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人生境界

關燈
觀金體。

    差别在此。

    我們要走一條超越現實的路,叫出世,這第一步,就是: 把這種差别揚棄掉。

     差别,确實是我們感官看到的。

    我們看到項鍊不同于戒指,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觀的能力,觀的是金本身。

    金本身,怎麼看到的?金本身不是眼睛看到的。

    金體被你觀到,是你的心在觀。

    你的眼睛所能觀的是器,心能領會到體。

     真人,他能夠從現實事物的千差萬别當中,看到本真的東西,就好像從種種的金器當中看到金子本身一樣。

     但是哪有離開金器的金體呢?金器之外别無金子,對不對?金子要麼是金條,要麼是金碗,要麼是金戒指,單獨拿出金子來,拿得出來嗎?拿不出來,它不能離開器。

    這件事情說明一個道理,觀到金體的是我們的心,而眼所觀到的又不是假的,那叫器。

    體如果離開器,也沒辦法存在。

     這裡邊有幾層意思,有點哲學思辨在裡邊。

    第一,體是心所觀到。

    第二,體不能離開器。

    第三,心能夠觀到體,所以被觀到的體,和心是同一個東西。

    惠能是對的,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佛法,佛學的真理,并不脫離人世間,就像金子不脫離金器。

    你要覺悟,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但現實生活種種相的差别又讓你不能覺悟,所以,下面的事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以心觀體。

    這樣,心和體就統一為真理了。

    人都有佛性,佛性本身就在現實世界中,就像金子在金器中一樣,全看我們的心能不能發現它,而發現它的這個心,就不是普通的心,不是跟着相走的那個心,它是主體的心,叫本心自悟。

     于是,我們的推論就走了一條很有意思的道路:在金器中發現金子,金子又不能脫離金器,金子又隻能是我們的心所體會到的,那麼,金子不就是我們的心嗎?金體,就是我們觀到金子的那個心,是同一個東西。

    這樣,我們大概就能明白這樣一句話了:即心即佛。

     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我們的本心。

    真谛不離俗谛,它就在日常生活中。

    從種種的相、種種的器的區分中,我們能夠在俗谛中看到真谛,這一條道路,就是出世的道路。

    我們本有此心,我們本能出世,所以此心的用法是關鍵。

     這個心本來在那裡的,在孩子的心裡,叫童心。

     童心觀事物,跟我們成年人觀事物是不一樣的。

    成年人關注事物與事物之間相的區别,童心可以在一個微小的事物當中看到美,他也許甚至發現蒼蠅的翅膀也是漂亮的。

    成年人厭惡蒼蠅,因為它是傳播細菌的髒昆蟲,這也是分别心起來的緣故。

     儒家承認童心,佛家說我們本有佛性。

    我們成長的過程是什麼?是我們的心向外走,向外馳求,脫離心之本體,脫離它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我們越走越遠,馳求外物,被外物的差别所牽引、牽扯,越扯越遠。

     本來的童心,開始關注外部的差别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開始懂得趨利避害了。

    趨利避害當然要區分事物,區分事物那叫相的區分,你執着于這一點,你就開始脫離心體,脫離之後不等于原來的心體沒有了,還在的,于是這兩者之間就有一個所謂tension(張力),它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讓我們産生巨大的苦惱。

    真正的苦惱不是外部給你的,是你自己給的。

     問題于是就變成禅宗的任務:如何修心?如何結束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如何回歸我們本有的佛性,或如儒家講的明德? 《四書》的第一篇是《大學》。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叫三綱領。

    第一條綱領就是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後一個明跟德連在一起,明德,是我們本有的、跟天道天理一緻的心。

     本有的明德,它虛靈不昧,在兒童狀态的時候是最真實的,後來被遮蔽了。

    被遮蔽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内容開始增多,增多了許多我們的欲望的追求,那叫私欲之遮蔽。

    所以《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跟着有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人與人的差别來了。

     習,就是後天生活的内容導緻了私欲之弊和氣質之性對明德的遮蔽。

    那麼,什麼叫人生的修養?儒家講得很清楚,就是明明德,即,再讓本來的明德呈現出來。

     這個功夫,禅宗以佛學的語言專門講,所以禅宗後來就啟發了宋朝和明朝的新儒家,如何走一條我們明明德的道路,禅宗有它的方式。

     出世之路,就是要相信自己本有明德,相信自己那個能觀到金體的心。

    我們看世界有另一種看法,不是用耳目來觀,用心來觀,此心所觀到的,就是世界的真谛。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下一個問題:你要出世,前提是什麼?那就是,要有一個非常基本的認識,即天命。

     儒家的天命觀、道家的天命觀是一緻的,那就是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的富貴窮通的差别, 其實是命。

     這件事情先要搞清楚。

    這件事情不搞清楚,你的修心就會與生活脫節,你明明德的事情不可能去做,因為你覺得此生有諸多追求,要趨利避害,有一個名、一個利在前方等着你。

    所以孔子那句話來了:“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子有個弟子叫子夏,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孔子是同意的,這是儒家的命運觀。

     道家也一樣。

    道家特别相信天道對人生的規定,所以會談到“天下有大戒二”,每一個人有兩個大戒,戒什麼呢?第一,你出生于這個民族之中,這個民族給你的義務,你是無法躲藏的,比方說你到哪裡都是中國人。

    第二,人生在世,富貴窮通是命,你也無從逃脫。

    安之若素,安之若命,才是合适的态度。

     儒家和道家都相信有命,那麼,我們相信不相信?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恐怕一部分相信,一部分不相信。

    年輕人大多不願意相信。

    現在坊間有許多勵志的書,擡出了那些成功的商界精英們的事迹,總結了他們的成功來自他們的非凡的努力、堅韌不拔的意志,在這樣的主題下怎麼可以給年輕人講天命觀呢?但是,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我完全同意儒家的人生觀當中一條必要的前提:富貴窮通不歸我們管,它是命中的事。

    至于命的來曆,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說法。

     佛家的說法很清楚:命是前世、再前世規定出來的。

    所以這輩子的富貴,是前輩子帶來的福報。

    那麼儒家和道家的學說呢,它們認為一個人的命來自這個人出生時所禀受的天地之氣。

    後來産生出一門中國式的科學,它跟中醫并列在一起,叫命理學,就是中國古代算命術。

    我把它稱為中國的科學之一。

     大家一聽:這叫科學嗎?算命、命理學不就是唯心主義嗎? 各位,它是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命理學真是唯物主義。

     若你相信你的意志是能決定你的命運的,你相信意志的努力,那才屬于唯心主義,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