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詩力說(2)

關燈
朗基曾收留了五百名式列阿忒族士兵。

     (93)朋思(1759—1796)通譯彭斯,英國詩人。

    出身貧苦,一生在窮困中度過。

    他的詩多反映蘇格蘭農民生活,表現了對統治階級的憎恨。

    著有長詩《農夫湯姆》、《愉快的乞丐》和數百首著名短歌。

    文中所引評論彭斯的話,見拜倫一八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的日記。

     (94)反張意即矛盾。

     (95)契支(1795—1821)通譯濟慈,英國詩人。

    他的作品具有民主主義精神,受到拜倫、雪萊的肯定和贊揚。

    但他有“純藝術”的、唯美主義的傾向,所以說與拜倫不屬一派。

    作品有《為和平而寫的十四行詩》、長詩《伊莎貝拉》等。

     (96)惡斯佛大學通譯牛津大學。

     (97)戈德文(1756—1836)通譯葛德文,英國作家,空想社會主義者。

    他反對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剝削關系,主張成立獨立的自由生産者聯盟,通過道德教育來改造社會。

    著有政論《政治的正義》、小說《卡萊布·威廉斯》等。

     (98)《阿剌斯多》和下文的《伊式闌轉輪篇》,分别通譯為《阿拉斯特》、《伊斯蘭起義》。

     (99)《解放之普洛美迢斯》和下文的《煔希》,分别通譯為《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欽契》。

     (100)僦畢多(Jupiter)通譯朱庇特,羅馬神話中的諸神之父,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101)《春秋》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史,記載魯隐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的史實,相傳為孔丘所修。

     (102)棟即朞,本意是周年,這裡指世紀。

     (103)奧古斯丁(A.Augustinus,354—430)迦太基神學者,基督教主教。

    著有《天主之城》、《忏悔錄》等。

     (104)澡雪高潔的意思。

    《莊子·知北遊》:“澡雪精神”。

     (105)斯賓塞(E.Spenser,1552—1599)英國詩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資産階級上升時期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形式上對英國詩歌的格律有很大影響,被稱為斯賓塞體。

    作品有長詩《仙後》等。

     (106)畢撒(Pisa)通譯比薩,意大利城市。

     (107)普式庚(A.C.TUVWXY,1799—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

    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

    主要作品有《歐根·奧涅金》、《上慰的女兒》等。

     (108)來爾孟多夫(M.Z.[]^PY_P ,1814—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

    他的作品尖銳抨擊農奴制度的黑暗,同情人民的反抗鬥争。

    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中篇小說《當代英雄》等。

     (109)鮮卑這裡指西伯利亞,一八二○年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因普希金寫詩諷刺當局,原想把他流放此地;後因作家卡拉姆靜、茹柯夫斯基等人為他辯護,改為流放高加索。

     (110)《高加索累囚行》和下文的《及潑希》,分别通譯為《高加索的俘虜》、《茨岡》,都是普希金在高加索流放期間(1820—1824)所寫的長詩。

     (111)《阿内庚》通譯《歐根·奧涅金》,長篇叙事詩,普希金的代表作,寫于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一年間。

     (112)波闌抗俄一八三○年十一月,波蘭軍隊反抗沙皇的命令,拒絕開往比利時鎮壓革命,并舉行武裝起義,在人民支持下解放華沙,宣布廢除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統治,成立新政府。

    但起義成果被貴族和富豪所篡奪,最後失敗,華沙複為沙俄軍隊占領。

     (113)《俄國之讒謗者》和《波羅及諾之一周年》,分别通譯為《給俄羅斯之讒謗者》、《波羅金諾紀念日》,都寫于一八三一年。

    當時沙皇俄國向外擴張,到處鎮壓革命,引起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反抗。

    普希金這兩首詩都有為沙皇侵略行為辯護的傾向。

    按波羅金諾是莫斯科西郊的一個市鎮。

    一八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俄軍在這裡擊敗拿破侖軍隊,一八三一年沙皇軍隊占領華沙,也是八月二十六日,因此,普希金以《波羅金諾紀念日》為題。

     (114)勃闌兌思(1842—1927)通譯勃蘭兌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激進民主主義者。

    著有《十九世紀歐洲文學主潮》、《歌德研究》等。

    他對普希金這兩首詩的批評意見,見于《俄國印象記》。

     (115)和闌即荷蘭。

     (116)芘賓(A.H.TSaXY,1833—1904)通譯佩平,俄國文學史家,著有《俄羅斯文學史》等。

     (117)來爾孟斯(約1220—1297)蘇格蘭詩人。

     (118)萊蒙托夫的這兩段話,見于他一八三○年寫的《自傳劄記》。

    《世胄拜倫傳》,即穆爾所著《拜倫傳》。

     (119)《神摩》和《谟哜黎》,分别通譯為《惡魔》、《童僧》。

     (120)指《詩人之死》。

    這首詩揭露了沙俄當局殺害普希金的陰謀,發表後引起熱烈的反響,萊蒙托夫因此被拘捕,流放到高加索。

    下文的末解,即最末一節,指萊蒙托夫為《詩人之死》補寫的最後十六行詩;士師,指法官。

     (121)《并世英雄記》通譯《當代英雄》,寫成于一八四○年,由五篇獨立的故事連綴而成。

     (122)摩爾疊諾夫俄國軍官。

    他在官廳的陰謀主使下,于一八四一年七月在高加索畢替哥斯克城的決鬥中,将萊蒙托夫殺害。

     (123)波覃勖疊(F.M.vonBodenstedt,1819—1892)通譯波登斯德特,德國作家。

    他翻譯過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俄國作家的作品。

     (124)《伊思邁爾培》通譯《伊斯馬伊爾·拜》,長篇叙事詩,寫于一八三二年。

    内容是描寫高加索人民為争取民族解放、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戰争。

     (125)密克威支(1798—1855)通譯密茨凱維支,波蘭詩人、革命家。

    他畢生為反抗沙皇統治,争取波蘭獨立而奮鬥。

    著有《青春頌》和長篇叙事詩《塔杜施先生》、詩劇《先人祭》等。

     (126)斯洛伐支奇(1809—1849)通譯斯洛伐茨基,波蘭詩人。

     他的作品多反映波蘭人民對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一八三○年波蘭起義時曾發表詩歌《頌歌》、《自由頌》等以鼓舞鬥志。

    主要作品有詩劇《珂爾強》等。

     (127)克拉旬斯奇(1812—1859)波蘭詩人。

    主要作品有《非神的喜劇》、《未來的贊歌》等。

     (128)列圖尼亞通譯立陶宛。

     (129)維爾那大學在今立陶宛境内維爾紐斯城。

     (130)《死人之祭》通譯《先人祭》,詩劇,密茨凱維支的代表作之一。

    寫成于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二年間。

    它歌頌了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複仇精神,表現了波蘭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強烈抗議,号召為争取祖國獨立而獻身。

     (131)加夫諾立陶宛城市。

    密茨凱維支曾在這裡度過四年中學教師生活。

     (132)阿兌塞通譯敖德薩,在今烏克蘭共和國南部。

     (133)克利米亞即克裡米亞半島,在蘇聯西南部黑海與亞速海之間,有許多風景區。

     (134)《克利米亞詩集》即《克裡米亞十四行詩》,共十八首,寫于一八二五年至一八二六年間。

     (135)《格羅蘇那》通譯《格拉席娜》,長篇叙事詩,一八二三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