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次婚禮
關燈
小
中
大
向她求婚時的。
鑲貝殼的——去海南度蜜月時的。
紅繩編的——他找到第一份工作時的。
口香糖紙折的——她在報社跳級晉升,一個月多拿兩千塊錢的薪水時的。
易拉罐的拉環——他們從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搬到現在的房子,有了一個窄小的客廳時的。
貓抓柱上的一根細草繩——他們領養兩個月大的美短小母貓糖糖時的。
那天他們走了很遠的路,端着籠子把糖糖放在客廳裡,它太小了,像一團毛線球,不敢放它出來,它在籠子裡叫了整整一夜。
兩個人睡不着,靠在床頭閑聊。
“你說,我們能做稱職的父母嗎?”她驚訝于他的措辭是“父母”,不是“主人”。
他深深歎了口氣,清了清嗓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
意識到自己不适合,就不去做的人太少了。
或者這麼說,意識到自己不适合,就謹言慎行、自我反思的父母太少了,所以才有這麼多不幸福的小孩。
”話題太嚴肅了,她想。
也許這才是他們一直沒要孩子的原因。
他害怕看見自己童年的影子,站在鏡子前渾身哆嗦的小男孩,最後變成身後大聲責罵的父親。
林頌不相信一個大活人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手機通訊錄裡翻找号碼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從未保存過任何他朋友的電話。
她點開手機上每個APP,試圖從中尋找他登錄的痕迹,或是無意中留下的地址或電話,結果竟一無所獲。
他太謹慎了,像是事先策劃了一場秘密逃亡。
林頌想到他每天挂在嘴邊的高木森,一定是他把人藏起來了,她撥通了和丈夫唯一一個共同好友的電話,接電話的卻是個陌生人。
她在手機地圖和網上搜索他公司的名字,卻發現自己連他公司的注冊名稱都不清楚,隻記住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簡稱,搜出來的也淨是不靠譜的網吧、桌遊、貼膜、直播的名字。
她憑記憶找到了一處民宅,卻不知道是哪個房間,敲開幾扇門,遭了一番白眼,灰頭土臉地離開了。
她跑到物業調小區的監控,偏偏當天下午的一個時段,單元門口的監控壞掉了。
她看見他像往常一樣,提着電腦包消失在電梯口,這才想起跑去派出所。
執勤的警察說四十八小時内不能立案,這激怒了她。
她撥通了報社社會新聞部一位同事的電話,對方的說法讓她頭皮發麻:類似這種離家出走的案子每天多到數不過來,隻要不是惡意傷害,比如綁架,又是沒人認識的人,是沒有新聞價值的。
“以前有個大明星被綁了,林姐你記得吧?當時要了兩百萬贖金,占了多少報紙版面?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
林姐,遇見這種事誰都糟心,但你也知道咱們平時是怎麼做選題的。
請你理解。
”她站在花壇旁邊,笑了哭,哭了笑,猛然想起上大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
”一條狗經過,朝她的鞋撒了一泡尿。
林頌不想将丈夫的照片貼滿電線杆和小區單元樓門口。
隻有寵物、失智的老人、跑丢的孩子才會這麼找。
一個無端丢了丈夫的女人,會被那群出來曬太陽的老太太怎麼嚼舌根呢?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 尤昊唯一一次和林頌吵架用的也是這句說辭。
