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詩力說(2)

關燈
于立陶宛。

     (136)《華連洛德》通譯全名是《康拉德·華倫洛德》,長篇叙事詩,寫于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二八年間,取材于古代立陶宛反抗普魯士侵略的故事。

     (137)摩契阿威黎(1469—1527)通譯馬基雅維裡,意大利作家、政治家。

    他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擁護者,主張統治者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著有《君主》等書。

    密茨凱維支在《華倫洛德》一詩的開端,引用了《君主》第十八章的一段話:“因此,你得知道,取勝有兩個方法:一定要又是狐狸,又是獅子。

    ” (138)密茨凱維支于一八二九年八月十七日到達德國魏瑪,參加八月二十六日舉行的歌德八十壽辰慶祝會,和歌德晤談。

     (139)《佗兌支氏》通譯《塔杜施先生》,長篇叙事詩,密茨凱維支的代表作。

    寫于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三四年。

    它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侖進攻俄國為背景,通過發生在立陶宛偏僻村莊的一個小貴族的故事,反映了波蘭人民争取民族獨立的鬥争。

    華伊斯奇(Wojski),波蘭語,大管家的意思。

     (140)普希金于一八三一年秋到沙皇政府外交部任職,一八三四年又被任命為宮廷近侍。

     (141)《銅馬》今譯《青銅騎士》,寫于一八三三年。

    下文的《大彼得像》,今譯《彼得大帝的紀念碑》,寫于一八三二年。

     (142)指一八三○年波蘭十一月起義失敗,次年八月沙皇軍隊占領華沙,進行大屠殺,并再次将波蘭并入俄國版圖。

     (143)克爾舍密涅克通譯克列梅涅茨,在今蘇聯烏克蘭的特爾諾波爾省。

     (144)華騷即華沙。

    戶部,掌管土地、戶籍及财政收支等事務的官署。

     (145)曷爾愛列須(ElArish)通譯埃爾·阿裡什,埃及的海口。

     (146)《大漠中之疫》今譯《瘟疫病人的父親》。

     (147)尼阿孛又譯尼俄柏,希臘神話中忒拜城的王後。

    因為她輕蔑太陽神阿波羅的母親而誇耀自己有七個兒子和七個女兒,阿波羅和他的妹妹月神阿耳忒彌斯就将她的子女全部殺死。

     (148)《克壘勒度克》波蘭語,意譯為《精神之王》,是一部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哲理詩。

    按詩中無這裡所說伊凡四世的情節。

     (149)馬理通譯馬利亞,基督教傳說中耶稣的母親。

     (150)鞑靼這裡指居住中亞細亞一帶的蒙古族後裔。

     (151)巴棱沙皇保羅一世的寵臣。

    他于一八○一年三月謀殺了保羅一世。

     (152)阿爾洛夫俄國貴族首領。

    在一七六二年發生的宮廷政變中,他指使人暗殺了沙皇彼得三世。

     (153)血蝠又譯吸血鬼。

    舊時歐洲民間傳說:罪人和作惡者死後的靈魂,能于夜間離開墳墓,化為蝙蝠,吸吮生人的血。

     (154)《阿勒普耶羅斯》和下文的《闌勃羅》、《珂爾強》,分别通譯為《阿爾普雅拉斯》、《朗勃羅》、《柯爾迪安》。

    《柯爾迪安》是大型詩劇,斯洛伐茨基的代表作。

    寫于一八三四年。

     (155)摩亞(Moor)通譯摩爾,非洲北部民族。

    曾于一二三八年到西南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格拉那陀王國,一四九二年為西班牙所滅。

    阿勒曼若是格拉那陀王國的最後一個國王。

     (156)指一八六三年波蘭一月起義。

    這次起義成立了臨時民族政府,發布解放農奴的宣言和法令。

    一八六五年因被沙皇鎮壓而失敗。

     (157)裴彖飛(1823—1849)通譯裴多菲,匈牙利革命家,詩人。

    他積極參加了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五日布達佩斯的起義,反抗奧地利統治;次年在與協助奧國侵略的沙皇軍隊的戰鬥中犧牲。

