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詩力說(1)
關燈
小
中
大
徨林中者三日,自由無限,畢生莫倫。
後言曰,爾時吾自覺如野獸,力與風雨電光猛虎戰也。
顧少年迷林中不能返,數日始得之,惟已以鬥豹得傷,竟以是殒。
嘗語侍疾老僧曰,丘墓吾所弗懼,人言畢生憂患,将入睡眠,與之永寂,第優與吾生别耳。
……吾猶少年。
……甯汝尚憶少年之夢,抑已忘前此世間憎愛耶?倘然,則此世于汝,失其美矣。
汝弱且老,滅諸希望矣。
少年又為述林中所見,與所覺自由之感,并及鬥豹之事曰,汝欲知吾獲自由時,何所為乎?吾生矣。
老人,吾生矣。
使盡吾生無此三日者,且将慘淡冥暗,逾汝暮年耳。
及普式庚鬥死,來爾孟多夫又賦詩以寄其悲(120),末解有曰,汝侪朝人,天才自由之屠伯,今有法律以自庇,士師蓋無如汝何,第猶有尊嚴之帝在天,汝不能以金資為賂。
……以汝黑血,不能滌吾詩人之血痕也。
詩出,舉國傳誦,而來爾孟多夫亦由是得罪,定流鮮卑;後遇援,乃戍高加索,見其地之物色,詩益雄美。
惟當少時,不滿于世者義至博大,故作《神摩》,其物猶撒但,惡人生諸凡陋劣之行,力與之敵。
如勇猛者,所遇無不庸懦,則生激怒;以天生崇美之感,而衆生擾擾,不能相知,愛起厭倦,憎恨人世也。
顧後乃漸即于實,凡所不滿,已不在天地人間,退而止于一代;後且更變,而猝死于決鬥。
決鬥之因,即肇于來爾孟多夫所為書曰《并世英雄記》(121)。
人初疑書中主人,即著者自序,迨再印,乃辨言曰,英雄不為一人,實吾曹并時衆惡之象。
蓋其書所述,實即當時人士之狀爾。
于是有友摩爾疊諾夫(122)者,謂來爾孟多夫取其狀以入書,因與索鬥。
來爾孟多夫不欲殺其友,僅舉槍射空中;顧摩爾疊諾夫則拟而射之,遂死,年止二十七。
前此二人之于裴倫,同汲其流,而複殊别。
普式庚在厭世主義之外形,來爾孟多夫則直在消極之觀念。
故普式庚終服帝力,入于平和,而來爾孟多夫則奮戰力拒,不稍退轉。
波覃勖疊(123)氏評之曰,來爾孟多夫不能勝來追之運命,而當降伏之際,亦至猛而驕。
凡所為詩,無不有強烈弗和與踔厲不平之響者,良以是耳。
來爾孟多夫亦甚愛國,顧絕異普式庚,不以武力若何,形其偉大。
幾所眷愛,乃在鄉村大野,及村人之生活;且推其愛而及高加索土人。
此土人者,以自由故,力敵俄國者也;來爾孟多夫雖自從軍,兩與其役,然終愛之,所作《伊思邁爾培》(IsmailBey)(124)一篇,即紀其事。
來爾孟多夫之于拿坡侖,亦稍與裴倫異趣。
裴倫初嘗責拿坡侖對于革命思想之謬,及既敗,乃有憤于野犬之食死獅而崇之。
來爾孟多夫則專責法人,謂自陷其雄士。
至其自信,亦如裴倫,謂吾之良友,僅有一人,即是自己。
又負雄心,期所過必留影迹。
然裴倫所謂非憎人間,特去之而已,或雲吾非愛人少,惟愛自然多耳等意,則不能聞之來爾孟多夫。
彼之平生,常以憎人者自命,凡天物之美,足以樂英詩人者,在俄國英雄之目,則長此黯淡,濃雲疾雷而不見霁日也。
蓋二國人之異,亦差可于是見之矣。
八 丹麥人勃闌兌思,于波闌之羅曼派,舉密克威支(A.Mickiewicz)(125)斯洛伐支奇(J.Slowacki)(126)克拉旬斯奇(S.Krasinski)(127)三詩人。