那天隻有林頌在家,她下樓倒垃圾,随手帶上的門開了,糖糖跑了出去。
她請了假,在小區裡失心瘋一樣地又跑又叫,全然不顧别人的目光。
路上遇見一個女人在貼尋狗啟事,她湊過去看,看見那人哭腫了眼。
尤昊回家時,她已經從樓道的消防栓後面找回了糖糖。
一向好脾氣的他還是忍不住發了火。
一隻貓、一條狗尚且如此,一個大活人丢了,竟無聲無息。
其實,她還做了很多事,例如跑到電台廣播尋人,買下報紙角落豆腐塊大的地方登尋人啟事,去他常去的咖啡館和店家閑聊,去他曾經的公司、他喜歡逛的數碼産品商店找。
衣櫃裡幾件過冬的棉服還在,遊戲機裡還有他玩過的關卡的存檔,幾隻穿過的襪子搭在腳凳上,衛生間的男士洗面奶用了一半,拖鞋橫放在門口的腳墊上。
他買過的貓糧還囤了兩箱。
他種的檸檬樹土已幹裂,葉子掉落一地。
廚房的咖啡機旁邊還有他喝過留下的咖啡膠囊,冰箱裡凍着他愛吃的薯條和牛肉丸。
書架上的幾本相冊裡夾着他們去過的景點門票和合照,牛皮紙袋裡是刊登她寫的報道的報紙,他每周從報刊亭買回來的。
後來,林頌從網上得知那家創業公司被責令查封整改,文章裡說,這家公司曾遭遇短暫的債務危機,時間是尤昊失蹤的前夕,她本可以找到寫這篇文章的記者問個清楚,但她沒有。
她将床頭櫃上的結婚照收了起來,和原本就不認她的公婆徹底斷了聯系。
她依然跟在璀璨耀眼的明星身邊,每隔半年往那個戶頭打房租錢,遇見好事發生就攢一枚戒指放進木盒裡。
時隔多年,想起這麼一個人,林頌隐約記得的,是他們躺在汽車旅店的地毯上,閉着眼聽見隔壁的聚會進行到深夜,音樂聲和歡笑聲不絕于耳,酒瓶摔在牆壁上。
她聽見他在小聲啜泣,卻不曾問他為什麼。
那張泛黃的舊紙片上寫的是:“将近十年,我每天早上都會為你泡一壺熱茶,放在床頭,等你醒來。
今天,我忘記了。
而你好像也沒有發覺,仿佛這件事從未發生過。
” ---2019年3月完稿
鑲貝殼的——去海南度蜜月時的。
紅繩編的——他找到第一份工作時的。
口香糖紙折的——她在報社跳級晉升,一個月多拿兩千塊錢的薪水時的。
易拉罐的拉環——他們從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搬到現在的房子,有了一個窄小的客廳時的。
貓抓柱上的一根細草繩——他們領養兩個月大的美短小母貓糖糖時的。
那天他們走了很遠的路,端着籠子把糖糖放在客廳裡,它太小了,像一團毛線球,不敢放它出來,它在籠子裡叫了整整一夜。
兩個人睡不着,靠在床頭閑聊。
“你說,我們能做稱職的父母嗎?”她驚訝于他的措辭是“父母”,不是“主人”。
他深深歎了口氣,清了清嗓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
意識到自己不适合,就不去做的人太少了。
或者這麼說,意識到自己不适合,就謹言慎行、自我反思的父母太少了,所以才有這麼多不幸福的小孩。
”話題太嚴肅了,她想。
也許這才是他們一直沒要孩子的原因。
他害怕看見自己童年的影子,站在鏡子前渾身哆嗦的小男孩,最後變成身後大聲責罵的父親。
林頌不相信一個大活人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手機通訊錄裡翻找号碼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從未保存過任何他朋友的電話。
她點開手機上每個APP,試圖從中尋找他登錄的痕迹,或是無意中留下的地址或電話,結果竟一無所獲。
他太謹慎了,像是事先策劃了一場秘密逃亡。
林頌想到他每天挂在嘴邊的高木森,一定是他把人藏起來了,她撥通了和丈夫唯一一個共同好友的電話,接電話的卻是個陌生人。
