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七 章 洛陽城裡

關燈
子、摘甜瓜,從來不知道錢有多中用。

    現在來在城市,幹什麼都得要錢!有了錢什麼都能買,他們開始找尋弄錢的門路。

     小建和小強去運動場玩了幾趟,發現了一個可以掙錢的地方。

    車站通往運動場路上有一個大坡,每天大批黃包車從車站拉着人上來,要經過這個大坡。

    這個坡又陡又長,有好多拉車的拉不上去。

    再加上近年來流亡來的人多,都是随身帶着大批箱籠行李,上這個坡就更加困難。

    後來這裡就出現了一種職業叫“推坡”。

    “推坡”的多是些半大孩子,他們從坡下幫着拉車的把黃包車推到坡上,拉車的付給他們一角錢。

    有的坐車的也給他們些零錢,多少不等全靠碰運氣。

     小建和小強發現這個門路以後,頭一天他沒有敢去推。

    他們以為推車的和拉車的是一家人。

    後來發現這些孩子和拉車的并沒有關系,他們兩個就勇敢地加入了“推坡”的行列。

     這哥倆第一次把一輛黃包車推上坡後,拉車的給了他們一角錢。

    小建接住了這一角錢,小手顫抖起來了。

    他發狂似地想着,他和弟弟會賺錢了。

    媽媽有了錢也可以到面攤去秤斤綠豆面條,煮一大鍋,大家唿噜唿噜地吃着。

    …… 就在這時候,一個十五六歲的大孩子走過來。

    他歪戴着帽子,披了一件破軍襖,眼上還戴着一副眼鏡,眼鏡大約是破碎了。

     上邊粘滿了膠皮條。

     他說:“我看你這個票子是真的是假的?” 小建猶豫了一下,把鈔票從口袋裡拿了出來,那個孩子一把抓了過去說:“滾蛋!” 小建一下惱了,他說:“你為啥拿我的錢?” 那個孩子說:“你上稅了沒有?”小建說:“上什麼稅?”那個孩子冷笑着說:“看你那個土行孫樣子!告訴你,‘推坡’得上稅!” 小建說:“沒聽說!你也不是官,你還我錢!”他說着就上去拉住那個孩子的衣服。

     那個孩子說:“嗬!你是想打架啊?你想頭朝東躺,還是頭朝西躺呢?”小建紅着眼說:“你還我錢!”那個孩子說:“嘿!這小土雜種還有個勁!來,咱們摔跤。

    我們城裡人摔跤可跟你們鄉裡人不一樣。

    咱們喊一二三開始,你能把我摔倒,把頭捺得挨着地,我喊你十聲老爺,還你一毛錢,你摔不倒我,趁早滾蛋!”他又指着小強說:“兵對兵,将對将,這個小土鼈不準上仗。

    ” “摔就摔!”小建瞪着眼說着,小強在一邊吓哭了。

    他說:“二哥,咱走吧!咱回家吧!”小建嚷着他說:“你别怕!”說罷撲過去就要摔。

    那個孩子說:“你别慌!”他先把眼鏡摘下來,在小建臉前晃着說:“二十塊!弄破了你賠不起。

    ”說着,把眼鏡放在地上,又把破軍襖脫下來放在地上,然後束了束腰帶,喊着:“一、二、三!開始!”說罷猛撲過去将小建抱住。

    小建雖然不會摔跤,卻會“放跌”。

    他也不示弱地攔腰将他抱住。

    兩個人扭在一起,像拔樁似地來回拱着、捺着、頂着,用腳使着絆兒,那個孩子忽然趁勢将腿一標,将小建絆倒在地上。

    小建雖然年紀比他小,個子比他矮,可是從小在農村參加勞動,卻有一圪撻氣力。

    那個孩子隻想他倒了,就去捺他的頭,猛不防小建就地打了個滾,像小豹子一樣往他胯下一竄,扳住他的兩條腿,把他扳了個“仰擺叉”。

    他又趁勢上去騎在那個孩子的身上,使勁地捺住他的頭,在地下狠碰起來。

     那個孩子喊着:“行了!行了!一下就行了。

    ”小建說:“你還我錢!”那個孩子說:“你掏,在我口袋裡。

    ”小建往他上衣口袋去摸,那個孩子喊着:“在褲子口袋。

    ”小建找不着褲子口袋,那個孩子說:“真是鄉下佬!連褲子口袋也找不到!”他說着把小建推起來,掏出了錢給小建說:“給!拿回去買膏藥貼吧。

    ”小建也不理他,接過錢來,領着小強就走,那個孩子忽然從後邊喊着:“戴夜壺帽的,你站住!”小建站住了,那個孩子走到他跟前說:“你們不‘推坡’了?”小建低着頭沒吭聲。

     那個孩子伸出了右手,把小拇指頭鈎着伸在他的臉煎,小建懂得這是和好的意思,也把小拇指頭伸出和他的小拇指頭鈎在一起。

    那個孩子說:“我叫馬蟻頭,有事找我!”小建點了點頭。

     打了這一場架後,小建和小強就在這裡“推坡”了。

    頭兩天,賺的錢不多,他們沒有拿回家。

    小建對小強說:“小強,咱們把這錢攢住,晚兩天換成大票子,拿回家叫咱媽高興高興。

    ”小強說;“好。

    ”他們又推了幾天,已經攢了五六塊錢,那時候大鈔票興“貼水”,四塊七八角錢,就可以換成一張五元鈔票。

    兩個孩子就到錢攤上換成一張大鈔票,拿着回家了。

     這些天,楊杏看他兩個回來得很晚,飯吃得也少,心裡思忖着:“八成是在外邊要飯吃了。

    ”又想着:“這年頭,要飯也不丢人,隻要孩子們能填飽肚子,管他呢!”這些天,玉蘭和秀蘭兩個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