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漫談西方古典音樂
關燈
小
中
大
闆,特别表現了少年維特的這種感受。
這不是偶然的。
伴随着整個近代市民社會的興起,古典音樂體現了這個社會所經曆過的命運道路。
但是,也正是在這種張力中孕育了偉大的藝術。
這是一種原則:在普遍的幸福與和諧中,不會産生偉大的藝術。
孤獨的個人要求普遍的真理,它受到了壓抑。
個性與命運的抗争,是引導西方近代音樂獲得其輝煌成果的一條主線、一個基礎。
正是這個張力,我們倒應當感謝它。
而且,它不僅具有近代的意義,一般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義。
直到今天,我們實際上都感受到這一張力。
我們一方面追尋我們個性的理想,知道我們的内心擁有對生活的解釋權,并且知道我們的願望是那樣真誠,但是我們在現實中受到了嚴酷的打擊,于是,我們就再度能聽懂貝多芬。
如果我們放棄抗争,我們就告别了貝多芬。
貝多芬不僅知道這種張力,表達這種張力,而且塑造了英雄。
因為英雄最後戰勝了命運。
而且這種英雄成了全體人民,那就是《第九交響曲》。
我們在今天如果還有一種信心和意志,我們就會親近貝多芬。
但我發現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許多人,已開始疏遠他了,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力量,沒有這種強大的信念。
現在我覺得自己蒼老了,心靈蒼老了。
我當初不很聽得懂勃拉姆斯,他的語言是晦澀的,他的作品中常常彌漫着一種晦暗、冰冷的氣韻,偶爾才會有一些明朗的東西出現。
後來我慢慢地喜愛上了他的音樂。
他承認了個人的渺小,他知道個性與普遍真理的連接是萬分困難的,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于是,希望就退回到了内心,在嚴寒之中,我們聽到絲絲的溫暖,它代表了尚存的希望和慰藉。
在這種氣氛中,我們不免深深感動。
恐怕,我不得不以一種勃拉姆斯的态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這就是我喜歡勃拉姆斯的原因。
我們一路從貝多芬走到了勃拉姆斯。
現在年近五十的人,大多都能聽懂勃拉姆斯。
此外,還聽得懂布魯克納,他的作品是一種樸素的神秘,是從大地上湧現的情感。
這表明我們的心靈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貝多芬是以一種真正的英雄态度來表現個性與真理的聯系的,以此去迎受命運的考驗,從而赢得一種普遍的勝利。
但貝多芬到了晚年也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特别是他晚期那些著名的室内樂,流露出對于世界的一種與他中青年時期不同的理解。
《不列颠百科全書》“貝多芬”詞條在講到他的晚年音樂時說,他給世人“打開了新的音樂視域,現在還很少有人能進去”。
實際上,我們現在能夠進去,我相信在這一點上,他幾乎是重演了莫紮特。
莫紮特的晚年作品隐含了很深的痛苦,盡管這種痛苦仍然被包裹在優雅的旋律之中。
他似乎預感到了結局,因而回顧了這個世界,表達了對于個人的根本的有限性的體驗。
他在晚年的一部不朽的作品,就是《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從西方古典音樂的展開系列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曆程,最終歸于這樣的結論:第三等級所追求的理想的塵世,反而成了今天人類無家可歸狀态的先兆。
但是不管怎樣,西方古典音樂的殿堂提供了領會世界的各種角度和視野,它如此豐富:既有偉大的英雄主義,又有悲觀失望的情緒;既有虛無主義,又有宗教情感;既有沖動與欲望的自然流露,又有對清純的愛情的細膩刻畫。
這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我們在其中閱曆人生。
音樂讓我們不孤獨 關于音樂,哲學家們說過許多話,他們在藝術的各種門類中往往特别地提起音樂而給予最高的贊揚。
我在這裡僅舉黑格爾的一段話為例。
黑格爾說:“如果我們一般地可以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作是靈魂的解放,擺脫限制和壓抑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觀照的形象可以緩和一切最酷烈的悲劇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那麼,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
”這是黑格爾對于音樂的贊美,見于他的《美學講演錄》。
還有一位和他同時代的同樣重要的思想家叔本華,也在藝術的各種門類中認為音樂是最高的。
尼采也有這樣的看法。
所以,我一直這樣想,我們對于我們所處的文明、我們的曆史、我們的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要有一種深切的體驗的話,我們至少應有三種修養:音樂的修養、哲學的修養、詩歌的修養。
這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三個最高的領域,沒有什麼是比它們更高的了。
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知識分子的命運。
“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在西方,知識分子是這樣一個群體:當中世紀的教會衰落之後,取代教會而執掌對世界的精神解釋權的,是知識分子。
他們用他們的理論或者藝術,表達了一個新的社會之展開的命運過程。
他們是以個人的方式來體驗這個命運的。
他們的個人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曲折,實際上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他們是真誠的,他們過自己的一生,并不是被社會安排的。
他們知道這個社會正在往哪裡走,從而為真理而奮鬥,身體力行。
他們用自己個人的命運來體驗和表達歐洲各個民族的命運。
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體驗和表達人類的一個重要的曆史階段。
因此,他們的世界不僅具有個人的意義,他們的傳記也不僅具有記錄一個偉人的日常瑣事
