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七 章 洛陽城裡

關燈
來到,洛陽車站上隻剩下海長松和老清嬸兩家人了。

     天明以後,被火車軋掉腿的老婆,因為流血過多死了。

    楊杏去看了看,吓得她臉都發白了,回到站台上,說什麼也不扒火車了。

    她對長松說:“咱要死一家人死在一塊!”長松又聽說火車闖潼關那一段時,日本鬼子從河北岸打炮,打死了火車上好多難民,心裡就更加猶豫起來。

    老清嬸因為老清叔還沒有下落,她也不想帶着兩個閨女,遠走到陝西去。

    兩家人商量了一下,就離開車站,在城北邙山腳下一個叫作燒窯溝的地方,找了兩個破窯洞,暫時住了下來。

     三 初到洛陽,長松一家從尋母口帶來的糧食,還沒有吃完,暫時還能開鍋。

    可是一家子七口人,就是每天熬野菜糊糊,兩頓飯也得半升糧食。

    楊杏每天像數着糧食粒一樣來吃,口袋還是漸漸地空起來。

    長松想着:這樣過下去,怎麼活得了?總得找個營生。

     燒窯溝離城裡隻有二三裡地,離車站更近,他到城裡轉了幾次,因為人生地不熟,還是找不到活幹。

    後來聽說難民救濟所在車站附近辦起了幾處粥場,他就領着孩子們去吃舍飯。

    到了粥場去登記,人家說領一張飯證要挑三挑水,長松是個不怕下力的人,他把全家人領來,登了記,領了七張飯證,每天上午來粥場打二十多挑水。

     粥場裡的水桶是鐵皮做的,不算大,可是水井卻有十幾丈深。

    一個大辘轳井繩繞三圈半才能打着水,攪上來一桶水,已經是汗流浃背,一上午攪四十多桶水,累得長松頭懵跟黑。

    每次領回粥來,楊杏心疼他,總把自己那一份讓他吃,自己把剩下的粥。

     再摻些菜葉子,煮煮和孩子們一塊喝喝。

     楊杏初到洛陽,不敢單獨出門。

    一來怕失迷了路,二來怕孩子們跑丢了。

    兩個男孩卻怎麼拴也拴不到窯洞裡,小建已經十二三歲,小強也十來歲了。

    他們裝着說去菜市上拾菜葉子,天一明弟兄倆就跑出去了。

    頭些天果然拾回來一點菜葉子,有毛白菜,紅蘿蔔,有時候還有點黃豆芽和碎豆腐塊。

     楊杏揀着籃子裡的菜,問小建說:“小建,這豆腐哪裡來的?” 小建說:“這都是菜市上人家不要的!”楊杏說:“我不信,這豆腐人家能不要?”小建說:“你沒有去看,安仁裡後邊,那個菜市大着哩,幾百家菜攤子!一到晌午收攤時候,這些碎豆腐人家就不要了。

    ” 楊杏說:“隻要是人家不要,咱拾回來不犯法,可千萬不敢去偷人家,咱們家是莊稼人,人老幾輩都正正經經的人。

    餓死也不能去偷人家東西。

    ”小建說:“俺知道!” 過了些天,有一次小建對小強說:“小強,咱到東北運動場去看看吧,人家說那裡最好看了。

    有說書的,有唱戲的,還有拉洋片的。

    ”小強說:“我怕走丢了。

    ”小建說:“傻蛋!就在菜市南邊,上坡上邊就是。

    走吧,我知道路,我領你去!”說着哥兒倆朝東北運動場走去。

     這個東北運動場,坐落在洛陽城裡東北角上。

    當年,這裡本來是吳佩孚閱兵的地方,後來改作了運動場,還建了一個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檢閱台。

    抗戰爆發後,洛陽忽然繁華起來,市場、南店、娛樂場所不夠用,這個運動場就變成了個鬧市。

    因為從京、滬逃過來的人多,這裡最醒目的是舊貨攤子:一二裡長的一道舊城牆上,擺的全是舊衣服、舊皮箱、舊皮鞋,拆開的舊毛線,搭在繩子上,随風飄蕩着,厚厚的俄國毛毯擺在地上,招惹着第一戰區軍官太太們的眼睛。

     除了舊貨攤子外,這裡還有賣膏藥的,賣大力丸的,算卦的,相面的,治花柳病的,還有從北平、天津跑過來的過路藝人,在這裡搭起地攤,說起京韻大鼓和相聲來。

     小建和小強來到東北運動場,看着那些穿旗袍的和那些戴眼鏡的人,聽不清他們說的什麼話。

    他們對那些舊貨攤子不感興趣,就一頭鑽到遊藝場子裡,看一個賣大力丸的,在用拳頭砸磚頭,看了一陣砸磚頭,又跑過去看一個耍把戲的吃電燈泡。

    那個耍把戲的把一個電燈泡弄碎了咽在肚子裡,接着就大喊大叫拿着小筐子收錢。

    小建看見收錢,拉着小強從人縫中鑽出來跑了。

    後來他們去看拉洋片,人家也要錢,他們對那些能夠坐在凳子上,眼對着小窗洞往裡邊看的人十分羨慕,但是他們沒錢,隻得沒精打采地走了。

     轉了大半天,肚子有點餓了,小建就拉着小強去看那些飯攤子.這裡的飯攤子和尋母口鄉下不同,賣的花樣好多,小建和小強從來沒有見過:有灑着雞絲、紫菜的馄饨,有炸得又焦又黃的春卷,還有雪白的小包子、再放在平鍋裡煎黃的生煎饅頭。

    這些小吃也都是從平、津和上海一帶跑過來的人經營的,兩個孩子叫不出名字來,口袋裡又沒有一文錢,隻好看着别人大吃大嚼。

     來到城市以後,孩子們第一次感到錢的重要。

    他們在農村時候,隻知道割草放羊、采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