密克威支者,俄文家普式庚同時人,以千七百九十八年生于劄希亞小村之故家。
村在列圖尼亞(128),與波闌鄰比。
十八歲出就維爾那大學(129),治言語之學,初嘗愛鄰女馬理維來蘇薩加,而馬理他去,密克威支為之不歡。
後漸讀裴倫詩,又作詩曰《死人之祭》(Dziady)(130)。
中數份叙列圖尼亞舊俗,每十一月二日,必置酒果于垅上,用享死者,聚村人牧者術士一人,暨衆冥鬼,中有失愛自殺之人,已經冥判,每屆是日,必更曆苦如前此;而詩止斷片未成。
爾後居加夫諾(Kowno)(131)為教師;二三年返維爾那。
遞千八百二十二年,捕于俄吏,居囚室十閱月,窗牖皆木制,莫辨晝夜;乃送聖彼得堡,又徙阿兌塞(132),而其地無需教師,遂之克利米亞(133),攬其地風物以助詠吟,後成《克利米亞詩集》(134)一卷。
已而返墨斯科,從事總督府中,著詩二種,一曰《格羅蘇那》(Grazyna)(135),記有王子烈泰威爾,與其外父域多勒特,将乞外兵為援,其婦格羅蘇那知之,不能令勿叛,惟命守者,勿容日耳曼使人入諾華格羅疊克。
援軍遂怒,不攻域多勒特而引軍薄烈泰威爾,格羅蘇那自擐甲,僞為王子與戰,已而王子歸,雖幸勝,而格羅蘇那中流丸,旋死。
及葬,絷發炮者同置之火,烈泰威爾亦殉焉。
此篇之意,蓋在假有婦人,第以祖國之故,則雖背夫子之命,斥去援兵,欺其軍士,瀕國于險,且召戰争,皆不為過,苟以是至高之目的,則一切事,無不可為者也。
一曰《華連洛德》(Wallenrod)(136),其詩取材古代,有英雄以敗亡之餘,謀複國仇,因僞降敵陳,漸為其長,得一舉而複之。
此蓋以意太利文人摩契阿威黎(Machiavelli)(137)之意,附諸裴倫之英雄,故初視之亦第羅曼派言情之作。
檢文者不喻其意,聽其付梓,密克威支名遂大起。
未幾得間,因至德國,見其文人瞿提。
(138)此他猶有《佗兌支氏》(PanTadeusz)(139)一詩,寫蘇孛烈加暨诃什支珂二族之事,描繪物色,為世所稱。
其中雖以佗兌支為主人,而其父約舍克易名出家,實其主的。
初記二人熊獵,有名華伊斯奇者吹角,起自微聲,以至洪響,自榆度榆,自檞至檞,漸乃如千萬角聲,合于一角;正如密克威支所為詩,有今昔國人之聲,寄于是焉。
諸凡詩中之聲,清澈弘厲,萬感悉至,直至波闌一角之天,悉滿歌聲,雖至今日,而影響于波闌人之心者,力猶無限。
令人憶詩中所雲,聽者當華伊斯奇吹角久已,而尚疑其方吹未已也。
密克鹹支者,蓋即生于彼歌聲反響之中,至于無盡者夫。
密克威支至崇拿坡侖,謂其實造裴倫,而裴倫之生活暨其光耀,則覺普式庚于俄國,故拿坡侖亦間接起普式庚。
拿坡侖使命,蓋在解放國民,因及世界,而其一生,則為最高之詩。
至于裴倫,亦極崇仰,謂裴倫所作,實出于拿坡侖,英國同代之人,雖被其天才影響,而卒莫能并大。
蓋自詩人死後,而英國文章,狀态又歸前紀矣。
若在俄國,則善普式庚,二人同為斯拉夫文章首領,亦裴倫分文,逮年漸進,亦均漸趣于國粹;所異者,普式庚少時欲畔帝力,一舉不成,遂以铩羽,且感帝意,願為之臣(140),失其英年時之主義,而密克威支則長此保持,洎死始已也。
