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成陽飯鋪
關燈
小
中
大
下說:“别去了,我這一陣子又不餓了。
我背上有點冷,咱們靠住坐。
” 這一對年輕夫妻背靠着背,在行李上坐了下來,這是他們的“蜜月”。
這天夜裡,月色特别皎潔,月亮依然從天空灑下她的銀輝,賣弄着她的光彩。
但是難民們無心去欣賞它。
難民們的夢不是希望月亮變作小船,而是希望月亮變作燒餅。
可是月亮又變不成燒餅。
夜漸漸安靜下來。
兩個人都沒有睡,他們憑着互相靠近的一點體溫抵禦着夜風的寒冷。
他們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土地,想起了故鄉的莊稼,想起了莊稼收打後做成的各種食物。
饑腸咕咕辘辘地響起來了。
它的響聲竟是那麼大,春義以為這種響聲是來自鳳英腹内,鳳英又覺得是春義肚子裡的響聲。
其實他們倆人腹内都在咕咕地響着,互相可憐和關心的錯覺,使他們分不清是誰的辘辘的饑腸聲了。
二 天快明的時候,月亮沉沒了。
夜色忽然又變得濃起來,群衆叫做“天明黑一陣兒”。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女人的尖利聲音喊着: “狼來了,狼把孩子叼跑了!” “狼把孩子叼跑了!”難民們跟着驚呼起來。
“打狼啊!打狼啊!”人們呼喊着,卻很少有人站起來。
鳳英緊緊地抓着春義,吓得她渾身直打哆嗦。
大家喊了一陣之後,又漸漸平息下來。
隻剩下黃土崖頭下一個女人嘤嘤的哭聲。
阌帝鎮這一帶往年是很少見到狼的,也很少有狼吃人的記錄。
近來狼卻多起來。
據說是南山上的狼群下來了,由于這裡餓殍遍地,狼也在改換着它們的“食譜”。
太陽還是從東方的魚肚白色中露出來了。
春義看着地上躺着、坐着的難民群,簡直像一堆堆破布片。
天明以後,他們才知道這裡不但沒有柴燒,沒有糧食,連喝碗涼水也要掏一角錢。
鳳英急着離開這個地方,就催着春義上路。
三 從阌帝鎮到東泉店的黃土大路上,已經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
它像一條黑色的河流,緩慢地、艱難地向西流動着。
扁擔撞着扁擔,小手推車撞着小手推車。
由于好多天沒有下雨,黃土大路上的浮土,足有四五寸深,車輪子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走着,不時陷入蓋着浮土的深坑。
農民們的小車軸都是上好的棗木心做的,但是在這條路上,走不了多遠就折斷了。
有的一家人守着自己的破小車子在哭泣,有的幹脆把它破成柴,用三塊石頭支起鍋,燒一頓飯吃。
鳳英在路上走着,不敢向路兩旁看。
她沒有見過那麼多死屍,特别是走到潼關的時候,在一棵樹下放着四五個哇哇哭叫的小孩。
這些小孩的媽媽把嬰兒遺棄在這裡,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也可能她們還藏在附近什麼地方,偷看着她們的孩子,她們希望有個人把她們的孩子抱走。
但是她們又怕夜裡被狼吃掉。
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對“人”還是信任的,所以“人”是莊嚴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過多次大災難和大遷徙,而且有幾次也是走的這同一條路。
秦始皇就曾遷徙過山東大姓十萬戶來填關中。
