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墳》後面
關燈
小
中
大
資料,以供使役,但這并不在我現在所要說的範圍以内,姑且不論。
我以為我倘十分努力,大概也還能夠博采口語,來改革我的文章。
但因為懶而且忙,至今沒有做。
我常疑心這和讀了古書很有些關系,因為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的可惡思想,我的心裡也常有,能否忽而奮勉,是毫無把握的。
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也希望不再見于後來的青年。
去年我主張青年少讀,或者簡直不讀中國書⑸,乃是用許多苦痛換來的真話,決不是聊且快意,或什麼玩笑,憤激之辭。
古人說,不讀書便成愚人,那自然也不錯的。
然而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聰明人。
現在呢,思想上且不說,便是文辭,許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詩詞中摘些好看而難懂的字面,作為變戲法的手巾,來裝潢自己的作品了。
我不知這和勸讀古文說可有相關,但正在複古,也就是新文藝的試行自殺,是顯而易見的。
不幸我的古文和白話合成的雜集,又恰在此時出版了,也許又要給讀者若幹毒害。
隻是在自己,卻還不能毅然決然将他毀滅,還想借此暫時看看逝去的生活的餘痕。
惟願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将這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隴中,無非埋着曾經和過的軀殼。
待再經若幹歲月,又當化為煙埃,并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
上午也正在看古文,記起了幾句陸士衡的吊曹孟德文⑹,便拉來給我的這一篇作結-- 既睎古以遺累,信簡禮而薄藏。
彼裘绂于何有,贻塵謗于後王。
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
覽遺籍以慷慨,獻茲文而凄傷! 一九二六,一一,一一,夜。
魯迅。
====================================== 注釋: [1]南普陀寺在廈門大學附近。
該寺建于唐代開元年間,原名普照寺。
[2]劉伶字伯倫,晉代沛國(今安徽宿縣)人。
《晉書·劉伶傳》中說,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锸而随之,曰:死便埋我。
” [3]指當時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一般》月刊。
關于“做好白話須讀好古文”的議論,見該刊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第一卷第三号所載明石(朱光潛)《雨天的書》一文,其中說:“想做好白話文,讀若幹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
現在白話文作者當推胡适之、吳稚晖、周作人、魯迅諸先生,而這幾位先生的白話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處所(他們自己也許不承認)。
” [4]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莊子》一書。
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先秦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5]見《青年必讀書》,發表在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京報副刊》,後收入《華蓋集》。
[6]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晉代文學家。
他的吊曹孟德(曹操)文,題為《吊魏武帝文》,是他在晉朝王室的藏書閣中看到了曹操的《遺令》而作的。
曹操在《遺令》中說,他死後不要照古代的繁禮厚葬,葬禮應該簡單些;遺物中的裘(皮衣)绂(印绶)不要分,妓樂仍留在銅雀台按時上祭作樂。
陸機這篇吊文,對曹操臨死時仍然眷戀這些表示了一種感慨。
我以為我倘十分努力,大概也還能夠博采口語,來改革我的文章。
但因為懶而且忙,至今沒有做。
我常疑心這和讀了古書很有些關系,因為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的可惡思想,我的心裡也常有,能否忽而奮勉,是毫無把握的。
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也希望不再見于後來的青年。
去年我主張青年少讀,或者簡直不讀中國書⑸,乃是用許多苦痛換來的真話,決不是聊且快意,或什麼玩笑,憤激之辭。
古人說,不讀書便成愚人,那自然也不錯的。
然而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聰明人。
現在呢,思想上且不說,便是文辭,許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詩詞中摘些好看而難懂的字面,作為變戲法的手巾,來裝潢自己的作品了。
我不知這和勸讀古文說可有相關,但正在複古,也就是新文藝的試行自殺,是顯而易見的。
不幸我的古文和白話合成的雜集,又恰在此時出版了,也許又要給讀者若幹毒害。
隻是在自己,卻還不能毅然決然将他毀滅,還想借此暫時看看逝去的生活的餘痕。
惟願偏愛我的作品的讀者也不過将這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這小小的丘隴中,無非埋着曾經和過的軀殼。
待再經若幹歲月,又當化為煙埃,并紀念也從人間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畢了。
上午也正在看古文,記起了幾句陸士衡的吊曹孟德文⑹,便拉來給我的這一篇作結-- 既睎古以遺累,信簡禮而薄藏。
彼裘绂于何有,贻塵謗于後王。
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
覽遺籍以慷慨,獻茲文而凄傷! 一九二六,一一,一一,夜。
魯迅。
====================================== 注釋: [1]南普陀寺在廈門大學附近。
該寺建于唐代開元年間,原名普照寺。
[2]劉伶字伯倫,晉代沛國(今安徽宿縣)人。
《
” [3]指當時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一般》月刊。
關于“做好白話須讀好古文”的議論,見該刊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第一卷第三号所載明石(朱光潛)《雨天的書》一文,其中說:“想做好白話文,讀若幹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
現在白話文作者當推胡适之、吳稚晖、周作人、魯迅諸先生,而這幾位先生的白話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處所(他們自己也許不承認)。
” [4]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
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先秦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
[5]見《青年必讀書》,發表在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京報副刊》,後收入《華蓋集》。
[6]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晉代文學家。
他的吊曹孟德(曹操)文,題為《吊魏武帝文》,是他在晉朝王室的藏書閣中看到了曹操的《遺令》而作的。
曹操在《遺令》中說,他死後不要照古代的繁禮厚葬,葬禮應該簡單些;遺物中的裘(皮衣)绂(印绶)不要分,妓樂仍留在銅雀台按時上祭作樂。
陸機這篇吊文,對曹操臨死時仍然眷戀這些表示了一種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