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墳》後面
關燈
小
中
大
給他們的世界上多有一點缺陷,到我自己厭倦了,要脫掉了的時候為止。
倘說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麼走。
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
我隻很确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
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誰指引。
問題是在從此到那的道路。
那當然不隻一條,我可正不知那一條好,雖然至今有時也還在尋求。
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而憎恨我的東西如所謂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說話常不免含胡,中止,心裡想:對于偏愛我的讀者的贈獻,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個“無所有”。
我的譯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後來加五百,近時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願意的,因為能賺錢,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讀者有害,因此作文就時常更謹慎,更躊躇。
有人以為我信筆寫來,直抒胸臆,其實是不盡然的,我的顧忌并不少。
我自己早知道畢竟不是什麼戰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驅,就有這麼多的顧忌和回憶。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裡掏出錢來放在我手裡,那錢上還帶着體溫。
這體溫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
我毫無顧忌地說話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罷。
但也偶爾想,其實倒還是毫無顧忌地說話,對得起這樣的青年。
但至今也還沒有決心這樣做。
今天所要說的話也不過是這些,然而比較的卻可以算得真實。
此外,還有一點餘文。
記得初提倡白話的時候,是得到各方面劇烈的攻擊的。
後來白話漸漸通行了,勢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轉而引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運動”。
又有些人便主張白話不妨作通俗之用;又有些人卻道白話要做得好,仍須看古書。
前一類早已二次轉舵,又反過來嘲罵“新文化”了;後二類是不得已的調和派,隻希圖多留幾天僵屍,到現在還不少。
我曾在雜感上掊擊過的。
新近看見一種上海出版的期刊⑶,也說起要做好白話須讀好古文,而舉例為證的人名中,其一卻是我。
這實在使我打了一個寒噤。
别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确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
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
但自己卻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
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⑷的毒,時而很随便,時而很峻急。
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幹。
大半也因為懶惰罷,往往自己寬解,以為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
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椎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鍊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
當開首改革文章的時候,有幾個不三不四的作者,是當然的,隻能這樣,也需要這樣。
他的任務,是在有些警覺之後,喊出一種新聲;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
但仍應該和光陰偕逝,逐漸消亡,至多不過是橋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麼前途的目标,範本。
跟着起來便該不同了,倘非天縱之聖,積習當然也不能頓然蕩除,但總得更有新氣象。
以文字論,就不必更在舊書裡讨生活,卻将活人的唇舌做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語言,更加有生氣。
至于對于現在人民的語言的窮乏欠缺,如何救濟,使他豐富起來,那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者也須在舊文中取得若幹
倘說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麼走。
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
我隻很确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
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誰指引。
問題是在從此到那的道路。
那當然不隻一條,我可正不知那一條好,雖然至今有時也還在尋求。
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而憎恨我的東西如所謂正人君子也者偏偏都矍铄,所以我說話常不免含胡,中止,心裡想:對于偏愛我的讀者的贈獻,或者最好倒不如是一個“無所有”。
我的譯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後來加五百,近時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願意的,因為能賺錢,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讀者有害,因此作文就時常更謹慎,更躊躇。
有人以為我信筆寫來,直抒胸臆,其實是不盡然的,我的顧忌并不少。
我自己早知道畢竟不是什麼戰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驅,就有這麼多的顧忌和回憶。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裡掏出錢來放在我手裡,那錢上還帶着體溫。
這體溫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
我毫無顧忌地說話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罷。
但也偶爾想,其實倒還是毫無顧忌地說話,對得起這樣的青年。
但至今也還沒有決心這樣做。
今天所要說的話也不過是這些,然而比較的卻可以算得真實。
此外,還有一點餘文。
記得初提倡白話的時候,是得到各方面劇烈的攻擊的。
後來白話漸漸通行了,勢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轉而引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運動”。
又有些人便主張白話不妨作通俗之用;又有些人卻道白話要做得好,仍須看古書。
前一類早已二次轉舵,又反過來嘲罵“新文化”了;後二類是不得已的調和派,隻希圖多留幾天僵屍,到現在還不少。
我曾在雜感上掊擊過的。
新近看見一種上海出版的期刊⑶,也說起要做好白話須讀好古文,而舉例為證的人名中,其一卻是我。
這實在使我打了一個寒噤。
别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确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
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
但自己卻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
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⑷的毒,時而很随便,時而很峻急。
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幹。
大半也因為懶惰罷,往往自己寬解,以為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
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椎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鍊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
當開首改革文章的時候,有幾個不三不四的作者,是當然的,隻能這樣,也需要這樣。
他的任務,是在有些警覺之後,喊出一種新聲;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
但仍應該和光陰偕逝,逐漸消亡,至多不過是橋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麼前途的目标,範本。
跟着起來便該不同了,倘非天縱之聖,積習當然也不能頓然蕩除,但總得更有新氣象。
以文字論,就不必更在舊書裡讨生活,卻将活人的唇舌做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語言,更加有生氣。
至于對于現在人民的語言的窮乏欠缺,如何救濟,使他豐富起來,那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者也須在舊文中取得若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