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詩力說(1)
關燈
小
中
大
危,性複狷介,世不彼愛,而彼亦不愛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客意太利之南方,終以壯齡而夭死,謂一生即悲劇之實現,蓋非誇也。
修黎者,以千七百九十二年生于英之名門,姿狀端麗,夙好靜思;比入中學,大為學友暨校師所不喜,虐遇不可堪。
詩人之心,乃早萌反抗之朕兆;後作說部,以所得值飨其友八人,負狂人之名而去。
次入惡斯佛大學(96),修愛智之學,屢馳書乞教于名人。
而爾時宗教,權悉歸于冥頑之牧師,因以妨自由之崇信。
修黎蹶起,著《無神論之要》一篇,略謂惟慈愛平等三,乃使世界為樂園之要素,若夫宗教,于此無功,無有可也。
書成行世,校長見之大震,終逐之;其父亦驚絕,使謝罪返校,而修黎不從,因不能歸。
天地雖大,故鄉已失,于是至倫敦,時年十八,顧已孤立兩間,歡愛悉絕,不得不與社會戰矣。
已而知戈德文(W.Godwin)(97),讀其著述,博愛之精神益張。
次年入愛爾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顧終不成。
逮千八百十五年,其詩《阿剌斯多》(Alastor)(98)始出世,記懷抱神思之人,索求美者,遍曆不見,終死曠原,如自叙也。
次年乃識裴倫于瑞士;裴倫深稱其人,謂奮迅如獅子,又善其詩,而世猶無顧之者。
又次年成《伊式闌轉輪篇》(TheRevoltofIslam)。
凡修黎懷抱,多抒于此。
篇中英雄曰羅昂,以熱誠雄辯,警其國民,鼓吹自由,擠擊壓制,顧正義終敗,而壓制于以凱還,羅昂遂為正義死。
是詩所函,有無量希望信仰,暨無窮之愛,窮追不舍,終以殒亡。
蓋羅昂者,實詩人之先覺,亦即修黎之化身也。
至其傑作,尤在劇詩;尤偉者二,一曰《解放之普洛美迢斯》(PrometheusUnbound)(99),一曰《煔希》(TheCenci)。
前者事本希臘神話,意近裴倫之《凱因》。
假普洛美迢為人類之精神,以愛與正義自由故,不恤艱苦,力抗壓制主者僦畢多(100),竊火贻人,受絷于山頂,猛鹫日啄其肉,而終不降。
僦畢多為之辟易;普洛美迢乃眷女子珂希亞,獲其愛而畢。
珂希亞者,理想也。
《煔希》之篇,事出意太利,記女子煔希之父,酷虐無道,毒虐無所弗至,煔希終殺之,與其後母兄弟,同戮于市。
論者或謂之不倫。
顧失常之事,不能絕于人間,即中國《春秋》(101),修自聖人之手者,類此之事,且數數見,又多直書無所諱,吾人獨于修黎所作,乃和衆口而難之耶?上述二篇,詩人悉出以全力,嘗自言曰,吾詩為衆而作,讀者将多。
又曰,此可登諸劇場者。
顧詩成而後,實乃反是,社會以謂不足讀,伶人以謂不可為;修黎抗僞俗弊習以成詩,而詩亦即受僞俗弊習之天阏,此十九棟(102)上葉精神界之戰士,所為多抱正義而骈殒者也。
雖然,往時去矣,任其自去,若夫修黎之真值,則至今日而大昭。
革新之潮,此其巨派,戈德文書出,初啟其端,得詩人之聲,乃益深入世人之靈府。
凡正義自由真理以至博愛希望諸說,無不化而成醇,或為羅昂,或為普洛美迢,或為伊式闌之壯士,現于人前,與舊習對立,更張破壞,無稍假借也。
