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
關燈
小
中
大
面我們讀到什麼?讀到了中國哲學所讨論的真理。
中國哲學所讨論的,無一不是生命情感的合适問題以及它如何升華。
中國無宗教,中國有哲學,而中國的哲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哲學,尤其不同于歐洲哲學。
因為中國的哲學是升華人生情感的哲學,這一點請大家注意。
所以中國哲學講到底是人生哲學,這人生哲學不是給我們一些幹巴巴的理性規則,而是訴諸我們的生命情感本身,把它的真相說出來,讓我們去體現、去發揮生命情感的時候都中節,這就是中國哲學基本的目标。
那麼人生哲學意味着什麼?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就是《詩經》,《詩經》裡面全是詩歌,全是表達人的生命情感的,都是喜怒哀樂。
孔子贊揚它“思無邪”,無邪什麼意思?誠。
一個誠字,什麼意思?性情之正。
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讓我們站在大地上的,絕不是我們頭腦的理性,而是生命情感。
西方的哲學,把人類心靈當中的情感放得很低:第一等級是理性,第二等級是意志,第三等級才是情感,放得太低了。
他們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邏各斯中心主義,中國哲學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位置上來。
我們想想,中國哲學這樣做對不對?若我們的行為是合适的,若我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當中帶來的不是破壞和災難,而是帶來和諧和幸福,是不是因為我們生命情感的運用是正的?所以孔子說“思無邪”,無邪者,誠也;誠者,性情之正也。
這是最根本的修養。
我們不要以為,可以用冷冰冰的理智思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情感之中。
我們不是恰好擁有了一份歡樂,或者擁有了一份悲哀,而是當我歡樂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歡樂,當我悲哀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悲哀。
而不是我有一個冷冰冰的與情感無關的“心靈的實體”此刻恰好處于悲哀的狀态,然後我把這個狀态排除掉,沒這種事情的。
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構成我們的心。
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
所以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之用力所在,是使我們的生命情感合适和升華。
所以,同學們去讀中國的經典,儒家的也罷,道家的也罷,佛家的也罷,一定不要如讀西方科學或者西方哲學那樣去讀,去梳理概念,讨論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包含或者不包含關系,或者邏輯上的推演,這一切,都不是我們讀中國哲學典籍的方法,若你這樣讀,就會誤讀了它。
中國的人生哲學,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教科書,是人生的教科書,而不是理論的書,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除非你準備到哲學系以後一輩子教中國哲學,那你要将其梳理一下,這些工作也有必要,但它和修養沒關系。
比方說,如果你讀了五十遍《金剛經》,卻沒有流過一次淚,心中也沒有過法喜,你就肯定沒懂。
那種喜悅,在佛家的言說當中叫法喜,“法喜充滿”,你感受過嗎?這種喜悅,無可名狀,你一下子把生活的某一個方面看通了,而且這個通不是理智上的通,是生命感受上通了,你仿佛融入了宇宙,這是何等之感受?總而言之,無可名狀,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讀儒家的經典也應當這樣,讀道家的也應當這樣,否則你是不能真懂的。
讀西方哲學可不這樣,各位,讀過黑格爾的《邏輯學》沒有?他那是一個一個範疇推演的,每一步的推演,在邏輯上都沒有漏洞,而我們讀的時候也必須一環一環地跟上去,不能有任何脫節。
這就是西方哲學的著作,它是鍛煉我們的頭腦的,把我們的理性思考訓練得十分徹底和周密,效果跟學數學差不多。
中國哲學的典籍,是滋養我們的心靈的,因為它涉及我們心靈本身的種種生命情感。
你讀得懂這一段,是因為你有過這一份生命感受;你讀不懂那一段,是因為你的人生還沒有那份感受。
中國哲學的著作,它的文字表達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滿了形象、比喻、例證、暗喻,有文學的價值。
先哲的一句話,并不是他推理出來的,他是直接告訴你的,你需要慢慢去體會。
中國古代的聖人把他直接所見的說出來,這叫直覺的真理。
中國哲學典籍給出的,全是這些東西。
先哲直覺到的那些真理,我們可以拿來做我們的推理的前提。
先哲之所說,即是他之所見,是心靈的悟道、偉大的哲思。
所以中國哲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舉個簡單的例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老子講的。
這兩句話,你可能老早就知道,懂了還是沒懂?假如你問老子:為什麼反者道之動?你推給我看看?老子說,我看到的就是反者道之動。
它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它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變化之法則的直接的領會。
然後我們可以在這個前提下做推論,結果推出很多東西。
第一,我們明白了什麼叫反者道之動,就是認識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正如馮友蘭所說,這一點,讓中華民族有了一種智慧,是其他民族無法跟我們比的。