但是哪一次也沒有這次因黃河大決口而遷徙的人口多。
哪一次也沒有一個政府對她的人民這樣不負責任。
從阌帝鎮到東泉店車站,本來隻有一天的路程,春義和鳳英卻整整走了兩天。
東泉店歸華陰縣管,已經到了陝西境地。
春義和鳳英在東泉店車站露宿了三四天,總算搭上了到西安的火車。
等到他們到西安時,已經是白露變霜、落葉紛飛的深秋季節了。
春義和鳳英走出車站,隻見北關這一帶,馬路兩旁全都擠滿了逃荒的難民。
他們有些茫然了。
這取聚集的難民足有二三十萬人,比洛陽還要多。
不要說找活幹,就是連支鍋燒頓飯的地方也難找到。
他們在街上挑着行李到處轉着,最後在一個賣烤白薯的棚子前放下了行李。
先買了幾塊白薯吃了吃,慢慢和賣烤白薯的老頭搭讪起來。
鳳英嘴甜于勤快,她先幫着那個老頭洗白薯,又一句“大爺”跟着一句“大爺”地叫着。
老頭的眉頭慢慢地展開了,允許他們把行李暫時在自己的棚子下放一會兒。
下午,老頭告訴春義說,端履門有個人市,那裡經常有人招募小工。
春義扛着一條扁擔帶着兩條繩子去了。
到了人市上,看到那裡已經蹲着幾百個拿着扁擔的待雇人。
春義找了個空地蹲了下來。
就在這一刹那間,他忽然感到自己好像變成一頭牲口,被拴在等待出賣的集市上。
一直等到太陽偏西,沒有人來招募苦力。
最後來了個雇腳力挑鹽的,聲明每人挑兩袋鹽,路上隻管飯吃不給錢。
春義本來想去,可是聽人家說一來一回要五天。
他想鳳英還在賣烤白薯棚子下一個人等着,自己不能把她單獨撂在這裡,他沒有敢去。
晚上,他又回到賣烤白薯的棚下,老頭兒已經收攤子回家了。
烤白薯爐子裡還剩下了幾塊餘炭沒有燒完。
鳳英趕快把自己的鍋放在爐子上,兩個人連吹帶煽,總算熬了一頓稀飯。
晚上,他們兩個就露宿在這個賣烤白薯的棚子下面。
鳳英還埋怨着春義說:“你應該去挑鹽,好歹是個營生。
再說一回生,兩回熟,路跑熟了,門路就多
我背上有點冷,咱們靠住坐。
” 這一對年輕夫妻背靠着背,在行李上坐了下來,這是他們的“蜜月”。
這天夜裡,月色特别皎潔,月亮依然從天空灑下她的銀輝,賣弄着她的光彩。
但是難民們無心去欣賞它。
難民們的夢不是希望月亮變作小船,而是希望月亮變作燒餅。
可是月亮又變不成燒餅。
夜漸漸安靜下來。
兩個人都沒有睡,他們憑着互相靠近的一點體溫抵禦着夜風的寒冷。
他們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土地,想起了故鄉的莊稼,想起了莊稼收打後做成的各種食物。
饑腸咕咕辘辘地響起來了。
它的響聲竟是那麼大,春義以為這種響聲是來自鳳英腹内,鳳英又覺得是春義肚子裡的響聲。
其實他們倆人腹内都在咕咕地響着,互相可憐和關心的錯覺,使他們分不清是誰的辘辘的饑腸聲了。
二 天快明的時候,月亮沉沒了。
夜色忽然又變得濃起來,群衆叫做“天明黑一陣兒”。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女人的尖利聲音喊着: “狼來了,狼把孩子叼跑了!” “狼把孩子叼跑了!”難民們跟着驚呼起來。
“打狼啊!打狼啊!”人們呼喊着,卻很少有人站起來。
鳳英緊緊地抓着春義,吓得她渾身直打哆嗦。
大家喊了一陣之後,又漸漸平息下來。
隻剩下黃土崖頭下一個女人嘤嘤的哭聲。
阌帝鎮這一帶往年是很少見到狼的,也很少有狼吃人的記錄。
近來狼卻多起來。
據說是南山上的狼群下來了,由于這裡餓殍遍地,狼也在改換着它們的“食譜”。
太陽還是從東方的魚肚白色中露出來了。
春義看着地上躺着、坐着的難民群,簡直像一堆堆破布片。
天明以後,他們才知道這裡不但沒有柴燒,沒有糧食,連喝碗涼水也要掏一角錢。