舊習既破,何物斯存,則惟改革之新精神而已。
十九世紀機運之新,實賴有此。
朋思唱于前,裴倫修黎起其後,掊擊排斥,人漸為之倉皇;而倉皇之中,即亟人生之改進。
故世之嫉視破壞,加之惡名者,特見一偏而未得其全體者爾。
若為案其真狀,則光明希望,實伏于中。
惡物悉颠,于群何毒?破壞之雲,特可發自冥頑牧師之口,而不可出諸全群者也。
若其聞之,則破壞為業,斯愈益貴矣!況修黎者,神思之人,求索而無止期,猛進而不退轉,淺人之所觀察,殊莫可得其淵深。
若能真識其人,将見品性之卓,出于雲間,熱誠勃然,無可沮遏,自趁其神思而奔神思之鄉;此其為鄉,則爰有美之本體。
奧古斯丁(103)曰,吾未有愛而吾欲愛,因抱希冀以求足愛者也。
惟修黎亦然,故終出人間而神行,冀自達其所崇信之境;複以妙音,喻一切未覺,使知人類曼衍之大故,暨人生價值之所存,揚同情之精神,而張其上征渴仰之思想,使懷大希以奮進,與時劫同其無窮。
世則謂之惡魔,而修黎遂以孤立;群複加以排擠,使不可久留于人間,于是壓制凱還,修黎以死,蓋宛然阿剌斯多之殒于大漠也。
雖然,其獨慰詩人之心者,則尚有天然在焉。
人生不可知,社會不可恃,則對天物之不僞,遂寄之無限之溫情。
一切人心,孰不如是。
特緣受染有異,所感斯殊,故目睛奪于實利,則欲驅天然為之得金資;智力集于科學,則思制天然而見其法則;若至下者,乃自春徂冬,于兩間崇高偉大美妙之見象,絕無所感應于心,自堕神智于深淵,壽雖百年,而迄不知光明為何物,又爰解所謂卧天然之懷,作嬰兒之笑矣。
修黎幼時,素親天物,嘗曰,吾幼即愛山河林壑之幽寂,遊戲于斷崖絕壁之為危險,吾伴侶也。
考其生平,誠如自述。
方在稚齒,已盤桓于密林幽谷之中,晨瞻曉日,夕觀繁星,俯則瞰大都中人事之盛衰,或思前此壓制抗拒之陳迹;而蕪城古邑,或破屋中貧人啼饑号寒之狀,亦時複曆曆入其目中。
其神思之澡雪(104),既至異于常人,則曠觀天然,自感神,凡萬彙之當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
故心弦之動,自與天籁合調,發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非狹斯丕爾暨斯賓塞(105)所作,不有足與相倫比者。
比千八百十九年春,修黎定居羅馬,次年遷畢撒(106);裴倫亦至,此他之友多集,為其一生中至樂之時。
迨二十二年七月八日,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風猝起,益以奔電疾雷,少頃波平,孤舟遂杳。
裴倫聞信大震,遣使四出偵之,終得詩人之骸于水裔,乃葬羅馬焉。
修黎生時,久欲與生死問題以诠解,自曰,未來之事,吾意已滿于柏拉圖暨培庚之所言,吾心至定,無畏而多望,人居今日之軀殼,能力悉蔽于陰雲,惟死亡來解脫其身,則秘密始能闡發。
又曰,吾無所知,亦不能證,靈府至奧之思想,不能出以言辭,而此種事,縱吾身亦莫能解爾。
嗟乎,死生之事大矣,而理至,置而不解,詩人未能,而解之之術,又獨有死而已。
故修黎曾泛舟墜海,乃大悅呼曰,今使吾釋其秘密矣!然不死。
