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狀況與中華文化之生命
關燈
小
中
大
心靈的力量面臨着最大的考驗。
養心靠什麼?靠我們所屬民族的文化精神。
如果一個民族足夠偉大,有悠久的文明、偉大的人文典籍,這個民族的成員就是有福的。
中國人民是有福的。
如果我們對這個“福”視而不見,而以世界公民自居,豈不可悲? 我今天所講的,是關于中華文化之生命的讨論。
我們不談中國文化的各種風俗習慣,我們究竟是穿旗袍還是穿别的什麼,我們不談這種意義上的中華文化。
至于中華文化思想被引為政治制度安排之根據,這種曆史上的情況也已經消失了。
但是中華文化的生命沒有消失,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 它是一種能為我們的心靈建構精神家園的文化。
我們今天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在其外觀上已成為一個技術的世界。
這個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絕大多數的感性形式是技術,锃光發亮的金屬、機械的構造等等。
于是,現在的藝術家們就用技術的感性形式來抒情,我想這就是後現代藝術風格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們承認“我們在技術的世界裡”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在這樣的世界裡還努力地要成為精神存在!如果技術是統治我們的,那麼就讓技術來抒發我們的情感吧,假如我們多少還有一點生存情感的話。
所以,倘若你在街頭突然看到這樣的雕塑——它絕不是人物形象,而是一個莫名其妙的金屬的東西,以如此這般的曲線彎了一下,就放在那裡——不必奇怪。
盡管你永遠不知道它在說明什麼,但你至少知道它在抒情。
還有一部作品是這樣的:有許多個齒輪,用鍊條連起來,盤旋環繞,由下到上,赫然聳立。
它象征了我們所處的周遭世界。
如今,後現代的藝術風格已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專利了,它正逐漸進入大衆的審美意識,這表明我們都已徹底承認了這是一個技術的世界。
我們需要在這樣一個物質的技術世界裡建立起家園的感覺,這便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目标。
正在後現代主義藝術大行其道之時,中國古代的藝術也突然再度顯示其魅力。
西方人一旦打破古典主義的藝術觀,他們就能發現中國藝術所展現的另一種世界、另一種心靈。
比如中國古典的繪畫,特别是其中的寫意畫,空靈灑脫,而又意蘊深遠,這給他們很大的啟發。
當然,他們想把這種寫意風格引到後現代主義的方向上去,不過他們确實在其中吸取養料。
就在他們吸取中華民族的藝術養料的同時,他們也就同時在領會着我們這個民族的“性靈”。
“性靈”這個概念,究竟何義?若用現代漢語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現代漢語的背後有西方概念。
若我們勉強釋之,它指的是“在感性中超越有限性”,這是拿西方的概念說話。
所以,當代西方哲學之困境,也是我們的困境。
“性靈”之觀念,在中國思想中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去好好地研究一番,但研究之時絕不可照搬西方的概念體系。
所謂“在感性中”,就是說它雖然超越,但還是和物在一起。
但它又不是停留在物本身裡面,它與物既相接又超越。
性靈的充分的表現是在藝術中,藝術就是在感性中通達無限的,沒有性靈的力量,哪有藝術作品?說它是感性的,即說它雖然超越但與大地關聯。
與大地關聯,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理性主義把我們的心高擡得脫離大地。
資本主義的生産就是把自然界當成是有待于技術理性去處理的一大堆質料。
所以,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面提出了警告:要保持對大地的真誠。
對于作為“性靈”的心,西方人也并非完全沒有認識到,隻是這從來不是他們的思想的主流。
馬克思就已領會到:在整個曆史的基礎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感性意識”,而不是理性,也不是經驗主義意義上的“感性認識”。
他所說的感性意識,略相當于我們在這裡說的性靈。
至于海德格爾,他直截了當地稱我們講的性靈為“思”。
這個“思”和那個poem(詩)統一,“思”與“詩”統一,poem是感性的。
所以他主張我們應回到思想本身,不要在概念之思中遮蔽了“思”。
思想作為思想,乃是對存在的感激和銘記。
他的這個思想,使西方哲學終于走了一條可以與中國思想會通的路,我們依稀可見的希望仿佛出現了。
但是,海德格爾晚年還是很悲觀,他問自己:“是否中國的某種思想的複興,或俄國某種思想的複興,可以幫助我們當代人對這個世界赢得一種自由的關系?” 誰知道呢,我們知道嗎?但不管怎樣,我們中國人應當把這個使命承當起來。
這也是我們民族的當代命運所要求的一種承當。
歐洲文化的自我拯救,與我們中國人對命運的承當是同等重要的。
海德格爾認為,歐洲人的自救更為重要,因為當代世界的異化是從歐洲起源的,一種東西從哪裡産生,就應該從哪裡找到它的自我揚棄的根據。
這是海德格爾的想法,這個想法固然很對,但是,整個人類思想史告訴我們,歐洲文化的自我拯救,仍然需要别的民族的智慧來啟發。
中華文化之生命的自我拯救,有兩個任務。
第一步的任務,是要完成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啟蒙,即在中國大地上形成普遍的獨立人格。
第二步,是要以中國文化精神去克服現代性的病症,揚棄資本對人的感性生命的異化。
這兩步任務的實行,都要求返回中國思想本身,在中西文化精神的根基處展開對話和會通。
