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鄉明
關燈
小
中
大
月亮光再亮,曬不幹谷子。
一一民諺 一 過了兩天,春義看李麥來了。
李麥正在拆洗梁晴的棉襖,忽然有一個三十來歲的男人走進屋裡來。
“嬸子,你來了?” 李麥擡頭看時,隻見他頭發老長,滿臉胡子,衣服上全是煤灰油污,李麥幾乎認不出他來了,春義臉上堆着笑說: “嬸子,我是春義。
” 李麥沒有想到,七八年沒有見面,春義變成這個樣子。
在老家時,春義在赤楊崗是數一數二的漂亮小夥子:高高的個兒,長胳膊,白皙的臉,眉清目秀。
說起話來,溫文腼腆,活像一個大姑娘。
現在卻是滿臉皺紋,就像一根放蔫了的黃瓜。
李麥說:“哎呀,是你啊,春義!趕快坐。
”她順手拿過來一個小凳子,春義卻倚着門蹲了下來,從腰裡掏出一杆小煙袋,先吸起煙來。
李麥說:“聽說你也在西安,就是不知道你住在哪裡。
你來了多久了?” 春義說:“一年多了。
先在徐大爺這裡混了些日子,後來徐大爺托人,進了北關黃金廟街一家翻砂工廠裡作工。
” 李麥問:“能顧住嘴不能?” 春義歎了口氣說:“有什麼顧住顧不住,一人一口,憑賣力氣吃飯,比要飯強多了。
” 李麥聽徐秋齋說過,春義和鳳英原來在鹹陽開了一座飯鋪,因為兩個人經常鬧氣,春義就一個人來了西安。
一年多來,他一直沒有回鹹陽。
春義和鳳英結婚時,當時正發大水。
他們在沙崗上草草上了頭、拜了天地,還是李麥給他們張羅辦理的。
在李麥的印象中,鳳英是個大方、開通的姑娘,說起話來,“豇豆一行,綠豆一行”,有條有理。
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人竟然鬧翻了。
李麥關心着這一對青年夫妻。
她試探着問: “鳳英呢?她還在鹹陽?” “可能吧!”春義露出怅惘的表情說:“一年多了,我也不知道。
興許人家又嫁人了!”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李麥笑着說:“我說你們年輕人哪,心裡沒有主意。
逃荒在外,鄉鄰朋友還要‘水幫魚,魚幫水’的,夫妻更要相依為命。
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值得你東我西,一年多不見面?” 春義眼圈紅了。
他又歎了口氣說:“可能怨我。
可是我真受不了。
我知道我這個人脾氣太拗,我怎麼也看不慣她那……唉! 我甯願打一輩子光棍,我甯願拄棍要飯,我甯願餓死在荒郊野外,我也不想去吃她那一碗飯!”春義說着眼淚漣漣滴在衣服上,他又喃喃地說:“我是個男子漢。
……我沒有本事我自己受,我不會去笑臉求人,我也不想叫自己的妻子憑賣笑賺錢!” “是不是她又結識什麼人了?” “……”春義搖了搖頭。
“是不是你發現她有了外心?” “……”春義還是搖了搖頭。
“那,那你打算咋辦?” 春義低着頭沒有吭聲。
過了好一陣子,春義忽然口吃起來: “嬸子,黃河口子快打住了,……我想着,月亮光再亮,也曬不幹谷子,外鄉再好,也比不了咱家鄉,千行百行,種莊稼才是正行,我是想回鄉……” 李麥說:“那鳳英怎麼辦?” 春義歎了口氣,“橋歸橋,路歸路,她走她的橋,我走我的路……” 二 春義為什麼要離開鳳英,這中間還有一段複雜的原因呢! 自從他們在鹹陽開了飯鋪,生意很是不錯。
幾個月的工夫。
他們錢包裡的錢就鼓了起來。
鳳英每天晚上要盤點錢數,春義卻覺得這錢太“那個”了。
他覺得對不起陳柱子。
他不敢去陳柱子的飯鋪。