一日浴于海,則伏而不起,友引之出,施救始蘇,曰,吾恒欲探井中,人謂誠理伏焉,當我見誠,而君見我死也。
然及今日,則修黎真死矣,而人生之,亦以真釋,特知之者,亦獨修黎已耳。
七 若夫斯拉夫民族,思想殊異于西歐,而裴倫之詩,亦疾進無所沮核。
俄羅斯當十九世紀初葉,文事始新,漸乃獨立,日益昭明,今則已有齊驅先覺諸邦之概,令西歐人士,無不驚其美偉矣。
顧夷考權輿,實本三士:曰普式庚(107),曰來爾孟多夫(108),曰鄂戈理。
前二者以詩名世,均受影響于裴倫;惟鄂戈理以描繪社會人生之黑暗著名,與二人異趣,不屬于此焉。
普式庚(A.Pushkin)以千七百九十九年生于墨斯科,幼即為詩,初建羅曼宗于其文界,名以大揚。
顧其時俄多内讧,時勢方亟,而普式庚詩多諷喻,人即借而擠之,将流鮮卑(109),有數耆宿力為之辯,始獲免,谪居南方。
其時始讀裴倫詩,深感其大,思理文形,悉受轉化,小詩亦嘗摹裴倫;尤著者有《高加索累囚行》(110),至與《哈洛爾特遊草》相類。
中記俄之絕望青年,囚于異域,有少女為釋縛縱之行,青年之情意複蘇,而厥後終于孤去。
其《及潑希》(Gypsy)一詩亦然,及潑希者,流浪歐洲之民,以遊牧為生者也。
有失望于世之人曰阿勒戈,慕是中絕色,因入其族,與為婚因,顧多嫉,漸察女有他愛,終殺之。
女之父不施報,特令去不與居焉。
二者為詩,雖有裴倫之色,然又至殊,凡厥中勇士,等是見放于人群,顧複不離亞曆山大時俄國社會之一質分,易于失望,速于奮興,有厭世之風,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與以同情,諸凡切于報複而觀念無所勝人之失,悉指摘不為諱飾。
故社會之僞善,既灼然現于人前,而及潑希之樸野純全,亦相形為之益顯。
論者謂普式庚所愛,漸去裴倫式勇士而向祖國純樸之民,蓋實自斯時始也。
爾後巨制,曰《阿内庚》(EugieneOnieguine)(111),詩材至簡,而文特富麗,爾時俄之社會,情狀略具于斯。
惟以推敲八年,所蒙之影響至不一,故性格遷流,首尾多異。
厥初二章,尚受裴倫之感化,則其英雄阿内庚為性,力抗社會,斷望人間,有裴倫式英雄之概,特已不憑神思,漸近真然,與爾時其國青年之性質肖矣。
厥後外緣轉變,詩人之性格亦移,于是漸離裴倫,所作日趣于獨立;而文章益妙,著述亦多。
至與裴倫分道之因,則為說亦不一:或謂裴倫絕望奮戰,意向峻絕,實與普式庚性格不相容,曩之信崇,蓋出一時之激越,迨風濤大定,自即棄置而返其初;或謂國民性之不同,當為是事之樞紐,西歐思想,絕異于俄,其去裴倫,實由天性,天性不合,則裴倫之長存自難矣。
凡此二說,無不近理:特就普式庚個人論之,則其對于裴倫,僅摹外狀,迨放浪之生涯畢,乃驟返其本然,不能如來爾孟多夫,終執消極觀念而不舍也。
故旋墨斯科後,立言益務平和,凡足與社會生沖突者,鹹力避而不道,且多贊誦,美其國之武功。
千八百三十一年波闌抗俄(112),西歐諸國右波闌,于俄多所憎惡。
普式庚乃作《俄國之讒謗者》暨《波羅及諾之一周年》二篇(113),以自明愛國。
丹麥評骘家勃闌兌思(G.Brandes)(114)于是有微辭,謂惟武力之恃而狼藉人之自由,雖雲愛國,顧為獸愛。