當二人相見時,普式庚有《銅馬》(141)一詩,密克威支則有《大彼得像》一詩為其記念。
蓋千八百二十九年頃,二人嘗避雨像次,密克威支因賦詩紀所語,假普式庚為言,末解曰,馬足已虛,而帝不勒之返。
彼曳其枚,行且墜碎。
曆時百年,今猶未堕,是猶山泉噴水,著寒而冰,臨懸崖之側耳。
顧自由日出,熏風西集,寒之地,因以昭蘇,則噴泉将何如,暴政将何如也?雖然,此實密克威支之言,特托之普式庚者耳。
波闌破後(142),二人遂不相見,普式庚有詩懷之;普式庚傷死,密克威支亦念之至切。
顧二人雖甚稔,又同本裴倫,而亦有特異者,如普式庚于晚出諸作,恒自謂少年眷愛自繇之夢,已背之而去,又謂前路已不見儀的之存,而密克威支則儀的如是,決無疑貳也。
斯洛伐支奇以千八百九年生克爾舍密涅克(Krzemieniec)(143),少孤,育于後父;嘗入維爾那大學,性情思想如裴倫。
二十一歲入華騷戶部(144)為書記;越二年,忽以事去國,不能複返。
初至倫敦;已而至巴黎,成詩一卷,仿裴倫詩體。
時密克威支亦來相見,未幾而。
所作詩歌,多慘苦之音。
千八百三十五年去巴黎,作東方之遊,經希臘埃及叙利亞;三十七年返意太利,道出易爾愛列須(145)阻疫,滞留久之,作《大漠中之疫》(146)一詩。
記有亞剌伯人,為言目擊四子三女,洎其婦相繼死于疫,哀情湧于毫素,讀之令人憶希臘尼阿孛(Niobe)(147)事,亡國之痛,隐然在焉。
且又不止此苦難之詩而已,兇慘之作,恒與俱起,而斯洛伐支奇為尤。
凡詩詞中,靡不可見身受楚毒之印象或其見聞,最著者或根史實,如《克壘勒度克》(KrólDuch)(148)中所述俄帝伊凡四世,以劍釘使者之足于地一節,蓋本諸古典者也。
波闌詩人多寫獄中戍中刑罰之事,如密克威支作《死人之祭》第三卷中,幾盡繪己身所曆,倘讀其《契珂夫斯奇》(Cichowski)一章,或《娑波盧夫斯奇》(Sobolewski)之什,記見少年二十橇,送赴鮮卑事,不為之生憤激者蓋鮮也。
而讀上述二人吟詠,又往往聞報複之聲。
如《死人祭》第三篇,有囚人所歌者:其一央珂夫斯奇曰,欲我為信徒,必見耶稣馬理(149),先懲污吾國土之俄帝而後可。
俄帝若在,無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其二加羅珂夫斯奇曰,設吾當受谪放,勞役缧绁,得為俄帝作工,夫何靳耶?吾在刑中,所當力作,自語曰,願此蒼鐵,有日為帝成一斧也。
吾若出獄,當迎鞑靼(150)女子,語之曰,為帝生一巴棱(殺保羅一世者)(151)。
吾若遷居植民地,當為其長,盡吾隴畝,為帝植麻,以之成一蒼色巨索,織以銀絲,俾阿爾洛夫(殺彼得三世者)(152)得之,可缳俄帝頸也。
末為康拉德歌曰,吾神已寂,歌在墳墓中矣。
惟吾靈神,已嗅血腥,一躍而起,有如血蝠(Vampire)(153),欲人血也。
渴血渴血,複仇複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報矣;即不如是,亦報爾!報複詩華,蓋萃于是,使神不之直,則彼且自報之耳。
