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真理
關燈
小
中
大
愉悅,而審美的愉悅與真理并無關系。
然而海德格爾卻說: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
對他的這個說法,我們能不能理解?我們都知道藝術在感性的領域中,而在感性的領域中,如何可能有真理呢?的确,倘若在感性的領域中,我們人類心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就是審美趣味的滿足,那麼,我們恐怕永遠無法在藝術中談論任何與真理有關的事情。
好,現在就讓我們試着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感性與真理之間的聯系吧。
在今天的文明範式中,我們往往隻看到這個現實世界的邏輯構造,諸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以及這種因果聯系與我們的生存需要之間的關系。
我們區分事物、評價事物,給事物以不同的價值,為諸事物設立了一個評價體系。
在這個評價體系中,此事物優于彼事物。
這種評價,全然依據于事物在我們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
但是,人如果僅僅如此把握世界,他就被嵌入了一塊巨大的鋼筋混凝土之中。
人使自己等同于物,這是人的物化。
但人不是物。
人雖然很聰明,知道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利用關于因果關系的知識來趨利避害,但這仍不能使他高于物。
停留在鋼筋混凝土中的人生并非真正的人生。
人心還有“無限心”的一面,就是突破有限的個别處境,去領會到一種無限的東西,領會到超越的境界。
無限心哪裡來?來自對存在的領會。
領會存在,其實同時就是領會虛無,人心因此就有無限心的一面。
有無限心,是人與物之間的根本區别。
無限心一旦得到發明與表達,就建構了人類生命的意義。
人的生命不同于動物的生命,假如人類溫飽之後就滿足了,就不會有文明。
在一種合适的自然的環境中,我們也能得到溫飽。
人類在溫飽上的自然需要是極其有限的,一天之中隻要一杯水、兩塊面包也能活下去。
風雨來了,我們可以躲到洞穴裡去,這樣也就夠了。
人類文明的真實基礎,是對生命意義的建構。
對生命意義的建構,在原始社會階段是通過巫術。
通過巫術,初民們通達了一種超越的境界。
所謂超越,就是超越當下事實。
原始人也這樣,凡原始部落社會都有一種祖先崇拜。
中國人是把祖先崇拜維持得最長久的民族,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很多風俗習慣中把祖宗神化。
在某些節日的時候,我們祭奠祖先,祭奠我們所屬的家族的先輩,這是非常遠古的祖先崇拜的遺迹。
在原始部落的祖先崇拜中,原始人實現了怎樣的一種願望呢?他通過對祖先的崇拜,把自己這個小我同不朽的祖先相統一,祖先是這個部落的不朽的自我。
每一個人通過與祖先的聯系,就與不朽聯系起來了。
一個有限的生命、一個小我,與不朽聯系在一起。
祖先代表了原始部落的最高理想,代表了它的自我意義的确認。
這種祖先崇拜是通過巫術來展現的。
原始舞蹈和原始音樂本屬于巫術,而不是審美上的用途,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被這些舞蹈和音樂點燃起情感和精神的力量。
它們是精神感召力的發揮,它們讓某種超驗的存在(如部落的祖先)在場,以啟發和激勵人心。
藝術是在巫術中誕生的。
巫術是形象的,它必須有作品,無論是舞蹈作品還是音樂作品,或者是在巫術中所使用的祭品,這些祭品都是原始的藝術品。
比如,挂在原始部落的婦女或者男子脖子上的一串石塊,它們經過了磨制,塗上了顔色,挂在脖子上,它們并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項鍊,而是巫術的用品。
我們從這些原始藝術的事實中體會到了藝術的真實目标:要求達到超越的境界,要求與某種不朽的事物相關聯。
由于這種關聯,我們在現實中的艱苦生活就變得富有意義了。
推動我們每一個人去奮鬥的那種力量,并不是一種自然的必然性,不是僅僅為了存活下去而奮鬥的那種生物的必然性。
推動人類生命奮鬥的力量是精神,這種精神的最初表達,就在藝術之中。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讨論藝術與真理的關系。
真理源自對命運的體會 我們一想到真理,就想到了科學,進而想到哲學,很少會想到藝術和宗教。
