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入者
關燈
小
中
大
号啕。
潇潇,别和我那麼說話。
我知道。
我都知道。
你爸他現在已經不回家了。
很久沒回了。
你說我該怎麼辦?你勸勸他吧。
我不念他炒股的事了。
再也不念叨了…… 不知道為什麼,她哭的時候,整個人變得小極了。
我勸勸他。
他聽見自己說。
她的眼妝哭花了,黑漆漆的,鋪在眼睑上,眼角有幾顆老年斑,鬓角也早就不是黑色的了。
她是什麼時候變老的呢?他一直在反抗的,不是眼前這個束手無策的老人,而是那個自以為是的女人。
她去哪兒了? 媽,其實你不用做太多,每次爸做完飯,你誇幾句就行了。
好。
她應道,乖巧得像個迷了路的孩子,看他的眼神也柔軟下來。
她想說很多話。
她想說自己多需要他,甚至想再一次生下他,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撫養他長大。
當初送他出國,她斬釘截鐵地對他說:男子漢哪有窩在家裡的。
其實她想說,哪天你累了,啥都不想幹了,就回家,媽養你。
他們唯一擁有的共同語言是小時候的事,想來卻沒有一丁點溫存的回憶,年輕時的自己果然還是太生澀太堅硬了。
美好的記憶必然是柔軟的,像一團霧,一塊奶酪,一團棉花,或者像新翻的泥土,窗簾縫隙裡的一絲陽光,一場夢境。
堅硬的東西是用來經受的,不是用來回憶的。
早點想通就好了。
上個星期,她被拉進一個中學群,想來讀中學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
她戴好花鏡,點開每個頭像,努力辨認當年的影子。
和她在土院子裡跳皮筋的衛小娟三十幾歲死于車禍,她丈夫開的貨車夜裡翻了車,她坐在副駕駛。
上學時喜歡四處告狀的三強當了保安,執勤的時候被打瞎了一隻眼,現在回到東北農村看玉米地,他在群裡許諾等這茬玉米下來了,給每個人都寄幾穗。
學習最好的劉穗穗在群裡發了一封寫給丈夫的信,文筆還是那麼好,她丈夫得腦血栓走了快一年,她還堅持每星期給他寫信,那信的語氣看了真叫人受不了,她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
她同桌宋桂華在網上幫人做代購,據說能掙不少錢,還記得她上學時的夢想是當飛行員,那時跑得飛快,每回運動會都是長跑第一名。
還有郭大川,上學時天天往大隊委、廣播站跑,據說他爹是鎮長,老師當年格外照顧,現在在政府做公務員,女兒跑到美國讀建築,每天在群裡發些國外的照片。
有人提議,什麼時候聚一聚吧,當面認個親。
對着一連串笑臉,她遲遲沒回應。
日子越過越快,快到不知道怎麼停下來,又怕它真停下來。
不記得從哪一刻開始,她習慣用過去的口吻談論一切。
她的膝蓋僵直發硬,每下一級樓梯,就得稍稍側過身子。
她開始羨慕那些在地鐵站裡健步如飛、一躍幾級台階的年輕人。
她學會了乖乖排在滾梯的隊伍後面。
她的腰變得嬌氣而癱軟,不再坐沒靠背的凳子,對床墊的軟硬異常挑剔。
她隻穿合身的衣服,哪怕質地松垮,不再期求把腰上那坨肉塞進精瘦的衣褲;不敢穿裙子,露在外面的腿一到陰雨天和夜裡就疼得鑽心;不喜歡黑白灰,怕襯出那張有老人斑的暗黃的臉。
她頻繁地照鏡子,頻繁地挑起眉毛,好抻平眼角的皺紋,頻繁地失望。
她厭惡把“這衣服顯年輕”挂在嘴邊的店員,讨厭雪天光滑的人行道、高跟鞋、商場裡琳琅滿目的染發膏、花裡胡哨的所謂時尚。
在她印象裡,自己還是三十幾歲的模樣,長頭發烏黑發亮,戴鑲小鑽的黑發箍,穿發舊的束腰牛仔褲、白襯衫,被一群孩子叫老師叫姐姐。
她那時總鉚着一股勁兒,就為了把一件事做好。
她不怕得罪人,和所有跟她過不去的人過不去。
她什麼都想弄明白,到最後卻偏偏糊塗了。
她和兒子坐在音樂會禮堂二樓的觀衆席上。
兒子偏要帶她來聽交響樂,她對音樂一竅不通,除了當年教小孩子唱歌時,簡單學過三五首兒歌的鋼琴伴奏,唱過幾個不成調的音符,她什麼都不懂。
音樂廳真安靜,連屁股和椅子摩擦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
她屏住呼吸,無意義的音符如同海浪将她一層層淹沒,她像一葉小舟,無目的地蕩在水面上。
