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人生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果就是陷入空虛。
先出世再入世 于是,那個問題始終還在:心的無限的一面,如何在這世界上安頓? 其實結論已經清楚:它無法安頓在現實世界裡。
因為組成這個現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有限的事物。
但是,我們生命内部的麻煩終要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因此解決的方法一定是超越現實世界。
中國先秦時候的先哲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安頓我們心的無限的一面,隻有先走一條路:出世,即超越現實。
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樣面對這個問題,那麼他們也得出世,他們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基督教教歐洲人怎麼出世?第一,我們的靈魂是有罪的,原罪,而且無限的卑微渺小,這個有罪的靈魂必須得到拯救。
拯救靈魂的是誰?上帝。
上帝就是超越現實的存在。
歐洲的基督教安排了這樣一條出世的道路:把每個人的人生看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
比方說一男一女準備結婚。
結婚是世俗的事情嗎?不,必須把它神聖化,在教堂裡舉行婚禮。
兩個人結為夫妻,這不是光他們兩個人的事情,他們結成夫妻這件事情是上帝的事業的一部分。
你如果真參加過基督教的婚禮,你會體會到這一點。
中國人不是這樣,因為沒有上帝管這件事情。
所以婚禮當事人的兩個家族在一起熱鬧。
這件事情是家族在做主。
西方的婚禮是牧師或神父在作主,整個一套儀式走下來,這件事情終于做好了,這一對夫妻從此認識到:我們之間的夫妻之關系,婚姻之家庭是上帝事業的一部分,是上帝的計劃的一種實現,崇高了,神聖了,這種認識就是出世的精神。
你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你天天在出世的精神中活在當下,你會把你的每一個行為看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我正在把我的生活的内容作為奉獻給上帝的禮物。
西方的基督徒就是這樣安頓了他們的心的無限的一面,這是用宗教的方式來安頓。
中國人則不用宗教的方式來安頓,而是用哲學。
中國人在哲學中出世。
了解這一點,非常根本。
我們不要把中國儒家的學說僅僅看成是一種普遍的道德教導,把孔子僅僅看成是給予我們道德教誨的老師,他教我們怎樣做一個好人——不。
儒家的學說是哲學,哲學一定首先提出出世的原則,即提出一條超越現實的路,然後再回到世界中來,那叫“入世”。
中國人後來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大家也許都聽說過: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這句話,正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先出世,後入世。
假如你從未出過,如何談得上入呢?入的前提是出。
假如你從未出過世,你就隻是在世,就像你從娘胎裡出來就一直在世一樣,那麼你的心就無從安頓。
由于你出過世,再回來,你的心安頓了,心的無限的一面有了它的家園。
如此的人生始終也在世界中,但有了它的意義和它的精彩。
儒道佛的出世之路 儒道佛三家是中國哲學的主幹。
先秦時期号稱百家争鳴,有種種的論道的學派,墨家、法家、名家等等,後來大多都衰落了。
儒家和道家始終沒有衰落,雖然以儒家為道統,但道家沒有被遺忘,後來形成儒道互補的精神格局。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佛經,經過好幾個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努力,翻譯、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終于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佛學中國化,于是中國之哲學又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佛學。
儒道佛三家,構成中國哲學的主幹。
這三家都是哲學的,雖然人們常以為佛教是宗教。
其實佛教嚴格意義上不是宗教,因為它是無神論的,佛教是沒有神的,釋迦牟尼是個普通的人。
我們用漢字“佛”來翻譯梵文的Buddha,它的本意是覺者。
佛教隻是在它在民間流傳的形式中顯得是一種宗教,有禮拜的儀式,焚香拜佛,求菩薩保佑,等等,像宗教,但是佛教的精神不是宗教的。
儒道佛三家關于如何實現出世和入世的統一,側重點不一樣。
我們要具體地來看,儒家教我們如何出世,道家教我們如何出世,佛家又教我們如何出世,以及這三家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我們在世界中生活,便是人生。
人生的内容是什麼?做事情。
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這是可以肯定的。
做事,在漢字中就是一個“為”字。
怎樣的為,才是出世和入世的統一呢?儒家有儒家的原則,道家有道家的原則,佛家也有佛家的原則。
先看儒家。
儒家是如何說為的? 無所為而為。
何謂“無所為而為”?這句話針對的是另一句話,即“有所為而為”。
什麼是有所為而為?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情,通常總想達到一個有利于自己的結果,我們總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成是通向有利于自己的目标的手段。
