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
關燈
小
中
大
民間信仰當中産生的形式,佛的世界仿佛是一個神的世界。
其實佛、菩薩、羅漢……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
普通人修佛可以修到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阿羅漢,第二境界是菩薩,再往上走,是佛。
佛不是神。
釋迦牟尼是普通的人,Buddha這個梵文單詞被翻譯成佛,它的本意是覺悟者。
所以,佛就是覺悟者。
我們現在還不是佛,是因為我們尚未覺悟,但是我們都有佛性。
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所以佛教是無神論的。
有一個禅宗的公案是這麼說的。
一個弟子,有一天終于忍不住問他的師父:“師父啊,你能不能告訴我,佛究竟在哪裡?”師父跟他這麼說:“在你面前,聽你說佛法的,就是佛。
” 佛性不是神性。
衆生是佛,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的衆生。
我們年初一要拜佛,嚴格來說,不應該到寺廟,而應該彼此互拜。
我在拜你,你也在拜我,就是佛與佛在互拜。
中國思想跟西方思想,根本差别在哪裡?簡單說來,儒道佛三家都論道,都沒論出兩個世界來,我們中國人隻有一個世界。
天道在哪裡?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它不脫離人民生活。
所以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道不遠人。
天道不在彼岸世界裡,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
同學們大概都知道《大學》《中庸》這兩篇重要的儒家文獻。
它們跟《論語》和《孟子》并列在一起,稱為“四書”。
四書的次序是先《大學》,後《中庸》,後《論語》,後《孟子》。
《大學》為什麼放在第一篇?因為它是“初學入德之門”。
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被稱為“三綱領”。
這三個綱領能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
在“明明德”中,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跟“德”連在一起,“明德”,還要對這個“明德”來一個明,叫“明明德”。
為什麼? 明德是我們本有的仁心,我們每個人都有。
比如赤子之心,一定是明德,所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明德是虛靈不昧,人人都有。
最早把這件事講出來的是孟子,他說人心有四個善端:恻隐、羞惡、辭讓、是非。
是本性具備的,所以可稱為“明德”。
我們把這個思想跟西方思想比較一下,特别是跟西方基督教比較一下。
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觀念,人本有的是罪,原罪,不是明德。
所以人的希望在于信仰上帝。
侍奉上帝、敬重上帝、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對這個有罪的靈魂的拯救。
我們自己的靈魂,對于我們自己的罪孽是無能為力的。
而中國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講明德。
但是我們會遮蔽明德,因為在現實世界當中,人還有器質(肉體)的一面。
明德是天地之性,肉體給我們器質之性。
食色性也,我們要飲食,我們要男女,我們有各種趨利避害的要求,這一切,都有可能讓我們的明德被遮蔽。
于是有一個功夫一定要做,叫明明德。
但前提總歸是有東西好“明”——我們都有,即明德。
再度讓它呈現出來,是明明德,儒家稱之為複性之功夫。
儒家講的修養,就是複性:恢複我們本有的明德,讓它呈現。
真理不要到外面去求。
孟子講“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明明德怎麼明?明德肯定是跟天道統一的,否則不能叫明德。
德者“得”也,我們從天道那裡獲得了我們的德性。
《中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們的明德跟天道貫通,那麼,天道在哪裡?高高在上嗎?你如何明明德?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人苦思冥想,能夠把明德明出來嗎?不是的。
第二條綱領是:“在親民。
” 親民是明明德的途徑。
進入和體察人民生活,叫親民。
後來朱熹把親民改成“新民”,錯了,那叫改造。
要改造百姓嗎?不,要親民。
不是說,你做了君王要親民,做了官員要親民,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都要親民,我們都在體察人民生活,我們也在人民生活中。
真切地體察人民生活,是明明德的唯一途徑。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不做小人,做君子。
做君子一定要關懷天下,體察人民生活,這就叫親民。
第三條綱領是“在止于至善”。
講人生的最高目标,所要達到的最高的完善。
回過頭來看《大學》開篇。
第一,講明明德是複性之功夫。
第二,這個功夫哪裡去做?體察人民生活,真切地領會在人民生活中體現的天道,然後身體力行,以達到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完美,“在止于至善”。
這就是三綱領。
我們把這三綱領跟西方思想,例如柏拉圖學說比較一下,差别很清楚:真理不懸在現實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同樣,把佛學中國化的惠能,講過這樣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是在人世間的,不能離開世間去求覺悟。
離開這人世間去尋找最高的覺悟(菩提),就好像要在兔子頭上找出兩個角來一樣荒謬。
兔子隻能長兩個耳朵,沒兩個角。
佛法在世間,天道在人民生活中,衆生的煩惱以及克服煩惱的努力,就是天道之體現。
用惠能的話說,“煩惱即菩提”,不要害怕煩惱,煩惱倒是用來修行的,煩惱是修行之資具。
