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真理

關燈
,情感隻是伴随我們人生的認識過程的一個副現象,可有可無,我們有時候還希望它沒有,因此我們常說要用理智戰勝情感。

     海德格爾認為這是錯誤的想法。

    實際上,深刻的情感是我們認識真理的起點。

    我們在情感中,并不是在生物學或心理學意義上的情緒之中。

    在人類的生存情感中有對真理的領會。

    藝術發表這樣的情感,給予它一種形象。

    當生存情感被注入到形象中去的時候,這個形象就不僅僅是形式美了,它打開了一個internalvision(内在視域)。

    内在視域與外在視域相區别、相對待。

     我們看一幅畫時,若隻看到它上面畫着的山、水,還有一座橋,這隻是進入了外在視域,即辨認出了具體的形象。

    以這樣的方式接觸繪畫作品,我們所發揮的是認知的能力。

    我們常常在這個意義上說看懂了一幅畫。

    但是,這幅畫并不是為了告訴我們有這樣一些東西。

    如果它隻是這樣一個目的,它就不是藝術作品。

    我們看畫,是要在這個外在視域中看到内在視域。

    内在視域是要我們用“心眼”去看的,心眼是情感的眼睛。

     在我剛才所念的舒婷的那首詩裡,從頭到尾都是形象。

    最後兩句還在形象中,但這個形象已試圖把内在視域展現出來了:呵,在心的遠景裡/在靈魂的深處。

    這兩行詩句,是要用我們的心眼去閱讀的,它把人生中的愛情的真相展示出來了。

     真正的詩歌之所以是我們的導師,是人生博大的導師,就因為它們告訴了我們事情的本質真相。

    也許,有人會說在舒婷的詩中所呈現出來的中國女性已不再存在了,在今天的人看來,“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陽一般遙遙地注目”,不是太傻了嗎?或許,今天的實際狀況正是如此,但這絲毫未曾降低那首詩中的愛情形象的價值。

    在藝術中,呈現的是真理,而不是事實。

    這就是我的回答。

     當代藝術的特征 至此,我已反複述說了藝術與真理的關聯,我們已經确認,藝術作品提供的是可讓我們以心去靜觀的情感的形象,為的是在情感的形象中領會命運,發現真理。

     這種說法,顯然是為一切藝術作品提出了一個評價的尺度,然而,這個尺度在當代的藝術活動中看來并不适用。

    我們心目中的藝術,符合藝術與真理的關聯的藝術,在今天似乎已經終止了。

    據我的有限的了解,當代的每一部藝術作品都好像是在自我立法。

    藝術評價方面的任何客觀的尺度一旦被提出來,都會遭遇到嘲諷。

     當代人正在用藝術做什麼事情?我看,是做這樣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反叛,反叛傳統的美學觀點,反叛傳統的審美價值。

    傳統美學為創作提出過種種金科玉律,無一例外地在今天的創作實踐中被打破。

    有時候,某些作品之所以如此這般地被創作出來,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挑戰傳統。

    作品本身的全部意義系于挑戰。

    例如,某藝術家将自己的老祖母放在一個維多利亞式的搖椅中推出來,這就算是一部藝術作品了,這真讓人瞠目結舌。

    再如,人們在加利福尼亞的原野上鋪上長達幾公裡的凸起的彎曲條帶,而你必須坐在直升機上才可望看到其全景,這樣的作品,同樣意味着對于藝術作品的傳統形态的反叛。

     至于戲劇的傳統也同樣遇到了挑戰。

    戲劇本應有人物關系的起始、矛盾沖突的展開、高潮的形成以及最後的結局,我們從戲劇中向來期待着這一切。

    但是,當代的某些戲劇,如荒誕派戲劇,使我們終于不知道它是從哪裡開始的,也不知道矛盾和沖突是什麼,既無懸念,也無高潮,然後竟莫名其妙地結束了,這樣的戲劇徹底推翻了傳統的三一律。

     繪畫呢?繪畫在一個平面上也有它的高潮,即依據我們注視景物的習慣而在畫面上形成一個焦點。

    在一個平面的畫布上,我們畫各種景物,它的焦點就在當中偏左的位置上,這是規律。

    如果你要突出地表現諸景物中的某一個對象,把其他景物用作陪襯或背景,那你就應當把這個對象放在中間偏左的位置,因為這是整個畫面的高潮部位。

    現在的繪畫則打破這一點,把高潮夷平了。

    在現代派的繪畫中,你找不到任何高潮,你發現被描繪的每一個對象好像都同等重要,又同等不重要。

    繪畫題材的選擇也同以前不一樣,以往的題材被區分出崇高與平庸,值得表現的對象與不太值得表現的對象,現在,這種區分消失了。

    我們發現塞尚是如此熱情、專注地畫一個普通的蘋果,而在以往,這樣的熱情與專注是奉獻給紀念碑或英雄人物的。

    由此可見,今天的許多藝術作品是為了反叛而存在的,它的全部意義就落實在反叛上。

    它們宣布了全部藝術作品都僅僅是個别的、自我立法的,沒有任何普遍的原則可以作為創作的前提和标準。

     當代藝術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用藝術表現當代人的平庸和赤裸的狀态。

    當代人已經從一切避難所中被抛出來了,傳統的宗教、哲學、政治理想等等,都不再能成為他的避難所。

    他失去了一切精神的庇護,失去崇高的目标,一無遮掩。

    當代藝術抓住了這個真相作為主題之一,想要酣暢淋漓地表現當代人的無家可歸和精神上的極度貧乏,心靈上的徹底平庸。

    于是,醜陋得到了公開的表現。

    我們在這樣的作品中不再能夠期待美的享受。

    在當代的不少作品中被表現的人或事物,常常是令我們惡心的。

    但藝術家們認為,這種情況恰恰是最真實的。

    這樣的作品所具有的反叛性,并不是針對傳統美學标準的,而是針對着我們這個時代。

    藝術家們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要驚醒我們這些已平庸到了不知平庸的人。

    他們不遺餘力地要顯示當代人的全部醜陋,目的正是在于刺痛我們大家。

     當代藝術所做的第三件事情,是藝術的産業化。

    這樣的藝術是面向大衆的,它服從于資本的運動,為大衆提供文化消費品和娛樂品。

    它用一種精緻的、高技術的現代手段來表現傳統的審美習慣。

    它把古典藝術所積累起來的内容,用現代技術和适合于當代人的口味加以重新包裝,然後交給大衆去消費。

    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一個進步,因為它打破了貴族對藝術的壟斷,讓一些偉大的作品能被大衆普遍獲取并更加易于接受。

    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