如上所言報複之事,蓋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諸術,拯其父國,為聖法也。
故格羅蘇那雖背其夫而拒敵,義為非謬;華連洛德亦然。
苟拒異族之軍,雖用詐僞,不雲非法,華連洛德僞附于敵,乃殲日耳曼軍,故土自由,而自亦忏悔而死。
其意蓋以為一人苟有所圖,得當以報,則雖降敵,不為罪愆。
如《阿勒普耶羅斯》(Alpujarras)(154)一詩,益可以見其意。
中叙摩亞(155)之王阿勒曼若,以城方大疫,且不得不以格拉那陀地降西班牙,因夜出。
西班牙人方飲,忽白有人乞見,來者一阿剌伯人,進而呼曰,西班牙人,吾願奉汝明神,信汝先哲,為汝奴仆!衆識之,蓋阿勒曼若也。
西人長者抱之為吻禮,諸首領皆禮之。
而阿勒曼若忽仆地,攫其巾大悅呼曰,吾中疫矣!蓋以彼忍辱一行,而疫亦入西班牙之軍矣。
斯洛伐支奇為詩,亦時責奸人自行詐于國,而以詐術陷敵,則甚美之,如《闌勃羅》(Lambro)《珂爾強》(Kordjan)皆是。
《闌勃羅》為希臘人事,其人背教為盜,俾得自由以仇突厥,性至兇酷,為世所無,惟裴倫東方詩中能見之耳。
珂爾強者,波闌人謀刺俄帝尼可拉一世者也。
凡是二詩,其主旨所在,皆特報複而已矣。
上二士者,以絕望故,遂于凡可禍敵,靡不許可,如格羅蘇那之行詐,如華連洛德之僞降,如阿勒曼若之種疫,如珂爾強之謀刺,皆是也。
而克拉旬斯奇之見,則與此反。
此主力報,彼主愛化。
顧其為詩,莫不追懷絕澤,念祖國之憂患。
波闌人動于其詩,因有千八百三十年之舉;馀憶所及,而六十三年大變(156),亦因之起矣。
即在今茲,精神未忘,難亦未已也。
後言曰,爾時吾自覺如野獸,力與風雨電光猛虎戰也。
顧少年迷林中不能返,數日始得之,惟已以鬥豹得傷,竟以是殒。
嘗語侍疾老僧曰,丘墓吾所弗懼,人言畢生憂患,将入睡眠,與之永寂,第優與吾生别耳。
……吾猶少年。
……甯汝尚憶少年之夢,抑已忘前此世間憎愛耶?倘然,則此世于汝,失其美矣。
汝弱且老,滅諸希望矣。
少年又為述林中所見,與所覺自由之感,并及鬥豹之事曰,汝欲知吾獲自由時,何所為乎?吾生矣。
老人,吾生矣。
使盡吾生無此三日者,且将慘淡冥暗,逾汝暮年耳。
及普式庚鬥死,來爾孟多夫又賦詩以寄其悲(120),末解有曰,汝侪朝人,天才自由之屠伯,今有法律以自庇,士師蓋無如汝何,第猶有尊嚴之帝在天,汝不能以金資為賂。
……以汝黑血,不能滌吾詩人之血痕也。
詩出,舉國傳誦,而來爾孟多夫亦由是得罪,定流鮮卑;後遇援,乃戍高加索,見其地之物色,詩益雄美。
惟當少時,不滿于世者義至博大,故作《神摩》,其物猶撒但,惡人生諸凡陋劣之行,力與之敵。
如勇猛者,所遇無不庸懦,則生激怒;以天生崇美之感,而衆生擾擾,不能相知,愛起厭倦,憎恨人世也。
顧後乃漸即于實,凡所不滿,已不在天地人間,退而止于一代;後且更變,而猝死于決鬥。
決鬥之因,即肇于來爾孟多夫所為書曰《并世英雄記》(121)。
人初疑書中主人,即著者自序,迨再印,乃辨言曰,英雄不為一人,實吾曹并時衆惡之象。
蓋其書所述,實即當時人士之狀爾。
于是有友摩爾疊諾夫(122)者,謂來爾孟多夫取其狀以入書,因與索鬥。
