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真理

關燈
所擁有的能力。

    我們長久地告别它,遠離它,我們隻是在苦惱的時候需要它,在歡樂的時候找它來陪襯一下。

    我們就是這樣漫不經心地與藝術打交道。

     如何進入體驗的真理 我接着想來談的一點是:藝術如何引導我們進入體驗的真理? 藝術是在一個感覺的世界裡的,而不是在一個抽象思維的世界裡面。

    我寫的一篇論文,肯定不是詩歌。

    詩歌雖然也訴諸對語詞的理解,但是通過對語詞這些觀念符号的理解,我們仍然被引回到了感性世界裡,這就叫文學。

    動物不是也在感性的世界裡嗎?為什麼動物沒有藝術呢?因為動物沒有心。

    當然,高級動物都有心髒,但是心髒不等于心。

    我們的“心”既很真實,又虛無缥缈,因為在解剖學上找不到。

    哲學上就要讨論這樣的“心”,其困難程度可以想見,從古代讨論到今天,還說不太清楚。

    西方人也說了,蘇格拉底也說了這個“心”,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理性。

    他說,沒有人有意為惡、無意為善,因為人有心。

    善是什麼?善是理性的知識。

    因此,蘇格拉底把人心理解為理性的能力。

    這樣的心當然沒有解剖學上的證據,它超生物,但它真實,誰都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于是,有一種學問要來研究真實的“心”,那叫哲學。

    中國的哲學也研究“心”。

    從孟子開始就講“心”,一直講到宋明儒學的時候,就有了“陸王心學”。

    心學肯定不是生物學,也不是心理學。

     好,我們就來看“心”是如何形成的。

    你不能說心和我們的肉體毫無關聯,雖然在解剖學上找不到這個“心”,但是它和我們的肉體是有關聯的。

    如果你否認這個關聯,那個理性的“心”就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

    當然,猶太教給它一個解釋:人類犯了原罪,偷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分享了理性。

    理性本來是上帝的品格,那叫神性。

    因為我們恰好偷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我們就有了理性的心,猶太教認為這是罪惡——原罪。

    古希臘哲學則認為這是人的光榮。

    兩種思想不一樣。

    對此,我不在這裡讨論。

     我們就來看這個“心”是如何可能的。

    如果你說它脫離肉體,你會走到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從柏拉圖主義一直到黑格爾主義。

    現在,我們的哲學如果有一點兒進步的話,那麼,它是由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名字所标志的,因為他們都把這個“心”歸根到底理解為感性的。

     感性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就是藝術的心。

    你是一個藝術家,是不是?你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你是不是光開動你的理性的頭腦?假如真這樣,你就不行了。

    我為什麼寫不出詩來?因為一想到要表達情感,就開動了理性的頭腦,因為哲學這個專業讓我形成了如此的習慣,所以我感到遺憾,我寫不出詩了。

    詩人能開動理性的頭腦嗎?千萬别動,一動,寫出來的就全是概念。

     感性的“心”如何可能?哲學的進步在這一點上是真實的。

    讓我們來看人的感覺。

    我們的感覺和動物的感覺有區别嗎?當然,人和動物的感覺都有感覺器官做生理基礎。

    我有兩個耳朵,黑猩猩也有兩個耳朵,我能聽到聲音,它也聽到了。

    一聲炸雷,我一慌,它也一慌。

    但是炸雷過後,它照樣去覓食了,然而我卻感慨起來了:于無聲處聽驚雷。

    我居然感慨了,還寫了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我和動物一樣地聽,但我的“聽”終究還是和它的“聽”不一樣?這裡有一個很基本的解釋,那就是我們人類對聽還有一份“聽”,那叫“聽聽”,即對聽的聽。

    對聽的聽,是什麼呢?我們不僅聽到了實際的聲響,而且對自己的這份聽還有聽,但并未經過我們的理性的頭腦,不要以為是我們的理性在聽,理性不可能聽,理性可以對聲音進行聲學研究。

    但是聲學家從來不聽,因為他把聲波加以描述,放到一個數學公式裡,他哪裡需要聽?聲學家隻是在聲學研究之外才聽,才能對自己的“聽”有另一個“聽”。

    隻是在這種對“聽”的“聽”當中,他才能真正發現音色、韻律、節奏、旋律、音程的張力。

    這絕不是理性的頭腦的思考之所得,而是我們的感官之所得。

     我們的感官是神奇的,那叫“人類的感覺”,因為它對感覺還有感覺,對“聽”有“聽”,對“看”有“看”。

    因為我們對“看”有“看”,我們才區分了色調,我們還在各種顔色中區分出了暖色調和冷色調;我們還看到了形體,它的變化的韻律、節奏,于是我們能夠繪畫。

    我們獲得了一般的“紅”,這個一般的“紅”并不是概念,還是感覺,因為有這種感覺,我們才能區分這是深紅,那是淺紅,還有那一個是桃紅。

    這種區分是不是經過概念的?沒有。

    我們在一眼之中就看到了。

    我們的聽覺也是神奇的,我們對“聽”有“聽”,于是,我們有音色的感受、節奏的感覺等等。

    我們把這一切通通組合起來,拿來派用處,即做音樂。

    為什麼音樂對狗來說是不存在的?音樂對狗來說仍然是一個物理世界、聲學世界,刺激了它的耳朵的鼓膜而已。

    但是對于我們而言,它變成了音樂,而且是那麼地優美動聽,因為我們是在聽音色、節奏、旋律、音程張力。

    因此,我們的感官是神奇的,它神奇在哪裡?在感官中有心。

    我們的感官是心靈的感官,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感性的心。

     藝術未來之使命 我今天來到這裡,幾乎一直在講本體論——哲學中最難懂的部分。

    是的,對于藝術的本質的讨論,一開始就要進入本體論才行。

    本體論的研究不是出于哲學家們的學究氣的癖好,它實在是對我們生活的根基的研究。

    在這種研究當中,我們能夠領會到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所以,我們現在馬上要追問我們自己了,在座的每一個人包括我自身在内,都要追問自己:我們的感官有多少心靈的成分? 倘若我們的感官、我們的聽覺、我們的視覺缺乏心靈的成分,那我們趕快來彌補這種缺陷。

    你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全是概念的東西。

    你看到了一棵樹,你知道:哦,這是一個東西,叫“樹”。

    這是樹,是植物,是城市的“肺”,等等。

    你如果永遠隻看到樹的概念,你的視覺就缺乏心靈的要素。

    假如你在一眼之中看到了那棵樹的美,并且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它畫下來,那就說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