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真理

關燈
成的書上的東西,倘若真是這樣的話,我們認識真理也就太容易了。

    相比之下,我們要認識牛頓運動定律就比較容易,我們隻要把物理學教材的某一章打開讀一讀就能了解。

    我們認識真理的唯一真實的基礎,是我們自己對命運的體會。

    所以,你究竟是成為一個儒家的信奉者還是道家的信奉者,這是有前提的,而不是任意選擇的。

    這前提就是你自己從命運中發現的東西。

    你在一定的人生閱曆的基礎上,體會到一種命運性的因素,然後,你或借助儒家典籍,或借助道家典籍,對這種命運赢得了一種自由的态度。

    當你在這個态度中時,你就在真理中了。

     我們中國人在體會到命運的時候,道家會啟發我們,讓我們赢得對命運的認識和自由的态度,這樣我們就有可能進入道家的境界。

    同樣,我們也可能從儒家的典籍中得到啟發,取得對自身和民族命運的一種自由的認識,這時候儒家便來到我們的心中。

    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我們對道家或儒家的思想其實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至多隻是了解了它們的一些格言或警句罷了。

    如果此時你問我究竟選擇儒家還是道家,這就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提問。

     那麼,什麼才能幫助我們先對命運有所體會呢?因為并非隻要在命運中就能體會命運。

    事實上,有不少人,雖然身處一種命運之中,卻從未自覺到它。

    幫助我們體會到命運的是藝術。

     我向來認為,一個要學哲學的人應當有藝術的情感、藝術的體驗。

    他應當曾經借助藝術領會過命運,這構成了他進入哲學智慧的基本前提。

    否則,哲學的著作放在他面前,就隻是一套抽象的理論而已。

    中國文人曆來的傳統是在藝術中領會命運,也用藝術或哲學來述說命運。

    文、史、哲是貫通的,其中最具基礎性的就是藝術。

    中國人講“文以載道”,這個文不是指論文,理論的概念無法載道。

    這個文是指“紋理”,紋理是感性的形式。

    “文以載道”,不光指文學載道,一切藝術都載道。

     以心靜觀真際 我們平時總以為對真理的認識是一個展開着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過程,但是,真理首先是在靜觀中被我們認識到的。

    以心靜觀真際。

    惟有靜觀,才可能通達事物的本真存在。

    靜觀不是邏輯思維,不是範疇的演繹、邏輯的推論。

    我們的心靈要養成靜觀的能力。

    在哪裡養成這種能力?答案還是藝術。

    中國人向來借重于藝術,中國人的藝術向來是同對真理的領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在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裡,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人怎麼靜觀命運,怎麼在藝術中呈現對命運的領會和對人生、宇宙的理解。

    我們看一部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最重要東西不是對一種形式美的感性享受。

    藝術開啟我們的心靈,把我們本已在現實的命運中模糊地體驗到的東西領到它的真相中去,讓真相被澄明。

    這是我們的心靈的一種最根本的需要,是我們向往藝術的最根本的動力。

    如果沒有這種需要的話,藝術就隻是一種文化上的伴生現象,可有可無。

     當代人的生活是忙碌的,特别是在現代化的城市裡,我們處于一種快節奏的生活之中。

    在資本所導緻的進步強制的驅迫之下,我們幾無閑暇,何論靜觀?我們甚至連看一看藍天白雲和路邊的花草的那種悠閑的心情都已消失。

    但是,倘若我們經曆了嚴重的挫折,經受到命運的打擊,我們才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如沙漠一般荒蕪。

    于是,我們想要奔向心靈的綠洲,這綠洲就是藝術。

    在這片綠洲上,我們有可能觀照真理。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作品的例子,這是一部文學的作品,是一首詩,作者是曾經活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詩壇上的女詩人舒婷。

    這首詩的标題是《思念》,并不很長,一共才三段: 一幅色彩缤紛但缺乏線條的挂圖 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 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陽一般遙遙地注目 也許藏有一個重洋 但流出來,隻是兩顆淚珠 呵,在心的遠景裡 在靈魂的深處 這首詩寫愛情中的思念,并不纏綿悱恻,卻是深沉浩大,而又不失懇切與細緻。

    其中最能打動我們的是這樣一句: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隻是兩顆淚珠。

     我們現在問:這首詩美還是不美?顯然是美的。

    美在哪裡?是不是因為把思念之情狀描寫得巧妙而逼真?當然,我們可以說詩人巧妙地化用了李煜的詩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但這一點并不是這首詩所給予我們美的意象的根由。

    這首詩的美是一種悲劇美。

    它所展示的意境,乃是在中國文化中的愛情境界。

    如果一個西方的女性正思念着她的愛人,她會怎麼說?她也許會說:“即使有一個重洋,我也要跨過重洋,去尋找我的愛人。

    ”這樣就毫無悲劇美可言,而隻是表達了愛情中的勇氣和執着。

     在這裡,“藏有一個重洋”,意味着極為深厚的情感,但是這情感并不像火山一樣熱烈迸發。

    它是重洋,是心靈的深廣,其深廣的程度給予兩顆淚珠以無法度量的分量。

    請想一想,這一對比是多麼巨大!在這種對比當中,呈現出來的是人類情感的偉大,是中國女性的愛情的偉大。

    這偉大源自在愛情中的命運體驗,而這首詩則真切地展示了這種體驗。

    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經過藝術所表達的情感,為何有時能夠打動千百萬人的心。

     藝術作品是情感的表現。

    但是光停留在這樣一個判斷上是不夠的,并非我們所有的日常情感都可以搬到作品中去表現。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情感中體會到了命運,這樣的情感就是“生存情感”,在生存情感中已經包含了真理,請大家注意這一點。

    我們通常以為,情感與認識是兩回事,當我們處在情感中的時候就沒有清醒的頭腦,喪失了認識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人類情感卻是真理的鑰匙。

     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說出了深刻的道理,他批判了西方的哲學傳統,在這種傳統中,情感被置于認識之下,低于認識。

    人類心靈的活動被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等級是認識,第二等級是意志,第三等級是情感。

    情感是最低的一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