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真理
關燈
小
中
大
的觀點,我是不能同意的。
我想問:如果安徒生的童話是通過現代的手段而到達我們的,這是對它的價值的一種獲取,還是喪失?如果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不是自己去閱讀《紅樓夢》的原著,而隻是去觀看對原著的改編,觀看由導演們根據當代口味演繹出來的電視劇,甚至還可能隻是“戲說紅樓夢”,那麼,我們究竟是獲得了還是喪失了《紅樓夢》呢?如果這樣做的理由在于讓古典的作品平易近人地走向大衆,那麼,這是一種僞善的說法,其實質,是為了資本的增殖而服務。
在資本的邏輯中,這個時代形成了快餐文化、快餐藝術。
我覺得這是一種悲哀。
我們今天恐怕很少能發現一個中學生靜靜地坐在家中閱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這樣的文學閱讀似乎已遠離我們,不再是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的内容了。
我們必将因此而喪失文學閱讀所能給予我們的心靈的滋養。
因此,我對當代的藝術産業化有一個批評的态度。
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同學給我發來的E-mail,他告訴我,他們曾發起了這樣一個讨論:西方古典音樂和當代流行音樂這二者,哪一個更适合于當代的大學生?他們先用簡單的舉手示意的方式作調查,結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學主張當代流行音樂。
發郵件給我的同學是主張西方古典音樂的,希望我能支持一下他的立場。
我的觀點是非常明确的:西方古典音樂更适合于大學生。
反對這個觀點的主要根據,是說西方古典音樂太複雜了,聽起來太累了,與當代年輕人的心性相去太遠。
當代青年更需要直接地、自然地抒發情感,而在這一點上,當代流行音樂是更加合适的,它能讓我們輕松地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這些理由當然能夠成立,但我仍然要說,這樣的理由與大學生沒什麼關系。
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最好的東西,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西方古典音樂與當代流行音樂之間,一定有藝術價值上的差别。
古典音樂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西方近代曆史上的偉大的音樂家們把人生的各種境界,苦難與幸福,都真切地保存在作品中了,進入這樣的音樂境界,怎能不付出努力呢? 我堅定地認為,當代大學生應當證明自己配得上最好的東西。
自然,流行音樂有時候确實能讓你在三分鐘内就聽得如癡如醉,但三個月之後,你是會把它遺忘的。
流行歌曲總是如流星般劃過音樂的天空。
它們固然層出不窮,但也同樣紛紛揚揚地墜落,甚至還來不及謝幕。
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作品就絕不是這樣的。
聆聽這樣的作品,需要耐心,才能慢慢地進入其中。
當然,你沒有必要硬逼着自己端坐在那裡,你隻要播放它就可以了。
你每天聽一些段落,突然有一次,在某一個段落中,你就被感動了。
你需要的隻是這樣一個突破口,這是我的經驗。
例如,當我最初聆聽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時,我确實覺得它很枯澀,有時候覺得不知其所雲,但我并未自愧不如,并沒有認為自己配不上這部傳世之作。
慢慢地,我就開始能聽懂幾句了,而後就是大段大段地聽懂。
所謂“聽懂”,指的是被它所打動,感到它是如此地美,而這種美的感受與流行音樂所給予我們的感受迥然不同。
這是一個博大的世界的開啟,而這博大的世界卻也同時就在我們自己的心靈深處。
作品的整體就此出現了,它的每一個樂句都充滿了豐富的意味,其豐富的内容難以言表,所謂百感交集,正指此狀!從此,這部作品就成了我們的一位知心朋友,他獨具風采、胸襟寬廣,而又情趣豐富、深沉有緻。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将始終能夠同我們對話、交流,給我們的心靈以最深切的撫慰。
藝術在當代的使命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藝術在當代人類狀況中必将承擔起一個重大的使命,那就是重建真理。
如果說真理在今天已經流失在科學主義的态度中,流失在工具理性和相對主義的價值觀中,那麼,人類的出路在哪裡?他将首先在哪個領域中重建精神家園?我的看法是:在藝術中。