來爾孟多夫不欲殺其友,僅舉槍射空中;顧摩爾疊諾夫則拟而射之,遂死,年止二十七。
前此二人之于裴倫,同汲其流,而複殊别。
普式庚在厭世主義之外形,來爾孟多夫則直在消極之觀念。
故普式庚終服帝力,入于平和,而來爾孟多夫則奮戰力拒,不稍退轉。
波覃勖疊(123)氏評之曰,來爾孟多夫不能勝來追之運命,而當降伏之際,亦至猛而驕。
凡所為詩,無不有強烈弗和與踔厲不平之響者,良以是耳。
來爾孟多夫亦甚愛國,顧絕異普式庚,不以武力若何,形其偉大。
幾所眷愛,乃在鄉村大野,及村人之生活;且推其愛而及高加索土人。
此土人者,以自由故,力敵俄國者也;來爾孟多夫雖自從軍,兩與其役,然終愛之,所作《伊思邁爾培》(IsmailBey)(124)一篇,即紀其事。
來爾孟多夫之于拿坡侖,亦稍與裴倫異趣。
裴倫初嘗責拿坡侖對于革命思想之謬,及既敗,乃有憤于野犬之食死獅而崇之。
來爾孟多夫則專責法人,謂自陷其雄士。
至其自信,亦如裴倫,謂吾之良友,僅有一人,即是自己。
又負雄心,期所過必留影迹。
然裴倫所謂非憎人間,特去之而已,或雲吾非愛人少,惟愛自然多耳等意,則不能聞之來爾孟多夫。
彼之平生,常以憎人者自命,凡天物之美,足以樂英詩人者,在俄國英雄之目,則長此黯淡,濃雲疾雷而不見霁日也。
蓋二國人之異,亦差可于是見之矣。
八 丹麥人勃闌兌思,于波闌之羅曼派,舉密克威支(A.Mickiewicz)(125)斯洛伐支奇(J.Slowacki)(126)克拉旬斯奇(S.Krasinski)(127)三詩人。
密克威支者,俄文家普式庚同時人,以千七百九十八年生于劄希亞小村之故家。
村在列圖尼亞(128),與波闌鄰比。
十八歲出就維爾那大學(129),治言語之學,初嘗愛鄰女馬理維來蘇薩加,而馬理他去,密克威支為之不歡。
後漸讀裴倫詩,又作詩曰《死人之祭》(Dziady)(130)。
中數份叙列圖尼亞舊俗,每十一月二日,必置酒果于垅上,用享死者,聚村人牧者術士一人,暨衆冥鬼,中有失愛自殺之人,已經冥判,每屆是日,必更曆苦如前此;而詩止斷片未成。
爾後居加夫諾(Kowno)(131)為教師;二三年返維爾那。
遞千八百二十二年,捕于俄吏,居囚室十閱月,窗牖皆木制,莫辨晝夜;乃送聖彼得堡,又徙阿兌塞(132),而其地無需教師,遂之克利米亞(133),攬其地風物以助詠吟,後成《克利米亞詩集》(134)一卷。
已而返墨斯科,從事總督府中,著詩二種,一曰《格羅蘇那》(Grazyna)(135),記有王子烈泰威爾,與其外父域多勒特,将乞外兵為援,其婦格羅蘇那知之,不能令勿叛,惟命守者,勿容日耳曼使人入諾華格羅疊克。
援軍遂怒,不攻域多勒特而引軍薄烈泰威爾,格羅蘇那自擐甲,僞為王子與戰,已而王子歸,雖幸勝,而格羅蘇那中流丸,旋死。
及葬,絷發炮者同置之火,烈泰威爾亦殉焉。
此篇之意,蓋在假有婦人,第以祖國之故,則雖背夫子之命,斥去援兵,欺其軍士,瀕國于險,且召戰争,皆不為過,苟以是至高之目的,則一切事,無不可為者也。
一曰《華連洛德》(Wallenrod)(136),其詩取材古代,有英雄以敗亡之餘,謀複國仇,因僞降敵陳,漸為其長,得一舉而複之。