來的路上,兒子興沖沖地介紹說這個樂團有多厲害,票有多難買,她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
她好像并不在乎這件事,就像她不在乎釣上一條大魚,不在乎走進那幢小石房子,不在乎爬上山坡看遠處的羊群,不在乎被撞掉的保險杠。
她隻是表現得事事都在意,似乎隻有這樣,她才有存在的價值,有開口說話的底氣。
掌聲響起,指揮轉身向觀衆鞠躬。
下一曲又起。
她内心突然生出無比強烈的渴望,她希望音樂廳就在此刻轟然倒塌,她不會驚慌失措,不會找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而是會聽着曼妙無意義的音樂,拉緊兒子的手,一瞬間的工夫從世間徹底消失。
這是她夢想已久的離開,一蹴而就,幹淨利落,比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被醫生用手術刀切開腹腔,或者暈倒在浴室裡更高貴。
她當然沒能如願。
躺在自家的床上,一切都像一場不真切的夢境。
她和兒子并沒有多融洽,也沒有變成仇人。
他們還和從前一樣。
她不能重新生下他,正如他不能鑽回她懷裡。
替她打包頗費了番力氣:保健品、化妝品、大牌的衣服、帶給父親的皮帶和錢夾。
他知道她正倚在門框上看着自己。
他擡起頭,她又移開了視線。
這一次輪到他送她離開。
看着她孤零零的背影一點點消失在視線裡,站在熙攘的機場,他鼻子竟有些發酸。
回到家後,他躺回房間的床上,捂住鼻子,深吸一口,被子裡有小時候的氣息,似乎剛剛曬過,以前他聽人說那是陽光的味道,那氣味分明就是媽媽,混合着洗衣液、化妝品、護手霜、醫用膏藥的氣味,像秋天裡漫山遍野的荒草在風裡飒飒作響,攪動他殘存的不安。
他顯然沒必要白費心思藏起那對耳墜。
他應該了解她,越是親眼看到的秘密,就越三緘其口。
他是怕她敞開心扉,和他聊起女朋友,畢業後去哪裡,找什麼工作,何時結婚生子——像夢裡發生的那樣,一次又一次逼問他。
但她沒有。
她隻和他聊起屋子裡的暖氣、學校和超市的距離、新西蘭的天氣、水果和面包。
他翻了個身,用被子捂住頭,眼淚從鼻梁滑下來。
---2018年10月完稿
潇潇,别和我那麼說話。
我知道。
我都知道。
你爸他現在已經不回家了。
很久沒回了。
你說我該怎麼辦?你勸勸他吧。
我不念他炒股的事了。
再也不念叨了…… 不知道為什麼,她哭的時候,整個人變得小極了。
我勸勸他。
他聽見自己說。
她的眼妝哭花了,黑漆漆的,鋪在眼睑上,眼角有幾顆老年斑,鬓角也早就不是黑色的了。
她是什麼時候變老的呢?他一直在反抗的,不是眼前這個束手無策的老人,而是那個自以為是的女人。
她去哪兒了? 媽,其實你不用做太多,每次爸做完飯,你誇幾句就行了。
好。
她應道,乖巧得像個迷了路的孩子,看他的眼神也柔軟下來。
她想說很多話。
她想說自己多需要他,甚至想再一次生下他,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撫養他長大。
當初送他出國,她斬釘截鐵地對他說:男子漢哪有窩在家裡的。
其實她想說,哪天你累了,啥都不想幹了,就回家,媽養你。
他們唯一擁有的共同語言是小時候的事,想來卻沒有一丁點溫存的回憶,年輕時的自己果然還是太生澀太堅硬了。
美好的記憶必然是柔軟的,像一團霧,一塊奶酪,一團棉花,或者像新翻的泥土,窗簾縫隙裡的一絲陽光,一場夢境。
堅硬的東西是用來經受的,不是用來回憶的。
早點想通就好了。
上個星期,她被拉進一個中學群,想來讀中學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
她戴好花鏡,點開每個頭像,努力辨認當年的影子。
和她在土院子裡跳皮筋的衛小娟三十幾歲死于車禍,她丈夫開的貨車夜裡翻了車,她坐在副駕駛。
上學時喜歡四處告狀的三強當了保安,執勤的時候被打瞎了一隻眼,現在回到東北農村看玉米地,他在群裡許諾等這茬玉米下來了,給每個人都寄幾穗。
學習最好的劉穗穗在群裡發了一封寫給丈夫的信,文筆還是那麼好,她丈夫得腦血栓走了快一年,她還堅持每星期給他寫信,那信的語氣看了真叫人受不了,她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