    他的作品多諷刺社會的醜惡,描述被壓迫人民的痛苦生活,鼓舞人民起來為争取自由而鬥争。

    著有長詩《使徒》、《勇敢的約翰》、政治詩《民族之歌》等。

     (158)菩特沛思德通譯布達佩斯。

     (159)巴波大學應為中學,匈牙利西部巴波城的一所著名學校。

     (160)偉羅思摩谛(1800—1855)今譯魏勒斯馬爾提,匈牙利詩人。

    著有《号召》、《查蘭的出走》等。

    他曾介紹裴多菲的第一部詩集給國家叢書社出版。

     (161)阿闌尼(1817—1882)通譯奧洛尼,匈牙利詩人。

    曾參加一八四八年匈牙利革命。

    主要作品《多爾第》三部曲(即文中所說的《約爾提》)寫成于一八四六年。

    薩倫多,匈牙利東部的一個農村。

     (162)土奧大利人革命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三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生武裝起義,奧皇被迫免去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同意召開國民會議,制訂憲法,但并未解決重大社會問題。

     (163)《興矣摩迦人》指《民族之歌》。

    “興矣摩迦人”是該詩的首句,今譯“起來,匈牙利人!”此詩寫于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三日維也納武裝起義的當天。

     (164)裴多菲的這段話,見于一八四八年四月十九日的日記,譯文如下:“也許在世界上,有許多更加美麗、莊嚴的七弦琴和鵝毛筆,但比我那潔白的鵝毛筆更好的,卻絕不會有。

    我的七弦琴任何一個聲音,我的鵝毛筆任何一個筆觸,從來沒有把它用來圖利。

    我所寫的,都是我的心靈的主宰要我寫的,而心靈的主宰——就是自由之神!”(《裴多菲全集》第五卷《日記抄》) (165)《緻諸帝》今譯《給國王們》,寫于一八四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之間。

    在這首詩裡,裴多菲預言全世界暴君的統治即将覆滅。

    下引裴多菲的話,見于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七日的日記。

     (166)貝谟(J.Bem,1795—1850)通譯貝姆,波蘭将軍。

    一八三○年十一月波蘭起義領導人之一,失敗後流亡國外,參加了一八四八年維也納武裝起義和一八四九年匈牙利民族解放戰争。

     (167)轲蘇士(L.Kossuth,1802—1894)通譯科蘇特,一八四八年匈牙利革命的主要領導者。

    他組織軍隊,于一八四九年四月擊敗奧軍,宣布匈牙利獨立,成立共和國,出任新國家元首。

    失敗後出亡,死于意大利。

     (168)脫闌希勒伐尼亞(Transilvania)通譯特蘭西瓦尼亞,當時在匈牙利東南部,今屬羅馬尼亞。

     (169)舍俱思跋通譯瑟克什堡,一八四九年夏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出十多萬軍隊援助奧地利,貝姆所部在這裡受挫,裴多菲即在此役中犧牲。

     (170)《英雄約諾斯》通譯《勇敢的約翰》,長篇叙事詩,寫于一八四四年。

     (171)《缢史之缳》通譯《絞吏之繩》,寫于一八四六年。

     (172)耶和華希伯來人對上帝的稱呼。

     (173)洛克(J.Locke,1632—1704)英國哲學家。

    他認為知識起源于感覺,後天經驗是認識的源泉,反對天賦觀念論和君權神授說。

    著有《人類理解力論》、《政府論》等。

     (174)治餅餌守囹圄之術指當時留學生從日文翻譯的關于家政和警察學一類的書。

     (175)凱羅連珂(1853—1921)通譯柯羅連科,俄國作家。

    一八八○年因參加革命運動被捕,流放西伯利亞六年。

    寫過不少關于流放地的中篇和短篇小說。

    著有小說集《西伯利亞故事》和文學回憶錄《我的同時代人的故事》等。

    《末光》是《西伯利亞故事》中的一篇,中譯本題為《最後的光芒》(韋素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