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漫談西方古典音樂

關燈
是高尚的審美趣味的表現,與精神、意志、情感并不相幹。

    如若為了某種重大的社會政治運動而利用了藝術,這就是僅僅把藝術當作工具了。

    實際上,偉大的社會運動在它有可能發端之前,藝術已經開始普遍地發揮其巫術的功能,為這種運動提供了精神前提。

    曆史上向來如此。

    歐洲中世紀末期,第三等級力圖登上曆史舞台,以達到擺脫封建桎梏、實現個人自由勞動的可能性,他們為争取個性的自由而奮鬥。

    在這種奮鬥起來之前,藝術已經透露了這個運動的消息,并且普遍地喚起了新的集體無意識。

    在此意義上,藝術相當于巫術。

     今天,藝術變成個人的事情,幾乎僅僅屬于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仍然是“巫術”,是我們個人的心靈所需要的巫術。

    我們是無法滿足于一個純粹科學理性的世界的,我們不甘心于在利害得失的關系中被壓抑。

    我們不僅需要趨利避害,我們的生活還要有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就是在藝術的創作和接受中被表達出來的。

    所以,直到今天藝術還是我們個人心靈所需要的巫術。

    沒有“巫術”,我們是沒有精神力量的。

    當愛因斯坦把小提琴架在他的肩膀上,聽到它美妙的音符時,他就進入了巫術狀态之中。

    這和他所從事的科學事業毫不矛盾,他需要一種力量去鼓舞他探索自然的奧秘。

    這種力量不是來自科學本身,而是來自他所愛好的音樂。

    人類自古以來都需要巫術,在無限的将來,隻要人類還在,就仍然需要巫術,即需要藝術。

    這是我對藝術本質的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

     音樂代表塵世中的理想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人對西方古典音樂能否建立起一種比較親近的聯系?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

     西方古典音樂對于想要進入其中的人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要求?我想,我們中國人沒有西方式的宗教背景,這是造成了距離的重要原因。

    西方古典音樂是從西方中世紀的音樂中脫胎而來,這樣一個傳統構成了西方近代以來的音樂創作的重要前提。

    西方近代音樂是把宗教音樂世俗化的過程。

    世俗化的目标是什麼呢?當時的第三等級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他們有一種新的社會理想。

    這種社會理想的核心就是個性的自由,個人自由勞動的可能性,擺脫一切人身依附關系和政治等級的壓迫,這種要求,成了對一個新世界的開啟。

     這個新世界打開的過程,就是反抗教會的統治,反對神對人的支配,讓個性獲得自主的價值,這就是世俗化運動的主題。

    在實際的曆史進程中,世俗化運動是全面展開的,不僅在藝術的領域,而且在哲學的領域。

    在音樂的領域中,則力圖以民間音樂做基礎,擺脫對宗教形式的依賴。

    西方近代的許多音樂家都從事采風,他們對民間生活以及民間音樂的素材都非常熟悉,從中獲取新鮮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

    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以中世紀的宗教音樂的精神傳統作為前提的。

    它是這樣一個過程,即,力圖把塵世本身理想化。

    原先的理想在天國之中,現在則要求塵世本身的真理的展開。

    這是近代藝術的主要旨趣,不論是音樂、繪畫,還是文學。

    這就是說,塵世的理想化采取了中世紀的精神樣式。

     中世紀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構造一個超驗的世界。

    現在,這個超驗的世界要為表達個性的真理而服務。

    這是一種結合,一種關于世俗生活之真理的崇高叙事,也就是說,宗教般的崇高叙事被用來表達個性的價值。

    這個表達方式本身便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個性生活的全部的世俗内容,它的世俗的情感、願望等等,正是在這種表達方式中獲得了精神的提升。

    個性的自由,它的真理,它的權利,它的世俗的全部情感——情欲也罷,野心也罷,痛苦也罷,對未來的憧憬也罷——統統都被置入了一個宏大叙事的框架中去了。

    這一系列的情感都得到了精神的提升,這在根本上決定了西方近代音樂會達到它偉大的成就。

    它既是主張個性的,又是普遍的和超驗的,我們一定要看到這層關系。

     如果說,我們今天的人對西方古典音樂已有一種陌生感的話,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一種渴望,即一種把我們個人的心靈的願望置入一個理想世界中去的渴望。

    我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甚至認為這是虛僞的、不真實的。

    這不怪我們,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進入了二維平面化的生存方式之中,一維是經濟增長的效率,另一維是利益分配的合理性。

    在這種狀況中,我們不再擁有一個崇高的、可以讓我們向上攀登的目标。

    所以,尼采說“上帝死了”,這個上帝就不僅是指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整整一個超感性的世界。

    這個超感性世界的崩塌,使得不僅是古典音樂,而且是西方近代的整個審美理想的瓦解。

    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在這個近代藝術的偉大宮殿中,确實有一個張力(tension)始終保持着。

    一方面是個性,要求表達自己,要求把自己所具有的普遍真理講出來。

    另一方面,近代社會的實際展開過程卻讓這種個性很難變成普遍的力量。

    在命運的力量面前,個性的全部美好的東西非常脆弱。

    所以,少年維特是煩惱的,這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也有流露,比如說《悲怆》,還有《月光》。

    《月光奏鳴曲》第一章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