事情總是指向一個在它之外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做事情,就稱為“有所為而為”。
儒家反對如此做事。
儒家說,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不是因為它是達到一個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這件事情本應當做。
這件事情并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義。
不做,就錯了。
這便是無所為而為。
什麼是無所為而為的做事境界?舉例而言,假如你投資開一家商店,這在經濟學上看是個投資的行為,有明确的利潤目标。
這無可非議。
但是如果你開這家商店的同時,沒忘了在你商店大堂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童叟無欺”,這就表達了商業行為的自身價值。
你若投資開一家民營醫院,也有利潤目标,這沒錯的,無可非議。
但是你沒忘了在你的醫院門診大廳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生命至上”,這就表達了醫療事業的自身價值。
假如你投資辦一所民辦學校,當然也會有利潤目标,但是你沒忘了在你的教學大樓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有教無類”,這就表達了教育自身的意義。
開商店,開醫院,開民辦學校,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通向資本利潤的手段,它們本身就是目的和意義。
這就是儒家之精神。
儒家告訴我們如何超出現實利害得失的關懷,來看這個人世間種種的事情,它們本來的不朽的價值是什麼。
這是儒家的出世而後入世,概括為一句話:無所為而為。
某事做了之後的結果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是有利于自己還是傷害了自己,一點不應當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内。
我們做這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本應當做。
這樣的人生将永不失敗。
再來看道家。
道家又如何說“為”呢?可用一句話來概括: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所說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人為地做事。
但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嗎,如何又不人為呢? 人為,這兩個漢字合起來,又是一個漢字:僞。
這一合,意義就出來了。
僞就是造作。
先出世再入世 于是,那個問題始終還在:心的無限的一面,如何在這世界上安頓? 其實結論已經清楚:它無法安頓在現實世界裡。
因為組成這個現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有限的事物。
但是,我們生命内部的麻煩終要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因此解決的方法一定是超越現實世界。
中國先秦時候的先哲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安頓我們心的無限的一面,隻有先走一條路:出世,即超越現實。
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樣面對這個問題,那麼他們也得出世,他們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基督教教歐洲人怎麼出世?第一,我們的靈魂是有罪的,原罪,而且無限的卑微渺小,這個有罪的靈魂必須得到拯救。
拯救靈魂的是誰?上帝。
上帝就是超越現實的存在。
歐洲的基督教安排了這樣一條出世的道路:把每個人的人生看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
比方說一男一女準備結婚。
結婚是世俗的事情嗎?不,必須把它神聖化,在教堂裡舉行婚禮。
兩個人結為夫妻,這不是光他們兩個人的事情,他們結成夫妻這件事情是上帝的事業的一部分。
你如果真參加過基督教的婚禮,你會體會到這一點。
中國人不是這樣,因為沒有上帝管這件事情。
所以婚禮當事人的兩個家族在一起熱鬧。
這件事情是家族在做主。
西方的婚禮是牧師或神父在作主,整個一套儀式走下來,這件事情終于做好了,這一對夫妻從此認識到:我們之間的夫妻之關系,婚姻之家庭是上帝事業的一部分,是上帝的計劃的一種實現,崇高了,神聖了,這種認識就是出世的精神。
你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你天天在出世的精神中活在當下,你會把你的每一個行為看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我正在把我的生活的内容作為奉獻給上帝的禮物。
西方的基督徒就是這樣安頓了他們的心的無限的一面,這是用宗教的方式來安頓。
中國人則不用宗教的方式來安頓,而是用哲學。
中國人在哲學中出世。
了解這一點,非常根本。
我們不要把中國儒家的學說僅僅看成是一種普遍的道德教導,把孔子僅僅看成是給予我們道德教誨的老師,他教我們怎樣做一個好人——不。
儒家的學說是哲學,哲學一定首先提出出世的原則,即提出一條超越現實的路,然後再回到世界中來,那叫“入世”。
