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戀愛
關燈
小
中
大
一次生命,人的生命,在其展開的過程中,始終要求诠釋。
在生命中,我們會遇到挫折、苦難、成功、歡樂,無論是什麼,我們的心靈都自然地要求诠釋。
苦難時要勇敢面對,順利時要真能體驗歡樂。
書雖然不能代替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诠釋,但可以幫助我們。
與怎樣的人“戀愛”,談什麼樣的“戀愛”,這與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诠釋水平有關。
選書來讀如選人去愛 怎樣選擇書?必讀書不必講,至于對非必讀書的選擇,這相當于詢問: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去愛?倘若我告訴你,你去愛那個有錢的人,去愛那個有地位的人,你未必會愛上他。
你會愛的人,是與你不期而遇的。
有許多書很著名,世界名著,你也讀過了,也許仍無法愛上,這是很可能的。
讀書是你的事,是你在“戀愛”,我有什麼權力讓你去愛那個高層的人,而不去愛這個普通的人?《呼嘯山莊》據說文學價值很高,《基度山伯爵》據說價值不那麼高。
但我當初就是不愛讀《呼嘯山莊》,更喜歡讀《基度山伯爵》,其中的法利亞長老與愛德蒙·唐泰斯在伊夫堡監獄中談論人生,每一句話都說到我心裡。
所以,我們不要“包辦戀愛”。
那些讀書指南、必讀書目之類,安排了值得去追求的戀人,就像婚介所。
學者不應該給年輕人開具必讀書目,這是把自己的愛好強加給别人。
魯迅就從來不給青年開列必讀書,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學者沒有資格做青年的導師。
讀書這種“戀愛”隻在一段時間内才是專一的。
當你終于覺得自己對某位“戀人”太過熟悉了,此時恰又遇到另一位,你就要見異思遷,如此“愛”下去,就是一個會“愛”的人。
文學上的戀人,要多找幾個。
不要懷疑自己的鑒别力,不要懷疑自己是否把寶貴的時間花費在一本并不很值得讀的書上。
例如小說《牛虻》就曾給了我深遠的影響。
不要相信批評家的話,重要的是我們并非全憑理性而戀愛,并不是按照某種設計得很正确的計劃去讀書的。
我們讀書也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
一部好作品,是一個三棱鏡,是用來折射陽光的。
不同的心靈會折射出不同的景象,碰到了一部好書,就是碰到了一個偉大的三棱鏡,它會給你啟發,給你力量,為你打開新的視野。
我們不應該按作者的名聲為書排定價值等級,不應該在書之間劃定一流、二流,名著、非名著這樣嚴格的界限。
常見這樣一些書,一代人乃至幾代人認為它們沒有多大價值,所以長久地默默無聞,突然有一天變得高不可攀。
在宗教、藝術、哲學的領域,對書的評論其實不存在最後的權威,真正有資格評論的是你自己。
也許某人終生都把一本大家認為不太有意思的書當作他自己的世界。
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一個世界,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裡面。
哪怕它隻是講述了某個人物的有限的生活,但它卻仍然可能折射出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我們往往對于某些文學作品的不朽的性質很難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早已遠去,為什麼對于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還有這樣大的魅力?《紅樓夢》寫了那樣一個貴族家庭,榮國府、甯國府,主子、丫鬟、奴才一大堆,這樣的社會早已遠去。
我們自然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此。
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在這個三棱鏡中被折射出來。
榮、甯二府的盛衰早已過去,但《紅樓夢》诠釋了中國文化生命的基本性質和它的悲劇性的命運,這在今天對于中國的進步仍有很高的價值。
從一部《紅樓夢》中,不同的中國人讀出不同的東西,可見它的包容之大。
不朽的作品就是這樣地活在無數世代的人們對它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讀之中的,它的生命就在無數次新的诠釋中延續。
總之,我們對那些真正的書的閱讀,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
那些值得我們去讀的書,都是我們可以與之對話、并且值得與之對話的書,這就是選書的标準。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
我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逐漸地認識自己,而這個過程就包含了與那些偉大的心靈的對話,用這些心靈對生命曾經作過的诠釋來充實我們自己的心靈。