宗教似乎隻是盲目的信仰,藝術則提供感性的形象,也很難說其中有真理。
這表明我們對真理有一種根本的誤解,我們隻把确定的知識、把描述外部經驗的科學定理和科學定律看作是真理。
同學們聽我講《哲學導論》課時會發現,我總是強調哲學是真理的事業。
大家就會追問:什麼是真理?這樣的追問非常自然。
當代人覺得真理是一個不可捉摸的東西。
我們隻有相對的意見、觀點,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權主張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如果一定要把各種不同的理解統一起來,最終給出一個真理,這就可能被看作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的态度”。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早已宣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哪還有真理可言呢?我們所擁有的,全是主觀意見罷了。
同學們會繼續追問:你說要克服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還要克服我們這個時代的虛無主義,這些話是有道理的,但是,究竟到哪裡才能找到真理呢?是不是到儒家的經典,或者道家的經典,或者古希臘哲學的經典中去尋找?倘若是這樣的話,我們仍然面臨選擇:我們應該相信儒家,還是道家,還是佛家,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或者當代的海德格爾,等等?能不能說他們的學說是供我們選擇的不同的真理,就像我們到超市裡去選購東西一樣? 我現在要簡要地回答這些提問:真理從來都不是這樣獲取的。
偉大的哲學典籍都能給我們以極為重要的啟發,但這些啟發彼此很不相同,有時還會有沖突。
所以,我們在閱讀典籍時往往會無所适從,既覺得叔本華講得有道理,也覺得黑格爾講得有道理。
究竟誰有真理?終于不明白。
這種情況很真實。
但是,既然追求真理,就先要搞清楚真理的依據是什麼?真理是對命運的領會。
誰若不在命運之中,誰若對命運毫無體會,誰就無從追求真理,即使讀了一些哲學典籍,也毫無受益。
追求真理,與學習一條物理學的原理根本不是一回事。
真理并不是赤裸裸地寫在一本現
然而海德格爾卻說:藝術是真理的原始發生。
對他的這個說法,我們能不能理解?我們都知道藝術在感性的領域中,而在感性的領域中,如何可能有真理呢?的确,倘若在感性的領域中,我們人類心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就是審美趣味的滿足,那麼,我們恐怕永遠無法在藝術中談論任何與真理有關的事情。
好,現在就讓我們試着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感性與真理之間的聯系吧。
在今天的文明範式中,我們往往隻看到這個現實世界的邏輯構造,諸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以及這種因果聯系與我們的生存需要之間的關系。
我們區分事物、評價事物,給事物以不同的價值,為諸事物設立了一個評價體系。
在這個評價體系中,此事物優于彼事物。
這種評價,全然依據于事物在我們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
但是,人如果僅僅如此把握世界,他就被嵌入了一塊巨大的鋼筋混凝土之中。
人使自己等同于物,這是人的物化。
但人不是物。
人雖然很聰明,知道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利用關于因果關系的知識來趨利避害,但這仍不能使他高于物。
停留在鋼筋混凝土中的人生并非真正的人生。
人心還有“無限心”的一面,就是突破有限的個别處境,去領會到一種無限的東西,領會到超越的境界。
無限心哪裡來?來自對存在的領會。
領會存在,其實同時就是領會虛無,人心因此就有無限心的一面。
有無限心,是人與物之間的根本區别。
無限心一旦得到發明與表達,就建構了人類生命的意義。
人的生命不同于動物的生命,假如人類溫飽之後就滿足了,就不會有文明。
在一種合适的自然的環境中,我們也能得到溫飽。
人類在溫飽上的自然需要是極其有限的,一天之中隻要一杯水、兩塊面包也能活下去。
風雨來了,我們可以躲到洞穴裡去,這樣也就夠了。
人類文明的真實基礎,是對生命意義的建構。
對生命意義的建構,在原始社會階段是通過巫術。
通過巫術,初民們通達了一種超越的境界。