此蓋以意太利文人摩契阿威黎(Machiavelli)(137)之意,附諸裴倫之英雄,故初視之亦第羅曼派言情之作。
檢文者不喻其意,聽其付梓,密克威支名遂大起。
未幾得間,因至德國,見其文人瞿提。
(138)此他猶有《佗兌支氏》(PanTadeusz)(139)一詩,寫蘇孛烈加暨诃什支珂二族之事,描繪物色,為世所稱。
其中雖以佗兌支為主人,而其父約舍克易名出家,實其主的。
初記二人熊獵,有名華伊斯奇者吹角,起自微聲,以至洪響,自榆度榆,自檞至檞,漸乃如千萬角聲,合于一角;正如密克威支所為詩,有今昔國人之聲,寄于是焉。
諸凡詩中之聲,清澈弘厲,萬感悉至,直至波闌一角之天,悉滿歌聲,雖至今日,而影響于波闌人之心者,力猶無限。
令人憶詩中所雲,聽者當華伊斯奇吹角久已,而尚疑其方吹未已也。
密克鹹支者,蓋即生于彼歌聲反響之中,至于無盡者夫。
密克威支至崇拿坡侖,謂其實造裴倫,而裴倫之生活暨其光耀,則覺普式庚于俄國,故拿坡侖亦間接起普式庚。
拿坡侖使命,蓋在解放國民,因及世界,而其一生,則為最高之詩。
至于裴倫,亦極崇仰,謂裴倫所作,實出于拿坡侖,英國同代之人,雖被其天才影響,而卒莫能并大。
蓋自詩人死後,而英國文章,狀态又歸前紀矣。
若在俄國,則善普式庚,二人同為斯拉夫文章首領,亦裴倫分文,逮年漸進,亦均漸趣于國粹;所異者,普式庚少時欲畔帝力,一舉不成,遂以铩羽,且感帝意,願為之臣(140),失其英年時之主義,而密克威支則長此保持,洎死始已也。
當二人相見時,普式庚有《銅馬》(141)一詩,密克威支則有《大彼得像》一詩為其記念。
蓋千八百二十九年頃,二人嘗避雨像次,密克威支因賦詩紀所語,假普式庚為言,末解曰,馬足已虛,而帝不勒之返。
彼曳其枚,行且墜碎。
曆時百年,今猶未堕,是猶山泉噴水,著寒而冰,臨懸崖之側耳。
顧自由日出,熏風西集,寒之地,因以昭蘇,則噴泉将何如,暴政将何如也?雖然,此實密克威支之言,特托之普式庚者耳。
波闌破後(142),二人遂不相見,普式庚有詩懷之;普式庚傷死,密克威支亦念之至切。
顧二人雖甚稔,又同本裴倫,而亦有特異者,如普式庚于晚出諸作,恒自謂少年眷愛自繇之夢,已背之而去,又謂前路已不見儀的之存,而密克威支則儀的如是,決無疑貳也。
斯洛伐支奇以千八百九年生克爾舍密涅克(Krzemieniec)(143),少孤,育于後父;嘗入維爾那大學,性情思想如裴倫。
二十一歲入華騷戶部(144)為書記;越二年,忽以事去國,不能複返。
初至倫敦;已而至巴黎,成詩一卷,仿裴倫詩體。
時密克威支亦來相見,未幾而。
所作詩歌,多慘苦之音。
千八百三十五年去巴黎,作東方之遊,經希臘埃及叙利亞;三十七年返意太利,道出易爾愛列須(145)阻疫,滞留久之,作《大漠中之疫》(146)一詩。
記有亞剌伯人,為言目擊四子三女,洎其婦相繼死于疫,哀情湧于毫素,讀之令人憶希臘尼阿孛(Niobe)(147)事,亡國之痛,隐然在焉。
且又不止此苦難之詩而已,兇慘之作,恒與俱起,而斯洛伐支奇為尤。
凡詩詞中,靡不可見身受楚毒之印象或其見聞,最著者或根史實,如《克壘勒度克》(KrólDuch)(148)中所述俄帝伊凡四世,以劍釘使者之足于地一節,蓋本諸古典者也。
