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窯洞裡的笑聲
關燈
小
中
大
戰争爆發後,這裡藥材生意因為交通阻塞,開始蕭條了。
但是它仍然是由洛陽通住界首、蚌埠和上海的重要通道。
這裡雖然沒有火車和汽車,但是膠輪大車、架子車、黃包車和自行車卻絡繹不絕,轉運着從江南到洛陽一帶的各種貨物。
李麥看着吃面條的人太多,想去買兩個燒餅,在燒餅攤子前,她看到一個人一下子抱了十幾個燒餅,走着吃着。
那個人看見李麥,忽然站住了。
他看了一會兒,大聲喊着: “你……你……是不是我嬸子!” 李麥愣住了。
她看着眼前這個人,好生面熟,隻是戴了副墨色眼鏡,認不出來。
她看着這個高個子的陌生人問: “你是?……” 那個人摘掉墨色眼鏡說:“我,我,我是四圈!” 李麥認出了他,高興地叫着:“喲!你是四圈啊!我都不敢認你了,你不是在洛陽嗎?怎麼來到這裡了?” 四圈指着樹下放的一輛黃包車說:“拉生意,送……送……送個遠客。
” 李麥說:“哎呀,我從老家來。
我就說到洛陽先去找你。
聽說你在給海香亭拉包車,想着你好找一點兒……” 四圈說:“如……如今……不不……不給他幹了!” 四圈塞給李麥兩個燒餅,讓她吃着,兩個人說起話來。
李麥把老家情形說了說,問了誰家在洛陽,又問了梁晴和嫦娥的下落。
四圈告訴她,嫦娥和梁晴都逃到陝西了。
在洛陽隻有長松家和愛愛家,還有小馬莊兩家在南關住。
李麥問他為什麼不在海香亭家拉包車了,四圈隻是搖頭不說話,看樣子還有點悲凄和傷感。
吃罷燒餅,四圈告訴李麥,他要回洛陽,他是送一個客商來禹縣的,回去是空車。
禹縣高粱比洛陽便宜,車上隻放着他買的一口袋高粱,座位上是空着的,他要李麥坐上。
李麥死活不坐,她說:“我就跟你一塊走,有個伴就行了,我能跑,一天還能跑一百多裡呢!你車子又拉着糧食。
” 四圈說:“沒關系!你……你别看我這車子破,圈還硬實。
我拉……拉上一個人,還……還……還能再放一桶生漆,你……你坐上!你要不……不坐,咱倆還……還……還厮跟不成!車子跑……跑……跑得快!” 李麥拗他不過,隻好坐在車子上,逢到上坡時候,她就下來給他推一推。
李麥坐在車子上問:“你在海香亭家,也是拉這種洋車嗎?” 四圈說:“哎,那……那……那個包車可比這……這破車子漂亮多了!黑……黑……明锃亮!光……光……光一對燈值……值五十塊!”李麥看他說話困難,就不再多問了。
四圈卻繼續說着: “海……海……海香亭,龜孫!……”下邊嘟嘟囔嚷,也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
三 一九四四年的春天,洛陽的氣氛是緊張的,又是消沉的。
傳說日本鬼子要調集大批軍隊到中原來,準備進犯洛陽,打通平漢線,并企圖以此為基礎,在中國大陸上作最後一次垂死前的掙紮。
鬼子的飛機幾乎每天都來轟炸、偵察,洛陽城裡的軍政人員,仍然沉湎于紙醉金迷的生活之中,西工的青年軍官俱樂部,每天晚上燈紅酒綠,舉辦着舞會,流線型的新式小轎車,每到黃昏就橫沖直撞地奔馳在霓虹燈下。
報紙上天天都登着各式各樣的結婚廣告。
抗戰七年,人們好像等得不耐煩了,一些官員們不願意再背誦“雲鬓玉臂”的懷鄉詩了,他們開始結婚、納妓、娶姨太太,在這個地處前線的古老城市裡,興起了一陣“結婚熱”。
