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真理

關燈
假如我不是學畫的,我不是在美術學院而是在音樂學院受過訓練,學過鋼琴演奏,而我一直不知道彈奏鋼琴究竟意味着什麼。

    然而,就在我對老祖母的深深的思念中,以及想要把她表現出來的強烈的願望中,我第一次這樣地坐在了我的鋼琴面前,我彈了一首曲子——一首奏鳴曲。

    我在這支奏鳴曲的彈奏之中記下了樂譜,我第一次從事音樂創作了。

    我創作了一個并不很長的鋼琴奏鳴曲,也就三段: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這個格式我倒是一直很懂的,現在我就用這個格式寫了一首曲子,然後演奏給我的朋友聽,我的目的是讓他聽到我的老祖母。

    這可能嗎?我們切莫以為我們隻在一幅肖像畫裡才看得到老祖母。

    不,我們在一首音樂作品裡也能聽到她!這不僅是因為我給它加了一個标題:《我的老祖母》。

    這叫标題音樂。

    假如我沒有加這樣的标題呢?假如我創作了一首無标題音樂,我的朋友也能從中聽到我想要他聽到的東西。

    如果我問他:“你聽到了什麼?”他也許回答說:“我聽到了一首《祖國頌》。

    ”這就對了!我的老祖母就是我的祖國!一種充滿溫暖和博大的慈愛的人性世界,在我的作品中呈現出來了。

    作為音樂家的我來說,為了表現我的老祖母,我沒有任何别的手段,我隻有這種方法,即作曲。

     我們在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中說出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事關藝術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需要藝術?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現在,讓我們繼續讨論别的事情,一種更基礎的事情,那就是,音樂是如何可能的?音樂如何可能把我的老祖母呈現給你們?或者,一幅肖像畫如何可能把我的老祖母呈現給你們?這裡講的“呈現”,絕不是指畫得很像現實中的原型。

    我的目的并不是畫一個年歲比較高的老太太,我要畫的是一個老祖母。

    老祖母在這裡具有精神的意味,但她同時仍是感性的。

    因此要問:“這樣的繪畫是如何可能的?”我們不問攝影如何可能。

    攝影是技術。

    人類通過模仿人的眼睛而設計了照相機,裡面的底片相當于視網膜,通過光學和化學的原理的結合,我們把外部形象保存在紙上。

    我們現在不是談論攝影,我們談論繪畫。

     在談論繪畫的時候,我們就是在談論一種世界如何可能在感性的形象中被打開。

    而且,當我們進入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是無窮無盡的,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确定的”,是說某種确定的形象,比如我畫一個老祖母,就肯定不是畫了一個部長、工程師或者其他什麼人物,這是确定的。

    但它又是如此地不确定,以至于可以讓觀者無限地追問和感受。

     我們看過列賓的畫作嗎?列賓為托爾斯泰畫過一個肖像畫,假如今天我們有幸能夠把原作拿來,放在這裡的話,我們可以觀看很久。

    在列賓的筆下,托爾斯泰坐在一把圍手椅上,略有點偏斜地朝向我們,他的左手擱在一本書上。

    畫中的托爾斯泰的眼神,我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窮盡。

    在第一眼之下,你覺得這是一個基督教的聖徒,但是你再一看,又不是聖徒了,而是一個充滿憂慮的人,再一看,仿佛他又充滿着悲哀,有一種悲天憫人的目光,你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去體會,你永遠說不完他的所有那些猶豫、矛盾和痛苦以及他的聖潔,這一切都在列賓的筆下呈現了。

    你如果請托爾斯泰真人坐在你面前,你給他拍照,即使拍一百張,都拍不出這樣的效果。

    隻是在列賓的畫作中,托爾斯泰之所以是托爾斯泰才呈現給我們了。

    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或者說,俄羅斯近代文學世界的一個方面,都凝結在列賓的這幅肖像畫裡了。

     我想,我們就是這樣跟藝術打交道的,我們就是這樣進入了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

    我們從中獲得了什麼呢?獲得了我們自己對生活的再感受。

     我們并不是帶着一種純粹客觀的興趣,去觀賞列賓的托爾斯泰肖像畫的。

    我們也不是帶着一種純粹客觀的興趣,去聆聽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的。

    我們進入這些作品,是為了看到自己和聽到自己。

    但是,你聽得到你自己嗎?假如你的心靈是不夠豐富的,假如你對人生的體驗是膚淺的,你隻能聽到一點點。

    聽到一點點也有好處,它會引導你。

    藝術作品的偉大性,以及它們之于我們永遠是人生的導師,就在于這一點。

    比如說,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是我們一輩子聽不完的,因為寫下這個交響曲的布魯克納的心靈遠比我們更豐富、更深廣。

    我們時常地需要布魯克納的作品來引領我們。

     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例子。

    可以說明藝術究竟意味着什麼。

    藝術為什麼是我們人類生活中的一個不可取代的領域?假如這個領域消失了,後果将是怎樣的?後果就是人類文明的停滞、曆史的終結、人的物化。

    雖然今天到處都是科學、邏輯,而且還數字化生存,不過,我們還是有最後一點希望來抵禦這個時代的病症。

     這個時代并不是一無是處,但它在根基上有毛病。

    我們抵禦其病症的希望就在藝術中。

    藝術是那樣的重要,我把它擡得很高了。

    其實,并不是我把它擡得很高,而是我們向來受惠于它。

    倘若我們從來沒有受惠于藝術,這是莫大的遺憾,我們的人生就會是單一的。

    若我們也在藝術中生活,那就是過了雙倍的人生。

    你也許活到八十歲,你若也在藝術中生活過的話,你就活了一百六十歲。

    當然,這個比喻太機械。

    我的意思隻是說,倘若你從來沒有在藝術中生活過,你的損失會有多麼地慘重。

     我們都追求幸福,weliveforjoy(我們為歡樂而生活),但是歡樂的實質是什麼?我們作為人的歡樂,它完全在我們的心靈裡。

    這個心靈應當被開啟,由藝術的力量來開啟。

    心靈的本真活動就是藝術。

    我們從小時候起就這樣做了。

    我們在上學讀書之前,已經唱過兒歌了,聽過童話了,也曾經拿過一支畫筆在牆上或在紙上塗鴉。

    我們從事過藝術創作,盡管它們是如此地幼稚和簡單,但我們已經開啟過自己的心靈。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讓這種活動早早地結束了。

    我們把藝術的創作交給了專家,那些專家把它作為一種職業,其職業的活動則作為一種産業,通過這産業再把藝術還給我們,供我們消費。

    這就是藝術在今天的處境。

     我們向來錯過了我們本來所擁有的财富,以及我們的心靈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