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狀況與中華文化之生命

關燈
時髦的文化産品供我們消費,我們觀看F1,進入“嘉年華”,等等。

    籃球或足球的比賽也成了一種文化消費的樣式。

    凡此種種,填滿了我們的閑暇時間。

    在文化産業對當代閑暇時間實行全面侵吞的過程中,人類生命感受的非精神化進一步加劇,我們的心靈正經曆着一個沙漠化的過程。

     為什麼說這是心靈的沙漠化?是否有點危言聳聽了?用現代科學理性武裝起來的當代人,不是都很聰明的、很有技巧、很能處理各種麻煩嗎?的确如此。

    不過,這隻是頭腦功能的發達,而不是心靈的豐富和具有力量。

    頭腦能處理的是煩惱,而非痛苦。

    痛苦在心裡,而不是在頭腦裡。

    我們要區分煩惱與痛苦,區分頭腦與心靈。

    凡痛苦,都涉及命運。

     例如失戀就是一種痛苦,而不是一般的煩惱。

    某人若失戀了,卻并不痛苦,這其實就根本不能說是失戀,因為他原就未曾真正進入愛情。

    倘若我們走路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了一下,跌倒後爬起來繼續走,這就不叫“痛苦”,隻能叫“煩惱”。

    失戀可不是這種情況。

    在失戀中你感到心裡很痛,想找人說話,找一個知心朋友傾訴一番。

    朋友會設法勸慰你,讓你把這事放下。

    他怎麼勸呢?其實很難,不知如何說好。

    終于,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

    聽了這話之後,你的頭腦認為這完全正确,因為符合邏輯。

    他這句話訴諸你的理性,理性完全能夠證明這句話是正确的。

    所以,你就決定把這事放下。

    但這個決定卻是你的頭腦做出來的,你剛做好這個決定,一陣難受又湧上心頭,恰如李清照所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所以,那個朋友的忠告對你其實毫無用處。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科學隻是訴諸我們的頭腦,但它從來不可能照料我們的心。

     科學訓練我們的頭腦,卻把我們的心扔在一邊。

    但是,心是扔不掉的,當我們遭逢與命運有關的事情,它就真實地在場了。

    心靈的難題無法用數學公式來解決。

    個人是如此,一個民族也是如此,這樣也就必然地将我們引向對民族文化生命的讨論之中。

    對民族文化生命的讨論,就是探讨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探讨這個民族安心立命的根本。

     中華文化精神的位置 頭腦與心靈的區分,其實就是理性與生命情感的區分,是理性與生命體驗、生命感受的區别。

    今天我們在用“經驗”這個詞時,心中之所想受了西方思想很大的影響:經驗就是有待于上升為理論的“感性認識”。

    但是,這隻是在認識論的範疇内談論經驗。

    人類本有一種更為重要的經驗,你也可以把它稱為“體驗”,它無法納入數學公式進行讨論。

    “體驗”是心的生命感受。

    心是什麼?人類心智(humanmind)是什麼?心智有種種能力,一種是對外部事物形成感覺、知覺和表象的能力;另一種是我們形成概念、作出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那叫“理性”。

    我們往往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前提下認定:人類心智的最高能力是理性。

    但這種認定是不正确的。

    在這種認定中,中華文化精神的境界就會被遮蔽掉,我們會以為最好的文化就是理性主義的文化。

    而按照理性主義的尺度,我們會把中華文化放到一個較低的位置上去。

     今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看來正走在這樣一個方向上,我們普遍地崇揚理性主義,疏遠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

    我們力圖将科學理性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加以普遍地運用,依靠科學的理性來建構社會關系。

    我們的頭腦早已受到了科學的訓練,我們早已習慣于把“科學”一詞用作“真理”的同義語。

    在這種集體無意識之中,我們回避了一切有關“心”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人文學科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了。

     它有兩個方面的“邊緣化”。

    第一方面的邊緣化,是指人文學科受到實證科學的排擠。

    第二方面的邊緣化,是人文學者的自我放逐,即把人文研究盡可能地等同于科學研究。

    我們寫一本史學著作,似乎就是為了給讀者以最準确、最可靠的曆史知識;我們寫一本語言學著作,就是為了把語言現象納入科學的範式和框架裡進行處理和讨論;我們寫一本哲學著作,就是為了把曆史上的哲學思想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來重說一遍。

    在這樣的“人文研究”中,人文典籍不是被保存了,而是消失了。

     在基礎教育的領域中,情況也是如此。

    若我們在中學裡聽一堂語文課,面對課本所選收的文學作品時,我們就按照語法學和修辭學的手段把課文進行肢解,條分縷析,然後要求學生逐條記憶。

    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真實的、原本有生命力的作品消失了。

    這其實正是人文精神的放逐。

     我在這裡要強調,humanities這個詞不能翻譯成“人文科學”,因為這些學問并非“科學”。

    比如我們研究《紅樓夢》,是不能用科學的方法的。

    我們固然可以用計算機來計算某些詞語在整部《紅樓夢》中出現的頻率,拿它和其他一些詞語出現的頻率作一個對比。

    但是,這樣的方法隻有極為有限的價值,不足以從中産生出對這部小說的思想境界的闡發。

     我在這裡要繼續使用那個象征性的說法,即人文學問并不同我們的頭腦有關,而是與我們的心靈有關。

    我這裡講的心靈,是指人類心智的最高能力,即一種感悟和想象的能力,一種感悟超越性存在、提出生命理想的能力。

     再以失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