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戀愛

關燈
各位同學,我接到經石書友會的邀請,說是以“知名學者談讀書”這個題目來做一個講座。

    我看到這個題目,就感到慚愧。

    不是因為我要否認我的知名度,而是因為我已經有一個學者的身份,以學者的身份來談這類話題,是沒有資格的。

    為什麼呢?因為讀書屬于學者的職業生涯。

    倘若是“知名學者”,就更無資格談讀書。

    因為他們的讀書經驗,在根本上具有功利性。

    他們要寫書,要搞學術研究,他們在案頭擺放的那些書中尋找未來作品的“養料”,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我沒有資格談讀書。

    最有資格談論讀書經驗的,是那些不以讀書、寫書作為職業,卻十分愛好讀書的普通人。

    倘若以這個标準來衡量的話,在座的有多少是真正的“讀書人”? 現在,我既然作為一個學者來談讀書,如果你們要我講老實話,那麼,我就要講這樣一句話:讀書使人傷神,寫作給人愉快。

    但是,我又感到害怕。

    害怕什麼?怕的就是寫出來的東西讓别人傷神。

    不過,還是要信任讀者,他們如果覺得傷神的話,會把我寫的東西扔在一邊,絕不繼續拜讀。

    結果就是兩個:一、第一次印出來的,再也賣不掉了;二、不會重印。

    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所以,後來我也就放心了,我寫的時候就不管是不是會讓别人傷神,反正市場經濟嘛,它有一個尺度。

    如果讀者不喜歡了,你讓他傷神了,那你的書就賣不掉,下次千萬别再寫。

    如果出現幾篇東西終于不是讓人傷神而是讓人愉悅,我也就高興了,我的那個所謂“學者生涯”,也就能夠得到一點慰藉。

     我的這一番話,大家也許聽得有些莫名其妙,因為讀書這件事情,實在是很難談論的。

    我首先要談的主題是,讀書與人生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上,古人說了很多的話,曆史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比如,盡信書不如無書。

    還有我們中國人喜歡講的那句話:人生識字糊塗始。

    這是講讀書害人的地方。

    他們(古人)主張要讀人生這本大書,強調智慧不是來自書本的,怕的是讀書把人給讀傻了。

    智慧應當來自人生的閱曆。

    這是一類說法。

    還有一類說法是贊美讀書,贊美讀書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例如,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現在的書店都把它寫在那裡,表示它那個商店特别重要。

    這兩類說法都沒有錯,但是如果隻取一端,必定要錯。

    所以,還得讨論讀書與人生的真實關系。

     天下之書的分類 在讨論之前,我又想把天下之書分一下類。

    我粗粗地分了一下,沒有嚴謹地研究過。

    天下的書,大體可有四類。

     一類是技術性的。

    技術性的書人人要讀的,因為要謀職,要生存。

    這類書小到《使用說明書》《操作指南》之類,都能算在其中。

    如果你買了一個家用電器,它就有一本使用說明或操作指南。

    諸位如果學的是計算機應用的專業,要捧的那本教材,實際上就是操作指南,就其本質來說就是這樣的書。

    諸位若學某種技術性的專業,就一定會面對許多“操作指南”,每一本“操作指南”代表一門課程。

    這樣的書,是第一類。

     第二類,那就是學術研究性的書,那是理論工作者寫的書。

     第三類,娛樂性的書。

    讀這種書是為了快樂。

    躺在床上,或者在洗手間——如果真形成了這種癖好的話。

    這類書地攤上也很多。

    我們在旅途煩悶的時候,有的人捧一本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也有的人捧一本《中國法制文學》,《中國法制文學》大體屬于娛樂性的。

     第四類,是思想性的書。

     這樣的分類一定不是嚴格的,因為有些類别之間有重合,有些書可以兼符幾類,既是娛樂性的,同時又是思想性的,那是最好的書了。

    我有時候讀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就覺得是思想性的書,也是娛樂性的書,讀起來很快樂。

    當然,這要有讀書的積累之後才會達到這樣一種感受。

    上述分類不是嚴格的,但是,第一類絕對不會和後面三類重合,這是可以肯定的。

    你千萬别指望在一本操作指南類的技術書上找到什麼思想性,或找到什麼娛樂性,或找到什麼學術研究,都沒有。

     然後,我們在這四類當中再分兩類:一類是真正的書,另一類不是。

    你總不能說操作指南是真正的書,你也總不能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