特此亦不僅普式庚為然,即今之君子,日日言愛國者,于國有誠為人愛而不墜于獸愛者,亦僅見也。
及晚年,與和闌(115)公使子覃提斯,終于決鬥被擊中腹,越二日而逝,時為千八百三十七年。
俄自有普式庚,文界始獨立,故文史家芘賓(118)謂真之俄國文章,實與斯人偕起也。
而裴倫之摩羅思想,則又經普式庚而傳來爾孟多夫。
來爾孟多夫(M.Lermontov)生于千八百十四年,與普式庚略并世。
其先來爾孟斯(T.Learmont)(117)氏,英之蘇格蘭人;故每有不平,辄雲将去此冰雪警吏之地,歸其故鄉。
顧性格全如俄人,妙思善感,惆怅無間,少即能綴德語成詩;後入大學被黜,乃居陸軍學校二年,出為士官,如常武士,惟自謂僅于香賓酒中,加少許詩趣而已。
及為禁軍騎兵小校,始仿裴倫詩紀東方事,且至慕裴倫為人。
其自記有曰,今吾讀《世胄裴倫傳》,知其生涯有同我者;而此偶然之同,乃大驚我。
又曰,裴倫更有同我者一事,即嘗在蘇格蘭,有媪謂裴倫母曰,此兒必成偉人,且當再娶。
而在高加索,亦有媪告吾大母,言與此同。
縱不幸如裴倫,吾亦願如其說。
(118)顧來爾孟多夫為人,又近修黎。
修黎所作《解放之普洛美迢》,感之甚力,于人生善惡競争諸問,至為不甯,而詩則不之仿。
初雖摹裴倫及普式庚,後亦自立。
且思想複類德之哲人勖賓赫爾,知習俗之道德大原,悉當改革,因寄其意于二詩,一曰《神摩》(Demon),一曰《谟哜黎》(Mtsyri)(119)。
前者托旨于巨靈,以天堂之逐客,又為人間道德之憎者,超越凡情,因生疾惡,與天地鬥争,苟見衆生動于凡情,則辄旋以賤視。
後者一少年求自由之呼号也。
有孺子焉,生長山寺,長老意已斷其情感希望,而孺子魂夢,不離故園,一夜暴風雨,乃乘長老方禱,潛遁出寺,彷
修黎者,以千七百九十二年生于英之名門,姿狀端麗,夙好靜思;比入中學,大為學友暨校師所不喜,虐遇不可堪。
詩人之心,乃早萌反抗之朕兆;後作說部,以所得值飨其友八人,負狂人之名而去。
次入惡斯佛大學(96),修愛智之學,屢馳書乞教于名人。
而爾時宗教,權悉歸于冥頑之牧師,因以妨自由之崇信。
修黎蹶起,著《無神論之要》一篇,略謂惟慈愛平等三,乃使世界為樂園之要素,若夫宗教,于此無功,無有可也。
書成行世,校長見之大震,終逐之;其父亦驚絕,使謝罪返校,而修黎不從,因不能歸。
天地雖大,故鄉已失,于是至倫敦,時年十八,顧已孤立兩間,歡愛悉絕,不得不與社會戰矣。
已而知戈德文(W.Godwin)(97),讀其著述,博愛之精神益張。
次年入愛爾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顧終不成。
逮千八百十五年,其詩《阿剌斯多》(Alastor)(98)始出世,記懷抱神思之人,索求美者,遍曆不見,終死曠原,如自叙也。
次年乃識裴倫于瑞士;裴倫深稱其人,謂奮迅如獅子,又善其詩,而世猶無顧之者。
又次年成《伊式闌轉輪篇》(TheRevoltofIslam)。
凡修黎懷抱,多抒于此。
篇中英雄曰羅昂,以熱誠雄辯,警其國民,鼓吹自由,擠擊壓制,顧正義終敗,而壓制于以凱還,羅昂遂為正義死。
是詩所函,有無量希望信仰,暨無窮之愛,窮追不舍,終以殒亡。
