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
關燈
小
中
大
曾甯知道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卻依然熬着。
所有人都是這麼熬着的,就像滾燙的水在鑄鐵鍋裡徒勞地等待沸騰。
她的母親是這樣熬着的,在比曾甯還年輕的年紀有了她。
母親生下曾甯時,外婆已病入膏肓,每日來回搓着母親的手,一雙眼睛卻不聚焦,不認人。
她剛會走路,外婆就在飄雪的寒夜離開人世。
離世時眼角挂一滴淚,到清晨已幹涸成粉末。
追悼會當天,多日無力安睡的母親睡得人事不省。
終于睡飽了,睜開眼,全家人十幾雙眼直愣愣地瞧她,以為她已心力交瘁。
他們七手八腳攙她起身,簡單洗漱,連拖帶拽進了靈堂。
母親也不招呼賓客,隻盯着靈堂中央薄薄的黑白人像笑。
她曾經替她擦洗沾滿屎尿的身體,夜裡給她翻身,聽她咬着牙呻吟。
一瓶瓶透明的藥液滴進她枯瘦如老樹的手臂,她搓着母親的手,不認人。
這下,母親的母親、母親、全家終于不必受苦了。
曾甯已經懂事,不亂跑,不亂叫,每頓吃光碗裡的飯,睡覺時自己爬上床蓋好被子。
母親在二十年間白了頭發,不到五十歲已瘦成八十歲的老妪。
大學放寒假回家,她牽着瘦得一條條肋骨赫然而立的母親走入澡堂,嘴裡泛起一股羞澀的苦味。
她才不過二十幾歲,卻衰老到隻想坐在榕樹底下,聽蟬聲、打撲克、說東家長西家短。
在偌大京城做一份替人算賬的活計,每天擠十幾站地鐵,換乘時鉚足勁用力蹬地,才能下得去。
坐在窗明幾淨的辦公室裡,對着電腦屏幕和一沓沓材料,賺一份勉強付得起房租的薪水。
隻有老同學聚會時,曾甯才掏出櫃子裡母親給她的化妝品,換上平時不怎麼穿的新衣裳,保證合影傳到朋友圈後不被人嚼閑話。
和母親結婚前挨餓、結婚時沒一分積蓄相比,她幸運太多了,至少還有一間活動得開的小房間,雖說躺在瑜伽墊上伸不開手臂,但一塊墊子還放得下。
她其實并不需要那塊瑜伽墊。
夜裡九十點鐘從單位一路奔回家,早已累到直不起腰,隻想趴在床上,那墊子是多餘的擺設。
自從來京城,饑飽就是未知數,她時常分不清自己是餓到腹痛,還是撐到胃痙攣。
身邊淨是些嚷着減肥的剛畢業的小姑娘,她畢業也沒多久,早已對減肥閉口不談。
想吃飽,像吃家裡的土豆炖茄子、土雞炖蘑菇、玉米面大餅子那樣吃飽,飽到連一個嗝都勻不出。
單位食堂的飯菜隻是為了填飽肚子,好繼續幹活,外賣的油水雖足,卻不是太鹹就是太淡,不是太硬就是太辣。
她懷疑自己早就對吃吃喝喝失了興趣,沒有什麼是必須吃的,沒有什麼在吃過之後能帶來滿足感,多一口少一口沒差。
她隻關心月底的工錢是不是到了賬,下月的工作量能不能按時完成,還有老闆投來的眼神裡有沒有嫌棄和厭惡。
隻要保證這三樣,飯碗裡就還有米,就不至于沿街乞讨。
周末經過商場時,曾甯不多看一眼标着折扣二字的服裝。
為了方便擠地鐵,她從頭到腳都是運動裝,光是站在那裡就很突兀。
如果有店員滿眼期待地湊過來慫恿她,女士,有合适的可以試穿一下,她便頭也不回地跑掉,像活見鬼。
試衣間前永遠排着長長的隊,絕大多數是女人,旁邊站着一臉不耐煩玩手機遊戲的男人。
他們都是對自己還有要求、對明天還有欲望的人,前者是為了美,後者是為了婚姻。
曾甯什麼都不為。
從什麼時候起,欲望和要求通通沒有了呢? 一眼望到老,那日子多無聊。
上大學那會兒,個個都喜歡妄議未知的生活。
在大大小小的社團裡張羅折騰,非要混個一官半職才算有出息。
跟風似的談戀愛,偏愛在人多的地方手牽手,連自習室的角角落落也不肯放過,動辄是人生和理想、詩和遠方。
前途是不夠勤奮、無路可走的人才去焦慮的事。
