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長松的一家
關燈
小
中
大
沒有混下去,因為他讓警察盯上了。
為了擺脫警察,他自己“賣壯丁”走了。
秀蘭和玉蘭兩個閨女漸漸長大了。
因為是女孩子,她們無法去街上搶這些泔水。
少女們的饑餓是更為可憐的。
她們在家庭裡的地位也是最下層的。
長松有時候提回來一罐稀粥,小建和小強有時提回來一桶油花花的泔水,她們就放些樹葉子和野菜煮了煮。
先給爹盛一碗,他是一家之主;然後再給兩個弟弟盛,因為他們是男孩子;然後給妹妹盛,因為她最小,還不懂事;最後輪到她們時,鍋裡隻剩了一點點。
姐姐看了看妹妹,把碗推給妹妹說,“妹妹!你……你喝吧!”妹妹看了看姐姐,把碗推給了姐姐:“姐姐!我……不餓,你喝吧!”兩個人推讓着,鐵鍋刮了又刮,鏟了又鏟,每人分半碗野菜湯喝。
靠着這半碗野菜湯,姐妹倆度過漫長的一天。
小響長到七八歲,也漸漸地懂事了。
她看着兩個姐姐忍饑挨餓的樣子,看着大人們菜黃色的臉,她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也不敢喊一聲“餓”字了。
愛愛喜歡小響,有時逗着她說:“叫姑!”小響叫了聲:“姑姑!”愛愛就把一塊馍塞到她手裡。
有時吃面條,愛愛就把她叫到跟前,用小碗盛一碗讓她吃。
小響吃慣了,每逢吃飯時候,隻要愛愛在家,就故意找個借口往愛愛家跑。
長松發現了這件事,心裡老大不高興。
可是他又痛苦地說不出嘴來。
因為小孩子實在太餓了。
這一年多來,長松和老清嬸也漸漸地疏遠了。
長松是個莊稼人。
他跟很多農民一樣,認為說書唱戲這些行業,是“下九流”的行當,不是正經人家幹的事情。
城裡人是“笑貧不笑娼”,鄉下人卻是“笑娼不笑貧”。
愛愛開始去學說書,他就有些看不慣。
可是他也看到,一個老婆子領着兩個孤女,日子确實難過,愛愛去學說書,是為了養家糊口,他也就原諒了。
但是自從關相雲和愛愛認識以後,每天大包小包往愛愛家送吃送喝,愛愛也漸漸穿上旗袍,擦點頭油,抹點胭脂,長松就開始對她們撇嘴了。
關相雲來得越勤,長松就越撇嘴。
後來,除了一個關相雲,又來了個彥生,長松的眉頭越皺越緊了。
常在背後跟楊杏數落着:“這叫啥哩?來了個姓關的處長,又來了個照相館的小白臉……”愛愛越唱越出名,越打扮越漂亮,就連老清嬸都戴上了豆芽式金耳環,長松開始對這家人産生了一股厭惡的心理: “呸!老清叔在鄉裡受憋,你們倒在城裡擺闊,還戴那闊太太的耳環……好意思嗎?” 海長松很少去老清嬸家串門了。
見到愛愛也隻當沒見到,扭頭就走,碰上了老清嬸也不喊“嬸子”了,隻是哼哼哈哈地點點頭。
“不要讓小響老往她家跑了。
”長松吩咐着楊杏,“咱們是窮日子窮過,不要去沾人家……” 楊杏說:“可她還是個孩子啊!我能拴住她的腿?吃她們家一口飯,我看這也沒有什麼。
逃荒在外,相鄰相親的。
再說她家也不是什麼外人,一個村子的,還上着一個海家的老墳……” “就是不能去她家!”長松聽着“老墳”這兩個字更惱火了,“以後小響再敢去她家,我就把她的腿打斷。
” 楊杏看着他瞪着眼睛的吓人樣子,不再說話了。
為了避免和丈夫吵架,她悄悄地勸着小響說:“小響,以後别往你愛愛姑家跑了。
給你飯也别吃。
人家也是一家人,都是過日子哩!記住啊,不要再去了。
