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長松的一家
關燈
小
中
大
窮人最怕過四五月
——民 諺
一
四圈到北大街一家金店裡,請金店的夥計把那副耳環戥了戥,賣了三十多塊錢。
他拿着錢向吉慶裡“大五條”家走來。
他想,有這三十多塊錢,就可以到西關車行裡租一輛黃包車,城裡近來拉車的生意不好,可以到外縣去拉遠路客人,反正自己有一身力氣,隻要不怕吃苦,一張嘴總還能顧得住。
他想買一袋面扛回去,可是買了面,錢就不夠租車的壓金了。
空着手去“大五條”家,實在也不好意思。
想來想去,這三十多塊錢還是不敢碰散了。
他稱了三斤雜面,放在帽子裡拿着。
他想,隻要今天能吃兩頓飯,明天就去租車,等拉車賺了錢,再來補“大五條”的情。
他捧着面條走進吉慶裡,見一個十六七歲的半大孩子在他前邊走着。
一會兒伸着頭看看這家妓院的院子,一會兒斜着眼瞅瞅那家妓院的門。
四圈看他身上穿得破衣褴褛,一雙鞋子露着腳後跟,心裡想:“這個孩子也作精!穿的衣服和雞子啄過的一樣,還想來這種地方浮一浮?八成是個小偷。
有些下等窯姐們,專門收拾這些小偷們的錢。
” 那個小夥子走到一家叫作“四喜書寓”的門前站住了。
他探着頭向裡邊看了看,卻不敢走進去。
他猶豫着轉過身來,靠着門口邊的牆蹲了下來,四圈這時才看清他的臉,高顴骨厚嘴唇。
這不是長松家的大孩子小建嗎? 小建已經長成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了。
因為長個子時候,營養不良,個子長得不太高。
但臉的輪廓還能辨識出來。
四圈認出了他是小建,心裡不由得一陣惱火。
四圈和一般農村裡的農民一樣,他們對待街坊鄰居的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他們共同遵守着一個古訓:“養兒養女望上長,”不能讓他們學潑皮下流了。
他想,我這半輩子,碰上了倒黴的世道,是豬是狗提不起來了。
可是應該讓下一輩孩子幹幹淨淨地做人。
農村的故鄉,農村的土地,在四圈心中還是一塊“聖地”,他不允許這塊“聖地”被玷污。
他自己沒有家室,沒有兒女,在原來的農村裡,他扮演的可能還是一個醜角,但他不希望鄰居的下輩人也變成醜角。
他們應該是正正派派的莊稼人,真正勤勞能幹的農民。
在四圈心中的這座“聖殿”裡?存放着他對生活、對未來的一點點可憐的信心和希望。
他看着小建踟蹰在這家妓院門口,就大聲喊着:“小……小建!” 小建站了起來,還沒有等小建答應,四圈就跑過去一把抓住他大聲說:“你……你……你跑到這兒幹什麼?” 小建說:“四圈叔,我找人!” 四圈拉住他就走說:“你找什麼人,一個吊毛孩……孩子,還……還……還想作精,你不跟……跟……跟我……我走,我用破鞋抽你!” 小建掙着說:“四圈叔,你别拉我,我是來找俺妹妹……” 四圈心裡一驚,把手松開了。
他問: “你找……找……你妹妹?你哪個妹妹?” 小建低着頭說:“就是小響。
我找了半月了,才找到了這一家。
” 四圈忙問:“你妹妹怎……怎麼到這兒了?”小建掉淚了。
他用手背擦着眼睛說: “俺媽把她賣給人家了。
” 四圈鼻子一酸說:“不就是小響嗎?她才多大……” 小建點了點頭。
二 原來長松在洛陽城裡拉黃包車,到大旱災那一年,他就把車子退給車行了。
雇車的人漸漸稀少起來。
拉車的滿街都是。
