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雜談之餘
關燈
小
中
大
濤”〔27〕罷,久而久之,由于自己的閱曆,證以女工的講述,我竟決不定那些烈士烈女的兇手,究竟是長毛呢,還是“短毛”和“花綠頭”了。
我真很羨慕“四十而不惑”〔28〕的聖人的幸福。
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29〕,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卻了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才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了。
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出花樣來:小醜挽一個結,插上一朵紙花打诨;開口跳〔30〕将小辮子挂在鐵杆上,慢慢的吸煙獻本領;變把戲的不必動手,隻消将頭一搖,劈拍一聲,辮子便自會跳起來盤在頭頂上,他于是要起關王刀來了。
而且還切于實用:打架的時候可以拔住,掙脫極難;捉人的時候可以拉着,省得繩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隻要捏住辮梢頭,一個人就可以牽一大串。
吳友如畫的《申江勝景圖》〔31〕裡,有一幅會審公堂,就有一個巡捕拉着犯人的辮子的形象,但是,這是已經算作“勝景”了。
住在偏僻之區還好,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時會聽到一句洋話:Pig-tail——豬尾巴。
這一句話,現在是早不聽見了,那意思,似乎也不過說人頭上生着豬尾巴,和今日之上海,中國人自己一鬥嘴,便彼此互罵為“豬猡”的,還要客氣得遠。
不過那時的青年,好像涵養工夫沒有現在的深,也還未懂得“幽默”,所以聽起來實在覺得刺耳。
而且對于擁有二百餘年曆史的辮子的模樣,也漸漸的覺得并不雅觀,既不全留,又不全剃,剃去一圈,留下一撮,又打起來拖在背後,真好像做着好給别人來拔着牽着的柄子。
對于它終于懷了惡感,我看也正是人情之常,·不·必·指·為·拿·了·什·麼·地·方·的·東·西,·迷·了·什·麼·斯·基·的·理·論·的〔32〕。
(這兩句,奉官谕改為“不足怪的”。
) 我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送給客店裡的一位使女做了假發,一半給了理發匠,人是在宣統初年回到故鄉來了。
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
這時上海有一個專裝假辮子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的留學生都知道。
做也真做得巧妙,隻要别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如果人知道你原是留學生,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
夏天不能戴帽,也不大行;人堆裡要防擠掉或擠歪,也不行。
裝了一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了下來或者被人拉下來,不是比原沒有辮子更不好看麼?索性不裝了,賢人說過的:一個人做人要真實。
但這真實的代價真也不便宜,走出去時,在路上所受的待遇完全和先前兩樣了。
我從前是隻以為訪友作客,才有待遇的,這時才明白路上也一樣的一路有待遇。
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惡罵。
小則說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因為那時捉住奸夫,總是首先剪去他辮子的,我至今還不明白為什麼;大則指為“裡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我想,如果一個沒有鼻子的人在街上走,他還未必至于這麼受苦,假使沒有了影子,那麼,他恐怕也要這樣的受社會的責罰了。
我回中國的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員,還可以穿了洋服算是洋鬼子;第二年回到故鄉紹興中學去做學監,卻連洋服也不行了,因為有許多人是認識我的,所以不管如何裝束,總不失為“裡通外國”的人,于是我所受的無辮之災,以在故鄉為第一。
尤其應該小心的是滿洲人的紹興知府的眼睛,他每到學校來,總喜歡注視我的短頭發,和我多說話。
學生們裡面,忽然起了剪辮風潮了,很有許多人要剪掉。
我連忙禁止。
他們就舉出代表來诘問道:究竟有辮子好呢,還是沒有辮子好呢?我的不假思索的答複是:沒有辮子好,然而我勸你們不要剪。
學生是向來沒有一個說我“裡通外國”的,但從這時起,卻給了我一個“言行不一緻”的結語,看不起了。
“·言·行·一·緻”,·當·然·是·很·有·價·值·的,·現·在·之·所·謂·文·學·家·裡,·也·還·有·人·以·這·一·點·自·豪,〔33〕 ·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一·剪·辮·子,·價·值·就·會·集·中·在·腦·袋·上。
·軒·亭·口·離·紹·興·中·學·并·不·遠,·就·是·秋·瑾·小·姐·就·義·之·處,·他·們·常·走,·然·而·忘·卻·了。
“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雙十,後來紹興也挂起白旗來,算是革命了,我覺得革命給我的好處,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從此可以昂頭露頂,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聽到什麼嘲罵。
幾個也是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下來,一見面就摩着自己的光頭,從心底裡笑了出來道:哈哈,終于也有了這一天了。
·假·如·有·人·要·我·頌·革·命·功·德,·以“·舒·憤·懑”,·那·麼,·我·首·先·要·說·的·就·是·剪·辮·子。
四 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勳〔34〕的“複辟”,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于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
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使我們至今還可以剪短,分開,披落,燙卷……張勳的姓名已經暗淡,“複辟”的事件也逐漸遺忘,我曾在《風波》裡提到它,别的作品上卻似乎沒有見,可見早就不受人注意。
現在是,連辮子也日見稀少,将與周鼎商彜同列,漸有賣給外國人的資格了。
我也愛看繪畫,尤其是人物。
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結,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洋畫呢,歪臉漢子,肥腿女人,也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這回見了幾幅鋼筆畫和木刻的阿Q像,這才算遇到了在藝術上的辮子,然而