他們蔑視凡俗、特立獨行,一個人塞着耳機在夜色下的操場猛跑,或者在課後給教授發讨論真理和謬誤的郵件。
走路喜歡昂着頭,不屑于和世間瑣事産生糾葛;考試時認認真真在試卷一角寫上自己的名字,妄圖有朝一日給它賦予某種意義;燒烤時故意喝到微醺,然後裝瘋賣傻,聊苦悶聊志向聊未曾經曆的愛情。
她當然也在其中。
那時誰會想過,一眼望到老的日子最終要自己去過?最不屑一顧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反而足以捆縛住一個人?到了該面對婚姻與家庭的年紀,再獨立的人也會矮上幾分,不敢與催逼自己的家人和前輩針鋒相對,而是低眉順眼,佯裝糊塗。
她認識的人當中,素來少有清明透徹地活着的,曾經有過的,也是因為寬裕或他人和環境的庇護,才顯得不那麼窘迫,有那麼一點點與衆不同。
而一旦所有條件都被撤除,神仙也會變成凡人,蹲在地上覓食。
而她原來是不明白這一點的。
老闆用手指敲了敲她的辦公桌,然後丢下一沓文件等她去處理;同事向她抛來不明所以的眼神,不知如何分析其中的含義;擠不出地鐵坐過了兩站,打卡晚了十分鐘,被扣掉一天的工資……無窮無盡的雜事如鬼魅纏身,她說不清都是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逃脫。
打開朋友圈,滿目都是喧嘩的人群和幸福造作的表情。
她盯着屏幕,有點發蒙。
好像隻有她被一下下釘進不屬于她的泥土裡,等着落葉、枯萎。
日後經過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塊愚笨的木頭存在過,隻會用手拂走一顆顆風化了的沙塵。
擁擠,争搶,日複一日的疲累,沒有期待,沒有念想,這樣的生活也叫生活嗎?她感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這麼活着的。
他們習慣把美
所有人都是這麼熬着的,就像滾燙的水在鑄鐵鍋裡徒勞地等待沸騰。
她的母親是這樣熬着的,在比曾甯還年輕的年紀有了她。
母親生下曾甯時,外婆已病入膏肓,每日來回搓着母親的手,一雙眼睛卻不聚焦,不認人。
她剛會走路,外婆就在飄雪的寒夜離開人世。
離世時眼角挂一滴淚,到清晨已幹涸成粉末。
追悼會當天,多日無力安睡的母親睡得人事不省。
終于睡飽了,睜開眼,全家人十幾雙眼直愣愣地瞧她,以為她已心力交瘁。
他們七手八腳攙她起身,簡單洗漱,連拖帶拽進了靈堂。
母親也不招呼賓客,隻盯着靈堂中央薄薄的黑白人像笑。
她曾經替她擦洗沾滿屎尿的身體,夜裡給她翻身,聽她咬着牙呻吟。
一瓶瓶透明的藥液滴進她枯瘦如老樹的手臂,她搓着母親的手,不認人。
這下,母親的母親、母親、全家終于不必受苦了。
曾甯已經懂事,不亂跑,不亂叫,每頓吃光碗裡的飯,睡覺時自己爬上床蓋好被子。
母親在二十年間白了頭發,不到五十歲已瘦成八十歲的老妪。
大學放寒假回家,她牽着瘦得一條條肋骨赫然而立的母親走入澡堂,嘴裡泛起一股羞澀的苦味。
她才不過二十幾歲,卻衰老到隻想坐在榕樹底下,聽蟬聲、打撲克、說東家長西家短。
在偌大京城做一份替人算賬的活計,每天擠十幾站地鐵,換乘時鉚足勁用力蹬地,才能下得去。
坐在窗明幾淨的辦公室裡,對着電腦屏幕和一沓沓材料,賺一份勉強付得起房租的薪水。
隻有老同學聚會時,曾甯才掏出櫃子裡母親給她的化妝品,換上平時不怎麼穿的新衣裳,保證合影傳到朋友圈後不被人嚼閑話。
和母親結婚前挨餓、結婚時沒一分積蓄相比,她幸運太多了,至少還有一間活動得開的小房間,雖說躺在瑜伽墊上伸不開手臂,但一塊墊子還放得下。
她其實并不需要那塊瑜伽墊。
夜裡九十點鐘從單位一路奔回家,早已累到直不起腰,隻想趴在床上,那墊子是多餘的擺設。