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根本的要點:重建真理,對于當代人而言,不再可能是從哲學出發的,因為整整一個理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真理的重建,如今隻能從感性出發。
從感性出發,就是從藝術出發,在藝術中讓真理重新呈現。
這是藝術在當代的真正使命。
我想,年輕的一代在他們的自發的藝術創作中,将會或正在擔負起這樣的使命。
當我們看到一些沒有“藝術家”頭銜的年輕人,在舊倉庫中展覽他們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時,我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事情,是一種可能富于希望的探索。
我曾經看過他們的一些作品,我發現:第一,他們沒有傳統藝術家的近代理念,沒有這樣一個幹擾,這與其說是他們的缺點,倒不如說是他們的優點。
第二,他們确實受過傳統藝術的熏陶。
第三,他們是全然從感性的心靈出發的,他們用自己的藝術作品來重新編織人生的意義。
藝術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中,是對人生意義的重新探讨,而不是用來追求可能得到市場承認的審美價值的。
他們用藝術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雖然這些感悟目前還隻具有個别的性質,還遠未形成普遍的感召力,但是,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在其起步之時總是這樣的。
它也許已經透露出了未來的信息?誰知道呢? 曆史上的情況從來如此。
比方說,在“文革”結束、“四人幫”被粉碎之際,在中國詩壇、文壇、畫壇上出現的一些新作品,都是自發地、不可阻擋地湧現出來的,盡管當時政治的壓力尚未消解,這些作品卻已開始透露出一個即将到來的新時代的信息。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無可争辯地證明: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
我想,在今天的中國,凡真正熱愛藝術并從事藝術的人,應當堅決地摒棄一切追逐時尚的态度,因為這種态度正在毀壞着我們的藝術的光明的未來,它把藝術降格為生活中的娛樂,或者變成一種獵奇心理的滿足。
藝術本不是這樣的東西。
藝術是真理的事業,它進入一個民族的命運。
我想問:如果安徒生的童話是通過現代的手段而到達我們的,這是對它的價值的一種獲取,還是喪失?如果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不是自己去閱讀《紅樓夢》的原著,而隻是去觀看對原著的改編,觀看由導演們根據當代口味演繹出來的電視劇,甚至還可能隻是“戲說紅樓夢”,那麼,我們究竟是獲得了還是喪失了《紅樓夢》呢?如果這樣做的理由在于讓古典的作品平易近人地走向大衆,那麼,這是一種僞善的說法,其實質,是為了資本的增殖而服務。
在資本的邏輯中,這個時代形成了快餐文化、快餐藝術。
我覺得這是一種悲哀。
我們今天恐怕很少能發現一個中學生靜靜地坐在家中閱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這樣的文學閱讀似乎已遠離我們,不再是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的内容了。
我們必将因此而喪失文學閱讀所能給予我們的心靈的滋養。
因此,我對當代的藝術産業化有一個批評的态度。
當代大學生的藝術修養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同學給我發來的E-mail,他告訴我,他們曾發起了這樣一個讨論:西方古典音樂和當代流行音樂這二者,哪一個更适合于當代的大學生?他們先用簡單的舉手示意的方式作調查,結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學主張當代流行音樂。
發郵件給我的同學是主張西方古典音樂的,希望我能支持一下他的立場。
我的觀點是非常明确的:西方古典音樂更适合于大學生。
反對這個觀點的主要根據,是說西方古典音樂太複雜了,聽起來太累了,與當代年輕人的心性相去太遠。
當代青年更需要直接地、自然地抒發情感,而在這一點上,當代流行音樂是更加合适的,它能讓我們輕松地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這些理由當然能夠成立,但我仍然要說,這樣的理由與大學生沒什麼關系。
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最好的東西,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西方古典音樂與當代流行音樂之間,一定有藝術價值上的差别。
