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大學精神

關燈
複旦大學今年入校的新生,相當多的人已經選修了哲學類的核心課程。

    新生們跟我交流,希望我做一個講座,談談哲學的學習對于大學的學習生涯究竟有怎樣的意義,以及我們應當怎樣學習哲學。

    這個話題非常好。

     複旦大學在通識教育的改革道路上還在不斷探索。

    我們知道,有六大模塊的核心課程,其中一個模塊就是哲學,占了六分之一。

    有人就提出問題:第一,通識教育為什麼以人文的為主;第二,在人文類中,為什麼光一個哲學就占據了一個模塊,根據何在? 剛剛過去的三十年當中,有一個階段,大學的文史哲老三系逐漸地被邊緣化,其中處境最糟糕的是哲學系,有人甚至提出,在本科階段停止哲學專業的招生,哲學系應該取消,改成哲學研究所。

    但我認為,複旦大學不能沒有哲學專業,如果沒有哲學專業,還算複旦大學嗎? 對此,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開講辭中講得很分明,他說柏林大學是德國的精神中心,而這精神中心當中的中心是哲學系,我們應當給哲學系以崇高的地位,因為它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是一個聖所。

     我是搞哲學的,很有一點嫌疑,所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其實哲學是不需要去兜售的,它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我們複旦大學上鈎的願者多不多?多,但最後還是不上鈎。

    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就是複旦大學的學生非常聰明,都喜歡哲學的課,但是在轉專業的時候堅決不選哲學。

    換句話說,大家都跟哲學談戀愛,但堅決不跟哲學結婚。

    我說蠻好,因為大家都跟哲學結婚,哲學它累不累? 人人都應該有哲學的修養,但不是人人都應當成為哲學家,如果大家都仰望星空,就沒有人去挖井了。

    實幹家是需要的,空談家也是需要的。

    人人都成為空談家不行,人人都是實幹家而沒有空談家,這個民族也不行。

    有句話說“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這是我們民族的實踐的精神。

    但是,我們經常不得不坐而論道。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的時候,我因為眷戀着複旦,眷戀着哲學,又從出版社回到複旦讀哲學研究生。

    我一個本科同班同學邀請我到深圳去,因為他本科畢業之後下海在深圳開了一家公司,開得非常成功,他非常高興,希望我去參觀一下,看看他的成果,我也非常高興。

     當時的深圳是舉國矚目的經濟特區,我們這輩人都知道的,在座的可能要回憶的,對大家來說這是一段曆史。

    改革開放起步不久,八十年代中葉,深圳建國貿大廈的速度是每天上升一層樓,這在當時被譽為“深圳速度”。

    有一個口号是深圳人提出來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我來到了深圳街頭,看到一個很大的标語牌,上書兩行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我心裡一驚,覺得是針對我的。

    因為我正是在哲學的課堂裡和書齋裡研究空談的學問的人,空談也許要誤國。

    所以從深圳回來之後,我就非常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

    在全體中國人民已經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時候,我還有什麼理由待在書齋裡面研究空談的學問呢,是人民養活了我是吧?我是不是也應該下海?結果是,人各有命,我的命就是我的性格,我終于一直沒有離開哲學的書齋,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

    我的感受是,今天這個民族想要論道了。

     哲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問,長久以來在中國是最孤獨的學問,但是我這個孤獨的哲學的研究者,最近幾年經常被從書齋裡面召喚出來,召喚到哪裡去呢?去給那些企業家、政府官員講講哲學,他們還很愛聽。

    我覺得是件好事情。

     改革開放三十年,有一句話支配了三十年:發展是硬道理。

     不過,關于發展本身的道理,是要通過論道展開的。

    科學發展觀實際上要有哲學發展觀做基礎。

     一個民族,僅僅在兩種場所裡建立起它的精神中心。

    一個場所是宗教的聖殿:基督教的殿堂,佛教的廟宇,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中心。

    另一個場所就是大學。

     人類社會經曆了一個現代化進程。

    資本在歐洲一誕生,現代化過程就展開了。

    随着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的展開,前面一種場所即宗教的聖殿,它所營造的精神世界逐漸地下放到私人生活的領域,成為私人的事情,它和國家的意識形态開始分離。

    于是,後一種場所就顯得愈益重要。

    後一種場所,成了一個民族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塑造者,這就是大學。

     但是事情又發生變化了,随着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全面的展開,所謂“現代性狀況”也就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