在城郊,土地上長出了大旱災後第一季好莊稼。
土地喝飽了雨水,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金黃色的油菜花,散發出濃郁的芳香,豌豆花招引着大群的蜜蜂和蝴蝶。
肥綠茁壯的小麥,在春雨中撥着節、孕着穗,把清馥的麥香散播在醉人的空氣之中。
大旱災的殘迹并沒有從大地上抹掉,就在這些茂盛的莊稼地旁,還可以看到一具具餓殍的白骨,這些白骨旁有的放着一隻漚爛的籃子,有的放着一個積滿泥土的碗。
這些籃子和碗的主人,永遠不會再找人施舍了。
他們是這個大浩劫的犧牲者。
農曆三月末,李麥由四圈領着來到洛陽。
四圈這時已經離開了“大五條”家,搬到了燒窯溝,住在愛愛家原來的窯洞裡,長松家就住在隔壁,李麥就先到了楊杏家裡。
楊杏和小響正在窯洞門外淘洗榆錢兒,看着四圈車子上拉着—個老婆子過來,她還隻當是拉的客人,仍在低頭淘洗榆錢。
這個老婆子卻向她面前走來,喊着: “秀蘭她媽!你們淘榆錢哩。
” 楊杏聽着這聲音好熟,手打遮陽看着,隻見她長方臉,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走起路來,腰杆直挺挺地跨着大步子,隻是頭上有些灰白頭發。
她認出來了。
這是李麥! “哎呀,嬸子,是你吧!嬸子!……” 四圈笑着說:“咋……咋……咋不是呢,從老家來……來看咱們來_『!” 楊杏顧不得手上的水濕,跑過去拉着李麥的胳膊高興地說:“嬸子,沒有想到咱娘兒們還能見面!” 李麥也笑着說:“大劫不死,必定是貴人。
咱們如今都是貴人了。
”她又指着小響問:“這是秀蘭,還是玉蘭?” 楊杏的眼圈紅
但是它仍然是由洛陽通住界首、蚌埠和上海的重要通道。
這裡雖然沒有火車和汽車,但是膠輪大車、架子車、黃包車和自行車卻絡繹不絕,轉運着從江南到洛陽一帶的各種貨物。
李麥看着吃面條的人太多,想去買兩個燒餅,在燒餅攤子前,她看到一個人一下子抱了十幾個燒餅,走着吃着。
那個人看見李麥,忽然站住了。
他看了一會兒,大聲喊着: “你……你……是不是我嬸子!” 李麥愣住了。
她看着眼前這個人,好生面熟,隻是戴了副墨色眼鏡,認不出來。
她看着這個高個子的陌生人問: “你是?……” 那個人摘掉墨色眼鏡說:“我,我,我是四圈!” 李麥認出了他,高興地叫着:“喲!你是四圈啊!我都不敢認你了,你不是在洛陽嗎?怎麼來到這裡了?” 四圈指着樹下放的一輛黃包車說:“拉生意,送……送……送個遠客。
” 李麥說:“哎呀,我從老家來。
我就說到洛陽先去找你。
聽說你在給海香亭拉包車,想着你好找一點兒……” 四圈說:“如……如今……不不……不給他幹了!” 四圈塞給李麥兩個燒餅,讓她吃着,兩個人說起話來。
李麥把老家情形說了說,問了誰家在洛陽,又問了梁晴和嫦娥的下落。
四圈告訴她,嫦娥和梁晴都逃到陝西了。
在洛陽隻有長松家和愛愛家,還有小馬莊兩家在南關住。
李麥問他為什麼不在海香亭家拉包車了,四圈隻是搖頭不說話,看樣子還有點悲凄和傷感。
吃罷燒餅,四圈告訴李麥,他要回洛陽,他是送一個客商來禹縣的,回去是空車。
禹縣高粱比洛陽便宜,車上隻放着他買的一口袋高粱,座位上是空着的,他要李麥坐上。
李麥死活不坐,她說:“我就跟你一塊走,有個伴就行了,我能跑,一天還能跑一百多裡呢!你車子又拉着糧食。
