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狀況與中華文化之生命
關燈
小
中
大
。
你可以把失戀看成是一個經驗事實,因為,的确是具體的張三與李四的戀愛中斷了,但這個“中斷”給失戀者的痛苦是什麼?失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具體的某人的離去,而是愛情的離去,後者才是痛苦的真正根源。
愛是一種超越性存在。
失戀給予我們的痛苦,緣于我們與超越性存在的脫離。
因為隻有在超越性存在中,人心才突破有限而通達無限,在個别的經驗中通達其超越的意義。
正是這些超越的意義,才構成了人生的價值。
我們在愛情中可以安頓我們心靈的依屬感。
倘若我們憑借“理性”就足夠強大、并且進入了無限的話,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
當愛真實地發生時,就是一對戀人的彼此相屬,在相屬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生命幸福感,獲得了人生本真意義的呈現。
因此,失戀絕不僅僅是一個可以用理性去描述的經驗事實。
一個從未戀愛過的人,就是一個從未感受過孤獨的人。
當然,他或她,曾經感受過孤單、寂寞,然而這與孤獨不是一回事。
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雖然身邊有很多仆人、丫鬟,但她感受到孤獨。
賈寶玉也是,上有老太太、太太的關懷,身邊有一群姐妹和丫鬟,成天在一起,很是熱鬧,但是他自從與林黛玉相愛之後就孤獨了。
按科學理性看人的戀愛,就看到了一種病症:愛情是病,也可稱為“魔障”。
但這魔障是無法用理性來驅散的,正如你找不到一本《科學指南》可以幫助你排解失戀的痛苦一樣。
中國哲學思想的主題,是從人類最真切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感中,闡發出普遍的真理。
因此,讀中國哲學典籍的感受,就與讀西方哲學著作大不相同。
西方哲學訴諸的是人的頭腦,教你跟着柏拉圖或黑格爾去思辨,由一個範疇推向另一個範疇,一步步推下去,逐漸形成一個範疇的體系,直到體系最後完備。
這是對頭腦的高級訓練,但仍然與心無關。
對于中國哲學典籍,有兩種研究方法。
其一,是把它們作為哲學思辨的學說來研究。
根據範疇來理解孔子、莊子。
我們現在有些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就有這樣的特征,這是在西方哲學的框架中解釋中國哲學典籍。
這種解釋的損失是很大的,因為這是使中國哲學從屬于西方哲學的範式。
其弊處有:一、遮蔽了中國哲學的真實境界;二、丢失了中國典籍中對“心”的讨論、對生命情感的普遍真理的展現。
從生命情感出發闡發普遍真理,是中國哲學一開始就走的道路。
例如孔子的“仁”,萬不可把它當作概念來看,它并不是一個可以對之下定義的概念。
《論語》對“仁是什麼”有種種的說法,但說的都是我們生命情感中的普遍真理。
凡是孔子在《論語》中講的道理,無一不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出發的,而不是從理性的邏輯中推論出來的。
如果以這樣的一個基本理解來看中國先秦時候的哲學著作,你就能進入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
莊子的著作也不是概念、判斷、推理,你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優美的文學作品。
莊子講普遍真理,也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來講,但他的重點不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上,不是教我們有“德性”,而是教我們得人生的“自在”。
他也不是空講道理,也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出發的。
倘若你能這樣去讀莊子的著作,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大。
孔子也罷,孟子也罷,莊子也罷,老子也罷,他們留給我們的哲學典籍,都是闡發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情感的真理,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
在讀這些典籍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邏輯上的推理和思辨。
感悟的基礎是我們自己本有許多生命感受,因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有性靈。
所以,我們在感悟中國古代賢哲所講的道理時,就是在感悟我們自己的生命。
這是同一件事情。
不要把閱讀人文經典看成是同現實脫離的事情。
我們讀人文典籍時,就在讀我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人文典籍的幫助,你也在讀生活,但是境界比較狹隘,常常流于就事論事。
我們确實要讀人生這本大書,但别忘了這樣一點:我們在今天已經成不了像古代賢哲們那樣偉大的思想家了。
經過漫長的曆史過程,我們今天的文明已經非常精緻化,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聰明技巧。
文明越是精緻化,越會遮蔽智慧的境界,在當代文化狀況中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應當萬分珍惜古代的人文典籍。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講“心”。
在訓練頭腦和滋養心靈這二者之間,今天的時代多注重前者,忽略後者。
我曾與某雜志的編輯有過一番讨論。
他說,他們的雜志要開辟一個新的專欄,針對現在的職業經理人,為他們開設心理咨詢欄目。
據他說,這些職業經理人雖然都是成功人士,職位晉升,薪水增加,但是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以至于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存在心理障礙。
我跟他說,這樣的專欄沒什麼用,實際上他們并沒有精神疾病,他們的問題是“心”的問題。
心的問題不可能依靠心理學來解決,因為心理學是關于心智現象的科學。
試想,如果你失戀了,一部《愛情心理學》能幫助你嗎?當代人總想用一種聰明和技巧,或者一系列科學的知識與方法,把自己武裝起來,以對付各種煩惱,包括對付我們的心的生命感受。
這種願望從一開始就極為荒謬,是現代性病症的表現。
根本重要的事情,在于滋養心靈。
養心是難的。