自從來京城,饑飽就是未知數,她時常分不清自己是餓到腹痛,還是撐到胃痙攣。
身邊淨是些嚷着減肥的剛畢業的小姑娘,她畢業也沒多久,早已對減肥閉口不談。
想吃飽,像吃家裡的土豆炖茄子、土雞炖蘑菇、玉米面大餅子那樣吃飽,飽到連一個嗝都勻不出。
單位食堂的飯菜隻是為了填飽肚子,好繼續幹活,外賣的油水雖足,卻不是太鹹就是太淡,不是太硬就是太辣。
她懷疑自己早就對吃吃喝喝失了興趣,沒有什麼是必須吃的,沒有什麼在吃過之後能帶來滿足感,多一口少一口沒差。
她隻關心月底的工錢是不是到了賬,下月的工作量能不能按時完成,還有老闆投來的眼神裡有沒有嫌棄和厭惡。
隻要保證這三樣,飯碗裡就還有米,就不至于沿街乞讨。
周末經過商場時,曾甯不多看一眼标着折扣二字的服裝。
為了方便擠地鐵,她從頭到腳都是運動裝,光是站在那裡就很突兀。
如果有店員滿眼期待地湊過來慫恿她,女士,有合适的可以試穿一下,她便頭也不回地跑掉,像活見鬼。
試衣間前永遠排着長長的隊,絕大多數是女人,旁邊站着一臉不耐煩玩手機遊戲的男人。
他們都是對自己還有要求、對明天還有欲望的人,前者是為了美,後者是為了婚姻。
曾甯什麼都不為。
從什麼時候起,欲望和要求通通沒有了呢? 一眼望到老,那日子多無聊。
上大學那會兒,個個都喜歡妄議未知的生活。
在大大小小的社團裡張羅折騰,非要混個一官半職才算有出息。
跟風似的談戀愛,偏愛在人多的地方手牽手,連自習室的角角落落也不肯放過,動辄是人生和理想、詩和遠方。
前途是不夠勤奮、無路可走的人才去焦慮的事。
他們蔑視凡俗、特立獨行,一個人塞着耳機在夜色下的操場猛跑,或者在課後給教授發讨論真理和謬誤的郵件。
走路喜歡昂着頭,不屑于和世間瑣事産生糾葛;考試時認認真真在試卷一角寫上自己的名字,妄圖有朝一日給它賦予某種意義;燒烤時故意喝到微醺,然後裝瘋賣傻,聊苦悶聊志向聊未曾經曆的愛情。
她當然也在其中。
那時誰會想過,一眼望到老的日子最終要自己去過?最不屑一顧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反而足以捆縛住一個人?到了該面對婚姻與家庭的年紀,再獨立的人也會矮上幾分,不敢與催逼自己的家人和前輩針鋒相對,而是低眉順眼,佯裝糊塗。
她認識的人當中,素來少有清明透徹地活着的,曾經有過的,也是因為寬裕或他人和環境的庇護,才顯得不那麼窘迫,有那麼一點點與衆不同。
而一旦所有條件都被撤除,神仙也會變成凡人,蹲在地上覓食。
而她原來是不明白這一點的。
老闆用手指敲了敲她的辦公桌,然後丢下一沓文件等她去處理;同事向她抛來不明所以的眼神,不知如何分析其中的含義;擠不出地鐵坐過了兩站,打卡晚了十分鐘,被扣掉一天的工資……無窮無盡的雜事如鬼魅纏身,她說不清都是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逃脫。
打開朋友圈,滿目都是喧嘩的人群和幸福造作的表情。
她盯着屏幕,有點發蒙。
好像隻有她被一下下釘進不屬于她的泥土裡,等着落葉、枯萎。
日後經過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塊愚笨的木頭存在過,隻會用手拂走一顆顆風化了的沙塵。
擁擠,争搶,日複一日的疲累,沒有期待,沒有念想,這樣的生活也叫生活嗎?她感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這麼活着的。
他們習慣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