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偉大屬于心靈——漫談西方古典音樂
關燈
小
中
大
複旦少年中國學社的同學跟我聯系了幾次,希望有一個機會讓我和大家談談西方古典音樂。
我非常高興,也珍惜這個機會。
每當夜深人靜,我一個人聆聽音樂,感受最深的時候,總有一個沖動,就是想喚醒所有沉睡着的人:你們還睡着幹嗎?人間有那麼美妙而感人至深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我們超然物外,對于這個由現實利害所構成的世界有一種優越感,這是隻在藝術欣賞中才能有的感受。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高于這個世界,因為藝術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所以,我就有了到這個教室裡做一個關于音樂的演講的沖動。
音樂是最高的“巫術” 我不敢以西方古典音樂知識上的權威而自诩,因為我沒有研究過,隻是喜歡,一有時間就去傾聽那些作品。
聽的時候也沒有系統,沒有按照音樂史的順序一個曲目一個曲目地去了解,我從未下過這樣的功夫,特别是當看到諸如《愛樂》雜志這樣的古典音樂發燒友的期刊時,就覺得自己是不夠格的。
發燒友們有許多知識,這些知識我都不懂,但是,我總是相信,我以自己的方式喜愛西方古典音樂,自成理由,不必擔心知識不夠。
這是第一。
第二,我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音樂不是用頭腦聽的,是用心靈去聽的。
用頭腦聽的時候,我們是力圖理解曲式,理解作品的構造,某個主題最初怎樣出現,然後又怎樣展開、再現,或者是三段曲式,或者是以賦格的形式在不同的聲部輪流來一次,或者還有回旋曲式等等。
那是頭腦在聽,聽出一個“流動的建築”來。
但這不是我喜歡音樂的方式,那是專家的态度。
專家的态度我從來不取,因為藝術不是為專家服務的,不是行内的密約。
音樂屬于社會,屬于民族,屬于人類,屬于人類的命運。
音樂是對我們所領會到的命運的表達。
但是,今天,人們對音樂的态度恐怕不是這樣。
今天對音樂的态度,可能會錯失音樂的本質。
當然,音樂作為娛樂也未嘗不可。
音樂安慰我們的心靈,宣洩我們的情緒,完成心理上的某種效果。
但音樂不是為這些而做的。
你怎麼利用音樂是你的事情,别人确實管不到。
一個咖啡館老闆用貝多芬的音樂作背景,他可以這樣做。
但當我坐在咖啡館裡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我會突然出神,然後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我接着要趕回去,要去聽貝多芬了。
對我來說,這音樂有如一個世界在召喚,它絕不是我此刻與人閑聊時候的陪襯。
說到音樂,我們自然要提及各種各樣的音樂,有東方的也有西方的,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還有當代的。
但我總覺得在人類所有民族的音樂史上迄今為止達到最高峰的形态,是西方近代音樂。
西方近代音樂我們通常叫它classicmusic(古典音樂)。
人類的音樂創作非常古遠。
魯迅先生說,從初民在勞動中的“吭唷吭唷”那裡開始。
音樂和勞動一樣古老。
後來,音樂開始力圖隻用自身的語言說話,不再從屬于其他價值,既不附屬于宗教的價值,也不附屬于政治運動的價值,隻把自身作為一個事件呈現出來。
将音樂的獨立推向高峰的是西方古典音樂。
無論今天的人們如何疏遠西方古典音樂,我們總須承認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殿堂,有無窮的寶藏。
當現代科技可以讓我們把一個偉大的樂隊和一個偉大的指揮家揣在口袋裡的時候,這個寶庫就向普通人開放了。
每念及此,我總有一種幸福感。
當我邁步在街頭,我把柏林愛樂樂團放在口袋裡,有時邀請卡拉揚,有時邀請切利比達克,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要對現代科技表達一種感恩的心情,盡管我常常指出現代科技的異化作用。
為什麼古典音樂是一個偉大的殿堂呢?讓我簡單地從哲學上講幾句。
第一,音樂是最高的“巫術”。
一看到巫術這個字眼,我們會覺得它是貶義詞,因為科學比它優越多了,我們總是拿科學與巫術對比,說巫術是一種愚昧。
但我們誤解了巫術的本質。
巫術并不是人類在沒有科學武裝之前用愚昧的方法妄圖使自然聽從自己。
不,巫術原就不是為了呼風喚雨,不是為了降服自然。
原始人在行使巫術之後便去勞動、耕作或狩獵,并不以為舉行了巫術儀式之後就可以回家睡覺,土壤就會自行長出稻谷來,野獸就會任人宰割。
生活資料的果實必須用勞動的汗水來換取,原始人是懂得這一點的,他們并不是用巫術來取代勞動,而是用巫術表達他們對部落共同體的自我認同感,表達勞動的勇氣和熱情,用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的話來說,巫術是原始社會的生命情感的發電機。
所以,我們對于巫術不要有誤解。
巫術是原始的藝術,藝術就起源于巫術。
近代以來對藝術的理解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欣賞的對象、審美的對象、娛樂的對象。
但藝術作品最初并不是給大家欣賞的。
最早的藝術作品——洞穴壁畫——就藏在洞穴裡,不是随便什麼人都可以去看的,而隻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打開,讓它起到巫術的作用。
巫術的作用是什麼呢?是形成原始共同體的精神氛圍。
它是一種魔力,這魔力激發每個心靈的情感和意志,讓生命的目标變得有意義,這就是巫術原來的作用。