在現實生活中地順利度過一生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總會有坎坷,當命運中的坎坷到來時,我們
你可以把失戀看成是一個經驗事實,因為,的确是具體的張三與李四的戀愛中斷了,但這個“中斷”給失戀者的痛苦是什麼?失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具體的某人的離去,而是愛情的離去,後者才是痛苦的真正根源。
愛是一種超越性存在。
失戀給予我們的痛苦,緣于我們與超越性存在的脫離。
因為隻有在超越性存在中,人心才突破有限而通達無限,在個别的經驗中通達其超越的意義。
正是這些超越的意義,才構成了人生的價值。
我們在愛情中可以安頓我們心靈的依屬感。
倘若我們憑借“理性”就足夠強大、并且進入了無限的話,我們就不需要愛情了。
當愛真實地發生時,就是一對戀人的彼此相屬,在相屬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生命幸福感,獲得了人生本真意義的呈現。
因此,失戀絕不僅僅是一個可以用理性去描述的經驗事實。
一個從未戀愛過的人,就是一個從未感受過孤獨的人。
當然,他或她,曾經感受過孤單、寂寞,然而這與孤獨不是一回事。
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雖然身邊有很多仆人、丫鬟,但她感受到孤獨。
賈寶玉也是,上有老太太、太太的關懷,身邊有一群姐妹和丫鬟,成天在一起,很是熱鬧,但是他自從與林黛玉相愛之後就孤獨了。
按科學理性看人的戀愛,就看到了一種病症:愛情是病,也可稱為“魔障”。
但這魔障是無法用理性來驅散的,正如你找不到一本《科學指南》可以幫助你排解失戀的痛苦一樣。
中國哲學思想的主題,是從人類最真切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感中,闡發出普遍的真理。
因此,讀中國哲學典籍的感受,就與讀西方哲學著作大不相同。
西方哲學訴諸的是人的頭腦,教你跟着柏拉圖或黑格爾去思辨,由一個範疇推向另一個範疇,一步步推下去,逐漸形成一個範疇的體系,直到體系最後完備。
這是對頭腦的高級訓練,但仍然與心無關。
對于中國哲學典籍,有兩種研究方法。
其一,是把它們作為哲學思辨的學說來研究。
根據範疇來理解孔子、莊子。
我們現在有些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就有這樣的特征,這是在西方哲學的框架中解釋中國哲學典籍。
這種解釋的損失是很大的,因為這是使中國哲學從屬于西方哲學的範式。
其弊處有:一、遮蔽了中國哲學的真實境界;二、丢失了中國典籍中對“心”的讨論、對生命情感的普遍真理的展現。
從生命情感出發闡發普遍真理,是中國哲學一開始就走的道路。
例如孔子的“仁”,萬不可把它當作概念來看,它并不是一個可以對之下定義的概念。
《論語》對“仁是什麼”有種種的說法,但說的都是我們生命情感中的普遍真理。
凡是孔子在《論語》中講的道理,無一不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出發的,而不是從理性的邏輯中推論出來的。
如果以這樣的一個基本理解來看中國先秦時候的哲學著作,你就能進入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
莊子的著作也不是概念、判斷、推理,你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優美的文學作品。
莊子講普遍真理,也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來講,但他的重點不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上,不是教我們有“德性”,而是教我們得人生的“自在”。
他也不是空講道理,也是從我們的生命感受出發的。
倘若你能這樣去讀莊子的著作,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大。
孔子也罷,孟子也罷,莊子也罷,老子也罷,他們留給我們的哲學典籍,都是闡發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情感的真理,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
在讀這些典籍時,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邏輯上的推理和思辨。
感悟的基礎是我們自己本有許多生命感受,因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有性靈。
所以,我們在感悟中國古代賢哲所講的道理時,就是在感悟我們自己的生命。
這是同一件事情。
不要把閱讀人文經典看成是同現實脫離的事情。
我們讀人文典籍時,就在讀我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人文典籍的幫助,你也在讀生活,但是境界比較狹隘,常常流于就事論事。
我們确實要讀人生這本大書,但别忘了這樣一點:我們在今天已經成不了像古代賢哲們那樣偉大的思想家了。
經過漫長的曆史過程,我們今天的文明已經非常精緻化,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聰明技巧。
文明越是精緻化,越會遮蔽智慧的境界,在當代文化狀況中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應當萬分珍惜古代的人文典籍。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講“心”。
在訓練頭腦和滋養心靈這二者之間,今天的時代多注重前者,忽略後者。
我曾與某雜志的編輯有過一番讨論。
他說,他們的雜志要開辟一個新的專欄,針對現在的職業經理人,為他們開設心理咨詢欄目。
據他說,這些職業經理人雖然都是成功人士,職位晉升,薪水增加,但是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以至于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存在心理障礙。
我跟他說,這樣的專欄沒什麼用,實際上他們并沒有精神疾病,他們的問題是“心”的問題。
心的問題不可能依靠心理學來解決,因為心理學是關于心智現象的科學。
試想,如果你失戀了,一部《愛情心理學》能幫助你嗎?當代人總想用一種聰明和技巧,或者一系列科學的知識與方法,把自己武裝起來,以對付各種煩惱,包括對付我們的心的生命感受。
這種願望從一開始就極為荒謬,是現代性病症的表現。
根本重要的事情,在于滋養心靈。
養心是難的。
在現實生活中地順利度過一生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總會有坎坷,當命運中的坎坷到來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