她同桌宋桂華在網上幫人做代購,據說能掙不少錢,還記得她上學時的夢想是當飛行員,那時跑得飛快,每回運動會都是長跑第一名。
還有郭大川,上學時天天往大隊委、廣播站跑,據說他爹是鎮長,老師當年格外照顧,現在在政府做公務員,女兒跑到美國讀建築,每天在群裡發些國外的照片。
有人提議,什麼時候聚一聚吧,當面認個親。
對着一連串笑臉,她遲遲沒回應。
日子越過越快,快到不知道怎麼停下來,又怕它真停下來。
不記得從哪一刻開始,她習慣用過去的口吻談論一切。
她的膝蓋僵直發硬,每下一級樓梯,就得稍稍側過身子。
她開始羨慕那些在地鐵站裡健步如飛、一躍幾級台階的年輕人。
她學會了乖乖排在滾梯的隊伍後面。
她的腰變得嬌氣而癱軟,不再坐沒靠背的凳子,對床墊的軟硬異常挑剔。
她隻穿合身的衣服,哪怕質地松垮,不再期求把腰上那坨肉塞進精瘦的衣褲;不敢穿裙子,露在外面的腿一到陰雨天和夜裡就疼得鑽心;不喜歡黑白灰,怕襯出那張有老人斑的暗黃的臉。
她頻繁地照鏡子,頻繁地挑起眉毛,好抻平眼角的皺紋,頻繁地失望。
她厭惡把“這衣服顯年輕”挂在嘴邊的店員,讨厭雪天光滑的人行道、高跟鞋、商場裡琳琅滿目的染發膏、花裡胡哨的所謂時尚。
在她印象裡,自己還是三十幾歲的模樣,長頭發烏黑發亮,戴鑲小鑽的黑發箍,穿發舊的束腰牛仔褲、白襯衫,被一群孩子叫老師叫姐姐。
她那時總鉚着一股勁兒,就為了把一件事做好。
她不怕得罪人,和所有跟她過不去的人過不去。
她什麼都想弄明白,到最後卻偏偏糊塗了。
她和兒子坐在音樂會禮堂二樓的觀衆席上。
兒子偏要帶她來聽交響樂,她對音樂一竅不通,除了當年教小孩子唱歌時,簡單學過三五首兒歌的鋼琴伴奏,唱過幾個不成調的音符,她什麼都不懂。
音樂廳真安靜,連屁股和椅子摩擦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
她屏住呼吸,無意義的音符如同海浪将她一層層淹沒,她像一葉小舟,無目的地蕩在水面上。
來的路上,兒子興沖沖地介紹說這個樂團有多厲害,票有多難買,她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
她好像并不在乎這件事,就像她不在乎釣上一條大魚,不在乎走進那幢小石房子,不在乎爬上山坡看遠處的羊群,不在乎被撞掉的保險杠。
她隻是表現得事事都在意,似乎隻有這樣,她才有存在的價值,有開口說話的底氣。
掌聲響起,指揮轉身向觀衆鞠躬。
下一曲又起。
她内心突然生出無比強烈的渴望,她希望音樂廳就在此刻轟然倒塌,她不會驚慌失措,不會找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而是會聽着曼妙無意義的音樂,拉緊兒子的手,一瞬間的工夫從世間徹底消失。
這是她夢想已久的離開,一蹴而就,幹淨利落,比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被醫生用手術刀切開腹腔,或者暈倒在浴室裡更高貴。
她當然沒能如願。
躺在自家的床上,一切都像一場不真切的夢境。
她和兒子并沒有多融洽,也沒有變成仇人。
他們還和從前一樣。
她不能重新生下他,正如他不能鑽回她懷裡。
替她打包頗費了番力氣:保健品、化妝品、大牌的衣服、帶給父親的皮帶和錢夾。
他知道她正倚在門框上看着自己。
他擡起頭,她又移開了視線。
這一次輪到他送她離開。
看着她孤零零的背影一點點消失在視線裡,站在熙攘的機場,他鼻子竟有些發酸。
回到家後,他躺回房間的床上,捂住鼻子,深吸一口,被子裡有小時候的氣息,似乎剛剛曬過,以前他聽人說那是陽光的味道,那氣味分明就是媽媽,混合着洗衣液、化妝品、護手霜、醫用膏藥的氣味,像秋天裡漫山遍野的荒草在風裡飒飒作響,攪動他殘存的不安。
他顯然沒必要白費心思藏起那對耳墜。
他應該了解她,越是親眼看到的秘密,就越三緘其口。
他是怕她敞開心扉,和他聊起女朋友,畢業後去哪裡,找什麼工作,何時結婚生子——像夢裡發生的那樣,一次又一次逼問他。
但她沒有。
她隻和他聊起屋子裡的暖氣、學校和超市的距離、新西蘭的天氣、水果和面包。
他翻了個身,用被子捂住頭,眼淚從鼻梁滑下來。
---2018年10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