以上這些就是我要講的基本内容,供大家參考、讨論乃至批評。
養心靠什麼?靠我們所屬民族的文化精神。
如果一個民族足夠偉大,有悠久的文明、偉大的人文典籍,這個民族的成員就是有福的。
中國人民是有福的。
如果我們對這個“福”視而不見,而以世界公民自居,豈不可悲? 我今天所講的,是關于中華文化之生命的讨論。
我們不談中國文化的各種風俗習慣,我們究竟是穿旗袍還是穿别的什麼,我們不談這種意義上的中華文化。
至于中華文化思想被引為政治制度安排之根據,這種曆史上的情況也已經消失了。
但是中華文化的生命沒有消失,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 它是一種能為我們的心靈建構精神家園的文化。
我們今天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在其外觀上已成為一個技術的世界。
這個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絕大多數的感性形式是技術,锃光發亮的金屬、機械的構造等等。
于是,現在的藝術家們就用技術的感性形式來抒情,我想這就是後現代藝術風格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們承認“我們在技術的世界裡”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在這樣的世界裡還努力地要成為精神存在!如果技術是統治我們的,那麼就讓技術來抒發我們的情感吧,假如我們多少還有一點生存情感的話。
所以,倘若你在街頭突然看到這樣的雕塑——它絕不是人物形象,而是一個莫名其妙的金屬的東西,以如此這般的曲線彎了一下,就放在那裡——不必奇怪。
盡管你永遠不知道它在說明什麼,但你至少知道它在抒情。
還有一部作品是這樣的:有許多個齒輪,用鍊條連起來,盤旋環繞,由下到上,赫然聳立。
它象征了我們所處的周遭世界。
如今,後現代的藝術風格已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專利了,它正逐漸進入大衆的審美意識,這表明我們都已徹底承認了這是一個技術的世界。
我們需要在這樣一個物質的技術世界裡建立起家園的感覺,這便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目标。
正在後現代主義藝術大行其道之時,中國古代的藝術也突然再度顯示其魅力。
西方人一旦打破古典主義的藝術觀,他們就能發現中國藝術所展現的另一種世界、另一種心靈。
比如中國古典的繪畫,特别是其中的寫意畫,空靈灑脫,而又意蘊深遠,這給他們很大的啟發。
當然,他們想把這種寫意風格引到後現代主義的方向上去,不過他們确實在其中吸取養料。
就在他們吸取中華民族的藝術養料的同時,他們也就同時在領會着我們這個民族的“性靈”。
“性靈”這個概念,究竟何義?若用現代漢語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現代漢語的背後有西方概念。
若我們勉強釋之,它指的是“在感性中超越有限性”,這是拿西方的概念說話。
所以,當代西方哲學之困境,也是我們的困境。
“性靈”之觀念,在中國思想中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去好好地研究一番,但研究之時絕不可照搬西方的概念體系。
所謂“在感性中”,就是說它雖然超越,但還是和物在一起。
但它又不是停留在物本身裡面,它與物既相接又超越。
性靈的充分的表現是在藝術中,藝術就是在感性中通達無限的,沒有性靈的力量,哪有藝術作品?說它是感性的,即說它雖然超越但與大地關聯。
與大地關聯,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理性主義把我們的心高擡得脫離大地。
資本主義的生産就是把自然界當成是有待于技術理性去處理的一大堆質料。
所以,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面提出了警告:要保持對大地的真誠。
對于作為“性靈”的心,西方人也并非完全沒有認識到,隻是這從來不是他們的思想的主流。
馬克思就已領會到:在整個曆史的基礎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感性意識”,而不是理性,也不是經驗主義意義上的“感性認識”。
他所說的感性意識,略相當于我們在這裡說的性靈。
至于海德格爾,他直截了當地稱我們講的性靈為“思”。
這個“思”和那個poem(詩)統一,“思”與“詩”統一,poem是感性的。
所以他主張我們應回到思想本身,不要在概念之思中遮蔽了“思”。
思想作為思想,乃是對存在的感激和銘記。
他的這個思想,使西方哲學終于走了一條可以與中國思想會通的路,我們依稀可見的希望仿佛出現了。
但是,海德格爾晚年還是很悲觀,他問自己:“是否中國的某種思想的複興,或俄國某種思想的複興,可以幫助我們當代人對這個世界赢得一種自由的關系?” 誰知道呢,我們知道嗎?但不管怎樣,我們中國人應當把這個使命承當起來。
這也是我們民族的當代命運所要求的一種承當。
歐洲文化的自我拯救,與我們中國人對命運的承當是同等重要的。
海德格爾認為,歐洲人的自救更為重要,因為當代世界的異化是從歐洲起源的,一種東西從哪裡産生,就應該從哪裡找到它的自我揚棄的根據。
這是海德格爾的想法,這個想法固然很對,但是,整個人類思想史告訴我們,歐洲文化的自我拯救,仍然需要别的民族的智慧來啟發。
中華文化之生命的自我拯救,有兩個任務。
第一步的任務,是要完成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啟蒙,即在中國大地上形成普遍的獨立人格。
第二步,是要以中國文化精神去克服現代性的病症,揚棄資本對人的感性生命的異化。
這兩步任務的實行,都要求返回中國思想本身,在中西文化精神的根基處展開對話和會通。
以上這些就是我要講的基本内容,供大家參考、讨論乃至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