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真理
關燈
小
中
大
的視覺是有靈性的,你的視覺和心相關聯。
假如你聽到那音樂,你覺得這隻不過是噪音,就像那些對西方古典音樂不太喜歡的人,覺得小提琴一拉就像鋸木頭一樣,我就跟你講:“你的聽覺有問題。
”你答:“我的聽覺很好。
”是的,很輕微的聲音你也聽得出來,一點不聾。
但我說“你的聽覺有問題”,并不是在生理學意義上講的,而是在心靈的意義上講的。
我們人生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概念的境界、理論的境界,而是感性的境界。
各位不要以為心靈最高的境界是理論思維。
你學了那麼多物理學、化學、數學,你的心靈境界就提高了嗎?當然,你的思考很周密,你也許智商很高,但是心靈境界與智商是兩回事。
我們提升我們心靈的境界,這才是我們人生的必要任務,而且它本身就是幸福。
假如我們追問人生幸福的本質,我們就應該說,它是不脫離感性的。
不脫離感性,并不是說不脫離肉體。
肉體與感性是要區分的。
我們的感官一旦具有心靈的性質,就不僅僅是肉體器官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心靈之所以豐富并且具有力量,全在于我們的心靈的感性力量。
頭腦是不會有力量的。
現在許多人講“頭腦風暴”,有個電視節目專欄就叫“頭腦風暴”。
我覺得頭腦風暴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
那些成功人士在那裡說他們做成了大事業,是由于他們的頭腦中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所造成的,我不相信。
一個成功者,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出于何種力量?頭腦風暴?不!是出于他心靈的力量。
藝術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狀況之中,就其本應承當的使命而言,處于一個非常孤獨的地位。
它岌岌可危,這是黑格爾曾經預言過的藝術的衰亡,不幸而言中。
海德格爾則提出了追問,追問我們大家:藝術在今天會不會始終隻是一種文化的伴随現象,從而不能進入我們的命運之中,成為真理在其中原始發生的過程? 我們正越來越遠離藝術的真谛,遠離藝術與人生的真實關系,遠離藝術與人類命運的關系。
我們遠離這一切,我們用藝術娛樂,用藝術為資本增殖服務,我們把對藝術的商業運作看成是藝術活動本應追求的目标。
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諾,在談到藝術的當代處境時說,一種古典的藝術的真理并沒有消失,它在未來的世代是會重現的。
但是,他也為今天藝術的狀況感到悲哀。
如果我們這樣提問:“對于當代文明的病症的診治,對它的根基上的毛病的治療,應從哪裡入手?”我們可以看一看馬克思的回答:“揚棄資本,推翻資本的統治。
”這當然屬于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但這本來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不要以為無産階級革命就是指在城市的街道裡流血打仗,無産階級革命是一種感性基礎中的革命。
無産階級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們是工人而偉大,而是作為未來時代的新的社會原則的發現者而偉大。
無産階級最有可能發現未來社會的原則,因為它一無所有。
資本對它來說,隻是一種統治的力量,而不是生活的幸福的源泉。
所以,這個階級是最有希望的,馬克思寄托希望于這個階級。
新的社會原則将從哪裡被發現?将從無産階級的感性意識裡被發現,這就是無産階級的感性的“心”。
所以,未來真正的藝術,應當屬于無産階級,而不是資産階級——這就是馬克思的思想。
我們現在不談無産階級,就談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異化的不僅是無産階級,企業家們也異化,所以,企業家們是否能夠在經營資本之餘,也到藝術領域中走一遭呢?如果能走一遭,肯定對他們有好處。
對他們個人有好處,對他們将來自覺地放棄資本統治也有好處。
所以,有一種觀點就認為:藝術在今天若能重新煥發它的生命,它就具有一種世界曆史的使命。
我們還能寄希望于哲學的革命,來引導世界走出一個新的天地嗎?不得而知。
傳統的哲學正在終結,未來的哲學是怎樣的?我們不知道。
海德格爾不知道,馬克思也不知道。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思想,中國思想倒是大有希望!中國的哲學大有希望,因為中國的哲學對待世界的态度是藝術的态度,即感性的态度。
“美學”這個詞,aesthetics,本義就是“感性學”。
馬克思所期待的世界轉世,也即資本世界的徹底解體,是一場感性基礎的革命。