” 四圈說:“沒關系!你……你别看我這車子破,圈還硬實。
我拉……拉上一個人,還……還……還能再放一桶生漆,你……你坐上!你要不……不坐,咱倆還……還……還厮跟不成!車子跑……跑……跑得快!” 李麥拗他不過,隻好坐在車子上,逢到上坡時候,她就下來給他推一推。
李麥坐在車子上問:“你在海香亭家,也是拉這種洋車嗎?” 四圈說:“哎,那……那……那個包車可比這……這破車子漂亮多了!黑……黑……明锃亮!光……光……光一對燈值……值五十塊!”李麥看他說話困難,就不再多問了。
四圈卻繼續說着: “海……海……海香亭,龜孫!……”下邊嘟嘟囔嚷,也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
三 一九四四年的春天,洛陽的氣氛是緊張的,又是消沉的。
傳說日本鬼子要調集大批軍隊到中原來,準備進犯洛陽,打通平漢線,并企圖以此為基礎,在中國大陸上作最後一次垂死前的掙紮。
鬼子的飛機幾乎每天都來轟炸、偵察,洛陽城裡的軍政人員,仍然沉湎于紙醉金迷的生活之中,西工的青年軍官俱樂部,每天晚上燈紅酒綠,舉辦着舞會,流線型的新式小轎車,每到黃昏就橫沖直撞地奔馳在霓虹燈下。
報紙上天天都登着各式各樣的結婚廣告。
抗戰七年,人們好像等得不耐煩了,一些官員們不願意再背誦“雲鬓玉臂”的懷鄉詩了,他們開始結婚、納妓、娶姨太太,在這個地處前線的古老城市裡,興起了一陣“結婚熱”。
在城郊,土地上長出了大旱災後第一季好莊稼。
土地喝飽了雨水,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金黃色的油菜花,散發出濃郁的芳香,豌豆花招引着大群的蜜蜂和蝴蝶。
肥綠茁壯的小麥,在春雨中撥着節、孕着穗,把清馥的麥香散播在醉人的空氣之中。
大旱災的殘迹并沒有從大地上抹掉,就在這些茂盛的莊稼地旁,還可以看到一具具餓殍的白骨,這些白骨旁有的放着一隻漚爛的籃子,有的放着一個積滿泥土的碗。
這些籃子和碗的主人,永遠不會再找人施舍了。
他們是這個大浩劫的犧牲者。
農曆三月末,李麥由四圈領着來到洛陽。
四圈這時已經離開了“大五條”家,搬到了燒窯溝,住在愛愛家原來的窯洞裡,長松家就住在隔壁,李麥就先到了楊杏家裡。
楊杏和小響正在窯洞門外淘洗榆錢兒,看着四圈車子上拉着—個老婆子過來,她還隻當是拉的客人,仍在低頭淘洗榆錢。
這個老婆子卻向她面前走來,喊着: “秀蘭她媽!你們淘榆錢哩。
” 楊杏聽着這聲音好熟,手打遮陽看着,隻見她長方臉,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走起路來,腰杆直挺挺地跨着大步子,隻是頭上有些灰白頭發。
她認出來了。
這是李麥! “哎呀,嬸子,是你吧!嬸子!……” 四圈笑着說:“咋……咋……咋不是呢,從老家來……來看咱們來_『!” 楊杏顧不得手上的水濕,跑過去拉着李麥的胳膊高興地說:“嬸子,沒有想到咱娘兒們還能見面!” 李麥也笑着說:“大劫不死,必定是貴人。
咱們如今都是貴人了。
”她又指着小響問:“這是秀蘭,還是玉蘭?” 楊杏的眼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