蓋羅昂者,實詩人之先覺,亦即修黎之化身也。
至其傑作,尤在劇詩;尤偉者二,一曰《解放之普洛美迢斯》(PrometheusUnbound)(99),一曰《煔希》(TheCenci)。
前者事本希臘神話,意近裴倫之《凱因》。
假普洛美迢為人類之精神,以愛與正義自由故,不恤艱苦,力抗壓制主者僦畢多(100),竊火贻人,受絷于山頂,猛鹫日啄其肉,而終不降。
僦畢多為之辟易;普洛美迢乃眷女子珂希亞,獲其愛而畢。
珂希亞者,理想也。
《煔希》之篇,事出意太利,記女子煔希之父,酷虐無道,毒虐無所弗至,煔希終殺之,與其後母兄弟,同戮于市。
論者或謂之不倫。
顧失常之事,不能絕于人間,即中國《春秋》(101),修自聖人之手者,類此之事,且數數見,又多直書無所諱,吾人獨于修黎所作,乃和衆口而難之耶?上述二篇,詩人悉出以全力,嘗自言曰,吾詩為衆而作,讀者将多。
又曰,此可登諸劇場者。
顧詩成而後,實乃反是,社會以謂不足讀,伶人以謂不可為;修黎抗僞俗弊習以成詩,而詩亦即受僞俗弊習之天阏,此十九棟(102)上葉精神界之戰士,所為多抱正義而骈殒者也。
雖然,往時去矣,任其自去,若夫修黎之真值,則至今日而大昭。
革新之潮,此其巨派,戈德文書出,初啟其端,得詩人之聲,乃益深入世人之靈府。
凡正義自由真理以至博愛希望諸說,無不化而成醇,或為羅昂,或為普洛美迢,或為伊式闌之壯士,現于人前,與舊習對立,更張破壞,無稍假借也。
舊習既破,何物斯存,則惟改革之新精神而已。
十九世紀機運之新,實賴有此。
朋思唱于前,裴倫修黎起其後,掊擊排斥,人漸為之倉皇;而倉皇之中,即亟人生之改進。
故世之嫉視破壞,加之惡名者,特見一偏而未得其全體者爾。
若為案其真狀,則光明希望,實伏于中。
惡物悉颠,于群何毒?破壞之雲,特可發自冥頑牧師之口,而不可出諸全群者也。
若其聞之,則破壞為業,斯愈益貴矣!況修黎者,神思之人,求索而無止期,猛進而不退轉,淺人之所觀察,殊莫可得其淵深。
若能真識其人,将見品性之卓,出于雲間,熱誠勃然,無可沮遏,自趁其神思而奔神思之鄉;此其為鄉,則爰有美之本體。
奧古斯丁(103)曰,吾未有愛而吾欲愛,因抱希冀以求足愛者也。
惟修黎亦然,故終出人間而神行,冀自達其所崇信之境;複以妙音,喻一切未覺,使知人類曼衍之大故,暨人生價值之所存,揚同情之精神,而張其上征渴仰之思想,使懷大希以奮進,與時劫同其無窮。
世則謂之惡魔,而修黎遂以孤立;群複加以排擠,使不可久留于人間,于是壓制凱還,修黎以死,蓋宛然阿剌斯多之殒于大漠也。
雖然,其獨慰詩人之心者,則尚有天然在焉。
人生不可知,社會不可恃,則對天物之不僞,遂寄之無限之溫情。
一切人心,孰不如是。
特緣受染有異,所感斯殊,故目睛奪于實利,則欲驅天然為之得金資;智力集于科學,則思制天然而見其法則;若至下者,乃自春徂冬,于兩間崇高偉大美妙之見象,絕無所感應于心,自堕神智于深淵,壽雖百年,而迄不知光明為何物,又爰解所謂卧天然之懷,作嬰兒之笑矣。
修黎幼時,素親天物,嘗曰,吾幼即愛山河林壑之幽寂,遊戲于斷崖絕壁之為危險,吾伴侶也。
考其生平,誠如自述。
方在稚齒,已盤桓于密林幽谷之中,晨瞻曉日,夕觀繁星,俯則瞰大都中人事之盛衰,或思前此壓制抗拒之陳迹;而蕪城古邑,或破屋中貧人啼饑号寒之狀,亦時複曆曆入其目中。