感性基礎的革命實際上是心靈的革命,是感性的“心”之生成,而這需要藝術來表達,需要藝術中的新的偉大作品來啟示世人。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今天在這裡就兩種真理所作的區分,以及就藝術之使命所做的讨論,其證據在哪裡?大家可能同意我,也可能要批評我,不管怎樣,我認為最後的證據是在各位自己的生活裡,在各位正在展開的人生旅途中,在我們民族的命運的展開過程中。
在這一切之中,你們将慢慢地體會到:隻有在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中,我們才能領會人生的真谛。
對人生的領會,當然離不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際,但是,我們光有現實生活的遭際,而不進入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的心靈就不會有力量。
我們對偉大的古典藝術作品的熱愛,就是對人生真谛的領會,這是同一件事情。
這種領會,不是一種理論上的理解、概念上的分析,不是用理論的語言來讨論我們的生活。
在我們對生活的最真切的領會和體驗中,就包含着真理。
比如,西方以往的那些偉大的宗教音樂,雖然是為宗教題材而創作的,但我們今天的聆聽者仍然能夠從中領會到人生的真谛。
藝術固然可以被用作許多實用的目的,或為政治所用,或為宗教所用,或為娛樂所用,但即使是在這些用途中,真正的藝術作品仍然保持着它們不可消解的價值。
例如,我們今天如何理解《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究竟是反映當時清朝政治的内幕、權力的鬥争,還是表達了另外的主題?這樣的讨論自可沒完沒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确認了《紅樓夢》是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它的價值不依賴于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本身,它超越那個時代。
所有這一切,都将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慢慢地被我們體會到。
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保持我們自己去體驗真理的力量,而我們也隻有在藝術中才能保持這樣的力量。
謝謝大家。
假如你聽到那音樂,你覺得這隻不過是噪音,就像那些對西方古典音樂不太喜歡的人,覺得小提琴一拉就像鋸木頭一樣,我就跟你講:“你的聽覺有問題。
”你答:“我的聽覺很好。
”是的,很輕微的聲音你也聽得出來,一點不聾。
但我說“你的聽覺有問題”,并不是在生理學意義上講的,而是在心靈的意義上講的。
我們人生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概念的境界、理論的境界,而是感性的境界。
各位不要以為心靈最高的境界是理論思維。
你學了那麼多物理學、化學、數學,你的心靈境界就提高了嗎?當然,你的思考很周密,你也許智商很高,但是心靈境界與智商是兩回事。
我們提升我們心靈的境界,這才是我們人生的必要任務,而且它本身就是幸福。
假如我們追問人生幸福的本質,我們就應該說,它是不脫離感性的。
不脫離感性,并不是說不脫離肉體。
肉體與感性是要區分的。
我們的感官一旦具有心靈的性質,就不僅僅是肉體器官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心靈之所以豐富并且具有力量,全在于我們的心靈的感性力量。
頭腦是不會有力量的。
現在許多人講“頭腦風暴”,有個電視節目專欄就叫“頭腦風暴”。
我覺得頭腦風暴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
那些成功人士在那裡說他們做成了大事業,是由于他們的頭腦中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所造成的,我不相信。
一個成功者,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出于何種力量?頭腦風暴?不!是出于他心靈的力量。
藝術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狀況之中,就其本應承當的使命而言,處于一個非常孤獨的地位。
它岌岌可危,這是黑格爾曾經預言過的藝術的衰亡,不幸而言中。
海德格爾則提出了追問,追問我們大家:藝術在今天會不會始終隻是一種文化的伴随現象,從而不能進入我們的命運之中,成為真理在其中原始發生的過程? 我們正越來越遠離藝術的真谛,遠離藝術與人生的真實關系,遠離藝術與人類命運的關系。
我們遠離這一切,我們用藝術娛樂,用藝術為資本增殖服務,我們把對藝術的商業運作看成是藝術活動本應追求的目标。