所以,我說藝術在本質上是巫術。
這樣說,也許會讓大家不愉快,因為大家或許覺得藝術
我非常高興,也珍惜這個機會。
每當夜深人靜,我一個人聆聽音樂,感受最深的時候,總有一個沖動,就是想喚醒所有沉睡着的人:你們還睡着幹嗎?人間有那麼美妙而感人至深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我們超然物外,對于這個由現實利害所構成的世界有一種優越感,這是隻在藝術欣賞中才能有的感受。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高于這個世界,因為藝術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所以,我就有了到這個教室裡做一個關于音樂的演講的沖動。
音樂是最高的“巫術” 我不敢以西方古典音樂知識上的權威而自诩,因為我沒有研究過,隻是喜歡,一有時間就去傾聽那些作品。
聽的時候也沒有系統,沒有按照音樂史的順序一個曲目一個曲目地去了解,我從未下過這樣的功夫,特别是當看到諸如《愛樂》雜志這樣的古典音樂發燒友的期刊時,就覺得自己是不夠格的。
發燒友們有許多知識,這些知識我都不懂,但是,我總是相信,我以自己的方式喜愛西方古典音樂,自成理由,不必擔心知識不夠。
這是第一。
第二,我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音樂不是用頭腦聽的,是用心靈去聽的。
用頭腦聽的時候,我們是力圖理解曲式,理解作品的構造,某個主題最初怎樣出現,然後又怎樣展開、再現,或者是三段曲式,或者是以賦格的形式在不同的聲部輪流來一次,或者還有回旋曲式等等。
那是頭腦在聽,聽出一個“流動的建築”來。
但這不是我喜歡音樂的方式,那是專家的态度。
專家的态度我從來不取,因為藝術不是為專家服務的,不是行内的密約。
音樂屬于社會,屬于民族,屬于人類,屬于人類的命運。
音樂是對我們所領會到的命運的表達。
但是,今天,人們對音樂的态度恐怕不是這樣。
今天對音樂的态度,可能會錯失音樂的本質。
當然,音樂作為娛樂也未嘗不可。
音樂安慰我們的心靈,宣洩我們的情緒,完成心理上的某種效果。
但音樂不是為這些而做的。
你怎麼利用音樂是你的事情,别人确實管不到。
一個咖啡館老闆用貝多芬的音樂作背景,他可以這樣做。
但當我坐在咖啡館裡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我會突然出神,然後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我接着要趕回去,要去聽貝多芬了。
對我來說,這音樂有如一個世界在召喚,它絕不是我此刻與人閑聊時候的陪襯。
說到音樂,我們自然要提及各種各樣的音樂,有東方的也有西方的,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還有當代的。
但我總覺得在人類所有民族的音樂史上迄今為止達到最高峰的形态,是西方近代音樂。
西方近代音樂我們通常叫它classicmusic(古典音樂)。
人類的音樂創作非常古遠。
魯迅先生說,從初民在勞動中的“吭唷吭唷”那裡開始。
音樂和勞動一樣古老。
後來,音樂開始力圖隻用自身的語言說話,不再從屬于其他價值,既不附屬于宗教的價值,也不附屬于政治運動的價值,隻把自身作為一個事件呈現出來。
将音樂的獨立推向高峰的是西方古典音樂。
無論今天的人們如何疏遠西方古典音樂,我們總須承認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殿堂,有無窮的寶藏。
當現代科技可以讓我們把一個偉大的樂隊和一個偉大的指揮家揣在口袋裡的時候,這個寶庫就向普通人開放了。
每念及此,我總有一種幸福感。
當我邁步在街頭,我把柏林愛樂樂團放在口袋裡,有時邀請卡拉揚,有時邀請切利比達克,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要對現代科技表達一種感恩的心情,盡管我常常指出現代科技的異化作用。
為什麼古典音樂是一個偉大的殿堂呢?讓我簡單地從哲學上講幾句。
第一,音樂是最高的“巫術”。
一看到巫術這個字眼,我們會覺得它是貶義詞,因為科學比它優越多了,我們總是拿科學與巫術對比,說巫術是一種愚昧。
但我們誤解了巫術的本質。
巫術并不是人類在沒有科學武裝之前用愚昧的方法妄圖使自然聽從自己。
不,巫術原就不是為了呼風喚雨,不是為了降服自然。
原始人在行使巫術之後便去勞動、耕作或狩獵,并不以為舉行了巫術儀式之後就可以回家睡覺,土壤就會自行長出稻谷來,野獸就會任人宰割。
生活資料的果實必須用勞動的汗水來換取,原始人是懂得這一點的,他們并不是用巫術來取代勞動,而是用巫術表達他們對部落共同體的自我認同感,表達勞動的勇氣和熱情,用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的話來說,巫術是原始社會的生命情感的發電機。
所以,我們對于巫術不要有誤解。
巫術是原始的藝術,藝術就起源于巫術。
近代以來對藝術的理解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欣賞的對象、審美的對象、娛樂的對象。
但藝術作品最初并不是給大家欣賞的。
最早的藝術作品——洞穴壁畫——就藏在洞穴裡,不是随便什麼人都可以去看的,而隻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打開,讓它起到巫術的作用。
巫術的作用是什麼呢?是形成原始共同體的精神氛圍。
它是一種魔力,這魔力激發每個心靈的情感和意志,讓生命的目标變得有意義,這就是巫術原來的作用。
所以,我說藝術在本質上是巫術。
這樣說,也許會讓大家不愉快,因為大家或許覺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