乖乖!” 小響懂事地點了點頭。
後來愛愛家搬到銅駝街去住了。
小響的兩個眼窩塌得更深了。
有時小建和小強把她背到東車站飯館門前去搶泔水喝。
他們撈到一個雞頭,或者搶到一塊骨頭,就讓她啃着吃。
有時撈不到這些東西,小強就擠到泔水桶前,喝一口泔水噙在嘴裡,吐到小響嘴裡,然後再跑去搶着自己喝。
秋天時候,從南陽來了一批人販子。
他們在洛陽城裡四處亂竄,他們帶着貪饞的眼睛,在難民群裡東轉西蕩着,這裡張張,那裡望望,他們要在難民群裡物色一批“貨物”。
原來,這南陽一帶有個溺女嬰的習俗。
一般人家隻留一個女孩,多了就在生下來時,放在水裡溺死。
長期以來,南陽這一帶男多女少。
有的弟兄兩三個還娶不到一個媳婦。
有的積攢了半輩子錢,到四五十歲時才能娶個女人。
大災荒後,女人不值錢了。
人販子卻多起來了。
逃荒的難民們在唉聲歎氣。
他們在罵獨夫民賊蔣介石,也在罵殺人的劊子手日本鬼子,他們在罵故意作對的老天爺,也在罵難民救濟所的貪官們。
每天晚上,都有成批的餓殍倒斃在街頭,每天早晨有好幾輛收屍的排子車在街頭收斂死屍。
隻有人販子這一行卻空前地旺盛起來。
他們從一個地方買了幾十個逃荒的年輕女人,然後把她們販賣到缺少女人的南陽或豫西的山裡去。
這是一批狼心狗肺的孬種。
他們靠着災荒,發了一筆“昧心财”。
這天上午,住在北關的老白婆,領着一個長驢臉的人販子,在燒窯溝一帶的難民群裡轉遊着。
他們在長松的破窯前轉了半天,又盯着秀蘭和玉蘭察看了半天。
好一陣子工夫,人販子不見了,老白婆卻推門進了長松的破窯洞。
老白婆說:“他嬸子,我看你這兩個閨女快餓倒了。
怪可憐的。
快叫這兩個閨女逃個活命吧!這大災荒也沒個頭,也不知啥時候算到了站……” 楊杏抹着淚
為了擺脫警察,他自己“賣壯丁”走了。
秀蘭和玉蘭兩個閨女漸漸長大了。
因為是女孩子,她們無法去街上搶這些泔水。
少女們的饑餓是更為可憐的。
她們在家庭裡的地位也是最下層的。
長松有時候提回來一罐稀粥,小建和小強有時提回來一桶油花花的泔水,她們就放些樹葉子和野菜煮了煮。
先給爹盛一碗,他是一家之主;然後再給兩個弟弟盛,因為他們是男孩子;然後給妹妹盛,因為她最小,還不懂事;最後輪到她們時,鍋裡隻剩了一點點。
姐姐看了看妹妹,把碗推給妹妹說,“妹妹!你……你喝吧!”妹妹看了看姐姐,把碗推給了姐姐:“姐姐!我……不餓,你喝吧!”兩個人推讓着,鐵鍋刮了又刮,鏟了又鏟,每人分半碗野菜湯喝。
靠着這半碗野菜湯,姐妹倆度過漫長的一天。
小響長到七八歲,也漸漸地懂事了。
她看着兩個姐姐忍饑挨餓的樣子,看着大人們菜黃色的臉,她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也不敢喊一聲“餓”字了。
愛愛喜歡小響,有時逗着她說:“叫姑!”小響叫了聲:“姑姑!”愛愛就把一塊馍塞到她手裡。
有時吃面條,愛愛就把她叫到跟前,用小碗盛一碗讓她吃。
小響吃慣了,每逢吃飯時候,隻要愛愛在家,就故意找個借口往愛愛家跑。
長松發現了這件事,心裡老大不高興。
可是他又痛苦地說不出嘴來。
因為小孩子實在太餓了。
這一年多來,長松和老清嬸也漸漸地疏遠了。
長松是個莊稼人。
他跟很多農民一樣,認為說書唱戲這些行業,是“下九流”的行當,不是正經人家幹的事情。
城裡人是“笑貧不笑娼”,鄉下人卻是“笑娼不笑貧”。
愛愛開始去學說書,他就有些看不慣。
