麼火車都可以坐。
……” 可是盡管大家說得有鼻子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還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徐秋齋幾乎是天天都到火車站打探詢問。
可是每天隻看到一列列的火車裡,塞滿了國民黨的軍隊,汽車、大炮、裝甲車也都裝在火車上向東開去。
連普通的客車都讓當兵的占用了,更不用說運送難民的列車了。
人們的興奮熱烈情緒,漸漸地變得冰冷了。
初開始,他們以為日本投降了,從此要天下太平了。
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首先,胡宗南把他們第一戰區的軍隊,連夜運到洛陽。
緊接着,蔣介石又要運送八十萬大軍到東三省、華北和江南,準備打内戰消滅共産黨。
難民們還鄉的希望變得渺茫了。
這時大批的機關和公務人員,也都蜂擁般搬遷東下,有些原來内遷的工廠和大商号,也紛紛遷移回上海、天津等地。
西安的街上變得冷落了。
隻有黃泛區的難民,每天踯躅在街頭,無家可歸。
當片片黃葉飄落在西安古城牆下時,徐秋齋變得沉默寡言了。
他本來是個性格豁達的人,又是個“恕道”思想很濃的人。
他笃信人應該有“仁愛之心”的主張。
他覺得處世對人,應該“推已及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對人的過錯不必苛責,要有寬恕、原諒的胸懷。
他常說:“十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長,對人不必求全。
” 前一段,由于勝利後的歡欣喜悅心情的驅使,他對所有的人都采取一種寬恕心情。
就連對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扒開黃河這樣大的罪惡,他也采取了寬恕态度。
他曾經勸李麥說:“當時日本鬼子剛打進中國,他們慌了手腳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隻要以後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就行了。
”可是通過勝利後這一年的忍耐、等待和觀察,徐秋齋心裡對蔣介石存在的
…… ——黃泛區民歌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這天夜裡,天氣悶熱,暑氣熏人。
徐秋齋剛睡着覺,忽然被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驚醒了。
初開始,他還以為西安市又出了什麼兵變,趕快披上小褂,來到院子一看,隻見滿城裡火鞭、小炮、天地兩響和大雷子炮,像炒豆子似地響作一團。
夜空中,火星迸射,煙花飛濺,整個西安城,隔着古老的青磚城牆看去,活像一個鋼水沸騰的大鐵爐。
李麥和梁晴這時也被驚醒了。
李麥慌忙走到院子裡問着:“徐大叔,這是咋啦!又不是大年初一,也不是十五,怎麼放這麼多鞭炮?” 徐秋齋興奮地說:“說不定有火大變化了!你們在家等着,我到城裡看看。
” 徐秋齋剛走進城門,隻見城裡大街上已經變成一片鞭炮炸響的火河,各個商号把鑼鼓擡出來敲打着,人群像潮水一樣向街頭湧着。
“日本人投降了!” “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天下要太平了!” “該回老家了!” 人們像瘋了一樣喊着、跳着。
不管認識不認識,互相奔走相告,狂喊擁抱,有的人竟然高興得在大街上放聲大哭。
徐秋齋默默地看着街上狂歡的人群,他的眼睛被淚水模糊了。
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他沒有錢去買一個炮放,也沒有錢去打一兩酒喝。
可是他看到街上每一個人,都覺得是那麼可親可愛。
他和大家分享着抗戰勝利的歡樂。
在八年漫長的歲月裡,中國人民遭受了戰争的巨大痛苦。
黃泛區的難民們,更是在這痛苦深淵的最底層。
他們的土地被淹沒了,房舍被沖毀了,他們背井離鄉過着讨飯的生活,沒有住過一間有牆壁的房子,沒有睡過一張真正的床,他們唯一的财産就是一根棍子和一隻籃子。
如果說“容忍”是“勇敢”的母體,那麼黃泛區的難民們,在抗戰八年裡表現了最大的容忍。
他們好像被壓在兩扇沉重的磨扇下生活着,他們沒有去搶劫路人,沒有去打家劫舍,搶銀行砸倉庫,他們隻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道德标準生活着、等待着。
…… 當徐秋齋回到自己的窩棚時候,李麥和梁晴也知道日本鬼子投降這個消息了。
梁晴被這個消息激動得哭了。
李麥也在一邊擦眼淚。
徐秋齋歎息着說:“别哭了,好也罷,歹也罷,總算勝利了。
日本鬼子到底也有這一天!” 李麥說:“我現在都不敢想,這七八年,人是怎麼熬過來的?什麼苦都吃了,什麼罪也受了,老蔣這個龜孫,他知道不知道?” 徐秋齋說:“他怎麼能不知道?算了,現在咱誰都不埋怨了。
不管怎麼說,這抗日戰争總算勝利了,這是咱中國人的大福氣。
老蔣他要有良心,趕快把咱這些難民送回老家,隻要把土地給咱們,什麼也不向他要。
” 李麥說:“恐怕他未必有這份善心。
他要是心裡有咱老百姓,也不會扒開黃河了。
” 徐秋齋說:“咱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還不是為了抗戰,他要是再不管咱們,那可就太違悖天理了。
”接着他又歎着氣說:“唉,人到這個時候,思家的心更切了。
好在路能通了,趕快回老家吧,在這裡什麼也沒有心思幹了。
” 三個人一直談論到天亮。
街上又響起了鑼鼓聲。
徐秋齋無心睡覺,也不想去擺代書攤子,喝了一碗玉米糊糊後,拔起腿又到城裡打聽消息了。
西安市東半個城住了黃泛區幾萬難民。
這些天來,從難民中傳來了各種消息。
有人說:“政府馬上要難民登記了,西安火車站準備每天發出兩列火車,專門運送難民回鄉。
” 還有人說:“政府要發難民免票證了。
大人小孩每人發一張,有免票證,什麼火車都可以坐。
……” 可是盡管大家說得有鼻子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還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徐秋齋幾乎是天天都到火車站打探詢問。
可是每天隻看到一列列的火車裡,塞滿了國民黨的軍隊,汽車、大炮、裝甲車也都裝在火車上向東開去。
連普通的客車都讓當兵的占用了,更不用說運送難民的列車了。
人們的興奮熱烈情緒,漸漸地變得冰冷了。
初開始,他們以為日本投降了,從此要天下太平了。
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首先,胡宗南把他們第一戰區的軍隊,連夜運到洛陽。
緊接着,蔣介石又要運送八十萬大軍到東三省、華北和江南,準備打内戰消滅共産黨。
難民們還鄉的希望變得渺茫了。
這時大批的機關和公務人員,也都蜂擁般搬遷東下,有些原來内遷的工廠和大商号,也紛紛遷移回上海、天津等地。
西安的街上變得冷落了。
隻有黃泛區的難民,每天踯躅在街頭,無家可歸。
當片片黃葉飄落在西安古城牆下時,徐秋齋變得沉默寡言了。
他本來是個性格豁達的人,又是個“恕道”思想很濃的人。
他笃信人應該有“仁愛之心”的主張。
他覺得處世對人,應該“推已及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對人的過錯不必苛責,要有寬恕、原諒的胸懷。
他常說:“十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長,對人不必求全。
” 前一段,由于勝利後的歡欣喜悅心情的驅使,他對所有的人都采取一種寬恕心情。
就連對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扒開黃河這樣大的罪惡,他也采取了寬恕态度。
他曾經勸李麥說:“當時日本鬼子剛打進中國,他們慌了手腳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隻要以後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就行了。
”可是通過勝利後這一年的忍耐、等待和觀察,徐秋齋心裡對蔣介石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