古典音樂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西方近代曆史上的偉大的音樂家們把人生的各種境界,苦難與幸福,都真切地保存在作品中了,進入這樣的音樂境界,怎能不付出努力呢? 我堅定地認為,當代大學生應當證明自己配得上最好的東西。
自然,流行音樂有時候确實能讓你在三分鐘内就聽得如癡如醉,但三個月之後,你是會把它遺忘的。
流行歌曲總是如流星般劃過音樂的天空。
它們固然層出不窮,但也同樣紛紛揚揚地墜落,甚至還來不及謝幕。
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作品就絕不是這樣的。
聆聽這樣的作品,需要耐心,才能慢慢地進入其中。
當然,你沒有必要硬逼着自己端坐在那裡,你隻要播放它就可以了。
你每天聽一些段落,突然有一次,在某一個段落中,你就被感動了。
你需要的隻是這樣一個突破口,這是我的經驗。
例如,當我最初聆聽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時,我确實覺得它很枯澀,有時候覺得不知其所雲,但我并未自愧不如,并沒有認為自己配不上這部傳世之作。
慢慢地,我就開始能聽懂幾句了,而後就是大段大段地聽懂。
所謂“聽懂”,指的是被它所打動,感到它是如此地美,而這種美的感受與流行音樂所給予我們的感受迥然不同。
這是一個博大的世界的開啟,而這博大的世界卻也同時就在我們自己的心靈深處。
作品的整體就此出現了,它的每一個樂句都充滿了豐富的意味,其豐富的内容難以言表,所謂百感交集,正指此狀!從此,這部作品就成了我們的一位知心朋友,他獨具風采、胸襟寬廣,而又情趣豐富、深沉有緻。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将始終能夠同我們對話、交流,給我們的心靈以最深切的撫慰。
藝術在當代的使命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藝術在當代人類狀況中必将承擔起一個重大的使命,那就是重建真理。
如果說真理在今天已經流失在科學主義的态度中,流失在工具理性和相對主義的價值觀中,那麼,人類的出路在哪裡?他将首先在哪個領域中重建精神家園?我的看法是:在藝術中。
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根本的要點:重建真理,對于當代人而言,不再可能是從哲學出發的,因為整整一個理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真理的重建,如今隻能從感性出發。
從感性出發,就是從藝術出發,在藝術中讓真理重新呈現。
這是藝術在當代的真正使命。
我想,年輕的一代在他們的自發的藝術創作中,将會或正在擔負起這樣的使命。
當我們看到一些沒有“藝術家”頭銜的年輕人,在舊倉庫中展覽他們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時,我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事情,是一種可能富于希望的探索。
我曾經看過他們的一些作品,我發現:第一,他們沒有傳統藝術家的近代理念,沒有這樣一個幹擾,這與其說是他們的缺點,倒不如說是他們的優點。
第二,他們确實受過傳統藝術的熏陶。
第三,他們是全然從感性的心靈出發的,他們用自己的藝術作品來重新編織人生的意義。
藝術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中,是對人生意義的重新探讨,而不是用來追求可能得到市場承認的審美價值的。
他們用藝術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雖然這些感悟目前還隻具有個别的性質,還遠未形成普遍的感召力,但是,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在其起步之時總是這樣的。
它也許已經透露出了未來的信息?誰知道呢? 曆史上的情況從來如此。
比方說,在“文革”結束、“四人幫”被粉碎之際,在中國詩壇、文壇、畫壇上出現的一些新作品,都是自發地、不可阻擋地湧現出來的,盡管當時政治的壓力尚未消解,這些作品卻已開始透露出一個即将到來的新時代的信息。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無可争辯地證明: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
我想,在今天的中國,凡真正熱愛藝術并從事藝術的人,應當堅決地摒棄一切追逐時尚的态度,因為這種态度正在毀壞着我們的藝術的光明的未來,它把藝術降格為生活中的娛樂,或者變成一種獵奇心理的滿足。
藝術本不是這樣的東西。
藝術是真理的事業,它進入一個民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