我們拿中國思想來跟西方思想做比較,所達到的最基本的認識是兩條: 第一,在中國思想中并不包含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區分。
第二,中國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邏輯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理。
後面這一條,現在要專門地說一說。
《中庸》的第一段是這樣講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天命之謂性”,我們人的天性是從天命下貫而來。
“修道之謂教”,我們并不是少數那種聖人,聖人不需要教化,大多數人都需要教化,所以要修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片刻都不能脫離的,“可離非道也”,天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都有天道在其中,你不能說生活歸生活,或者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幹,不可以的,天道也在這裡邊體現的,所以不可須臾離之。
“故君子慎其獨”,你不欺于暗室,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做什麼事情都沒人看見,可以肆意妄為嗎?也不可,因為你過的是人生,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方面都是天道在其中,所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提醒、警告,我做什麼事情人家看不到,你也要慎重;“恐懼乎其所不聞”,你做的事情沒傳出去,你也要恐懼。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我們來看天道的内涵。
中國哲學講的天道,絕不是如柏拉圖講的理念,也不是西方近代哲學講的理性的法則。
天道在哪裡?“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在心裡活躍的是喜怒哀樂,全部豐富的生命情感都在内心。
“發而皆中節”,生命情感一定會表現出來,但每一次表現都要恰當,不過分,叫“中節”,叫“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在我們喜怒哀樂的生命情感中。
天下之大本不是理念世界,也不是現在的科學所揭示的所謂自然的規律等等。
天下之大本是我們的生命情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情感,一定會表現出來,而且肯定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表現出來。
如果在人與人的關系當中生命情感的表現都是中節的,就是“天下之達道”:社會生活跟天道一緻了。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果人民生活達到了中和,那麼天與地的關系就是正的,而萬物也都有了生機。
這裡
其實佛、菩薩、羅漢……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
普通人修佛可以修到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阿羅漢,第二境界是菩薩,再往上走,是佛。
佛不是神。
釋迦牟尼是普通的人,Buddha這個梵文單詞被翻譯成佛,它的本意是覺悟者。
所以,佛就是覺悟者。
我們現在還不是佛,是因為我們尚未覺悟,但是我們都有佛性。
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所以佛教是無神論的。
有一個禅宗的公案是這麼說的。
一個弟子,有一天終于忍不住問他的師父:“師父啊,你能不能告訴我,佛究竟在哪裡?”師父跟他這麼說:“在你面前,聽你說佛法的,就是佛。
” 佛性不是神性。
衆生是佛,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的衆生。
我們年初一要拜佛,嚴格來說,不應該到寺廟,而應該彼此互拜。
我在拜你,你也在拜我,就是佛與佛在互拜。
中國思想跟西方思想,根本差别在哪裡?簡單說來,儒道佛三家都論道,都沒論出兩個世界來,我們中國人隻有一個世界。
天道在哪裡?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它不脫離人民生活。
所以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道不遠人。
天道不在彼岸世界裡,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
同學們大概都知道《大學》《中庸》這兩篇重要的儒家文獻。
它們跟《論語》和《孟子》并列在一起,稱為“四書”。
四書的次序是先《大學》,後《中庸》,後《論語》,後《孟子》。
《大學》為什麼放在第一篇?因為它是“初學入德之門”。
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被稱為“三綱領”。
這三個綱領能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
在“明明德”中,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跟“德”連在一起,“明德”,還要對這個“明德”來一個明,叫“明明德”。
為什麼? 明德是我們本有的仁心,我們每個人都有。
比如赤子之心,一定是明德,所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明德是虛靈不昧,人人都有。
最早把這件事講出來的是孟子,他說人心有四個善端:恻隐、羞惡、辭讓、是非。
是本性具備的,所以可稱為“明德”。
我們把這個思想跟西方思想比較一下,特别是跟西方基督教比較一下。
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觀念,人本有的是罪,原罪,不是明德。
所以人的希望在于信仰上帝。
侍奉上帝、敬重上帝、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對這個有罪的靈魂的拯救。