什麼智慧?在最黑暗的時候,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中華民族對未來始終保持着它的信心。
為什麼?黑暗終會過去,因為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
同時,它又讓我們這個民族在最輝煌的時候、最得意的時候,保持必要的警覺,為什麼?事情正在走向反面。
在這個前提下,你可以推出道家為人處事的兩條通則。
第一條,如果你要得到一個事物,你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因為反者道之動。
你要強大,必須從弱開始;你要高,必須從低開始。
所以,一個中國人如果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他開始做事時一定低調,極其低調,低調到讓你覺得他不存在。
第二條,若你要比較長久地保持一個事物,就須讓這個事物包含它的對立面。
因為反者道之動,一個事物如果沒有能力包容自己的對立面,它很快要結束。
各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比方說,資本主義要活得長久一點,就必須包含自己的對立面,即社會主義。
一個不能包含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很快會垮台,各位同意吧?比方說失業的人,也就是離開生産過程的人,經濟學家不再看到他們的存在,經濟學家是讨論資本運動的,在資本運動之外的人不是他讨論的對象。
但這些人,他們真實地存在着,隻不過在經濟學家眼中不存在;這些人還得活,隻不過不再用貨币來獲得自己的生活資料,因為失業了,沒有貨币。
這時,社會應該怎麼樣?應該不用市場原則了。
不用市場原則,他們就還活着;一用市場原則,他們就活不下去。
所以,不要以為必須永遠堅持市場原則,永遠堅持資本邏輯。
資本邏輯要生效,前提是和平的社會。
和平的社會要求承認在生産過程之外的那些人必須活着。
所以資本主義如果想要長久一點,就必須包含自己的對立面:社會主義。
各位的學業要成功,也必須包含對立面:困難。
一切順利都要包含它的對立面——困難,你才能把事情做好。
可以說這樣兩句話: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敵人是我們的老師。
做事情要有對立面,要有反對你的人,你才會把你的事情做得更好。
年輕的一代學西方的科學較多,與中國的智慧疏離長久了,其實我們還得懂這些道理。
我們希望一路順風,我們希望沒有挫折,我們希望沒有人反對我們……你要知道,誰反對你,你應該高興,你獲得了提高自己的絕好機會,隻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當的。
但是—— 誰保證你正當?儒家。
道家不跟我們講道德理想。
道家教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自由一點,自在一點。
好和壞,它不講;善與惡,它不讨論。
所以我們如果光有道家,是不行的,很可能形成一種奸猾的人生态度,是非不分。
我們怎麼運用道家的思想?必須有儒家做根、做基礎、做前提。
儒家告訴我們要明明德,要親民,要止于至善。
中國人未來的生活也将在這條路上。
謝謝大家。
中國哲學所讨論的,無一不是生命情感的合适問題以及它如何升華。
中國無宗教,中國有哲學,而中國的哲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哲學,尤其不同于歐洲哲學。
因為中國的哲學是升華人生情感的哲學,這一點請大家注意。
所以中國哲學講到底是人生哲學,這人生哲學不是給我們一些幹巴巴的理性規則,而是訴諸我們的生命情感本身,把它的真相說出來,讓我們去體現、去發揮生命情感的時候都中節,這就是中國哲學基本的目标。
那麼人生哲學意味着什麼?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就是《詩經》,《詩經》裡面全是詩歌,全是表達人的生命情感的,都是喜怒哀樂。
孔子贊揚它“思無邪”,無邪什麼意思?誠。
一個誠字,什麼意思?性情之正。
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讓我們站在大地上的,絕不是我們頭腦的理性,而是生命情感。
西方的哲學,把人類心靈當中的情感放得很低:第一等級是理性,第二等級是意志,第三等級才是情感,放得太低了。
他們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邏各斯中心主義,中國哲學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位置上來。
我們想想,中國哲學這樣做對不對?若我們的行為是合适的,若我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當中帶來的不是破壞和災難,而是帶來和諧和幸福,是不是因為我們生命情感的運用是正的?所以孔子說“思無邪”,無邪者,誠也;誠者,性情之正也。
這是最根本的修養。
我們不要以為,可以用冷冰冰的理智思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情感之中。
我們不是恰好擁有了一份歡樂,或者擁有了一份悲哀,而是當我歡樂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歡樂,當我悲哀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悲哀。
而不是我有一個冷冰冰的與情感無關的“心靈的實體”此刻恰好處于悲哀的狀态,然後我把這個狀态排除掉,沒這種事情的。
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構成我們的心。
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
所以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之用力所在,是使我們的生命情感合适和升華。
所以,同學們去讀中國的經典,儒家的也罷,道家的也罷,佛家的也罷,一定不要如讀西方科學或者西方哲學那樣去讀,去梳理概念,讨論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包含或者不包含關系,或者邏輯上的推演,這一切,都不是我們讀中國哲學典籍的方法,若你這樣讀,就會誤讀了它。