所謂超越,就是超越當下事實。
原始人也這樣,凡原始部落社會都有一種祖先崇拜。
中國人是把祖先崇拜維持得最長久的民族,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很多風俗習慣中把祖宗神化。
在某些節日的時候,我們祭奠祖先,祭奠我們所屬的家族的先輩,這是非常遠古的祖先崇拜的遺迹。
在原始部落的祖先崇拜中,原始人實現了怎樣的一種願望呢?他通過對祖先的崇拜,把自己這個小我同不朽的祖先相統一,祖先是這個部落的不朽的自我。
每一個人通過與祖先的聯系,就與不朽聯系起來了。
一個有限的生命、一個小我,與不朽聯系在一起。
祖先代表了原始部落的最高理想,代表了它的自我意義的确認。
這種祖先崇拜是通過巫術來展現的。
原始舞蹈和原始音樂本屬于巫術,而不是審美上的用途,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被這些舞蹈和音樂點燃起情感和精神的力量。
它們是精神感召力的發揮,它們讓某種超驗的存在(如部落的祖先)在場,以啟發和激勵人心。
藝術是在巫術中誕生的。
巫術是形象的,它必須有作品,無論是舞蹈作品還是音樂作品,或者是在巫術中所使用的祭品,這些祭品都是原始的藝術品。
比如,挂在原始部落的婦女或者男子脖子上的一串石塊,它們經過了磨制,塗上了顔色,挂在脖子上,它們并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項鍊,而是巫術的用品。
我們從這些原始藝術的事實中體會到了藝術的真實目标:要求達到超越的境界,要求與某種不朽的事物相關聯。
由于這種關聯,我們在現實中的艱苦生活就變得富有意義了。
推動我們每一個人去奮鬥的那種力量,并不是一種自然的必然性,不是僅僅為了存活下去而奮鬥的那種生物的必然性。
推動人類生命奮鬥的力量是精神,這種精神的最初表達,就在藝術之中。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讨論藝術與真理的關系。
真理源自對命運的體會 我們一想到真理,就想到了科學,進而想到哲學,很少會想到藝術和宗教。
宗教似乎隻是盲目的信仰,藝術則提供感性的形象,也很難說其中有真理。
這表明我們對真理有一種根本的誤解,我們隻把确定的知識、把描述外部經驗的科學定理和科學定律看作是真理。
同學們聽我講《哲學導論》課時會發現,我總是強調哲學是真理的事業。
大家就會追問:什麼是真理?這樣的追問非常自然。
當代人覺得真理是一個不可捉摸的東西。
我們隻有相對的意見、觀點,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權主張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如果一定要把各種不同的理解統一起來,最終給出一個真理,這就可能被看作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的态度”。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早已宣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哪還有真理可言呢?我們所擁有的,全是主觀意見罷了。
同學們會繼續追問:你說要克服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還要克服我們這個時代的虛無主義,這些話是有道理的,但是,究竟到哪裡才能找到真理呢?是不是到儒家的經典,或者道家的經典,或者古希臘哲學的經典中去尋找?倘若是這樣的話,我們仍然面臨選擇:我們應該相信儒家,還是道家,還是佛家,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或者當代的海德格爾,等等?能不能說他們的學說是供我們選擇的不同的真理,就像我們到超市裡去選購東西一樣? 我現在要簡要地回答這些提問:真理從來都不是這樣獲取的。
偉大的哲學典籍都能給我們以極為重要的啟發,但這些啟發彼此很不相同,有時還會有沖突。
所以,我們在閱讀典籍時往往會無所适從,既覺得叔本華講得有道理,也覺得黑格爾講得有道理。
究竟誰有真理?終于不明白。
這種情況很真實。
但是,既然追求真理,就先要搞清楚真理的依據是什麼?真理是對命運的領會。
誰若不在命運之中,誰若對命運毫無體會,誰就無從追求真理,即使讀了一些哲學典籍,也毫無受益。
追求真理,與學習一條物理學的原理根本不是一回事。
真理并不是赤裸裸地寫在一本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