拉着空車轉半天,遇不上一個顧客。
整個農村經濟破産了。
本地的農民也成群結隊地向城裡湧來。
車租漲了一倍,糧價也跟着飛漲。
平常,楊杏不管再困難,自己和孩子們就是喝野菜湯,也總要想法子給他做個馍吃。
後來連麸皮餅子也做不出來了。
他早上喝兩碗稀菜湯,拉着空車轉到半晌的時候,就頭昏跟花,心跳冒虛汗,兩條腿像棉絮一樣,再也拉不動了。
“我還是剩口氣暖暖肚子吧。
”長松想着,眼淚巴巴地把車子退給了車行。
前兩年,他們一家子靠幾張難民證,一天領幾碗稀粥。
一九四二年大旱災以後,難民救濟所的粥場和當地災民赈濟處合并以後,難民和災民不分了。
領粥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千。
有時早上起五更去排隊,排到下午還領不到手。
粥也變得更稀了,幾十個大殺豬鍋把粥熬熟以後,幾十個人挑着一擔一擔的冷水往鍋裡兌,有時一瓢粥裡,很難找到幾顆米粒。
小建和小強餓得實在受不了,就跑到車站幾家大飯店的後門搶泔水喝。
這些飯店刷碗洗碟子的泔水隻要一挑出來,這些孩子們便蜂擁而上。
有的用手搶撈着裡邊的馍塊,殘魚剩菜。
有時把泔水桶擠倒了,孩子們便趴在地上,喝着那些飄着紅色油花的泔水。
小建和小強在這些地方已經混熟了。
過去“推坡”時認識的朋友“螞蟻頭”,有時還能幫他們一點小忙。
“螞蟻頭”早已成了這一帶的“慣偷”。
他常常勸導着小建和小強“和他合夥幹”,并保證說,“他們照樣能吃香的,喝辣的。
”小建和小強當然不幹。
因為,他們知道長松最反對這種“下三爛”的行徑。
長松常說:“莊稼人種地是根本。
人窮志不能窮,就是餓死,也不能幹這種下流勾當。
”“螞蟻頭”很仗義,有時也給他們幾個零錢,拿來幾個馍。
可如今,“螞蟻頭”一年多不見了,據說他也
他拿着錢向吉慶裡“大五條”家走來。
他想,有這三十多塊錢,就可以到西關車行裡租一輛黃包車,城裡近來拉車的生意不好,可以到外縣去拉遠路客人,反正自己有一身力氣,隻要不怕吃苦,一張嘴總還能顧得住。
他想買一袋面扛回去,可是買了面,錢就不夠租車的壓金了。
空着手去“大五條”家,實在也不好意思。
想來想去,這三十多塊錢還是不敢碰散了。
他稱了三斤雜面,放在帽子裡拿着。
他想,隻要今天能吃兩頓飯,明天就去租車,等拉車賺了錢,再來補“大五條”的情。
他捧着面條走進吉慶裡,見一個十六七歲的半大孩子在他前邊走着。
一會兒伸着頭看看這家妓院的院子,一會兒斜着眼瞅瞅那家妓院的門。
四圈看他身上穿得破衣褴褛,一雙鞋子露着腳後跟,心裡想:“這個孩子也作精!穿的衣服和雞子啄過的一樣,還想來這種地方浮一浮?八成是個小偷。
有些下等窯姐們,專門收拾這些小偷們的錢。
” 那個小夥子走到一家叫作“四喜書寓”的門前站住了。
他探着頭向裡邊看了看,卻不敢走進去。
他猶豫着轉過身來,靠着門口邊的牆蹲了下來,四圈這時才看清他的臉,高顴骨厚嘴唇。
這不是長松家的大孩子小建嗎? 小建已經長成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了。
因為長個子時候,營養不良,個子長得不太高。
但臉的輪廓還能辨識出來。
四圈認出了他是小建,心裡不由得一陣惱火。
四圈和一般農村裡的農民一樣,他們對待街坊鄰居的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他們共同遵守着一個古訓:“養兒養女望上長,”不能讓他們學潑皮下流了。