其神思之澡雪(104),既至異于常人,則曠觀天然,自感神,凡萬彙之當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
故心弦之動,自與天籁合調,發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非狹斯丕爾暨斯賓塞(105)所作,不有足與相倫比者。
比千八百十九年春,修黎定居羅馬,次年遷畢撒(106);裴倫亦至,此他之友多集,為其一生中至樂之時。
迨二十二年七月八日,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風猝起,益以奔電疾雷,少頃波平,孤舟遂杳。
裴倫聞信大震,遣使四出偵之,終得詩人之骸于水裔,乃葬羅馬焉。
修黎生時,久欲與生死問題以诠解,自曰,未來之事,吾意已滿于柏拉圖暨培庚之所言,吾心至定,無畏而多望,人居今日之軀殼,能力悉蔽于陰雲,惟死亡來解脫其身,則秘密始能闡發。
又曰,吾無所知,亦不能證,靈府至奧之思想,不能出以言辭,而此種事,縱吾身亦莫能解爾。
嗟乎,死生之事大矣,而理至,置而不解,詩人未能,而解之之術,又獨有死而已。
故修黎曾泛舟墜海,乃大悅呼曰,今使吾釋其秘密矣!然不死。
一日浴于海,則伏而不起,友引之出,施救始蘇,曰,吾恒欲探井中,人謂誠理伏焉,當我見誠,而君見我死也。
然及今日,則修黎真死矣,而人生之,亦以真釋,特知之者,亦獨修黎已耳。
七 若夫斯拉夫民族,思想殊異于西歐,而裴倫之詩,亦疾進無所沮核。
俄羅斯當十九世紀初葉,文事始新,漸乃獨立,日益昭明,今則已有齊驅先覺諸邦之概,令西歐人士,無不驚其美偉矣。
顧夷考權輿,實本三士:曰普式庚(107),曰來爾孟多夫(108),曰鄂戈理。
前二者以詩名世,均受影響于裴倫;惟鄂戈理以描繪社會人生之黑暗著名,與二人異趣,不屬于此焉。
普式庚(A.Pushkin)以千七百九十九年生于墨斯科,幼即為詩,初建羅曼宗于其文界,名以大揚。
顧其時俄多内讧,時勢方亟,而普式庚詩多諷喻,人即借而擠之,将流鮮卑(109),有數耆宿力為之辯,始獲免,谪居南方。
其時始讀裴倫詩,深感其大,思理文形,悉受轉化,小詩亦嘗摹裴倫;尤著者有《高加索累囚行》(110),至與《哈洛爾特遊草》相類。
中記俄之絕望青年,囚于異域,有少女為釋縛縱之行,青年之情意複蘇,而厥後終于孤去。
其《及潑希》(Gypsy)一詩亦然,及潑希者,流浪歐洲之民,以遊牧為生者也。
有失望于世之人曰阿勒戈,慕是中絕色,因入其族,與為婚因,顧多嫉,漸察女有他愛,終殺之。
女之父不施報,特令去不與居焉。
二者為詩,雖有裴倫之色,然又至殊,凡厥中勇士,等是見放于人群,顧複不離亞曆山大時俄國社會之一質分,易于失望,速于奮興,有厭世之風,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與以同情,諸凡切于報複而觀念無所勝人之失,悉指摘不為諱飾。
故社會之僞善,既灼然現于人前,而及潑希之樸野純全,亦相形為之益顯。
論者謂普式庚所愛,漸去裴倫式勇士而向祖國純樸之民,蓋實自斯時始也。