中國人後來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大家也許都聽說過: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這句話,正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先出世,後入世。
假如你從未出過,如何談得上入呢?入的前提是出。
假如你從未出過世,你就隻是在世,就像你從娘胎裡出來就一直在世一樣,那麼你的心就無從安頓。
由于你出過世,再回來,你的心安頓了,心的無限的一面有了它的家園。
如此的人生始終也在世界中,但有了它的意義和它的精彩。
儒道佛的出世之路 儒道佛三家是中國哲學的主幹。
先秦時期号稱百家争鳴,有種種的論道的學派,墨家、法家、名家等等,後來大多都衰落了。
儒家和道家始終沒有衰落,雖然以儒家為道統,但道家沒有被遺忘,後來形成儒道互補的精神格局。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佛經,經過好幾個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努力,翻譯、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終于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佛學中國化,于是中國之哲學又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佛學。
儒道佛三家,構成中國哲學的主幹。
這三家都是哲學的,雖然人們常以為佛教是宗教。
其實佛教嚴格意義上不是宗教,因為它是無神論的,佛教是沒有神的,釋迦牟尼是個普通的人。
我們用漢字“佛”來翻譯梵文的Buddha,它的本意是覺者。
佛教隻是在它在民間流傳的形式中顯得是一種宗教,有禮拜的儀式,焚香拜佛,求菩薩保佑,等等,像宗教,但是佛教的精神不是宗教的。
儒道佛三家關于如何實現出世和入世的統一,側重點不一樣。
我們要具體地來看,儒家教我們如何出世,道家教我們如何出世,佛家又教我們如何出世,以及這三家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我們在世界中生活,便是人生。
人生的内容是什麼?做事情。
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這是可以肯定的。
做事,在漢字中就是一個“為”字。
怎樣的為,才是出世和入世的統一呢?儒家有儒家的原則,道家有道家的原則,佛家也有佛家的原則。
先看儒家。
儒家是如何說為的? 無所為而為。
何謂“無所為而為”?這句話針對的是另一句話,即“有所為而為”。
什麼是有所為而為?也就是說我們做事情,通常總想達到一個有利于自己的結果,我們總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成是通向有利于自己的目标的手段。
事情總是指向一個在它之外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做事情,就稱為“有所為而為”。
儒家反對如此做事。
儒家說,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不是因為它是達到一個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這件事情本應當做。
這件事情并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義。
不做,就錯了。
這便是無所為而為。
什麼是無所為而為的做事境界?舉例而言,假如你投資開一家商店,這在經濟學上看是個投資的行為,有明确的利潤目标。
這無可非議。
但是如果你開這家商店的同時,沒忘了在你商店大堂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童叟無欺”,這就表達了商業行為的自身價值。
你若投資開一家民營醫院,也有利潤目标,這沒錯的,無可非議。
但是你沒忘了在你的醫院門診大廳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生命至上”,這就表達了醫療事業的自身價值。
假如你投資辦一所民辦學校,當然也會有利潤目标,但是你沒忘了在你的教學大樓的牆上書寫着四個字“有教無類”,這就表達了教育自身的意義。
開商店,開醫院,開民辦學校,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通向資本利潤的手段,它們本身就是目的和意義。
這就是儒家之精神。
儒家告訴我們如何超出現實利害得失的關懷,來看這個人世間種種的事情,它們本來的不朽的價值是什麼。
這是儒家的出世而後入世,概括為一句話:無所為而為。
某事做了之後的結果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是有利于自己還是傷害了自己,一點不應當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内。
我們做這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本應當做。
這樣的人生将永不失敗。
再來看道家。
道家又如何說“為”呢?可用一句話來概括: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所說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人為地做事。
但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嗎,如何又不人為呢? 人為,這兩個漢字合起來,又是一個漢字:僞。
這一合,意義就出來了。
僞就是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