他想,我這半輩子,碰上了倒黴的世道,是豬是狗提不起來了。
可是應該讓下一輩孩子幹幹淨淨地做人。
農村的故鄉,農村的土地,在四圈心中還是一塊“聖地”,他不允許這塊“聖地”被玷污。
他自己沒有家室,沒有兒女,在原來的農村裡,他扮演的可能還是一個醜角,但他不希望鄰居的下輩人也變成醜角。
他們應該是正正派派的莊稼人,真正勤勞能幹的農民。
在四圈心中的這座“聖殿”裡?存放着他對生活、對未來的一點點可憐的信心和希望。
他看着小建踟蹰在這家妓院門口,就大聲喊着:“小……小建!” 小建站了起來,還沒有等小建答應,四圈就跑過去一把抓住他大聲說:“你……你……你跑到這兒幹什麼?” 小建說:“四圈叔,我找人!” 四圈拉住他就走說:“你找什麼人,一個吊毛孩……孩子,還……還……還想作精,你不跟……跟……跟我……我走,我用破鞋抽你!” 小建掙着說:“四圈叔,你别拉我,我是來找俺妹妹……” 四圈心裡一驚,把手松開了。
他問: “你找……找……你妹妹?你哪個妹妹?” 小建低着頭說:“就是小響。
我找了半月了,才找到了這一家。
” 四圈忙問:“你妹妹怎……怎麼到這兒了?”小建掉淚了。
他用手背擦着眼睛說: “俺媽把她賣給人家了。
” 四圈鼻子一酸說:“不就是小響嗎?她才多大……” 小建點了點頭。
二 原來長松在洛陽城裡拉黃包車,到大旱災那一年,他就把車子退給車行了。
雇車的人漸漸稀少起來。
拉車的滿街都是。
拉着空車轉半天,遇不上一個顧客。
整個農村經濟破産了。
本地的農民也成群結隊地向城裡湧來。
車租漲了一倍,糧價也跟着飛漲。
平常,楊杏不管再困難,自己和孩子們就是喝野菜湯,也總要想法子給他做個馍吃。
後來連麸皮餅子也做不出來了。
他早上喝兩碗稀菜湯,拉着空車轉到半晌的時候,就頭昏跟花,心跳冒虛汗,兩條腿像棉絮一樣,再也拉不動了。
“我還是剩口氣暖暖肚子吧。
”長松想着,眼淚巴巴地把車子退給了車行。
前兩年,他們一家子靠幾張難民證,一天領幾碗稀粥。
一九四二年大旱災以後,難民救濟所的粥場和當地災民赈濟處合并以後,難民和災民不分了。
領粥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千。
有時早上起五更去排隊,排到下午還領不到手。
粥也變得更稀了,幾十個大殺豬鍋把粥熬熟以後,幾十個人挑着一擔一擔的冷水往鍋裡兌,有時一瓢粥裡,很難找到幾顆米粒。
小建和小強餓得實在受不了,就跑到車站幾家大飯店的後門搶泔水喝。
這些飯店刷碗洗碟子的泔水隻要一挑出來,這些孩子們便蜂擁而上。
有的用手搶撈着裡邊的馍塊,殘魚剩菜。
有時把泔水桶擠倒了,孩子們便趴在地上,喝着那些飄着紅色油花的泔水。
小建和小強在這些地方已經混熟了。
過去“推坡”時認識的朋友“螞蟻頭”,有時還能幫他們一點小忙。
“螞蟻頭”早已成了這一帶的“慣偷”。
他常常勸導着小建和小強“和他合夥幹”,并保證說,“他們照樣能吃香的,喝辣的。
”小建和小強當然不幹。
因為,他們知道長松最反對這種“下三爛”的行徑。
長松常說:“莊稼人種地是根本。
人窮志不能窮,就是餓死,也不能幹這種下流勾當。
”“螞蟻頭”很仗義,有時也給他們幾個零錢,拿來幾個馍。
可如今,“螞蟻頭”一年多不見了,據說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