鳳英急着離開這個地方,就催着春義上路。
三 從阌帝鎮到東泉店的黃土大路上,已經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
它像一條黑色的河流,緩慢地、艱難地向西流動着。
扁擔撞着扁擔,小手推車撞着小手推車。
由于好多天沒有下雨,黃土大路上的浮土,足有四五寸深,車輪子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走着,不時陷入蓋着浮土的深坑。
農民們的小車軸都是上好的棗木心做的,但是在這條路上,走不了多遠就折斷了。
有的一家人守着自己的破小車子在哭泣,有的幹脆把它破成柴,用三塊石頭支起鍋,燒一頓飯吃。
鳳英在路上走着,不敢向路兩旁看。
她沒有見過那麼多死屍,特别是走到潼關的時候,在一棵樹下放着四五個哇哇哭叫的小孩。
這些小孩的媽媽把嬰兒遺棄在這裡,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也可能她們還藏在附近什麼地方,偷看着她們的孩子,她們希望有個人把她們的孩子抱走。
但是她們又怕夜裡被狼吃掉。
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對“人”還是信任的,所以“人”是莊嚴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過多次大災難和大遷徙,而且有幾次也是走的這同一條路。
秦始皇就曾遷徙過山東大姓十萬戶來填關中。
但是哪一次也沒有這次因黃河大決口而遷徙的人口多。
哪一次也沒有一個政府對她的人民這樣不負責任。
從阌帝鎮到東泉店車站,本來隻有一天的路程,春義和鳳英卻整整走了兩天。
東泉店歸華陰縣管,已經到了陝西境地。
春義和鳳英在東泉店車站露宿了三四天,總算搭上了到西安的火車。
等到他們到西安時,已經是白露變霜、落葉紛飛的深秋季節了。
春義和鳳英走出車站,隻見北關這一帶,馬路兩旁全都擠滿了逃荒的難民。
他們有些茫然了。
這取聚集的難民足有二三十萬人,比洛陽還要多。
不要說找活幹,就是連支鍋燒頓飯的地方也難找到。
他們在街上挑着行李到處轉着,最後在一個賣烤白薯的棚子前放下了行李。
先買了幾塊白薯吃了吃,慢慢和賣烤白薯的老頭搭讪起來。
鳳英嘴甜于勤快,她先幫着那個老頭洗白薯,又一句“大爺”跟着一句“大爺”地叫着。
老頭的眉頭慢慢地展開了,允許他們把行李暫時在自己的棚子下放一會兒。
下午,老頭告訴春義說,端履門有個人市,那裡經常有人招募小工。
春義扛着一條扁擔帶着兩條繩子去了。
到了人市上,看到那裡已經蹲着幾百個拿着扁擔的待雇人。
春義找了個空地蹲了下來。
就在這一刹那間,他忽然感到自己好像變成一頭牲口,被拴在等待出賣的集市上。
一直等到太陽偏西,沒有人來招募苦力。
最後來了個雇腳力挑鹽的,聲明每人挑兩袋鹽,路上隻管飯吃不給錢。
春義本來想去,可是聽人家說一來一回要五天。
他想鳳英還在賣烤白薯棚子下一個人等着,自己不能把她單獨撂在這裡,他沒有敢去。
晚上,他又回到賣烤白薯的棚下,老頭兒已經收攤子回家了。
烤白薯爐子裡還剩下了幾塊餘炭沒有燒完。
鳳英趕快把自己的鍋放在爐子上,兩個人連吹帶煽,總算熬了一頓稀飯。
晚上,他們兩個就露宿在這個賣烤白薯的棚子下面。
鳳英還埋怨着春義說:“你應該去挑鹽,好歹是個營生。
再說一回生,兩回熟,路跑熟了,門路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