可是他也看到,一個老婆子領着兩個孤女,日子确實難過,愛愛去學說書,是為了養家糊口,他也就原諒了。
但是自從關相雲和愛愛認識以後,每天大包小包往愛愛家送吃送喝,愛愛也漸漸穿上旗袍,擦點頭油,抹點胭脂,長松就開始對她們撇嘴了。
關相雲來得越勤,長松就越撇嘴。
後來,除了一個關相雲,又來了個彥生,長松的眉頭越皺越緊了。
常在背後跟楊杏數落着:“這叫啥哩?來了個姓關的處長,又來了個照相館的小白臉……”愛愛越唱越出名,越打扮越漂亮,就連老清嬸都戴上了豆芽式金耳環,長松開始對這家人産生了一股厭惡的心理: “呸!老清叔在鄉裡受憋,你們倒在城裡擺闊,還戴那闊太太的耳環……好意思嗎?” 海長松很少去老清嬸家串門了。
見到愛愛也隻當沒見到,扭頭就走,碰上了老清嬸也不喊“嬸子”了,隻是哼哼哈哈地點點頭。
“不要讓小響老往她家跑了。
”長松吩咐着楊杏,“咱們是窮日子窮過,不要去沾人家……” 楊杏說:“可她還是個孩子啊!我能拴住她的腿?吃她們家一口飯,我看這也沒有什麼。
逃荒在外,相鄰相親的。
再說她家也不是什麼外人,一個村子的,還上着一個海家的老墳……” “就是不能去她家!”長松聽着“老墳”這兩個字更惱火了,“以後小響再敢去她家,我就把她的腿打斷。
” 楊杏看着他瞪着眼睛的吓人樣子,不再說話了。
為了避免和丈夫吵架,她悄悄地勸着小響說:“小響,以後别往你愛愛姑家跑了。
給你飯也别吃。
人家也是一家人,都是過日子哩!記住啊,不要再去了。
乖乖!” 小響懂事地點了點頭。
後來愛愛家搬到銅駝街去住了。
小響的兩個眼窩塌得更深了。
有時小建和小強把她背到東車站飯館門前去搶泔水喝。
他們撈到一個雞頭,或者搶到一塊骨頭,就讓她啃着吃。
有時撈不到這些東西,小強就擠到泔水桶前,喝一口泔水噙在嘴裡,吐到小響嘴裡,然後再跑去搶着自己喝。
秋天時候,從南陽來了一批人販子。
他們在洛陽城裡四處亂竄,他們帶着貪饞的眼睛,在難民群裡東轉西蕩着,這裡張張,那裡望望,他們要在難民群裡物色一批“貨物”。
原來,這南陽一帶有個溺女嬰的習俗。
一般人家隻留一個女孩,多了就在生下來時,放在水裡溺死。
長期以來,南陽這一帶男多女少。
有的弟兄兩三個還娶不到一個媳婦。
有的積攢了半輩子錢,到四五十歲時才能娶個女人。
大災荒後,女人不值錢了。
人販子卻多起來了。
逃荒的難民們在唉聲歎氣。
他們在罵獨夫民賊蔣介石,也在罵殺人的劊子手日本鬼子,他們在罵故意作對的老天爺,也在罵難民救濟所的貪官們。
每天晚上,都有成批的餓殍倒斃在街頭,每天早晨有好幾輛收屍的排子車在街頭收斂死屍。
隻有人販子這一行卻空前地旺盛起來。
他們從一個地方買了幾十個逃荒的年輕女人,然後把她們販賣到缺少女人的南陽或豫西的山裡去。
這是一批狼心狗肺的孬種。
他們靠着災荒,發了一筆“昧心财”。
這天上午,住在北關的老白婆,領着一個長驢臉的人販子,在燒窯溝一帶的難民群裡轉遊着。
他們在長松的破窯前轉了半天,又盯着秀蘭和玉蘭察看了半天。
好一陣子工夫,人販子不見了,老白婆卻推門進了長松的破窯洞。
老白婆說:“他嬸子,我看你這兩個閨女快餓倒了。
怪可憐的。
快叫這兩個閨女逃個活命吧!這大災荒也沒個頭,也不知啥時候算到了站……” 楊杏抹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