中國的人生哲學,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教科書,是人生的教科書,而不是理論的書,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除非你準備到哲學系以後一輩子教中國哲學,那你要将其梳理一下,這些工作也有必要,但它和修養沒關系。
比方說,如果你讀了五十遍《金剛經》,卻沒有流過一次淚,心中也沒有過法喜,你就肯定沒懂。
那種喜悅,在佛家的言說當中叫法喜,“法喜充滿”,你感受過嗎?這種喜悅,無可名狀,你一下子把生活的某一個方面看通了,而且這個通不是理智上的通,是生命感受上通了,你仿佛融入了宇宙,這是何等之感受?總而言之,無可名狀,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讀儒家的經典也應當這樣,讀道家的也應當這樣,否則你是不能真懂的。
讀西方哲學可不這樣,各位,讀過黑格爾的《邏輯學》沒有?他那是一個一個範疇推演的,每一步的推演,在邏輯上都沒有漏洞,而我們讀的時候也必須一環一環地跟上去,不能有任何脫節。
這就是西方哲學的著作,它是鍛煉我們的頭腦的,把我們的理性思考訓練得十分徹底和周密,效果跟學數學差不多。
中國哲學的典籍,是滋養我們的心靈的,因為它涉及我們心靈本身的種種生命情感。
你讀得懂這一段,是因為你有過這一份生命感受;你讀不懂那一段,是因為你的人生還沒有那份感受。
中國哲學的著作,它的文字表達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滿了形象、比喻、例證、暗喻,有文學的價值。
先哲的一句話,并不是他推理出來的,他是直接告訴你的,你需要慢慢去體會。
中國古代的聖人把他直接所見的說出來,這叫直覺的真理。
中國哲學典籍給出的,全是這些東西。
先哲直覺到的那些真理,我們可以拿來做我們的推理的前提。
先哲之所說,即是他之所見,是心靈的悟道、偉大的哲思。
所以中國哲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舉個簡單的例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老子講的。
這兩句話,你可能老早就知道,懂了還是沒懂?假如你問老子:為什麼反者道之動?你推給我看看?老子說,我看到的就是反者道之動。
它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它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變化之法則的直接的領會。
然後我們可以在這個前提下做推論,結果推出很多東西。
第一,我們明白了什麼叫反者道之動,就是認識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正如馮友蘭所說,這一點,讓中華民族有了一種智慧,是其他民族無法跟我們比的。
什麼智慧?在最黑暗的時候,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中華民族對未來始終保持着它的信心。
為什麼?黑暗終會過去,因為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
同時,它又讓我們這個民族在最輝煌的時候、最得意的時候,保持必要的警覺,為什麼?事情正在走向反面。
在這個前提下,你可以推出道家為人處事的兩條通則。
第一條,如果你要得到一個事物,你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因為反者道之動。
你要強大,必須從弱開始;你要高,必須從低開始。
所以,一個中國人如果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他開始做事時一定低調,極其低調,低調到讓你覺得他不存在。
第二條,若你要比較長久地保持一個事物,就須讓這個事物包含它的對立面。
因為反者道之動,一個事物如果沒有能力包容自己的對立面,它很快要結束。
各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比方說,資本主義要活得長久一點,就必須包含自己的對立面,即社會主義。
一個不能包含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很快會垮台,各位同意吧?比方說失業的人,也就是離開生産過程的人,經濟學家不再看到他們的存在,經濟學家是讨論資本運動的,在資本運動之外的人不是他讨論的對象。
但這些人,他們真實地存在着,隻不過在經濟學家眼中不存在;這些人還得活,隻不過不再用貨币來獲得自己的生活資料,因為失業了,沒有貨币。
這時,社會應該怎麼樣?應該不用市場原則了。
不用市場原則,他們就還活着;一用市場原則,他們就活不下去。
所以,不要以為必須永遠堅持市場原則,永遠堅持資本邏輯。
資本邏輯要生效,前提是和平的社會。
和平的社會要求承認在生産過程之外的那些人必須活着。
所以資本主義如果想要長久一點,就必須包含自己的對立面:社會主義。
各位的學業要成功,也必須包含對立面:困難。
一切順利都要包含它的對立面——困難,你才能把事情做好。
可以說這樣兩句話: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敵人是我們的老師。
做事情要有對立面,要有反對你的人,你才會把你的事情做得更好。
年輕的一代學西方的科學較多,與中國的智慧疏離長久了,其實我們還得懂這些道理。
我們希望一路順風,我們希望沒有挫折,我們希望沒有人反對我們……你要知道,誰反對你,你應該高興,你獲得了提高自己的絕好機會,隻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當的。
但是—— 誰保證你正當?儒家。
道家不跟我們講道德理想。
道家教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自由一點,自在一點。
好和壞,它不講;善與惡,它不讨論。
所以我們如果光有道家,是不行的,很可能形成一種奸猾的人生态度,是非不分。
我們怎麼運用道家的思想?必須有儒家做根、做基礎、做前提。
儒家告訴我們要明明德,要親民,要止于至善。
中國人未來的生活也将在這條路上。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