她在手機地圖和網上搜索他公司的名字,卻發現自己連他公司的注冊名稱都不清楚,隻記住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簡稱,搜出來的也淨是不靠譜的網吧、桌遊、貼膜、直播的名字。
她憑記憶找到了一處民宅,卻不知道是哪個房間,敲開幾扇門,遭了一番白眼,灰頭土臉地離開了。
她跑到物業調小區的監控,偏偏當天下午的一個時段,單元門口的監控壞掉了。
她看見他像往常一樣,提着電腦包消失在電梯口,這才想起跑去派出所。
執勤的警察說四十八小時内不能立案,這激怒了她。
她撥通了報社社會新聞部一位同事的電話,對方的說法讓她頭皮發麻:類似這種離家出走的案子每天多到數不過來,隻要不是惡意傷害,比如綁架,又是沒人認識的人,是沒有新聞價值的。
“以前有個大明星被綁了,林姐你記得吧?當時要了兩百萬贖金,占了多少報紙版面?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
林姐,遇見這種事誰都糟心,但你也知道咱們平時是怎麼做選題的。
請你理解。
”她站在花壇旁邊,笑了哭,哭了笑,猛然想起上大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
”一條狗經過,朝她的鞋撒了一泡尿。
林頌不想将丈夫的照片貼滿電線杆和小區單元樓門口。
隻有寵物、失智的老人、跑丢的孩子才會這麼找。
一個無端丢了丈夫的女人,會被那群出來曬太陽的老太太怎麼嚼舌根呢?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 尤昊唯一一次和林頌吵架用的也是這句說辭。
那天隻有林頌在家,她下樓倒垃圾,随手帶上的門開了,糖糖跑了出去。
她請了假,在小區裡失心瘋一樣地又跑又叫,全然不顧别人的目光。
路上遇見一個女人在貼尋狗啟事,她湊過去看,看見那人哭腫了眼。
尤昊回家時,她已經從樓道的消防栓後面找回了糖糖。
一向好脾氣的他還是忍不住發了火。
一隻貓、一條狗尚且如此,一個大活人丢了,竟無聲無息。
其實,她還做了很多事,例如跑到電台廣播尋人,買下報紙角落豆腐塊大的地方登尋人啟事,去他常去的咖啡館和店家閑聊,去他曾經的公司、他喜歡逛的數碼産品商店找。
衣櫃裡幾件過冬的棉服還在,遊戲機裡還有他玩過的關卡的存檔,幾隻穿過的襪子搭在腳凳上,衛生間的男士洗面奶用了一半,拖鞋橫放在門口的腳墊上。
他買過的貓糧還囤了兩箱。
他種的檸檬樹土已幹裂,葉子掉落一地。
廚房的咖啡機旁邊還有他喝過留下的咖啡膠囊,冰箱裡凍着他愛吃的薯條和牛肉丸。
書架上的幾本相冊裡夾着他們去過的景點門票和合照,牛皮紙袋裡是刊登她寫的報道的報紙,他每周從報刊亭買回來的。
後來,林頌從網上得知那家創業公司被責令查封整改,文章裡說,這家公司曾遭遇短暫的債務危機,時間是尤昊失蹤的前夕,她本可以找到寫這篇文章的記者問個清楚,但她沒有。
她将床頭櫃上的結婚照收了起來,和原本就不認她的公婆徹底斷了聯系。
她依然跟在璀璨耀眼的明星身邊,每隔半年往那個戶頭打房租錢,遇見好事發生就攢一枚戒指放進木盒裡。
時隔多年,想起這麼一個人,林頌隐約記得的,是他們躺在汽車旅店的地毯上,閉着眼聽見隔壁的聚會進行到深夜,音樂聲和歡笑聲不絕于耳,酒瓶摔在牆壁上。
她聽見他在小聲啜泣,卻不曾問他為什麼。
那張泛黃的舊紙片上寫的是:“将近十年,我每天早上都會為你泡一壺熱茶,放在床頭,等你醒來。
今天,我忘記了。
而你好像也沒有發覺,仿佛這件事從未發生過。
” ---2019年3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