爾後巨制,曰《阿内庚》(EugieneOnieguine)(111),詩材至簡,而文特富麗,爾時俄之社會,情狀略具于斯。
惟以推敲八年,所蒙之影響至不一,故性格遷流,首尾多異。
厥初二章,尚受裴倫之感化,則其英雄阿内庚為性,力抗社會,斷望人間,有裴倫式英雄之概,特已不憑神思,漸近真然,與爾時其國青年之性質肖矣。
厥後外緣轉變,詩人之性格亦移,于是漸離裴倫,所作日趣于獨立;而文章益妙,著述亦多。
至與裴倫分道之因,則為說亦不一:或謂裴倫絕望奮戰,意向峻絕,實與普式庚性格不相容,曩之信崇,蓋出一時之激越,迨風濤大定,自即棄置而返其初;或謂國民性之不同,當為是事之樞紐,西歐思想,絕異于俄,其去裴倫,實由天性,天性不合,則裴倫之長存自難矣。
凡此二說,無不近理:特就普式庚個人論之,則其對于裴倫,僅摹外狀,迨放浪之生涯畢,乃驟返其本然,不能如來爾孟多夫,終執消極觀念而不舍也。
故旋墨斯科後,立言益務平和,凡足與社會生沖突者,鹹力避而不道,且多贊誦,美其國之武功。
千八百三十一年波闌抗俄(112),西歐諸國右波闌,于俄多所憎惡。
普式庚乃作《俄國之讒謗者》暨《波羅及諾之一周年》二篇(113),以自明愛國。
丹麥評骘家勃闌兌思(G.Brandes)(114)于是有微辭,謂惟武力之恃而狼藉人之自由,雖雲愛國,顧為獸愛。
特此亦不僅普式庚為然,即今之君子,日日言愛國者,于國有誠為人愛而不墜于獸愛者,亦僅見也。
及晚年,與和闌(115)公使子覃提斯,終于決鬥被擊中腹,越二日而逝,時為千八百三十七年。
俄自有普式庚,文界始獨立,故文史家芘賓(118)謂真之俄國文章,實與斯人偕起也。
而裴倫之摩羅思想,則又經普式庚而傳來爾孟多夫。
來爾孟多夫(M.Lermontov)生于千八百十四年,與普式庚略并世。
其先來爾孟斯(T.Learmont)(117)氏,英之蘇格蘭人;故每有不平,辄雲将去此冰雪警吏之地,歸其故鄉。
顧性格全如俄人,妙思善感,惆怅無間,少即能綴德語成詩;後入大學被黜,乃居陸軍學校二年,出為士官,如常武士,惟自謂僅于香賓酒中,加少許詩趣而已。
及為禁軍騎兵小校,始仿裴倫詩紀東方事,且至慕裴倫為人。
其自記有曰,今吾讀《世胄裴倫傳》,知其生涯有同我者;而此偶然之同,乃大驚我。
又曰,裴倫更有同我者一事,即嘗在蘇格蘭,有媪謂裴倫母曰,此兒必成偉人,且當再娶。
而在高加索,亦有媪告吾大母,言與此同。
縱不幸如裴倫,吾亦願如其說。
(118)顧來爾孟多夫為人,又近修黎。
修黎所作《解放之普洛美迢》,感之甚力,于人生善惡競争諸問,至為不甯,而詩則不之仿。
初雖摹裴倫及普式庚,後亦自立。
且思想複類德之哲人勖賓赫爾,知習俗之道德大原,悉當改革,因寄其意于二詩,一曰《神摩》(Demon),一曰《谟哜黎》(Mtsyri)(119)。
前者托旨于巨靈,以天堂之逐客,又為人間道德之憎者,超越凡情,因生疾惡,與天地鬥争,苟見衆生動于凡情,則辄旋以賤視。
後者一少年求自由之呼号也。
有孺子焉,生長山寺,長老意已斷其情感希望,而孺子魂夢,不離故園,一夜暴風雨,乃乘長老方禱,潛遁出寺,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