市場是個魔鬼。
它可以使一個頭腦愚笨的人,一夜之間變得聰明起來。
鳳英是個農村姑娘,可是她具備着參加市場經濟的天然條件。
她有一張和藹可親的臉,未說話前嘴角眉梢總帶着三分笑容。
她從陳柱子那裡學會了說話的本領,那就是“出言要順人心”。
比如陳柱子賣牛肉面時,顧客們問: “牛肉面多少錢一碗?” “五角。
” “哎喲,五角?這麼貴!” 陳柱子這時就微笑着說:“是貴一點。
可是你要去吃炒菜,炒個熱菜七八角,再加上一碗湯,就是一元多。
我這牛肉面裡,有肉又有湯,還有四兩面條,一碗面一吃,熱熱呼呼連菜帶湯什麼都有了。
” 陳柱子總是先順着顧客們心意說話,因此上門來的買主,十個有八個都得把錢送到他的錢筒裡。
鳳英是個聰明人。
陳柱子這一套,她早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她覺得這是一種學問,一種經營的本領和人與人交往的愉快。
她比陳柱子更會說話。
比如顧客走進來問: “餃子多少錢一碗?” “六角。
”她愉快地笑着回答。
“這麼貴啊!” “是貴一點。
比起你去吃撈面條要貴兩角。
可這是吃餃子啊。
鮮肉韭菜餡,外加胡椒韭黃酸辣湯。
” “五毛錢一碗行不行?”有些顧客還價。
“哎呀!大哥,你在乎這一毛錢呢!你就隻當少抽兩根煙,不是圖吃個好東西嘛!” 她滿面春風笑着說着,再加上聲音清脆悅耳,那些趕集的,過路的,馱煤的,賣菜的,願意多等半個鐘頭,也要吃她一碗餃子。
初開張,他們一天賣幾十碗餃子,和十斤面就夠了,後來漸漸地每天要增加到一百多碗,二百多碗。
晚上串櫃數錢時,有時一天竟然能得一百多塊錢。
這一百多塊錢裡最少能賺三十多塊錢。
鳳英小時候在老家農村,連買個發夾子的二分錢都沒有。
有時向貨郎挑買幾個鞋子上的“汽眼兒”,還得拿
一一民諺 一 過了兩天,春義看李麥來了。
李麥正在拆洗梁晴的棉襖,忽然有一個三十來歲的男人走進屋裡來。
“嬸子,你來了?” 李麥擡頭看時,隻見他頭發老長,滿臉胡子,衣服上全是煤灰油污,李麥幾乎認不出他來了,春義臉上堆着笑說: “嬸子,我是春義。
” 李麥沒有想到,七八年沒有見面,春義變成這個樣子。
在老家時,春義在赤楊崗是數一數二的漂亮小夥子:高高的個兒,長胳膊,白皙的臉,眉清目秀。
說起話來,溫文腼腆,活像一個大姑娘。
現在卻是滿臉皺紋,就像一根放蔫了的黃瓜。
李麥說:“哎呀,是你啊,春義!趕快坐。
”她順手拿過來一個小凳子,春義卻倚着門蹲了下來,從腰裡掏出一杆小煙袋,先吸起煙來。
李麥說:“聽說你也在西安,就是不知道你住在哪裡。
你來了多久了?” 春義說:“一年多了。
先在徐大爺這裡混了些日子,後來徐大爺托人,進了北關黃金廟街一家翻砂工廠裡作工。
” 李麥問:“能顧住嘴不能?” 春義歎了口氣說:“有什麼顧住顧不住,一人一口,憑賣力氣吃飯,比要飯強多了。
” 李麥聽徐秋齋說過,春義和鳳英原來在鹹陽開了一座飯鋪,因為兩個人經常鬧氣,春義就一個人來了西安。
一年多來,他一直沒有回鹹陽。
春義和鳳英結婚時,當時正發大水。
他們在沙崗上草草上了頭、拜了天地,還是李麥給他們張羅辦理的。
在李麥的印象中,鳳英是個大方、開通的姑娘,說起話來,“豇豆一行,綠豆一行”,有條有理。
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人竟然鬧翻了。
李麥關心着這一對青年夫妻。
她試探着問: “鳳英呢?她還在鹹陽?” “可能吧!”春義露出怅惘的表情說:“一年多了,我也不知道。
