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戀愛

關燈
術研究性的書是真正的書,為什麼呢?操作指南這類書,隻在你需要操作時才有意義,否則你去讀它幹嗎?如果我根本買不起冰箱,你給我好幾本關于冰箱的指南,有什麼意義?另外,學術研究是某一個領域的專業同行們之間的交流乃至競争,你又不在這個行當裡邊,你去讀它幹什麼?你又無需去評價哪一個專家更像專家、更有成就。

    所以,這類書隻是适合于一小部分人的書。

    就像我有時候寫的文章,我知道隻有兩個人讀,一個是編輯,一個是我。

    你們說這種東西像書嗎?它們絕不是書。

    可是,它們又總是被稱為書,因為約定俗成。

     四類中的第三、第四類書,我稱其為真正的書。

    我們要給它們以一個真正的書的地位。

    為什麼說它們是真正的書?因為它們是屬于所有人的書。

     不過,現在我又要說另外一句話了,那就是,前兩類雖然不是真正的書,倒又是“必讀書”。

    為什麼呢?你不讀不行,生活所迫。

    操作指南之類,你總要讀一兩本,你沒有攻讀過幾本操作指南,你拿得到文憑嗎?拿不到文憑,你能找到職業麼?這就是生活所迫。

    第二類,也是生活所迫。

    學術研究,現在是職業。

    我們早已告别了那樣一種時代,在其中我們可能是貴族,有豐厚的家産,自然可以優哉遊哉,遊蕩,遐思,甚或苦思冥想,然後給世人寫出偉大的作品。

    在那裡,沒有人會為你統計著作論文的發表量,以此為你評定職稱。

    如今的學術著作,卻大多是在職業生活的壓力之下寫出來的。

    所以,我也稱其為“生活所迫”。

    你要寫學術書,你也就得先讀别人的學術書。

    所以,學術書對于這一類人,也是必讀書。

    所以,第一、第二類,雖然不是真正的書,但恰恰就是必讀書。

     讀書的意義 怎樣讀必讀書,是各個領域内專家自己的事,我今天要談的是“非必讀書”。

    一本很偉大的小說,你不去讀它,照樣謀生。

    然而,我此刻想說的是,讀非必讀書,卻是人生的一種寶貴的經驗。

    這種經驗,有與沒有,人生會大不相同。

    讀非必讀書的經曆,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我想,最恰當的比喻是“戀愛”。

    戀愛是人生的一所偉大的學校,教會我們從前不懂的道理,讓我們的心靈豐富起來。

    作為戀愛的讀書,是一種真正的精神經曆,是生命與心靈的交流與對話。

    作者的生命,我們自然不能直接體驗到,但作者寫了一本書,就像你的戀人同你談生命的感受。

    好的書,是一個合格的戀人。

    合格的戀人是怎樣的?是值得我們崇拜的,值得我們與之交心、向之傾訴甚至與之争吵的,這同實際生活中的戀人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

    在書的海洋中找到戀人的人,在旁人看來就好像犯病了,他手不釋卷,或悲或喜,廢寝忘食,夜不能寐。

    讀書讀到忘情之時,自然自己也要寫書了,那是“情書”——讀書雜記。

    這是偉大的隐私,你不好意思拿出來給人看。

     好的書是一個富于理想的、獨特而有趣味的心靈。

    這樣的心靈,對我們很重要。

    我們從小長大,起初還好學好問,成人之後,就開始進入功利境界,養成了許多趨利避害的習慣,這被譽為“成熟”,其實是積澱了很多的成見、偏見,穩定起來,覺得自己已無所不知。

    這最可怕。

     我今天講的讀書,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脫俗。

    讀好的、真正的書,主旨在于脫俗。

    為什麼要脫俗?不讀書的人,面目可憎(生活态度往往媚俗),語言無味(說話毫無情趣,更乏幽默,說話的内容總離不了功利的東西或邏輯的東西)。

    讀以文字寫下的書,是人生寶貴的經曆,但不是人生非要有的經曆。

    一個文盲不識字,自然讀不了文字的書,但他仍有很多“讀書”的機會:他可以與君子、與脫俗的君子交談,所以,有一句格言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講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過,能否讀文字的書,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一個不讀文字的書的人,是否能遇到各類君子,每晚都和他一起共進晚餐?這就隻能碰運氣了。

    至于讀文字的書,就可以把各種各樣的君子都請來,甚至可以安排一個計劃,讓他們誰先到,誰後到,按自己的心意與他們交流,這就是差别所在。

     為什麼“與君一席談”很重要呢?因為人的生命要有意義。

    這樣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