波闌詩人多寫獄中戍中刑罰之事,如密克威支作《死人之祭》第三卷中,幾盡繪己身所曆,倘讀其《契珂夫斯奇》(Cichowski)一章,或《娑波盧夫斯奇》(Sobolewski)之什,記見少年二十橇,送赴鮮卑事,不為之生憤激者蓋鮮也。
而讀上述二人吟詠,又往往聞報複之聲。
如《死人祭》第三篇,有囚人所歌者:其一央珂夫斯奇曰,欲我為信徒,必見耶稣馬理(149),先懲污吾國土之俄帝而後可。
俄帝若在,無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其二加羅珂夫斯奇曰,設吾當受谪放,勞役缧绁,得為俄帝作工,夫何靳耶?吾在刑中,所當力作,自語曰,願此蒼鐵,有日為帝成一斧也。
吾若出獄,當迎鞑靼(150)女子,語之曰,為帝生一巴棱(殺保羅一世者)(151)。
吾若遷居植民地,當為其長,盡吾隴畝,為帝植麻,以之成一蒼色巨索,織以銀絲,俾阿爾洛夫(殺彼得三世者)(152)得之,可缳俄帝頸也。
末為康拉德歌曰,吾神已寂,歌在墳墓中矣。
惟吾靈神,已嗅血腥,一躍而起,有如血蝠(Vampire)(153),欲人血也。
渴血渴血,複仇複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報矣;即不如是,亦報爾!報複詩華,蓋萃于是,使神不之直,則彼且自報之耳。
如上所言報複之事,蓋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諸術,拯其父國,為聖法也。
故格羅蘇那雖背其夫而拒敵,義為非謬;華連洛德亦然。
苟拒異族之軍,雖用詐僞,不雲非法,華連洛德僞附于敵,乃殲日耳曼軍,故土自由,而自亦忏悔而死。
其意蓋以為一人苟有所圖,得當以報,則雖降敵,不為罪愆。
如《阿勒普耶羅斯》(Alpujarras)(154)一詩,益可以見其意。
中叙摩亞(155)之王阿勒曼若,以城方大疫,且不得不以格拉那陀地降西班牙,因夜出。
西班牙人方飲,忽白有人乞見,來者一阿剌伯人,進而呼曰,西班牙人,吾願奉汝明神,信汝先哲,為汝奴仆!衆識之,蓋阿勒曼若也。
西人長者抱之為吻禮,諸首領皆禮之。
而阿勒曼若忽仆地,攫其巾大悅呼曰,吾中疫矣!蓋以彼忍辱一行,而疫亦入西班牙之軍矣。
斯洛伐支奇為詩,亦時責奸人自行詐于國,而以詐術陷敵,則甚美之,如《闌勃羅》(Lambro)《珂爾強》(Kordjan)皆是。
《闌勃羅》為希臘人事,其人背教為盜,俾得自由以仇突厥,性至兇酷,為世所無,惟裴倫東方詩中能見之耳。
珂爾強者,波闌人謀刺俄帝尼可拉一世者也。
凡是二詩,其主旨所在,皆特報複而已矣。
上二士者,以絕望故,遂于凡可禍敵,靡不許可,如格羅蘇那之行詐,如華連洛德之僞降,如阿勒曼若之種疫,如珂爾強之謀刺,皆是也。
而克拉旬斯奇之見,則與此反。
此主力報,彼主愛化。
顧其為詩,莫不追懷絕澤,念祖國之憂患。
波闌人動于其詩,因有千八百三十年之舉;馀憶所及,而六十三年大變(156),亦因之起矣。
即在今茲,精神未忘,難亦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