興許人家又嫁人了!”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李麥笑着說:“我說你們年輕人哪,心裡沒有主意。
逃荒在外,鄉鄰朋友還要‘水幫魚,魚幫水’的,夫妻更要相依為命。
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值得你東我西,一年多不見面?” 春義眼圈紅了。
他又歎了口氣說:“可能怨我。
可是我真受不了。
我知道我這個人脾氣太拗,我怎麼也看不慣她那……唉! 我甯願打一輩子光棍,我甯願拄棍要飯,我甯願餓死在荒郊野外,我也不想去吃她那一碗飯!”春義說着眼淚漣漣滴在衣服上,他又喃喃地說:“我是個男子漢。
……我沒有本事我自己受,我不會去笑臉求人,我也不想叫自己的妻子憑賣笑賺錢!” “是不是她又結識什麼人了?” “……”春義搖了搖頭。
“是不是你發現她有了外心?” “……”春義還是搖了搖頭。
“那,那你打算咋辦?” 春義低着頭沒有吭聲。
過了好一陣子,春義忽然口吃起來: “嬸子,黃河口子快打住了,……我想着,月亮光再亮,也曬不幹谷子,外鄉再好,也比不了咱家鄉,千行百行,種莊稼才是正行,我是想回鄉……” 李麥說:“那鳳英怎麼辦?” 春義歎了口氣,“橋歸橋,路歸路,她走她的橋,我走我的路……” 二 春義為什麼要離開鳳英,這中間還有一段複雜的原因呢! 自從他們在鹹陽開了飯鋪,生意很是不錯。
幾個月的工夫。
他們錢包裡的錢就鼓了起來。
鳳英每天晚上要盤點錢數,春義卻覺得這錢太“那個”了。
他覺得對不起陳柱子。
他不敢去陳柱子的飯鋪。
市場是個魔鬼。
它可以使一個頭腦愚笨的人,一夜之間變得聰明起來。
鳳英是個農村姑娘,可是她具備着參加市場經濟的天然條件。
她有一張和藹可親的臉,未說話前嘴角眉梢總帶着三分笑容。
她從陳柱子那裡學會了說話的本領,那就是“出言要順人心”。
比如陳柱子賣牛肉面時,顧客們問: “牛肉面多少錢一碗?” “五角。
” “哎喲,五角?這麼貴!” 陳柱子這時就微笑着說:“是貴一點。
可是你要去吃炒菜,炒個熱菜七八角,再加上一碗湯,就是一元多。
我這牛肉面裡,有肉又有湯,還有四兩面條,一碗面一吃,熱熱呼呼連菜帶湯什麼都有了。
” 陳柱子總是先順着顧客們心意說話,因此上門來的買主,十個有八個都得把錢送到他的錢筒裡。
鳳英是個聰明人。
陳柱子這一套,她早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她覺得這是一種學問,一種經營的本領和人與人交往的愉快。
她比陳柱子更會說話。
比如顧客走進來問: “餃子多少錢一碗?” “六角。
”她愉快地笑着回答。
“這麼貴啊!” “是貴一點。
比起你去吃撈面條要貴兩角。
可這是吃餃子啊。
鮮肉韭菜餡,外加胡椒韭黃酸辣湯。
” “五毛錢一碗行不行?”有些顧客還價。
“哎呀!大哥,你在乎這一毛錢呢!你就隻當少抽兩根煙,不是圖吃個好東西嘛!” 她滿面春風笑着說着,再加上聲音清脆悅耳,那些趕集的,過路的,馱煤的,賣菜的,願意多等半個鐘頭,也要吃她一碗餃子。
初開張,他們一天賣幾十碗餃子,和十斤面就夠了,後來漸漸地每天要增加到一百多碗,二百多碗。
晚上串櫃數錢時,有時一天竟然能得一百多塊錢。
這一百多塊錢裡最少能賺三十多塊錢。
鳳英小時候在老家農村,連買個發夾子的二分錢都沒有。
有時向貨郎挑買幾個鞋子上的“汽眼兒”,還得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