我真很羨慕“四十而不惑”〔28〕的聖人的幸福。
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29〕,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卻了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才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了。
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出花樣來:小醜挽一個結,插上一朵紙花打诨;開口跳〔30〕将小辮子挂在鐵杆上,慢慢的吸煙獻本領;變把戲的不必動手,隻消将頭一搖,劈拍一聲,辮子便自會跳起來盤在頭頂上,他于是要起關王刀來了。
而且還切于實用:打架的時候可以拔住,掙脫極難;捉人的時候可以拉着,省得繩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隻要捏住辮梢頭,一個人就可以牽一大串。
吳友如畫的《申江勝景圖》〔31〕裡,有一幅會審公堂,就有一個巡捕拉着犯人的辮子的形象,但是,這是已經算作“勝景”了。
住在偏僻之區還好,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時會聽到一句洋話:Pig-tail——豬尾巴。
這一句話,現在是早不聽見了,那意思,似乎也不過說人頭上生着豬尾巴,和今日之上海,中國人自己一鬥嘴,便彼此互罵為“豬猡”的,還要客氣得遠。
不過那時的青年,好像涵養工夫沒有現在的深,也還未懂得“幽默”,所以聽起來實在覺得刺耳。
而且對于擁有二百餘年曆史的辮子的模樣,也漸漸的覺得并不雅觀,既不全留,又不全剃,剃去一圈,留下一撮,又打起來拖在背後,真好像做着好給别人來拔着牽着的柄子。
對于它終于懷了惡感,我看也正是人情之常,·不·必·指·為·拿·了·什·麼·地·方·的·東·西,·迷·了·什·麼·斯·基·的·理·論·的〔32〕。
(這兩句,奉官谕改為“不足怪的”。
) 我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送給客店裡的一位使女做了假發,一半給了理發匠,人是在宣統初年回到故鄉來了。
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
這時上海有一個專裝假辮子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的留學生都知道。
做也真做得巧妙,隻要别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如果人知道你原是留學生,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
夏天不能戴帽,也不大行;人堆裡要防擠掉或擠歪,也不行。
裝了一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了下來或者被人拉下來,不是比原沒有辮子更不好看麼?索性不裝了,賢人說過的:一個人做人要真實。
但這真實的代價真也不便宜,走出去時,在路上所受的待遇完全和先前兩樣了。
我從前是隻以為訪友作客,才有待遇的,這時才明白路上也一樣的一路有待遇。
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惡罵。
小則說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因為那時捉住奸夫,總是首先剪去他辮子的,我至今還不明白為什麼;大則指為“裡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我想,如果一個沒有鼻子的人在街上走,他還未必至于這麼受苦,假使沒有了影子,那麼,他恐怕也要這樣的受社會的責罰了。
我回中國的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員,還可以穿了洋服算是洋鬼子;第二年回到故鄉紹興中學去做學監,卻連洋服也不行了,因為有許多人是認識我的,所以不管如何裝束,總不失為“裡通外國”的人,于是我所受的無辮之災,以在故鄉為第一。
尤其應該小心的是滿洲人的紹興知府的眼睛,他每到學校來,總喜歡注視我的短頭發,和我多說話。
學生們裡面,忽然起了剪辮風潮了,很有許多人要剪掉。
我連忙禁止。
他們就舉出代表來诘問道:究竟有辮子好呢,還是沒有辮子好呢?我的不假思索的答複是:沒有辮子好,然而我勸你們不要剪。
學生是向來沒有一個說我“裡通外國”的,但從這時起,卻給了我一個“言行不一緻”的結語,看不起了。
“·言·行·一·緻”,·當·然·是·很·有·價·值·的,·現·在·之·所·謂·文·學·家·裡,·也·還·有·人·以·這·一·點·自·豪,〔33〕 ·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一·剪·辮·子,·價·值·就·會·集·中·在·腦·袋·上。
·軒·亭·口·離·紹·興·中·學·并·不·遠,·就·是·秋·瑾·小·姐·就·義·之·處,·他·們·常·走,·然·而·忘·卻·了。
“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雙十,後來紹興也挂起白旗來,算是革命了,我覺得革命給我的好處,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從此可以昂頭露頂,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聽到什麼嘲罵。
幾個也是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下來,一見面就摩着自己的光頭,從心底裡笑了出來道:哈哈,終于也有了這一天了。
·假·如·有·人·要·我·頌·革·命·功·德,·以“·舒·憤·懑”,·那·麼,·我·首·先·要·說·的·就·是·剪·辮·子。
四 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勳〔34〕的“複辟”,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于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
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使我們至今還可以剪短,分開,披落,燙卷……張勳的姓名已經暗淡,“複辟”的事件也逐漸遺忘,我曾在《風波》裡提到它,别的作品上卻似乎沒有見,可見早就不受人注意。
現在是,連辮子也日見稀少,将與周鼎商彜同列,漸有賣給外國人的資格了。
我也愛看繪畫,尤其是人物。
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結,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洋畫呢,歪臉漢子,肥腿女人,也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這回見了幾幅鋼筆畫和木刻的阿Q像,這才算遇到了在藝術上的辮子,然而