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關燈
小
中
大
o而滿口&ldquo公理&rdquo的紳士們的名言暫且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現今的中國,也還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護壞人。
因為當壞人得志,虐待好人的時候,即使有人大叫公理,他決不聽從,叫喊僅止于叫喊,好人仍然受苦。
然而偶有一時,好人或稍稍蹶起,則壞人本該落水了,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ldquo勿報複&rdquo呀,&ldquo仁恕&rdquo呀,&ldquo勿以惡抗惡&rdquo呀&hellip&hellip的大嚷起來。
這一次卻發生實效,并非空嚷了:好人正以為然,而壞人于是得救。
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并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于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這時候,公理論者自然又要大叫,但這回他卻不聽你了。
但是,&ldquo疾惡太嚴&rdquo,&ldquo操之過急&rdquo,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22),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ldquo疾善如仇&rdquo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
假使此後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鬥,老實人誤将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态,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七論&ldquo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dquo(23) 中國人或信中醫或信西醫,現在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兩種醫,使他們各得其所。
我以為這确是極好的事。
倘能推而廣之,怨聲一定還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例如民國的通禮是鞠躬,但若有人以為不對的,就獨使他磕頭。
民國的法律是沒有笞刑的,倘有人以為肉刑好,則這人犯罪時就特别打屁股。
碗筷飯菜,是為今人而設的,有願為燧人氏(24)以前之民者,就請他吃生肉;再造幾千間茅屋,将在大宅子裡仰慕堯舜的高士都拉出來,給住在那裡面;反對物質文明的,自然更應該不使他銜冤坐汽車。
這樣一辦,真所謂&ldquo求仁得仁又何怨&rdquo(25),我們的耳根也就可以清淨許多罷。
但可惜大家總不肯這樣辦,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ldquo費厄潑賴&rdquo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變成弱點,反給惡勢力占便宜。
例如劉百昭毆曳女師大學生(26),《現代評論》上連屁也不放,一到女師大恢複,陳西滢鼓動女大學生占據校舍時,卻道&ldquo要是她們不肯走便怎樣呢?你們總不好意思用強力把她們的東西搬走了罷?&rdquo(27)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ldquo不好意思&rdquo?這就因為給他嗅到了女師大這一面有些&ldquo費厄&rdquo氣味之故。
但這&ldquo費厄&rdquo卻又變成弱點,反而給人利用了來替章士钊的&ldquo遺澤&rdquo保镳。
八結末 或者要疑我上文所言,會激起新舊,或什麼兩派之争,使惡感更深,或相持更烈罷。
但我敢斷言,反改革者對于改革者的毒害,向來就并未放松過,手段的厲害也已經無以複加了。
隻有改革者卻還在睡夢裡,總是吃虧,因而中國也總是沒有改革,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态度和方法的。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
②林語堂(1895&mdash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科主任,《語絲》撰稿人之一。
當時與魯迅有交往,後因立場志趣日益歧異而斷交。
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以自由主義者的姿态,提倡&ldquo性靈&rdquo、&ldquo幽默&rdquo,為國民黨反動統治粉飾太平。
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mdash&mdash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其中說&ldquo&lsquo費厄潑賴&rsquo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隻好努力鼓勵,中國&lsquo潑賴&rsquo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lsquo費厄&rsquo,惟有時所謂不肯&lsquo下井投石&rsquo即帶有此義。
罵人的人卻不可沒有這一樣條件,能駕人,也須能挨罵。
因為當壞人得志,虐待好人的時候,即使有人大叫公理,他決不聽從,叫喊僅止于叫喊,好人仍然受苦。
然而偶有一時,好人或稍稍蹶起,則壞人本該落水了,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ldquo勿報複&rdquo呀,&ldquo仁恕&rdquo呀,&ldquo勿以惡抗惡&rdquo呀&hellip&hellip的大嚷起來。
這一次卻發生實效,并非空嚷了:好人正以為然,而壞人于是得救。
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并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于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這時候,公理論者自然又要大叫,但這回他卻不聽你了。
但是,&ldquo疾惡太嚴&rdquo,&ldquo操之過急&rdquo,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22),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ldquo疾善如仇&rdquo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
假使此後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鬥,老實人誤将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态,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七論&ldquo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dquo(23) 中國人或信中醫或信西醫,現在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兩種醫,使他們各得其所。
我以為這确是極好的事。
倘能推而廣之,怨聲一定還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例如民國的通禮是鞠躬,但若有人以為不對的,就獨使他磕頭。
民國的法律是沒有笞刑的,倘有人以為肉刑好,則這人犯罪時就特别打屁股。
碗筷飯菜,是為今人而設的,有願為燧人氏(24)以前之民者,就請他吃生肉;再造幾千間茅屋,将在大宅子裡仰慕堯舜的高士都拉出來,給住在那裡面;反對物質文明的,自然更應該不使他銜冤坐汽車。
這樣一辦,真所謂&ldquo求仁得仁又何怨&rdquo(25),我們的耳根也就可以清淨許多罷。
但可惜大家總不肯這樣辦,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ldquo費厄潑賴&rdquo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變成弱點,反給惡勢力占便宜。
例如劉百昭毆曳女師大學生(26),《現代評論》上連屁也不放,一到女師大恢複,陳西滢鼓動女大學生占據校舍時,卻道&ldquo要是她們不肯走便怎樣呢?你們總不好意思用強力把她們的東西搬走了罷?&rdquo(27)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ldquo不好意思&rdquo?這就因為給他嗅到了女師大這一面有些&ldquo費厄&rdquo氣味之故。
但這&ldquo費厄&rdquo卻又變成弱點,反而給人利用了來替章士钊的&ldquo遺澤&rdquo保镳。
八結末 或者要疑我上文所言,會激起新舊,或什麼兩派之争,使惡感更深,或相持更烈罷。
但我敢斷言,反改革者對于改革者的毒害,向來就并未放松過,手段的厲害也已經無以複加了。
隻有改革者卻還在睡夢裡,總是吃虧,因而中國也總是沒有改革,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态度和方法的。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
②林語堂(1895&mdash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科主任,《語絲》撰稿人之一。
當時與魯迅有交往,後因立場志趣日益歧異而斷交。
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編《
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mdash&mdash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其中說&ldquo&lsquo費厄潑賴&rsquo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隻好努力鼓勵,中國&lsquo潑賴&rsquo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lsquo費厄&rsquo,惟有時所謂不肯&lsquo下井投石&rsquo即帶有此義。
罵人的人卻不可沒有這一樣條件,能駕人,也須能挨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