這就是真正的讀書,讀真正的書。
在生命中,我們會遇到挫折、苦難、成功、歡樂,無論是什麼,我們的心靈都自然地要求诠釋。
苦難時要勇敢面對,順利時要真能體驗歡樂。
書雖然不能代替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诠釋,但可以幫助我們。
與怎樣的人“戀愛”,談什麼樣的“戀愛”,這與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诠釋水平有關。
選書來讀如選人去愛 怎樣選擇書?必讀書不必講,至于對非必讀書的選擇,這相當于詢問: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去愛?倘若我告訴你,你去愛那個有錢的人,去愛那個有地位的人,你未必會愛上他。
你會愛的人,是與你不期而遇的。
有許多書很著名,世界名著,你也讀過了,也許仍無法愛上,這是很可能的。
讀書是你的事,是你在“戀愛”,我有什麼權力讓你去愛那個高層的人,而不去愛這個普通的人?《呼嘯山莊》據說文學價值很高,《基度山伯爵》據說價值不那麼高。
但我當初就是不愛讀《呼嘯山莊》,更喜歡讀《基度山伯爵》,其中的法利亞長老與愛德蒙·唐泰斯在伊夫堡監獄中談論人生,每一句話都說到我心裡。
所以,我們不要“包辦戀愛”。
那些讀書指南、必讀書目之類,安排了值得去追求的戀人,就像婚介所。
學者不應該給年輕人開具必讀書目,這是把自己的愛好強加給别人。
魯迅就從來不給青年開列必讀書,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學者沒有資格做青年的導師。
讀書這種“戀愛”隻在一段時間内才是專一的。
當你終于覺得自己對某位“戀人”太過熟悉了,此時恰又遇到另一位,你就要見異思遷,如此“愛”下去,就是一個會“愛”的人。
文學上的戀人,要多找幾個。
不要懷疑自己的鑒别力,不要懷疑自己是否把寶貴的時間花費在一本并不很值得讀的書上。
例如小說《牛虻》就曾給了我深遠的影響。
不要相信批評家的話,重要的是我們并非全憑理性而戀愛,并不是按照某種設計得很正确的計劃去讀書的。
我們讀書也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
一部好作品,是一個三棱鏡,是用來折射陽光的。
不同的心靈會折射出不同的景象,碰到了一部好書,就是碰到了一個偉大的三棱鏡,它會給你啟發,給你力量,為你打開新的視野。
我們不應該按作者的名聲為書排定價值等級,不應該在書之間劃定一流、二流,名著、非名著這樣嚴格的界限。
常見這樣一些書,一代人乃至幾代人認為它們沒有多大價值,所以長久地默默無聞,突然有一天變得高不可攀。
在宗教、藝術、哲學的領域,對書的評論其實不存在最後的權威,真正有資格評論的是你自己。
也許某人終生都把一本大家認為不太有意思的書當作他自己的世界。
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一個世界,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裡面。
哪怕它隻是講述了某個人物的有限的生活,但它卻仍然可能折射出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我們往往對于某些文學作品的不朽的性質很難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早已遠去,為什麼對于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還有這樣大的魅力?《紅樓夢》寫了那樣一個貴族家庭,榮國府、甯國府,主子、丫鬟、奴才一大堆,這樣的社會早已遠去。
我們自然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此。
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在這個三棱鏡中被折射出來。
榮、甯二府的盛衰早已過去,但《紅樓夢》诠釋了中國文化生命的基本性質和它的悲劇性的命運,這在今天對于中國的進步仍有很高的價值。
從一部《紅樓夢》中,不同的中國人讀出不同的東西,可見它的包容之大。
不朽的作品就是這樣地活在無數世代的人們對它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讀之中的,它的生命就在無數次新的诠釋中延續。
總之,我們對那些真正的書的閱讀,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
那些值得我們去讀的書,都是我們可以與之對話、并且值得與之對話的書,這就是選書的标準。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
我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逐漸地認識自己,而這個過程就包含了與那些偉大的心靈的對話,用這些心靈對生命曾經作過的诠釋來充實我們自己的心靈。
這就是真正的讀書,讀真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