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諾,在談到藝術的當代處境時說,一種古典的藝術的真理并沒有消失,它在未來的世代是會重現的。
但是,他也為今天藝術的狀況感到悲哀。
如果我們這樣提問:“對于當代文明的病症的診治,對它的根基上的毛病的治療,應從哪裡入手?”我們可以看一看馬克思的回答:“揚棄資本,推翻資本的統治。
”這當然屬于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但這本來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不要以為無産階級革命就是指在城市的街道裡流血打仗,無産階級革命是一種感性基礎中的革命。
無産階級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們是工人而偉大,而是作為未來時代的新的社會原則的發現者而偉大。
無産階級最有可能發現未來社會的原則,因為它一無所有。
資本對它來說,隻是一種統治的力量,而不是生活的幸福的源泉。
所以,這個階級是最有希望的,馬克思寄托希望于這個階級。
新的社會原則将從哪裡被發現?将從無産階級的感性意識裡被發現,這就是無産階級的感性的“心”。
所以,未來真正的藝術,應當屬于無産階級,而不是資産階級——這就是馬克思的思想。
我們現在不談無産階級,就談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異化的不僅是無産階級,企業家們也異化,所以,企業家們是否能夠在經營資本之餘,也到藝術領域中走一遭呢?如果能走一遭,肯定對他們有好處。
對他們個人有好處,對他們将來自覺地放棄資本統治也有好處。
所以,有一種觀點就認為:藝術在今天若能重新煥發它的生命,它就具有一種世界曆史的使命。
我們還能寄希望于哲學的革命,來引導世界走出一個新的天地嗎?不得而知。
傳統的哲學正在終結,未來的哲學是怎樣的?我們不知道。
海德格爾不知道,馬克思也不知道。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思想,中國思想倒是大有希望!中國的哲學大有希望,因為中國的哲學對待世界的态度是藝術的态度,即感性的态度。
“美學”這個詞,aesthetics,本義就是“感性學”。
馬克思所期待的世界轉世,也即資本世界的徹底解體,是一場感性基礎的革命。
感性基礎的革命實際上是心靈的革命,是感性的“心”之生成,而這需要藝術來表達,需要藝術中的新的偉大作品來啟示世人。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今天在這裡就兩種真理所作的區分,以及就藝術之使命所做的讨論,其證據在哪裡?大家可能同意我,也可能要批評我,不管怎樣,我認為最後的證據是在各位自己的生活裡,在各位正在展開的人生旅途中,在我們民族的命運的展開過程中。
在這一切之中,你們将慢慢地體會到:隻有在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中,我們才能領會人生的真谛。
對人生的領會,當然離不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際,但是,我們光有現實生活的遭際,而不進入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的心靈就不會有力量。
我們對偉大的古典藝術作品的熱愛,就是對人生真谛的領會,這是同一件事情。
這種領會,不是一種理論上的理解、概念上的分析,不是用理論的語言來讨論我們的生活。
在我們對生活的最真切的領會和體驗中,就包含着真理。
比如,西方以往的那些偉大的宗教音樂,雖然是為宗教題材而創作的,但我們今天的聆聽者仍然能夠從中領會到人生的真谛。
藝術固然可以被用作許多實用的目的,或為政治所用,或為宗教所用,或為娛樂所用,但即使是在這些用途中,真正的藝術作品仍然保持着它們不可消解的價值。
例如,我們今天如何理解《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究竟是反映當時清朝政治的内幕、權力的鬥争,還是表達了另外的主題?這樣的讨論自可沒完沒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确認了《紅樓夢》是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它的價值不依賴于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本身,它超越那個時代。
所有這一切,都将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慢慢地被我們體會到。
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保持我們自己去體驗真理的力量,而我們也隻有在藝術中才能保持這樣的力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