這不是偶然的。
伴随着整個近代市民社會的興起,古典音樂體現了這個社會所經曆過的命運道路。
但是,也正是在這種張力中孕育了偉大的藝術。
這是一種原則:在普遍的幸福與和諧中,不會産生偉大的藝術。
孤獨的個人要求普遍的真理,它受到了壓抑。
個性與命運的抗争,是引導西方近代音樂獲得其輝煌成果的一條主線、一個基礎。
正是這個張力,我們倒應當感謝它。
而且,它不僅具有近代的意義,一般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義。
直到今天,我們實際上都感受到這一張力。
我們一方面追尋我們個性的理想,知道我們的内心擁有對生活的解釋權,并且知道我們的願望是那樣真誠,但是我們在現實中受到了嚴酷的打擊,于是,我們就再度能聽懂貝多芬。
如果我們放棄抗争,我們就告别了貝多芬。
貝多芬不僅知道這種張力,表達這種張力,而且塑造了英雄。
因為英雄最後戰勝了命運。
而且這種英雄成了全體人民,那就是《第九交響曲》。
我們在今天如果還有一種信心和意志,我們就會親近貝多芬。
但我發現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許多人,已開始疏遠他了,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力量,沒有這種強大的信念。
現在我覺得自己蒼老了,心靈蒼老了。
我當初不很聽得懂勃拉姆斯,他的語言是晦澀的,他的作品中常常彌漫着一種晦暗、冰冷的氣韻,偶爾才會有一些明朗的東西出現。
後來我慢慢地喜愛上了他的音樂。
他承認了個人的渺小,他知道個性與普遍真理的連接是萬分困難的,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于是,希望就退回到了内心,在嚴寒之中,我們聽到絲絲的溫暖,它代表了尚存的希望和慰藉。
在這種氣氛中,我們不免深深感動。
恐怕,我不得不以一種勃拉姆斯的态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這就是我喜歡勃拉姆斯的原因。
我們一路從貝多芬走到了勃拉姆斯。
現在年近五十的人,大多都能聽懂勃拉姆斯。
此外,還聽得懂布魯克納,他的作品是一種樸素的神秘,是從大地上湧現的情感。
這表明我們的心靈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貝多芬是以一種真正的英雄态度來表現個性與真理的聯系的,以此去迎受命運的考驗,從而赢得一種普遍的勝利。
但貝多芬到了晚年也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特别是他晚期那些著名的室内樂,流露出對于世界的一種與他中青年時期不同的理解。
《不列颠百科全書》“貝多芬”詞條在講到他的晚年音樂時說,他給世人“打開了新的音樂視域,現在還很少有人能進去”。
實際上,我們現在能夠進去,我相信在這一點上,他幾乎是重演了莫紮特。
莫紮特的晚年作品隐含了很深的痛苦,盡管這種痛苦仍然被包裹在優雅的旋律之中。
他似乎預感到了結局,因而回顧了這個世界,表達了對于個人的根本的有限性的體驗。
他在晚年的一部不朽的作品,就是《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從西方古典音樂的展開系列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曆程,最終歸于這樣的結論:第三等級所追求的理想的塵世,反而成了今天人類無家可歸狀态的先兆。
但是不管怎樣,西方古典音樂的殿堂提供了領會世界的各種角度和視野,它如此豐富:既有偉大的英雄主義,又有悲觀失望的情緒;既有虛無主義,又有宗教情感;既有沖動與欲望的自然流露,又有對清純的愛情的細膩刻畫。
這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我們在其中閱曆人生。
音樂讓我們不孤獨 關于音樂,哲學家們說過許多話,他們在藝術的各種門類中往往特别地提起音樂而給予最高的贊揚。
我在這裡僅舉黑格爾的一段話為例。
黑格爾說:“如果我們一般地可以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作是靈魂的解放,擺脫限制和壓抑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觀照的形象可以緩和一切最酷烈的悲劇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那麼,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
”這是黑格爾對于音樂的贊美,見于他的《美學講演錄》。
還有一位和他同時代的同樣重要的思想家叔本華,也在藝術的各種門類中認為音樂是最高的。
尼采也有這樣的看法。
所以,我一直這樣想,我們對于我們所處的文明、我們的曆史、我們的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要有一種深切的體驗的話,我們至少應有三種修養:音樂的修養、哲學的修養、詩歌的修養。
這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三個最高的領域,沒有什麼是比它們更高的了。
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知識分子的命運。
“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在西方,知識分子是這樣一個群體:當中世紀的教會衰落之後,取代教會而執掌對世界的精神解釋權的,是知識分子。
他們用他們的理論或者藝術,表達了一個新的社會之展開的命運過程。
他們是以個人的方式來體驗這個命運的。
他們的個人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曲折,實際上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他們是真誠的,他們過自己的一生,并不是被社會安排的。
他們知道這個社會正在往哪裡走,從而為真理而奮鬥,身體力行。
他們用自己個人的命運來體驗和表達歐洲各個民族的命運。
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體驗和表達人類的一個重要的曆史階段。
因此,他們的世界不僅具有個人的意義,他們的傳記也不僅具有記錄一個偉人的日常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