我們自己的靈魂,對于我們自己的罪孽是無能為力的。
而中國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講明德。
但是我們會遮蔽明德,因為在現實世界當中,人還有器質(肉體)的一面。
明德是天地之性,肉體給我們器質之性。
食色性也,我們要飲食,我們要男女,我們有各種趨利避害的要求,這一切,都有可能讓我們的明德被遮蔽。
于是有一個功夫一定要做,叫明明德。
但前提總歸是有東西好“明”——我們都有,即明德。
再度讓它呈現出來,是明明德,儒家稱之為複性之功夫。
儒家講的修養,就是複性:恢複我們本有的明德,讓它呈現。
真理不要到外面去求。
孟子講“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明明德怎麼明?明德肯定是跟天道統一的,否則不能叫明德。
德者“得”也,我們從天道那裡獲得了我們的德性。
《中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們的明德跟天道貫通,那麼,天道在哪裡?高高在上嗎?你如何明明德?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人苦思冥想,能夠把明德明出來嗎?不是的。
第二條綱領是:“在親民。
” 親民是明明德的途徑。
進入和體察人民生活,叫親民。
後來朱熹把親民改成“新民”,錯了,那叫改造。
要改造百姓嗎?不,要親民。
不是說,你做了君王要親民,做了官員要親民,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都要親民,我們都在體察人民生活,我們也在人民生活中。
真切地體察人民生活,是明明德的唯一途徑。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不做小人,做君子。
做君子一定要關懷天下,體察人民生活,這就叫親民。
第三條綱領是“在止于至善”。
講人生的最高目标,所要達到的最高的完善。
回過頭來看《大學》開篇。
第一,講明明德是複性之功夫。
第二,這個功夫哪裡去做?體察人民生活,真切地領會在人民生活中體現的天道,然後身體力行,以達到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完美,“在止于至善”。
這就是三綱領。
我們把這三綱領跟西方思想,例如柏拉圖學說比較一下,差别很清楚:真理不懸在現實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同樣,把佛學中國化的惠能,講過這樣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是在人世間的,不能離開世間去求覺悟。
離開這人世間去尋找最高的覺悟(菩提),就好像要在兔子頭上找出兩個角來一樣荒謬。
兔子隻能長兩個耳朵,沒兩個角。
佛法在世間,天道在人民生活中,衆生的煩惱以及克服煩惱的努力,就是天道之體現。
用惠能的話說,“煩惱即菩提”,不要害怕煩惱,煩惱倒是用來修行的,煩惱是修行之資具。
我們拿中國思想來跟西方思想做比較,所達到的最基本的認識是兩條: 第一,在中國思想中并不包含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區分。
第二,中國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邏輯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理。
後面這一條,現在要專門地說一說。
《中庸》的第一段是這樣講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天命之謂性”,我們人的天性是從天命下貫而來。
“修道之謂教”,我們并不是少數那種聖人,聖人不需要教化,大多數人都需要教化,所以要修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片刻都不能脫離的,“可離非道也”,天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都有天道在其中,你不能說生活歸生活,或者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幹,不可以的,天道也在這裡邊體現的,所以不可須臾離之。
“故君子慎其獨”,你不欺于暗室,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做什麼事情都沒人看見,可以肆意妄為嗎?也不可,因為你過的是人生,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方面都是天道在其中,所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提醒、警告,我做什麼事情人家看不到,你也要慎重;“恐懼乎其所不聞”,你做的事情沒傳出去,你也要恐懼。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我們來看天道的内涵。
中國哲學講的天道,絕不是如柏拉圖講的理念,也不是西方近代哲學講的理性的法則。
天道在哪裡?“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在心裡活躍的是喜怒哀樂,全部豐富的生命情感都在内心。
“發而皆中節”,生命情感一定會表現出來,但每一次表現都要恰當,不過分,叫“中節”,叫“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在我們喜怒哀樂的生命情感中。
天下之大本不是理念世界,也不是現在的科學所揭示的所謂自然的規律等等。
天下之大本是我們的生命情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情感,一定會表現出來,而且肯定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表現出來。
如果在人與人的關系當中生命情感的表現都是中節的,就是“天下之達道”:社會生活跟天道一緻了。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果人民生活達到了中和,那麼天與地的關系就是正的,而萬物也都有了生機。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